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赵振东  王洁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1):1394-1398
背景 遗传代谢性疾病虽单一病种发病率低,但总体发病率在新生儿中可达0.5%。海南属于贫困落后地区,黎族人群又聚集在海南贫困偏远山区,在黎族新生儿中筛查遗传代谢性疾病可为黎族同胞为该病的诊疗提供实验诊断支持,预防黎族人群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质,同时可起到健康扶贫的作用。目的 调查海南省黎族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情况。方法 收集海南省2016年10月-2018年9月出生的黎族新生儿20 307例干血片样本,使用PE公司生产的非衍生化多种氨基酸、肉碱和琥珀酰丙酮测定试剂盒(串联质谱法)进行串联质谱筛查11种氨基酸、1种游离肉碱和30种酰基肉碱,初筛可疑样本召回复查,复筛异常者送血样本至北京迈基诺基因公司做基因诊断。结果 20 307例新生儿中初筛异常840例,初筛异常率为4.14%(840/20 307)。随访死亡5例,召回835例,复查后排除770例,疑似遗传代谢性疾病65例,确诊遗传代谢性疾病12例,发病率为59/10万(12/20 307)。12例遗传代谢性疾病中,原发肉碱缺乏症(PCD)5例,苯丙酮尿症(PKU)3例,3-甲基巴豆酰辅酶A羧化酶缺乏症(MCCD)2例,甲基丙二酸血症(MMA)1例,丙二酸血症(MAD)1例。5例PCD发现3种基因突变:1例c.760C>T、2例c.51C>G和2例c.338G>A。3例PKU发现3种基因突变:c.1081A>T、c.728G>A和c.764T>C。2例MCCD基因突变位点均为c.1331G>A。MMA基因突变位点为c.456delT。MAD基因突变位点为c.541G>A。结论 海南省黎族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发病率高,为59/10万,特别是PCD发病率最高,为1/4 061,串联质谱筛查多种遗传代谢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多羧化酶缺乏症(MCD)包括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全羧化酶合成酶(HLCS)缺乏症和生物素酶(BTD)缺乏症,分别因HLCSBTD基因突变所致。新生儿筛查HLCS缺乏症依据干血斑3-羟基异戊酰基肉碱检测,BTD缺乏症依据干血斑BTD活性检测。HLCS缺乏症和BTD缺乏症患儿均表现为以神经及皮肤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有机酸尿症,但在起病年龄、神经症状和代谢失代偿等方面有所不同,须与获得性生物素缺乏或其他遗传代谢病鉴别,确诊须结合血尿生化特点、酶活性和基因检测结果。大部分MCD患儿采用生物素常规剂量疗效显著。制订本共识旨在帮助MCD患儿的早期筛查和诊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递送和储存条件对新生儿干血斑标本中氨基酸和肉碱浓度的影响,为提高串联质谱筛查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的准确性及可靠性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不同递送和储存条件将1 254 616名在浙江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进行遗传代谢病筛查新生儿的干血斑标本分为3组:室温递送储存(室温组,n=338 467)、冷链递送+低温储存(冷链+低温组,n=480 021)、冷链递送+低温低湿储存(冷链+低温低湿组,n=436 128)。应用串联质谱技术检测干血斑标本中氨基酸和肉碱浓度,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析递送和储存过程中温度和湿度对氨基酸和肉碱浓度稳定性的影响。结果: 三组样本氨基酸和肉碱浓度均呈偏态分布,氨基酸和肉碱浓度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酪氨酸浓度中位数冷链+低温组与冷链+低温低湿组相近,室温组较冷链+低温组和冷链+低温低湿组分别降低18%和16%;室温组的蛋氨酸浓度中位数与冷链+低温组相近,分别较冷链+低温低湿组降低15%和11%;3组精氨酸浓度中位数均有差异,室温组和冷链+低温组分别较冷链+低温低湿组降低12%和25%。室温组的游离肉碱浓度中位数与冷链+低温组相近,较冷链+低温低湿组增高12%。冷链+低温组的乙酰肉碱、丙酰肉碱、丙二酰肉碱+3-羟基-丁酰肉碱、戊二酰肉碱+3-羟基-己酰肉碱、十六碳酰肉碱等浓度中位数与冷链+低温低湿组相近,室温组较冷链+低温组和冷链+低温低湿组降低21%~64%。其他氨基酸和酰基肉碱浓度组间差异较小。除瓜氨酸、甲基丙二酰肉碱+3-羟基-异戊酰肉碱、戊酰基肉碱外,室温组其他氨基酸和肉碱浓度月中位数变异系数均高于冷链+低温组和冷链+低温低湿组。结论: 使用冷链递送和低温低湿储存可以有效延缓干血斑标本中部分氨基酸和肉碱的降解速度,提高串联质谱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保证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质量。  相似文献   

4.
