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调查辽宁徐大堡核电站运行前周边地区食品放射性本底水平,掌握当地居民主要食品中放射性核素水平。方法 通过采集核电站周边30 km范围的食品样品,采用高纯锗(HPGe)能谱仪对样品进行γ核素分析。结果 当地食品中的放射性核素主要为天然核素238U、226Ra、232Th、40K以及人工核素137Cs,其中天然核素238U、226Ra、232Th、40K的平均活度水平为(1.2×10−1 ±2.6×10−1)、(9.2×10−2 ±1.6×10−1)、(3.6×10−1 ±6.5×10−2)、(9.0×101 ±5.8×101)Bq/kg,人工核素 137Cs平均活度水平(1.2×10−2 ±9.0×10−3)Bq/kg。结论 核电站周边地区采集的食品中除微量137Cs外,未发现其他人工γ核素,食品中放射性核素水平均低于国家标准限值,居民由食入137Cs所致年有效剂量为6.0×10−2 μSv/a。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甘肃省3家甲级医院的20名从事核医学工作的医务人员开展甲状腺中131I内照射监测和剂量估算。方法 使用InSpector 1000型便携式γ谱仪进行体外直接测量法。将谱仪进行能量刻度和效率刻度后,对每位工作人员的甲状腺和大腿部位分别进行一次测量,测量时间均为120 s。大腿部测得结果作为体内本底,计算甲状腺131I活度,利用甲状腺131I摄入量,计算甲状腺待积器官剂量并推算年待积有效剂量。结果 3家医院20名核医学工作人员其中8人甲状腺中检出131I,占总人数的40%,甲状腺中131I活度范围为:30.29~1271.68 Bq,平均活度为395.39 Bq;甲状腺待积器官剂量范围是0.33~14.00 μSv,平均剂量为4.36 μSv;年待积有效剂量范围是0.02~0.73 mSv,平均剂量为0.23 mSv。结论 调查结果显示,所有人员年待积有效剂量均未超过必须进行内照射监测的1 mSv限值,但也较为接近,可以适当调整监测周期。考虑到每个周期用药量及治疗病人数量的变化,还需要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核医学工作场所空气中131I的活度浓度,估算工作人员吸入所致待积有效剂量。采集4家医院核医学工作场所空气中的气溶胶样品,使用γ能谱仪分析样品中的131I。结果显示,核医学工作场所空气中131I活度浓度为5.8~320Bq/m3,估算工作人员待积有效剂量最大值和平均值分别为0.44和0.18mSv。提示,应重视核医学工作场所空气中131I的监测与防护。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南宁市医院放射科与核医学科室内氡浓度和γ照射量率水平,估算工作人员受照剂量,为辐射防护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ATD累积氡探测器和FH40G环境X、γ剂量率仪测量室内外氡浓度和γ照射量率。结果 核医学、放射科地下和地面工作场所、工作人员和居民受照剂量分别是1.98 mSv、1.84 mSv、1.62 mSv、1.48 mSv和1.49 mSv。结论 核医学科工作人员受到的附加剂量主要与放射性同位素的用量与防护条件有关。放射科工作人员剂量增高的原因主要来自氡污染产生的内照射。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广东省部分临床核医学诊疗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状况以及人员受照剂量水平,为寻找其放射性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以广东省14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为研究对象,根据国家相关标准,采用辐射监测方法,对临床核医学工作场所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放射性污染水平及人员受照剂量进行测量和推算。结果 工作场所中18F合成室操作孔在防护罩打开状态下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最高,达到166 μSv/h;放射性药物分装、注射等操作环节手部的剂量率较高,其中在分装柜分装18F、131I和99Tcm时可分别高达3720、1220和468.2 μSv/h,在注射台(窗)注射18F和99Tcm时可分别高达537和882 μSv/h。广州G医院18F注射室的工作台面β表面污染水平为99.6 Bq/cm2,工作人员手掌部位为1.6 Bq/cm2,超过国家标准限值。核医学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为0.08~5.18 mSv/a。在无防护措施的前提下,分装人员手部的年当量剂量最高,为0.02~390 mSv/a;注射人员次之,为0.57~85.62 mSv/a;而分装、注射时工作人员眼晶体、全身和下腹部的职业照射剂量较低。结论 核医学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现况良好;应重视放射工作人员自身防护,熟练操作技能以缩短作业时间,采取合理防护设(措)施以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6.
