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目前人口老龄化、肥胖等因素凸显,脊柱退变性和真性滑脱发病率逐年增高。退变性滑脱又称为假性滑脱其特征为椎弓完整情况下的椎体Ⅰ或Ⅱ度前滑,对应椎管矢状径减小。真性滑脱则以椎板峡部断裂,椎弓与椎体分离,椎管矢状径增宽为主要特征。目前手术治疗上以减压、稳定、恢复序列和椎间高度为主~([1])。脊柱外科医师近期追求彻底减压,远期以稳定融合为目标。腰椎后路融合术(PILF)~([2])相对较成熟,临床运用多。此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盆矢状位参数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男25例,女47例。年龄45~78岁,中位数68岁。单节段滑脱65例,两节段滑脱7例。MeyerdingⅠ度滑脱48例、Ⅱ度滑脱24例。50例健康成人,男22例,女28例。年龄45~70岁,中位数55岁。对72例患者及50例健康成人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上的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进行测量和比较分析,并对Ⅰ度与Ⅱ度腰椎滑脱患者的骨盆入射角进行比较。结果: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骨盆入射角、骶骨倾斜角均大于健康成人组(54.90°±5.10°,50.46°±4.31°,t=2.770,P=0.007;44.96°±4.87°,40.14°±4.06°,t=3.360,P=0.001);退行性腰椎滑脱组骨盆倾斜角与健康成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94°±2.14°,10.54°±1.71°,t=-1.638,P=0.104)。Ⅱ度滑脱患者的骨盆入射角大于Ⅰ度滑脱患者的骨盆入射角(58.14°±3.09°,53.06°±3.01°,t=-9.143,P=0.000)。结论:骨盆入射角、骶骨倾斜角增大,腰椎发生退行性滑脱的风险会增加,同时骨盆入射角增大也会使腰椎滑脱的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腰椎椎间盘退行性变与腰椎椎间孔狭窄间的关系,为临床经椎间孔侵入性治疗等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20套成人干燥腰椎骨上测量双侧L_3~S_1椎间孔的高度、椎间孔的最小矢状径及最大矢状径,并模拟椎间盘退行性变所致椎间隙狭窄时相应节段椎间孔大小的变化情况。结果:L_(3~4),L_(4~5)和L_5S_1椎间孔平均高度分别为(19.27±1.78)mm,(17.45±1.88)mm,(14.01±1.38)mm;椎间孔最小矢状径分别为(9.39±1.45)mm,(8.33±1.6)mm,(10.16±2.09)mm;椎间孔最大矢状径分别为(11.14±1.28)mm,(10.95±0.85)mm,(11.13±1.17)mm.在移除椎间盘后,椎间孔高度、最小和最大矢状径均减小。各节段椎间孔高度在轻度和中度的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孔最小矢状径在椎间盘高度正常时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_(3~4)和L_(4~5)节段,椎间孔最大矢状径在椎间盘正常时与无椎间盘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盘退变所导致的椎间隙狭窄可造成椎间孔的高度明显减小,对椎间孔最小矢状径的影响最大;而对椎间孔最大矢状径影响较小。在L_5S_1节段,椎间孔的最宽处与椎间隙的改变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Quadrant通道下经上关节突椎间孔外入路融合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Ⅰ、Ⅱ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采用该术式治疗的32例Ⅰ、Ⅱ度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腰痛、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分、椎体滑脱程度(Degree of Spondylolisthesis, D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LL)、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 DH)、椎间孔高度(Intervertebral Foramen Height, FH)、椎管矢状径(Sagittal Diameter of Spinal Canal, SDS)、椎管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 of Spinal Canal, CAC),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80.24±10.28)min,术中出血量(120.32±10.39)mL,术后引流量(50.21±9.32)mL,术后下地时间(3.35±1.97)d,术后1例出现出口根刺激症状。临床疗效上,术后各时间点的腰痛VAS、腿痛VAS、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影像学评价上,术后3 d、术后末次随访的椎体滑脱程度、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管矢状径、椎管横截面积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期间,32例患者内固定无移位、椎间融合理想。