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目的:的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眼压,视野与图形视网膜电流图(PERG)q波幅值之间的关系。通过改变空间频率(120′,60′,30′)选择青光眼电生理学诊断最佳刺激参数。方法对24例(30只眼)POAG病人进行眼压、定量静态视野及PERG检测。分析眼压、定量静态视野与PERGq波幅值关系。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眼压与PERGq波幅值变化呈负相关,定量静态视野缺损程度与PERGq波幅值变 相似文献
2.
3.
电生理诊断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不同空间频率记录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图像视觉诱发电位(PVEP),图像视网膜电图(PERG)与视网膜-皮质时间(RCT),以发现其敏感的检测指标。方法:用6种空间频率检测11例(17只眼)可疑青光眼,21例(36只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30例(60只眼)正常组的PVEP,PERG与RCT,然后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青光眼组在低空间频率时(0.8cpd),与正常组相比,PERG的b波振幅明显下降,潜伏期延长,振幅的异常率高于潜伏期的异常率。RCT异常率也在低空间频率最高。PVEP在早期青光眼中改变不明显,但可随防青光眼的病情变化。结论:只要采用适当的刺激条件,就可以用电生理检测出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一阶反应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分别对早期POAG组49眼,可疑POAG组23眼,正常对照组41眼进行mfERG检查,早期和可疑POAG组同时行视野检查,记录并分析mfERG的六环和颞上、颞下、鼻上、鼻下4个象限的平均P1振幅和潜时。结果早期和可疑POAG组六环和4个象限的平均P1振幅较正常组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中心黄斑区的下降幅度尤其明显。但不同组别间P1波潜时的延长则无统计学意义。视野平均光敏感度和P1全视野平均振幅呈正相关(P=0.003),和P1波潜时之间无显著性相关。结论mERG一阶反应对检测早期POAG的视网膜异常反应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农村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流行病学状况。方法以菏泽一个农村1166人为对象,调查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病率。项目包括:调查问卷、视力、裂隙灯检查、非接触眼压计测定、眼底、视野。结果应答率为86.05%,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病率为1.29%。结论研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流行病学是防盲的重要课题,应当加强宣传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防治知识,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图形视网膜电图(PERG)在不同时间频率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诊断的敏感性。方法:将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分为3组,记录不同时间频率PERG的变化,并与正常组比较。结果:可疑青光眼组在高时间频率(6Hz以上)时,PERG的b波振幅明显下降,异常率最高。结论:PERG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早期就已出现异常,可作为早期诊断的一项指标,这些异常用高时间频率检测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8.
原发性窄角型开角型青光眼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原发性窄角型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1年12月-2006年4月在许昌市中心医院治疗的原发性窄角型开角型青光眼47眼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①房角镜情况:房角结构全部可见13眼,可以看到巩膜突25眼,只能看到全部小梁和光切线移位9眼。②首次就诊确诊16眼,误诊31眼。误诊情况如下:误诊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的4眼,误诊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期的9眼,误诊为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4眼,已行周边虹膜切除后残余性青光眼4眼。③有急性发作者17眼,没有急性发作者30眼。④入院时的眼压平均为(49.54±4.48)mmHg,随访2年后的平均眼压为(16.25±4.86)mmHg,均没有用药。经统计学处理,手术前后的眼压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原发性窄角型开角型青光眼具有窄房角,眼压升高时小梁网开放;可以有急性发作,容易误诊;临床的确诊要靠房角镜检查;要按开角型青光眼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是由于眼压升高而引起视乳头凹陷萎缩和视野缺损,最后可导致失明的一种眼病。本病发病隐蔽,早期常无自觉症状,故不易被察觉,而视野逐渐缩小,最后视力不可逆的完全丧失。据估计,全球有5300万POAG患者,我国有2700万POAG患者[1],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难以估计的巨大痛苦和损失。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了解POAG的流行病学状况对此病的防治显然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POAG的流行病学国内外研究现状。1 POAG的发病率POAG的发病特点是发病隐匿,病程长,诊断困难,且发病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11.