刘伟  何星 《中国辐射卫生》2019,28(3):278-281
目的 了解PET-CT诊断项目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及相关场所的辐射水平,为降低工作人员受照剂量、完善PET-CT诊断项目放射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对PET-CT工作场所的周围剂量当量率、表面污染水平和人员受照剂量进行测量;根据相关检测结果与最大工作负荷对手部和眼部剂量进行估算。结果 三家医院PET-CT工作场所辐射水平(0.12~6.05 μSv/h)、β表面污染水平(本底~27.3 Bq/cm2)以及工作人员附加最大年有效剂量(1.58 mSv/a),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限值要求,其中一家医院的分装、注射护士手部最大年当量剂量(154 mSv/a)超出管理目标值(125 mSv/a)。结论 医院应建立针对性的防护措施,提高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意识,降低工作人员所受附加剂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全面了解本区核医学设备及从业人员基本情况,调查放射防护制度及防护情况,探讨解决和改进放射防护中存在的问题。方法 基本情况通过现场调查进行收集,表面污染采用现场监测仪器直接读数法进行测量。结果 全区共有四家医院开展临床核医学,拥有工作人员29名,SPECT3台,核医学诊疗以骨显像和甲状腺功能亢进为主,人均年剂量当量0.96 mSv/a。配药室和源储存室β表面污染超过限值,分别为366.1 Bq·cm-2和165.9 Bq·cm-2结论 本区四家医院核医学科的管理及防护基本到位,但是对于配药室等高危场所的表面污染防护还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云南省某锡矿、铜矿及非矿区居室内空气中的氡浓度以及相应采样点自来水中氡浓度,估算人体受照剂量。方法 径迹法测量锡矿、铜矿井下、地上工作场所空气中的氡浓度,使用RAD7仪器连续测量法测得居室内空气中氡浓度、RAD7水氡测量系统测量自来水氡浓度。评估不同来源氡所致受照剂量的贡献。结果 锡矿的矿下、地上工作场所空气平均氡浓度分别为(7 473 ±3 105)Bq·m−3和(332 ±238)Bq·m−3,其所致年剂量贡献分别为(29.44 ±12.23)mSv和(2.50 ±1.79)mSv;铜矿井下、地上工作场所空气中氡浓度分别为(4 477 ±5 152)Bq·m−3和(110 ±32)Bq·m−3,其所致年剂量贡献分别为(17.64 ±20.30)mSv和(0.83 ±0.24)mSv;居室空气氡浓度(76 ±33)Bq·m−3及年剂量贡献(2.01 ±0.87)mSv。铜矿及锡矿的自来水氡浓度测量结果分别为(1.66 ±2.00)Bq·L−1和(3.94 ±1.81)Bq·L−1,高于市内32个采样点自来水氡浓度(0.39 ±0.21)Bq·L−1结论 目前所测区域水氡所致剂量贡献相对较小,锡矿、铜矿区井下工作场所空气氡浓度值得关注,应重视对矿工使用防护用具的宣传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9.
某医院核医学科放射防护监测结果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某医院核医学科放射防护状况进行分析与探讨,从放射防护最优化与确保安全运行角度提出放射防护建议。方法 依据国家相关的放射卫生标准与方法进行。结果 该核医学科及周围环境辐射水平最大值为300μGy/h;工作场所表面污染最大值为8.85 Bq/cm2;人均年有效剂量为1.52mSv,其中一人年剂量最大值为6.24mSv,超过了目标管理值5mSv。结论 核医学科,布局合理,监测结果符合相关放射卫生标准要求,但应结合实际,适当增加工作场所面积,进一步完善科室放射防护管理体系和加强放射性核素操作环节的个体防护,降低操作放射性药物环节、病人环节所引起的不必要的照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卷烟机工作场所辐射水平和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方法 仪器法和热释光剂量法。结果 在卷烟机正常工作状态下,距源表面5 cm、100 cm处泄漏射线均值分别为12.08μSv·h-1和0.34μSv·h-1。工作人员人均年受照剂量为0.836mSv。结论 卷烟机工作场所辐射水平和工作人员受照剂量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1.