结论:Quadrant通道下经上关节突椎间孔外入路融合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早期临床疗效明确,创伤小,失血少,结构破坏少,术后恢复快,并且影像学指标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腰段T11—L2爆裂骨折椎管累及与神经损伤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的CT图像和神经损伤情况,运用Image J图像分析软件在CT图像上测量伤椎正中矢状径及其相邻上、下椎体的椎管正中矢状径,计算相应的椎管狭窄率。按照Frankel分级对神经功能进行评定,对椎管狭窄率与神经功能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68例(85%)有神经损伤的表现,其中截瘫12例(Frankel A级,占15%),其他具有不同神经损害症状56例(Frankel B、C、D级,占70%)。骨折部位:T119例(11%),T1226例(32%),L130例(38%),L215例(19%)。伤椎椎管狭窄率为0%~62%,平均26.8%;伤椎椎管狭窄率与Frankel神经功能评分之间的相关性:T11节段,r=0.76,P=0.038;T12节段,r=0.85,P=0.021;L1节段,r=0.92,P=0.006;L2节段,r=0.53,P=0.076。结论胸腰段爆裂骨折椎管狭窄程度与神经损伤程度间具有相关性(T11、T12、L1水平),测量伤椎CT扫描图像中椎管正中矢状径的大小可以作为神经损伤程度的一个预测因素,并可能为临床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后路椎间盘镜单纯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并探讨CT在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采用后路椎间盘镜下单纯减压治疗的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病例资料,男54例,女49例.年龄53~ 78岁,中位数69岁.术前腰背痛者101例,下肢痛者102例,下肢肌力减退、小腿痛觉减退麻木者47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拍摄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片,并行腰椎CT和MRI检查,确定病变节段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膨出或突出,未合并腰椎不稳.单节段病变57例,双节段病变46例,其中L3~4狭窄41例,L4~5狭窄59例,L5S1狭窄49例.中央型狭窄43例,侧隐窝型狭窄49例,混合型狭窄57例.病程6个月至10年.由3位影像科医生在影像工作站上调取患者术前1d、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CT图像,测量病变节段椎管面积和侧隐窝外口矢状径;同时比较患者术前1d、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采用腰背痛JOA评分法评定的JOA评分.结果:①椎管面积.手术前后不同时点L3~4椎管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3.26±10.05) mm2,(407.56±16.98)mm2,(407.57 ± 15.42) mm2,(407.62±16.23)mm2,F=336.094,P=0.000];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L3~4椎管面积均大于术前1d的L3~4椎管面积(P=0.000,P=0.000,P=0.000).手术前后不同时点L4~5椎管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7.69±12.09) mm2,(426.37±15.62) mm2,(428.37±15.33)mm2,(428.24±16.11)mm2,F=623.528,P=0.000];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L4~5椎管面积均大于术前1d的L4~5椎管面积(P=0.000,P=0.000,P=0.000).手术前后不同时点L5S1椎管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3.18±16.45)mm2,(447.25±16.86)mm2,(447.25±16.69) mm2,(451.21±15.32) mm2,F=634.391,P=0.000];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L5S1椎管面积均大于术前1d的L5S1椎管面积(P=0.000,P=0.000,P=0.000).②侧隐窝外口矢状径.手术前后不同时点L3~4侧隐窝外口矢状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5±0.51)mm,(6.46±1.35)mm,(6.46±1.33)mm,(6.46±1.45) mm,F=106.042,P=0.001];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L3~4侧隐窝外口矢状径均大于术前1d的L3~4侧隐窝外口矢状径(P=0.000,P=0.000,P=0.000).