POAG是一种复杂的,变异性疾病,以视网膜的特定区域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及其轴突的逐步退化为特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其轴突的丢失导致其相应神经支配区域的视野缺陷,从而造成视功能不可逆性丧失。有文献报道青光眼已成为全球第2大致盲眼病。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西医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视神经病变,伴有典型的视盘病理改变和视野缺损。眼压升高是主要的危险因素,但并不是所有病例眼压均高于正常。其病因及发病机理较复杂,疗效较差。本文就目前有关POAG的中西医病因病机及治疗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观察尼莫地平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方法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22例(36眼),分为两组,两组患者的眼压均控制在18mmHg以下,其中一组予口服尼莫地平,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视力、眼压和视野(用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代表),采用t检验和x2检验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治疗6、12个月时,尼莫地平组的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分别为(16.48±3.05)dB和(16.05±2.47)dB,对照组分别为(12.36±2.64)dB和(10.49±2.58)dB,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4.43,6.54,P<0.01).治疗12个月时,尼莫地平组有2眼出现视野进行性损害,对照组有7眼出现视野进行性损害,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5.40,P<0.05).治疗前后各时间段两组的眼压和视力无显著性差异.应用尼莫地平的患者未出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尼莫地平可能有利于保护或改善青光眼患者的视野.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用视觉电生理学方法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进行诊断的价值;方法:阅读国内外有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由于不同作者采用的刺激条件不同,以及由于开角型青光眼的病程,病变范围不同等,因而结论各异;结论:只要刺激条件选择合适,就可以用视觉电生理方法提高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17.
GDxVCC能够客观精确地测量视神经纤维层厚度,通过分析GDxVCC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早期诊断中的特异性、敏感性,与视野的对应关系及重复性,来评价GDxVCC在POAG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在POAG的早期诊断中GDxVCC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其中特异性、敏感性最高的指标是神经纤维指数,GDxVCC与视野的对应性关系不确切有待进一步研究,GDxVCC本身具有较好的重复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Meta分析小梁消融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生物医学、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搜集有关小梁消融术(试验组)与传统手术组(对照组)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文献资料,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0年6月22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OCT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30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对其视盘血流情况进行观察,采用OCT血管成像技术来对视盘面积、盘沿面积、平均杯盘比、垂直杯盘比以及视杯容积等参数进行测量,然后采用Pearson线性分析以上指标与患者视野平均缺损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经视野计检查,患者视野平均缺损程度为(-4.25±2.42)dB,经OCT检查,视盘面积为(2.50±0.43)mm2,盘沿面积为(1.42±0.44)mm2,平均杯盘比为(0.48±0.23),垂直杯盘比为(0.65±0.22),视杯容积为(0.37±0.20)mm2,视野平均缺损与盘沿面积为负相关,与盘沿面积、平均杯盘比、垂直杯盘比以及视杯容积均为正相关(P<0.05).结论 OCT在青光眼的检查中具有无创、简便等优势,可很好的观察其视盘血流情况,并通过盘沿面积、平均杯盘比、垂直杯盘比以及视杯容积等参数的定量分析,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20.
青光眼是一致盲率较高、病因不十分清楚、临床表现极为复杂的眼病。为了观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及其甲襞微循环变化 ,我院眼科于 1990年~ 1993年分别对 6 0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和 6 0例白内障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进行了观察 ,并以甲襞微循环变化作为对照。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诊断标准 高眼压 (但有 15例是低眼压型 ,眼压 <2 6 6kPa) ;视乳头凹陷和视野缺损。白内障患者诊断标准从略。1 2 性别与年龄 青光眼患者男性 37人 ,女性2 3人。年龄在 4 1~ 6 5岁 ,平均年龄 53岁。白内障患者男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