温英梅  赵振东  王洁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8):2299-2303
背景 原发性肉碱缺乏症(PCD)被认为是一种潜在致死性疾病,肉碱转运蛋白功能缺陷会导致脂肪酸β氧化代谢受阻,如果没有及时补充肉碱,PCD患者在生命早期就会出现急性代谢失代偿,或晚期出现骨骼和心肌病或心律失常突然死亡。因此在新生儿期开展PCD筛查,对患儿早期治疗能防范急性能量代谢障碍危象或急性心力衰竭而猝死情况的发生,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目的 调查海南省黎族新生儿PCD的发病情况,并探究黎族人群PCD基因突变类型。方法 借助海南省新生儿筛查网络平台,收集2016-08-01至2019-07-31在海南省出生的黎族新生儿22 950例(出生3~28 d)。通过串联质谱技术筛查黎族新生儿游离肉碱(C0)及酰基肉碱(C2、C3、C16、C18等指标)。可疑患儿(C0<10.0 μmol/L)需母婴同时召回,复查串联质谱检测,C0仍低者外送血标本进行SLC22A5基因测序。PCD基因确诊依据:检测到SLC22A5基因突变。结果 22 950例黎族新生儿初筛C0减低14例,初筛异常发生率为1/1 639(14/22 950),其中男7例(1/1 710),女7例(1/1 569);不同性别黎族新生儿PCD初筛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6,P=0.872)。经SLC22A5基因测序,10例黎族新生儿确诊为PCD,黎族新生儿PCD发生率为1/2 295(10/22 950),其中7例为杂合突变,3例为纯合突变;男5例(1/2 394),女5例(1/2 196);不同性别黎族新生儿PCD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9,P=0.892)。共检出8种基因突变类型:c.51C>G、c.760C>T、c.338G>A、c.428C>T、c.1340A>T、c.825G>A、c.4442C>T、c.1400C>G。结论 海南省黎族新生儿PCD发生率较高(1/2 295),基因突变类型较为丰富,以c.51C>G和c.760C>T基因突变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病种的分布特征、发病率及确诊患者的临床转归,优化筛查指标以提高串联质谱法遗传代谢病筛查效能。方法:采用串联质谱法对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广州市出生的272?117名新生儿进行多种遗传代谢病筛查,以主要筛查指标2次超出阳性切值判断为筛查阳性,召回复查,对疑似母源性疾病连同母亲一并召回,复查仍阳性者进行生化及相关基因测序确诊。回顾性分析筛查结果、确诊病例的临床特点及转归,并进一步优化筛查指标。结果:在272?117名新生儿中,初筛阳性1808例,阳性率为0.66%;召回复查1738例,召回率为96.13%;临床诊断时间中位数为15?d,确诊新生儿遗传代谢病79例,包括氨基酸代谢病23例、有机酸代谢病17例及脂肪酸氧化障碍39例。共计21个病种,常见病种为原发性肉碱缺乏症(26.6%)、甲基丙二酸血症(12.7%)及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症(11.4%),发现假阴性病例4例,均为citrin蛋白缺乏症。272?117名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总体发病率约为1/3444,阳性预测值为4.5%。确诊母亲患者32例,包括原发性肉碱缺乏症30例、异丁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及3-甲基巴豆酰辅酶A羧化酶缺乏症各1例。遗传代谢病筛查总体检出率为1/2451。所有确诊病例随访至今,5例重型患儿(枫糖尿症1例、单纯型甲基丙二酸血症2例、肉碱-酰基肉碱移位酶缺乏症2例)早期死亡,10例有机酸代谢病患儿出现轻度精神运动发育迟缓。优化各病种筛查指标后,初筛阳性数降至903例,阳性预测值提高至9.1%,未遗漏确诊病例。结论:广州地区新生儿脂肪酸氧化障碍发病率相对较高,串联质谱法能有效筛查多种遗传代谢病,优化筛查指标可提高筛查效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甘肃省甲基丙二酸血症的发病率及致病基因突变谱。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2月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对各地州市送检新生儿样本遗传代谢病筛查、诊断的结果,得出甘肃省甲基丙二酸血症发病率;根据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和临床儿科确诊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的基因检测结果,探索甘肃省甲基丙二酸血症的临床分型及基因突变位点。