钱如倍  王喜玥  薛诚 《中国校医》2022,36(12):912-915
目的 分析某市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为放射防护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依据《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采用热释光剂量测读系统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将每年监测4次及以上的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对监测结果进行汇总与分析。结果 2017—2021年共收集3 010人个人剂量监测结果,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中位数为0.11 mSv·a-1。98.84%放射工作人员的年有效剂量≤1.0 mSv;5人年有效剂量>5.0 m Sv。2019年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中位数为0.10 mSv·a-1,低于2017年的0.11 mSv·a-1、2018年的0.12 m Sv·a-1和2020年的0.12 mSv·a-1(P均<0.05);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中位数为0.08 mSv·a-1,低于诊断放射学的0.11 m Sv·a-1、牙科放射学的0.14 mSv·a-1...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云浮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为监管部门和放射工作单位制定相关管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热释光个人剂量测量方法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收集和分析2013—2018年云浮市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结果 2013—2018年云浮市共有2043人次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了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总体监测率为95.7%,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28 mSv/a。介入放射学和核医学工种人均年有效剂量较高,分别为0.33 mSv/a和0.32 mSv/a,不同工种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等级单位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值不同,其中乡镇级单位最高,为0.35 mSv/a,厂矿企业最低,为0.22 mS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2013—2018年云浮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符合国家卫生标准,但应加强介入放射学和核医学工作岗位、乡镇级放射工作单位放射工作人员的监管和培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河北省某医院2015—2019年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剂量水平及动态变化情况,从而评价放射性工作防护情况及放射管理措施的效果,为加强放射人员的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现行GBZ 128标准,采集2015—2019年所有放射工作人员连续五年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数据,比较不同年份及不同职业类别(放射岗位)间人均年有效剂量的动态变化和差异水平。结果 2015—2019年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16 mSv/a、0.08 mSv/a、1.25 mSv/a、0.72 mSv/a和0.37 mSv/a,均小于5 mSv/a,低于医院的管理目标值和国家标准的要求;不同年份间比较2017年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岗位间比较介入放射(2E)和核医学(2C)人均年有效剂量较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该院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处于较低水平,应继续保持现有的放射防护管理和措施;介入放射与核医学放射人员个人剂量较高,是放射防护管理的重点监护对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2018—2020年杨浦区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和分布情况,为预防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依据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采用热释光剂量测量系统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对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结果 2018—2020年共监测2082人,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20 mSv·a-1;2020年人均年有效剂量低于2018年和2019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有4名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超过5 mSv·a-1;诊断放射学人均年有效剂量0.20 mSv·a-1,高于牙科放射学、医学应用其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核医学人均年有效剂量0.34 mSv·a-1,高于其他工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未定级医疗机构人均年有效剂量0.14 mSv·a-1,低于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杨浦区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总体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应加强核医学及二、三级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将职业性外照射剂量降到尽可能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掌握介入、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剂量水平,评价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效果,为放射卫生防护与监督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GBZ 207-2008《外照射个人剂量系统性能检验规范》、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的要求,对铅衣内、外热释光个人剂量计(TLD)的受照剂量进行监测。结果 2015年累计监测放射工作者324名,其中介入人员287人,核医学人员37人。不同级别医院(三甲、三级(未定等)、二甲)工作人员铅衣内人均年剂量当量中位值分别为0.9 mSv、1.14 mSv和0.86 mSv;铅衣外分别为1.96 mSv、5.86 mSv和1.37 mSv。各级医院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各级医院工作人员铅衣内、外差别也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次调查的324名介入、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年剂量水平,均在国家标准限值内;但铅衣内外、不同级别医院以及不同工种之间个人剂量受照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降低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在放射防护实践中应加强重点工种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与防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管理现状和水平,为加强监管提供依据。方法 统一设计调查表,把放射工作人员基本信息、培训、体检、持证、建档和个人剂量作为调查内容,统计方法使用χ2检验和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 = 0.05,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医院共有放射工作人员1209人,其中男性682人(56.4%),初级职称603人(49.9%),中级职称449人(37.1%),高级职称157人(13.0%),本科及以上学历826人(68.4%),不同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性别、职称和学历分布均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趋势性χ2检验结果显示,医院级别越高,放射工作人员职称和学历越高(P < 0.001);放射工作人员培训率、个人剂量监测建档率和职业健康检查建档率均为100%,放射工作人员体检率和持证率分别为98.5%和99.6%,不同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体检率和持证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个人剂量监测率和频次率为100.0%和93.7%;集体年剂量和平均年剂量分别为201.55 mSv·人和0.17 mSv;不同医院的平均年剂量(P < 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级医院放射学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显著高于其他医院(P < 0.05),不同岗位的平均年剂量(P < 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放射治疗和核医学放射学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显著高于其他岗位(P < 0.05)。结论 医疗机构应完善放射工作人员管理,加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防护和个人剂量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