手术前后不同时点L4~5侧隐窝外口矢状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4±0.49)mm,(6.87±1.29)mm,(6.87 ±1.13)mm,(6.87 ± 1.45)mm,F=114.826,P=0.000];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L4~5侧隐窝外口矢状径均大于术前1d的L4~5侧隐窝外口矢状径(P=0.000,P=0.000,P=0.000).手术前后不同时点L5S1侧隐窝外口矢状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9±0.37) mm,(5.74 ± 1.02) mm,(5.75±1.33) mm,(5.77 ±1.58) mm,F=122.337,P=0.000];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L5S1侧隐窝外口矢状径均大于术前1d的L5S1椎侧隐窝外口矢状径(P=0.000,P=0.000,P=0.000).③JOA评分.本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点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87±3.04)分,(23.64±2.13)分,(23.89±2.45)分,(24.22±2.38)分,F=156.428,P=0.001].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JOA评分均大于术前1d的JOA评分(P=0.000,P=0.000,P=0.000).结论:后路椎间盘镜单纯减压可有效解除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病变部位对脊髓、神经根的压迫,改善腰椎功能.CT测量椎管面积及侧隐窝外口矢状径能够很好地反映后路椎间盘镜手术的减压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讨论多排螺旋CT在腰椎真性、假性滑脱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64排螺旋CT,对腰椎X线平片发现60例腰椎滑脱患者,进行横轴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及容积再现后处理。结果:60例患者,其中腰椎真性滑脱12例,腰4双侧椎弓峡部裂2例,腰5双侧椎弓峡部裂9例,腰4、腰5双椎弓峡部裂1例;腰椎假性滑脱48例,腰3滑移3例,腰4滑移35例,腰5滑移8例,腰3、4滑移1例,腰4、5滑移1例。结论:64排螺旋CT具有容积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及容积显示技术,在腰椎滑脱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SCT和DR对单发胸腰椎爆裂型骨折(BF)的不同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单椎体BF的MSCT、DR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102例BF椎体中,MSCT对BF的检出率为92.16%(94/102),DR为80.39%(82/102),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2=4.01,P<0.05);MSCT在准确显示骨折部位、类型、骨片移位及骨性椎管狭窄程度等细节上优于DR。结论 MSCT具有轴位扫描、MPR、MIP及VR等功能,能显示脊柱三维解剖结构,但MSCT空间分辨率低于DR;合理选择两种检查方法,可提高BF诊断的准确率,且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腰椎曲度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相关性.方法:在136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X线片上测量其腰椎矢状面Cobb's角、Taillard指数、腰椎前突指数、腰椎侧凸Cobb's角,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评价腰椎矢状面Cobb's角与Taillard指数、腰椎前突指数、腰椎侧凸Cobb's角的相关性.结果: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腰椎矢状面Cobb's角与腰椎侧凸Cobb's角呈正相关(r =0.436,P=0.000);腰椎矢状面Cobb's角与Taillard指数、腰椎前突指数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009,P=0.914;r=0.032,P=0.710).结论: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腰椎矢状面Cobb's角与腰椎侧凸Cobb's角存在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Ⅱ)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的疗效及手术特点。方法对23例胸腰椎不稳定骨折患者行GSS-Ⅱ内固定治疗,观察术后伤椎椎体高度、椎管矢状径、受损神经功能的恢复和Cobb’s角改善情况。结果23例患者获得3~24个月随访,伤椎椎体高度、椎管矢状径和Cobb’s角都有改善,受损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GSS-Ⅱ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安全。  相似文献   

11.