结果 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2018年1月-2021年12月共筛查213 786例新生儿干血斑样本,确诊甲基丙二酸患儿22例,发病率为1/9 718;对25例甲基丙二酸患儿(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20例、临床儿科5例)进行基因检测,共鉴定出MMUT、MMAA和MMACHC 3个基因31个突变位点。MMUT基因c.323G> A (9.09%)、c.917C> T (9.09%)、c.494A> G (9.09%)和c.984delC (9.09%)突变以及MMACHC基因c.609G>A (46.15%)、c.567dupT (11.54%)、c.80A> G (7.69%)和c.394C> T (7.69...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甲基丙二酸血症(MMA)与肺动脉高压的关系。 方法 回顾分析2例合并型MMA并发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基因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总结。 结果 2例患儿均尿甲基丙二酸水平升高及血同型半胱氨酸(Hcy)升高,符合合并型MMA的诊断;均具有肺动脉高压,并伴有持续性的肾脏损伤,其中1例伴有球形红细胞增多症,1例伴有眼球震颤。2例患儿基因检测显示均有MMACHC基因突变. 故为CblC缺陷型,1例基因突变型为:c.80A> G(p.Gln27Arg)/ c.609G> A(p.Trp203Ter)杂合型,1例为c80A>G(p.Gln27Arg)/ c.637G>T(p.Glu213Ter)杂合型,均最终死于肺动脉高压。 结论 儿童及青少年不明原因肺动脉高压应注意遗传代谢疾病的筛查,特别是对MMA的筛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串联质谱技术在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了解本市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的发病率.方法 收集菏泽市2015年5月—2020年12月出生的266609例新生儿的足跟血,应用串联质谱技术检测、分析氨基酸及酰基肉碱等指标,结合尿有机酸分析、基因二代测序等检查.结果 确诊新生儿遗传代谢病236例,发病率为1/11...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重庆市脂肪酸氧化代谢病(FAOD)的发病率、临床特征、基因突变特点及预后。方法:采集2020年7月至2022年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招募的35 374名新生儿的血液标本,采用串联质谱法检测干血斑中酰基肉碱谱,初筛阳性的患儿于2周内召回,进一步通过尿有机酸、血生化及基因检测等方法确诊,并对确诊患儿进行治疗和随访。结果:35 374名新生儿初筛阳性267例,初筛阳性率为0.75%,基因确诊5例(FAOD发病率为1/7075),其中原发性肉碱缺乏症(PCD)3例(发病率为1/11 791),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SCADD)和极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VLCADD)各1例(发病率均为1/35 374)。3例PCD患儿SLC22A5基因突变以c.1400C>G和c.338G>A常见,c.621G>T为新突变,其中2例患儿予口服补充左卡尼汀,随访期间无临床表现;1例患儿拒绝治疗,于6月龄急性发作,补充左卡尼汀后症状好转,现生长发育正常。1例SCADD患儿检出ACADS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417G>C和c.1054G>...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彩超对新生儿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49例青紫的新生儿进行彩超检查,诊断紫绀型先心病25例并分析其疾病类型。结果 25例紫绀型先心病中存在大动脉转位、法乐四联症、单心室、永存动脉干等复杂畸形,其中大动脉转位最多见,其次为法乐四联症,单心室位居第3。结论 彩超可作为青紫新生儿先心病的常规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海南省淡水鱼中食源性寄生虫感染情况,评估人群感染潜在的危险性,为制定食源性寄生虫病监测策略和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2021年对海南省琼中县、三亚市和昌江县监测点附近的溪流或水库等自然水体环境,以随机捕捞的方式获取新鲜样品。