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析"治未病"思想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伤寒杂病论》条文为依据,结合相关文献与研究成果,运用中医理论为指导,从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传、未盛防盛、已盛防逆、病愈防复等多方面来讨论"治未病"思想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预防为主,中医"治未病"理论最早见于<皇帝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阐述得更为翔实、具体.他十分重视治未病医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将其主要体现于<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一书中,所涉及的范围有未病先防、未雨绸缪;有病早治、防微杜渐;已病防传、举一反三;病盛防危、亡羊补牢;新愈防复、饮水思源五个方面.目前临床中所说的未病具有三重含义:其一是无病,身体健康,此时的"治未病"为预防以养生;其二是各种潜在的病情和病机,病而未发,此时"治未病"为有病而早治;其三是指疾病发展还未到危重阶段,此时"治未病"为从轻防重已病防危.  相似文献   

3.
中医"治未病"思想贯穿于现代预防医学三级预防的三个环节,从"治未病"入手来阐述HIV/AIDS的三级预防,在"未病先防"、"已病防传"、"既病防变"三个方面对HIV/AIDS的防治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道家思想对《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道家强调防患于先,调和阴阳,养性节欲,形神共养,并且提出"母""子"概念,认为可由母知子、由子知母.《内经》受此启发,提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阴平阳秘、保守精气等理念,形成中医独特的"治未病"理论体系.文章试论述道家思想对《内经》"治未病"理论的影响,为中医"治未病"建立道家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目的 痛风是一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代谢性疾病,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痛风病的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开展社区医学干预,降低痛风病的发病.方法 采用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即是采用预防和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降低痛风病在社区的发病率.结果 通过社区医学干预和相应的健康教育,是提高本病健康知晓率,预防社区发病的重要途径.结论 开展社区医学干预,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对于降低痛风病在社区的发病率、致残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理论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治未病"是中国古代医家针对疾病提出的预防学术思想,是对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包括未病先防、欲病先治和既病防变三个方面。"治未病"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完善及指导中医临床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多种因素导致人群  相似文献   

7.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个方面,是中医学预防思想的高度概括。通过阐述"治未病"的含义和"治未病"思想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提出摸清基线资料,建立预警机制以"未病先防";见微知著,实施早期干预机制以"既病防变";持续随访,发展长效机制以"瘥后防复"。并进一步分析了"治未病"思想对教师的要求,包括树立"治未病"观念,指导心理工作;提高个人素养,灵活运用"治未病"思想;扩展"治未病"思想,正人先正己。"治未病"思想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艾滋病防治中"治未病"理论的指导意义.方法:分析"治未病"理论的渊源,探讨其在艾滋病防治中的指导意义及应用前景.结果与结论:中医"治未病"理论涵盖了健康和疾病的每个阶段,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愈防复."治未病"理论在艾滋病防治中,具有更为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医"治未病"思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成为中医学理论的精髓之一."治未病"的核心理念是"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已病防变、愈后防复",就是采取各种养生保健和防治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在糖尿病防治过程中,在"未病"、"欲病"、"已病"、"愈后"四个阶段,应用"治未病"理论积极干预,对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控制糖尿病的发展、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糖尿病的残废率和死亡率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0.
《周易》"居安思危"防病观对《内经》"治未病"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内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治未病"理论体系,即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已病防变。  相似文献   

11.
所谓的治未病包含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个方面[1]。"肝癖病"又名"肝痞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脂肪性肝病。临床上则有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之分。本文即以中医"治未病"思想来指导肝癖的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12.
"治未病"的含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着重探讨了“治未病”的含义,认为治未病主要包括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诸方面。  相似文献   

13.
白娟  禄保平 《中医学报》2016,(6):818-821
情志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瑰宝之一,以其指导临床,与"治未病"紧密结合,在"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和"病愈防复"各个阶段都能体现出其效力,能够指导治未病理论更好地为健康服务。中医学"治未病"理论以人类身心健康为目标,对个体健康状态全面系统管理,它要求人们在健康和疾病的不同阶段和层次上预先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和复发,全方位、全过程维护人的心身健康。概言之,"治未病"就是追求机体趋向于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这种健康状态不止是机体方面,也包括心理方面。  相似文献   

14.
论中医"治未病"在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治未病"是中医学中最具影响的学说之一,代表着中医学的特色和精髓。它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个层面的指导思想和丰富内容。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是指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种社区卫生综合服务功能。两者在理论上和具体实施时有着不谋而合的相通点,开发和拓展中医"治未病"在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中的应用,无论是对于人类的健康生存还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更好地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及发展.方法 运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中医"治未病"理论,进行防治糖尿病的护理健康教育.结果 患者对糖尿病的防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认为比单纯西医观点进行宣教效果更好.结论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及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更好地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及发展.方法 运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中医"治未病"理论,进行防治高血压病的护理健康教育.结果 患者对高血压病的防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普遍认为比单纯西医观点进行宣教效果更好.结论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及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韩宝主任医师为全国中医肛肠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医肛肠学科名专家,从事肛肠疾病防治三十余年,诊治痔病无数.韩老师临床上重视运用中医学的"治未病"思想防治痔病,常教导后学者在痔病的防治中贯穿"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愈后防复"的思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痔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具有发病率高、不易根治的特点.韩老师认为,如果很好地应用中医学"治未病"方法,本病是可防可治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流行病学、病因病理及临床特点等分析,以中医"治未病"思想理论为基础,从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等方面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防治策略,以期为该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并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9.
当今社会"治未病"思想已深入人心,医者患者都在寻求"治未病"的方法。本文从疾病诊疗的治其未发、欲病先防、既病防变、已愈防复四个方面浅谈小儿推拿在"治未病"的应用,为现代儿科"治未病"方面提供一种纯天然的诊疗方式。  相似文献   

20.
用"治未病"的预防思想阻断糖尿病的蔓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中医历来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要想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就必须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未病先防就是要全民普及糖尿病预防知识,密切监控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既病防变就是要促进糖耐量低减人群向正常糖耐量转化,阻断糖尿病的蔓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