腰椎前滑症分真性滑脱和假性滑脱两种.真性滑脱是指由于腰椎上、下关节突的狭窄部崩裂而导致上、下关节突部的关节结构失去骨性关系,造成上关节部没有限制而向前移位,再因椎间韧带松弛而使脊柱关节失去稳定性.脊柱关节失稳后导致椎间隙狭窄,因异常活动或纤维组织增生刺激神经末梢所出现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2.
自 1999~ 2 0 0 2年 ,我们用SrS(RF 2新生代 )加Cage(椎体融合器 )治疗 Ⅱ 度以上腰椎滑脱患者 14例 ,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4例 ,男 9例 ,女 5例。年龄最小 35岁 ,最大 6 8岁 ,平均 5 6 .2岁。其中椎弓峡部崩裂伴腰椎滑脱 11例 ,退行性腰椎滑脱 3例 ,合并骨质疏松 4例。滑脱部位L4节段 4例 ,L5节段 10例。滑脱程度按Meyerding分类法 ,Ⅱ 度 6例 ,Ⅲ 度 8例。14例常规腰椎动力性侧位X线片均表现腰椎失稳。2 手术方法采取全麻或持续硬膜外麻醉 ,行全椎板减压 ,病变部位椎间孔减压 ,神经根完全松解 ,切除滑脱…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后颈椎矢状位影像学参数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1月59例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访12~24个月,术前常规行颈椎动力位片(站立位)摄片、颈椎CT、颈椎MRI及末次随访时行颈椎正侧位(站立位)摄片,并测量颈椎矢状位参数,其中包括C_2~C_7 Cobb角、T1倾斜角(T1-Slope T_1S)、C_2~C_7矢状位轴向距离(C_2~C_7Sagittal Vertical Axis,C_2~C_7SVA),颈椎曲度丢失。根据术前T_1S值中位数的大小分为较大的T_1S值组(T_1S≥23.0°,n=29)与较小的T_1S值组(T_1S23.0°,n=30)。结果:共有59例入选:其中男30例,女29例;年龄32~74岁,平均(57.12±10.09)岁。随访12~24个月,平均(14.4±3.9)个月。手术节段为C_(3~7)50例,C_(3~6)9例,手术时间(136.69±42.65)min,出血量(178.81±105.12)mL,男女性别无差异。T_1S由术前的24.15°±8.22°降为21.00°±6.44°,Cobb角由术前的21.51°±8.08°降为14.25°±5.01°,C_2~C_7 SVA由术前的(14.63±6.79)mm增至(19.31±7.37)mm,且三个参数术前及末次随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术前的T_1S的中位数的大小分为A组(T_1S23.0°与B组(T_1S≥23.0°)。两组组间对比发现术前的Cobb角(t=2.803,P=0.007)和C_2~C_7SVA(t=1.889,P=0.064)。同时两组组间对比发现术后的Cobb角(t=2.295,P=0.025)、C_2~C_7SVA(t=0.998,P=0.323)和LcL(t=2.465,P=0.017)。术前颈椎矢状位参数相关性:T_1S与C_2~C_7SVA(r=0.313,P=0.160)、Cobb角(r=0.592,P0.001)两者存在相关性,而C_2~C_7SVA与Cobb角(r=-0.029,P=0.829)两者不存在相关性。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后会造成颈椎曲度的丢失,术前较大的T_1S值(T_1S≥23.0°)有更多的颈椎前凸角,但术后发生颈椎曲度丢失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腰椎后路椎间自体骨移植Cage融合联合万向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5年10月至2017年9月,采用腰椎后路椎间自体骨移植Cage融合联合万向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性滑脱患者21例。男8例,女13例。年龄24~69岁,中位数43岁。L4滑脱10例,L5滑脱11例。按照Meyerding腰椎滑脱分度标准,Ⅰ度8例、Ⅱ度13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痛、腰骶部坠胀及下肢疼痛,其中9例伴有间歇性跛行;均无大小便失禁。病程2~10年,中位数6年。术后随访观察滑脱椎体复位、椎间植骨愈合、椎间高度恢复、腰椎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中位数11个月。腰椎滑脱均获得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20例术后6个月椎间植骨融合,1例术后12个月椎间植骨融合。术前和术后1个月、6个月,21例患者Oswestry腰椎功能障碍指数分别为(57.6±10.4)%、(21.4±11.2)%、(20.1±11.4)%,椎间隙高度(腰椎侧位X线片上前、中、后椎间盘高度的平均值)分别为(6.5±1.0)mm、(12.3±1.2)mm、(11.5±2.0)mm,滑脱距离(腰椎侧位X线片上滑脱椎体后壁至下位椎体后壁的距离)分别为(15.0±2.1)mm、(1.5±1.0)mm、(1.2±0.5)mm。