采用玻片压片镜检法对寄生虫囊蚴进行检测。同时在捕捞样品的行政村进行肝吸虫病知识和居民肝吸虫病感染情况调查。结果 2019—2021年共检测淡水鱼47种合计396尾,检出寄生虫囊蚴阳性45尾,总感染率为11.36%。有13种淡水鱼中检出寄生虫,品种感染率为27.66%(13/47)。其中海南细齿塘鳢感染率最高,为75.00%(3/4),显著高于其他鱼种(P<0.05),三个市县中,琼中县检出率最高,为17.05%(22/129)。发放调查问卷487份,居民对肝吸虫病总知晓率为11.50%(56/487),昌江县知晓率最低,为1.31%,男性知晓率高于女性(P<0.05)。同期对居民肠道进行寄生虫检测3 178人份,未发现肝吸虫病患者。结论 海南省部分市县淡水鱼受到寄生虫污染,应加强监测,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加强食源性寄生虫病卫生宣传和教育,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海南省农村妇女常见生殖道感染病的现状和趋势变化,为制定海南省农村妇女保健工作计划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海南省5个市县农村2014—2017年国家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系统中35~≤64岁妇女5种生殖道感染常见病(细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黏液脓性宫颈炎、外生殖器尖锐湿疣)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 海南省5个市县农村2014—2017年35~≤64岁妇女生殖道感染率为13.77% ,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P<0.001)。少数民族妇女感染率高于汉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年龄组间,育龄期妇女生殖道感染率(16.73%)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文化程度中,以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妇女感染率高(P<0.001)。5种常见妇女生殖道感染的疾病中,患有外生殖器尖锐湿疣的妇女感染HPV的风险最高(OR=2.621)。生殖道感染疾病越多种,HPV感染风险越高(OR=2.244,95%CI:1.393-3.614,P<0.01)。结论 海南省农村妇女常见生殖道感染病患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存在民族、年龄和文化程度间的差异,需加强农村妇女健康教育,提高农村妇女早筛查早治疗的意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海南省文昌、乐东、昌江、儋州、澄迈等5市县吸血蠓的地理分布、种类组成和主要种的吸血率。方法 2017—2018在海南省5市县猪舍、羊舍、鸡舍,采用诱虫灯采集吸血蠓;在生物显微镜下鉴定吸血蠓种类和记录数量,采用树胶酚封片法制作玻片标本。结果 在海南省5市县共采获吸血蠓2属26种22 355只,其中,库蠓24种,蠛蠓属2种;海南省新纪录1种,肿足库蠓Lasiohelea turgepeda Yu et Liu, 1982。澄迈分布19种,儋州18种,文昌17种,昌江12种,乐东9种。主要种类为尖喙库蠓(32.88%),异域库蠓(16.10%),荒川库蠓(16.08%);不同市县和场所的主要种类组成不同。7种主要吸血蠓的总吸血率为 34.10%,其中黄胸库蠓(53.78%)最高,肩宏库蠓(17.92%)最低。不同种类和场所吸血蠓吸血率不同。结论 本项研究发现海南省5市县有吸血蠓2属26种,主要种类为尖喙库蠓,异域库蠓和荒川库蠓,其中黄胸库蠓的吸血率最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海南省城乡居民糖尿病患病率及合并其他慢性代谢性疾病情况。方法于2018—2020年采用多阶段分层整体抽样方法调查海南省≥18岁城市和乡村常住居民,通过问卷方式记录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信息、生活方式和疾病史,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压,检测空腹血糖、OGTT-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酸、血脂等生化指标。结果共选择2136名≥18岁居民,总糖尿病、新诊断糖尿病、既往确诊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分别为16.0%、11.8%、4.2%和25.0%。城市和乡村新诊断患病率分别为为10.1%和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25.8%、15.2%和42.3%。男性、受教育程度低、超重和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人群总糖尿病、新诊断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较高。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所有糖尿病人群中有40.2%合并高血压,51.6%合并血脂异常,40.5%合并超重,13.2%合并肥胖,26.1%合并高尿酸血症,87.4%合并代谢综合征,均高于非糖尿病人群(P<0.01)。新诊断糖尿病人群中有44.3%合并高血压,56.5%合并血脂异常,29.2%合并高尿酸血症,90.9%合并代谢综合征,明显高于既往确诊糖尿病人群(P<0.01)。结论海南省成人糖尿病防控形势严峻,尤其在农村,糖尿病患病率明显上升,新诊断糖尿病占比高,合并更高比例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亟需普及糖尿病的科普知识,重视健康宣教,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还要加强糖尿病及其他慢性代谢性疾病的筛查和管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疑似罕见遗传代谢病(inherited metabolic disorders, IMD)患儿的精准诊断,并对比质谱技术与基因检测技术在罕见IM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儿科疑似罕见IMD患儿的临床信息、质谱与基因结果。结果 156例疑似罕见IMD患儿均行质谱检测,初检阳性67例,阴性89例。初检阳性患儿均进行复检,复检阳性19例。复检阳性中13例行基因检测,检出基因阳性9例、阴性4例。初检阴性中治疗疗效欠佳、临床仍高度怀疑IMD的54例患儿完善基因检测,检出阳性15例、阴性39例。将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质谱检测阳性率为19.4%(13/67),基因检测阳性率为35.8%(24/67)。连续性修正χ2检验提示基因与质谱检测结果有差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基因检测为金标准,质谱检测敏感度为37.5%(95%CI:19.6%~59.2%),特异度为90.7%(95%CI:76.9%~97.0%)。24例确诊患儿中,5例经基因panel确诊,19例经全外显子测序(whole gexome sequencing,WES)确诊。其中1例经WES确诊的患儿,确诊前完善基因panel未检出致病变异。检测发现DNM1L基因c.1040C>G及AMN基因c.651+1G>C为疾病致病基因新发变异位点,具有临床意义。结论 质谱技术诊断IMD能力有限,对疑似罕见IMD患儿可首选基因检测尤其是WES进行个体化诊断。此外本研究中WES发现的新发变异位点,丰富了致病基因突变谱,为进一步功能生物学实验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期间海南省援鄂医护人员发生皮肤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临床医护人员采取合理有效的预防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2020年4月6日—2020年4月9日将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网络平台向海南省医护人员发布,采用自愿参与、“问卷星”在线填写的方法完成调研。此次完成调查的海南省医护人员共325名,按是否参加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期间援鄂分为海南省援鄂医护人员172人(A组)和海南省非援鄂医护人员153人(B组),调查此期间皮肤病患病情况和相关影响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病率为56.4%(97/172),B组为41.2%(63/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接触性皮炎发生率分别为34.3%(59/172),B组为21.6%(33/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A组同B组比较,援鄂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发生(OR=1.82),而洗手后使用保湿产品次数每增加1次(OR=0.91)。两组医护人员在皮肤压痕、摩擦红斑和摩擦水疱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发现年龄每增加1岁,压力性损伤发生(OR=0.87)。