所有患者腰痛、腰骶部坠胀及下肢疼痛症状较术前均有所好转,间歇性跛行减轻,均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1例发生浅表感染,通过换药后感染得到控制;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硬膜撕裂、神经根损伤、脑脊液漏、椎间隙感染、椎弓根螺钉松动、椎体再滑脱、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结论:采用腰椎后路椎间自体骨移植Cage融合联合万向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性滑脱,复位效果好,植骨融合率高,椎间高度和腰椎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正腰椎滑脱症是各种先、后天因素导致的上位椎体相对于下位椎体部分或全部滑移的病理过程,是临床上常见的腰部疾患之一,其发病率约为5%,以退变性和峡部裂性为多见。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症状主要为下腰痛,若合并椎管狭窄可出现间歇性跛行及马尾神经症状~([1])。腰椎滑脱症主要的手术方式为椎板减压、固定和植骨融合~([2]),手术的首要目的是恢复脊柱在矢状面的生理曲度,重建脊柱三柱结构的稳定性,恢复椎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侧皮质骨轨迹(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收治92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男56例,女36例。年龄39~72岁,中位数53岁。腰椎间盘突出症59例,腰椎椎管狭窄症19例,腰椎退行性滑脱(MeyerdingⅠ度)14例。均为单节段病变,其中L_(3~4)26例、L_(4~5)42例、L_5S_124例。均采用双侧CBT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治疗。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患者的腰痛程度,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腰背痛调查问卷(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back pain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JOABPEQ)评定总体疗效。测量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腰椎冠状位和矢状位Cobb角,并评价CBT螺钉的位置及椎间融合情况。观察治疗及随访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且均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手术时间65~130 min,中位数85 min。术中出血量140~420 mL,中位数270 mL;所有患者均未输血;术后引流量110~250 mL,中位数160 mL。1例患者术中发生硬脊膜损伤并脑脊液漏,由于硬脊膜囊破裂口较小,术中以明胶海绵填压硬脊膜囊破裂处,术后保持头低脚高位,未出现脑脊液漏及神经损伤症状;2例患者发生终板损伤,术后绝对卧床2周并且佩戴胸腰支具2个月,随访X线片显示融合器部分嵌入椎体内。切口均甲级愈合。8例8个节段的椎间融合器发生沉降。未发生椎间隙感染、神经损伤、螺钉松动及断裂、椎间融合器移位、邻近节段退变等并发症。86例患者的362枚CBT螺钉位置为Ⅰ度;6例患者的6枚CBT螺钉位置为Ⅱ度,均未出现神经根损伤症状,未调整螺钉位置。至末次随访时,8例椎间融合器内骨质稀疏、可见部分透亮线,不能明确椎间是否融合,其余84例均获得椎间融合。术前、术后6 d及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分别为(9.6±1.5)mm、(11.5±1.4)mm、(11.1±1.3)mm;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腰椎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3.24°±0.89°、1.21°±1.15°;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腰椎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42.80°±8.17°、50.20°±7.47°。术前、术后6 d及末次随访时的腰部疼痛VAS评分分别为(6.2±0.5)分、(2.2±0.6)分、(1.2±0.6)分;术前、术后6 d及末次随访时的JOABPEQ评分分别为(12.13±1.76)分、(24.30±1.56)分、(25.30±1.66)分。结论:双侧CBT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可有效减轻患者的腰部疼痛症状、改善腰部功能,总体疗效较好,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撬拨复位技术在难复性腰椎滑脱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50例难复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男22例、女28例;年龄48~75岁,中位数57岁;腰椎滑脱位于L_523例、L_417例、L_5和L_46例、L_4和L_34例; MeyerdingⅡ度滑脱38例、Ⅲ度滑脱12例;术前均出现下腰部疼痛合并下肢放射痛,其中双侧31例、单侧19例。病程3~22年,中位数6年。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且术中行撬拨复位滑脱椎体。术后随访观察切口愈合、滑脱椎体复位、植骨融合、腰椎间隙高度和腰椎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中位数6个月。切口均甲级愈合。