两组医护人员手部浸渍和痱子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同B组比较(OR=2.37);防护等级每升高1级(OR=1.40),穿戴防护用品时间每增加1 h(OR=1.74)。结论 海南省援鄂医务人员与非援鄂医务人员相比,发生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和物理性皮肤病的风险性更大,防护等级越高,出现皮肤病的可能性越大;注意保湿产品的使用,尤其是手部保湿产品在预防皮肤病的发生方面尤为重要。另外,年龄增加是发生压力性皮肤损伤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海南省事业单位干部代谢性疾病患病情况,为开展相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分析2012年海南省事业单位干部共18 311人体检结果;了解该群体的代谢性疾病发病情况. 结果 受检人员代谢性疾病患病率最高的疾病为脂肪肝(32.23%),依次为高胆固醇血症(28.82%)、高甘油三酯(25.06%)、超重(21.12%)、高尿酸血症(14.71%)、高血糖(8.93%)、高血压(4.50%)、肥胖(2.26%).男性代谢性疾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P<0.05). 结论 全省事业单位干部代谢性疾病发病率较高,有关部门要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降低代谢性疾病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海南省2016—2018年肺结核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制定结核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描述性分析2016—2018年海南省肺结核流行病学特征,Excel 2010整理数据,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2016—2018年海南省共登记肺结核患者24 105例,年均登记发病率为85.18/10万,菌阴患者所占比例最高。 2月份登记人数显著减少,季节性明显。海口市登记病例数最多,年均登记发病率居前三位的地区分别为东方市(161.38/10 万)、陵水黎族自治县(154.33/10 万)、乐东黎族自治县(142.144 /10 万),三亚市年均发病率最低 (56.04/10 万),不同地区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02.31,P<0.05);登记病例数男女性别比为3.28∶1,女性登记发病率40.77/10 万低于男性登记发病率127.49/10 万,不同性别发病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 083.41,P<0.01);农民登记人数最多,为15 605例,占总登记人数的64.74%,学生所占比例也相对较高;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65岁,占总登记人数的75.42%。结论 偏远山区和农民是结核病防控的重点地区和重点对象,特别是中青年;应加强对学生的结核病防控工作,避免聚集性疫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海南省2007—2017年性病患者的职业和年龄分布特征,为制定性病防控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信息系统中设置数据筛选条件:①已审核病例;②地区编码为海南省,获取各年度各年龄段和不同职业的报告病例情况。以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趋势分析等方法对2007—2017年海南省性病病例资料进行职业和年龄分布分析,并在年龄分布的基础上进行性别差异分析。结果 海南省2007—2017年性病报告病例数和报告发病率逐年增长,由2007报告的2 862例(34.23/10万)增长至2017年的17 547例(191.35/10万)。2007—2017年商业服务、农民和家务及待业三种职业报告病例数和占总报病数的比例均呈增长趋势(P<0.05)。三种职业合计报告病例数占总报病数的比例由2007年的42.42%增长到2017年的74.00%,增长了74.45%。25岁以下人群的性病报告发病率伴随年龄增长逐渐上升(χ2趋势=9.874,P=0.002),25~<30岁年龄段性病报告发病率达到顶峰,随后发病率快速下降(χ2趋势=5.298,P=0.021),60岁年龄段开始报告发病率再次随着年龄增长上升(χ2趋势=5.707,P=0.017)。结论 加强青少年和老年人、社区居民、农民等报告发病率较高人群的性健康教育,防治结合,制定综合的性病防治措施能够有效控制性病疫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