5例出现短时间的下肢麻木和疼痛症状,经对症治疗1~3周后症状消失;其余患者原有症状均基本消失;均无内固定松动断裂、融合器移位、椎体再滑脱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周复查腰椎正侧位X线片显示,41例滑脱椎体完全复位、3例Ⅱ度滑脱椎体复位85%、6例Ⅲ度滑脱椎体复位80%。末次随访时按照Epstein方法评价植骨融合,椎间植骨全部获得骨性融合。腰椎间隙高度(腰椎侧位X线片上椎间隙前缘高度与椎间隙后缘高度的平均值),术前(1. 6±0. 7) mm、术后1周(9. 6±1. 3) mm、术后3个月(9. 4±1. 4) mm、术后12个月(9. 5±1. 2) mm;腰椎滑脱距离(腰椎侧位X线片上滑脱椎体前缘距离下位椎体前缘的水平距离),术前(18. 1±1. 4) mm、术后1周(1. 8±0. 8) mm、术后3个月(1. 7±1. 9) mm、术后12个月(1. 7±1. 2) mm;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术前(30. 6±2. 6)分、术后3个月(10. 6±2. 1)分、术后12个月(6. 5±3. 1)分。结论: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难复性腰椎滑脱症,术中采用撬拨复位技术,能有效复位滑脱椎体,恢复腰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高,腰椎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腰椎滑脱症是指椎体前移进而造成椎管比较狭窄,同时当椎管间隙变窄引发椎骨节段不稳定,造成椎体多度移位,继而形成骨刺、软骨下骨硬化、韧带增生与骨化和关节病等病理改变,使神经根受压、牵伸而出现的神经系统症状,是比较常见的慢性腰部痰病。有效的对腰椎滑脱进行减压、复位、矫形固定、椎间融合技术治疗,是腰椎滑脱症得到状缓解与保持远期疗效的关键。本文对腰椎滑脱患者的临床分析,积极的探索了腰椎滑脱的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初步探讨仰卧前屈拔伸牵引治疗中老年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及机制。方法:共纳入60例中老年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应用仰卧前屈拔伸牵引法进行保守治疗,并结合多体位磁共振(MRI)评价椎管矢状径的变化与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60例患者全部完成多体位MRI检查和10d的治疗干预,58例患者得到随访,有效随访率96.7%.治疗2,4,6,8,10d及1年随访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0d及1年随访的NDI评分也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立位、前屈位和后伸位的椎管有效矢状径分别为(8.48±1.71)mm,(9.09±2.19)mm和(7.79±2.04)mm,前屈位中立位后伸位。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前屈中立体位椎管有效矢状径的差值与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NDI评分差值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结论:仰卧前屈拔伸牵引法是治疗中老年根型颈椎病的有效疗法。前屈位可扩大中老年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椎管有效矢状径,但椎管有效矢状径的变化与疗效的变化之间,并没有显著相关性。仰卧前屈拔伸牵引法治疗中老年根型颈椎病的具体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和中医骨折三期辨证用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63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联合组32例与单纯组31例,单纯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联合组采用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和中医骨折三期辨证用药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单纯组患者31例,治疗后矢状位伤椎前缘高度为(13.26±0.96)、矢状位脊柱后凸Cobb角为(10.67±1.02);联合组患者32例,治疗后矢状位伤椎前缘高度为(16.77±0.92)、矢状位脊柱后凸Cobb角为(6.31±0.72)。两组患者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51、6.872,P 0.05)。单纯组患者31例,治疗后VAS评分为(3.91±0.23)、ODI评分为(20.31±1.22);联合组患者32例,治疗后VAS评分为(2.11±0.31)、ODI评分为(12.76±1.43)。两组患者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68、7.419,P 0.05)。结论: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和中医骨折三期辨证用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同时可以改善患者术后症状,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