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真实世界中索磷布韦/维帕他韦(SOF/VEL)联合或不联合利巴韦林(RBV)方案治疗云南地区3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2年3月期间219例3型CHC患者,以SOF/VEL联合或不联合RBV方案治疗12周或24周,停药后随访12周。收集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HCV RNA定量、肝功能、肝硬度测定值等指标。  结果  219例3型CHC患者中,停药12周时异常生化指标和肝硬度值较基线明显降低,持续病毒应答率为95.4%(209/219),共有60例报告轻度不良反应,主要为贫血、乏力和头痛,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   SOF/VEL联合或不联合RBV方案治疗无肝硬化或合并代偿期肝硬化的3型丙型肝炎患者可获得较高应答率,但治疗合并慢性肝衰竭的3型丙肝患者应答率较低。患者使用该方案后不良反应较轻,安全性可接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以应答为指导(RGT)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Peg-IFNα-2a+RBV)方案在基因6a型慢性丙型肝炎(CHC)中的效果。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连续入组基因6a型CHC患者共60例(优化组),接受Peg-IFNα-2a+RBV抗病毒治疗,其中达到快速病毒学应答(RVR)的患者疗程缩短至24周,未达到RVR者疗程为48周。同时以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接受48周固定疗程的Peg-IFNα-2a+RBV治疗的所有基因6a型CHC患者为对照组(56例)。结果优化组患者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治疗终点病毒学应答(ETR)、持续病毒性应答(SVR)、停药后复发发生率分别为67.2%、87.9%、82.8%和5.2%,与对照组的71.4%、82.1%、80.4%、1.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组与对照组获得RVR患者的最终SVR率(92.3%vs 87.5%,),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479)。优化组除血象异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外,其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获得RVR的基因6a型CHC患者,其接受24周与48周疗程Peg-IFNα-2a+RBV治疗均能取得较高的SVR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干扰素α2b(INF-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肝功能变化的特点,探讨不同病毒学应答模式与肝功能的关系。 方法: 选取CHC患者264例,给予INF-α2b 500万U,隔日1次皮下注射;利巴韦林15mg·kg-1,每日1次口服,疗程48周。检测不同时间点(基线,治疗12、24、48和72周)患者HCVRNA定量和肝功能等指标。根据转归情况,将患者分为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组、治疗中反弹组、复发组和无应答组,比较4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的变化及与应答的关系。 结果: 264例患者中171例(64.8%)获得SVR,37例(14.0%)治疗中反弹,47例(17.8%)复发,9例(3.4%)无应答。与治疗中反弹组比较,基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轻度升高的患者较ALT正常的患者易获得SVR(P<0.05)。经抗病毒治疗,4组患者血清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均下降,且12周时下降最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反弹组患者在48周时ALT和AST回升,复发组患者停药后24周时ALT和AST回升,直至停药后24周SVR组患者的ALT和AST可维持稳定。与治疗中反弹组比较,SVR组患者在12周时ALT和AST下降更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无应答组患者血清ALT和AST水平始终高于SVR组、复发组和治疗中反弹组 (P<0.05)。与治疗前比较,SVR组患者在12周时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较其他时间点明显下降(P<0.05),直至停药后24周可以维持稳定。在治疗24周时,无应答组患者血清TBIL、DBIL水平明显高于SVR组和治疗中反弹组患者(P<0.05)。 结论: CHC患者基线ALT水平可能与病毒学应答有关。CHC患者抗病毒治疗后肝功能改善,尤其SVR患者改善更明显,随着病毒的复发或反弹,转氨酶会再次升高。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4):23-27
目的 研究维生素D在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联合利巴韦林(RBV)抗病毒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52例CHC初治患者,随机分为维生素D补充治疗组(A组)、对照组(B组),A组26例患者口服补充维生素D 800 IU/d至Peg-IFNα-2b/RBV抗病毒治疗结束,B组26例患者仅接受Peg-IFNα-2b/RBV抗病毒治疗。检测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12周、24周、48周时HCV RNA水平等指标。结果治疗24周、48周时维生素D补充治疗组病毒学应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95.8%vs 69.6%,95.8%vs 73.9%,P均0.05),但两组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无统计学差异(91.7%vs 69.6%,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并无差异(73.1%vs 80.8%,P0.05)。结论补充维生素D能提高CHC患者Peg-IFNα-2b/RBV抗病毒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索磷布韦维帕他韦联合利巴韦林(SOF/VEL+RBV)抗病毒治疗基因3(GT3)型初治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选取就诊于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科的80例基因3型慢性丙型肝炎初治患者,观察组治疗方案为索磷布韦维帕他韦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患者40例;对照组治疗方案为索磷布韦维帕他韦单药抗病毒治疗患者40例。观察治疗4周、12周、停药后随访12周持续病毒学应答、生化学指标变化、Fibroscan指标变化和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情况。  结果  采用观察组或对照组4周时SVR率分别为90.00%,70.00%、12周时SVR率分别为97.50%,80.00%、停药后随访12周时SVR率分别为97.50%,80.00%;在ALT、AST、GGT、ALB等血清生化指标在治疗4周、12周时,观察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 < 0.05),在停药后随访12周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比对照组在治疗12周时Fibroscan值显著下降(t = 5.700,P = 0.018),停药后随访12周时,两组的Fibroscan值无差异(t = 0.012,P = 0.912);治疗期间两组的不良反应主要为乏力、头痛和头晕。  结论  对于基因3型初治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观察组比对照组抗病毒治疗可获得更高的SVR率和生化学应答率,肝纤维化明显改善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利巴韦林(RBV)标准方案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CHC)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采用Peg~IFN—ct2a联合RBV标准方案治疗CHC患者36例,疗程为48周,疗程结束后均随访24周。定期观察血常规、肝功能、丙型肝炎病毒(HCV)定量、甲状腺功能及临床症状变化。结果快速病毒学应答(RVR)者10例(27.8%,10/36),其中2例基因型为3型、2例为2a型;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complete early virological response,cEVR)者24例(66.7%,24/36);部分早期病毒学应答(partial early virological response,pEVR)者2例(5.6%,2/36),其基因型均为1b型。复发1例(2.8%,1/36),基因型为1b型,其余均达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SVR)。1例发生较严重的银屑病,于16周停药,无复发;1例反复严重口腔溃疡,RBV未全程坚持,复发。结论Peg—IFN联合RBV标准方案治疗CHC疗效较满意,可以达到较高SVR,不良反应常见,但较少影响疗程的完成,联合RBV对获得较高的SVR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抗病毒治疗期间血红蛋白(Hb)的变化、影响因素及其与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的关系,为贫血的监测及处理提供依据,提高治疗应答率.方法 对214例CHC患者予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利巴韦林(RBV)抗病毒治疗,疗程48周,停药后随访24周.检测治疗前、后及治疗期间血红蛋白(Hb)的变化,以SVR作为疗效的主要评价指标,分析贫血(Hb≤100 g/L)发生的相关因素,探讨Hb变化与SVR的关系,评估Hb检测在治疗应答中的作用.结果 214例患者中,156例(72.9%)Hb下降≥30 g/L,86例(40.2%)出现贫血,26例(12.2%)Hb≤80 g/L.性别(P=0.000)、年龄(P =0.000)、体重(P =0.001)、基线肌酐清除率(P =0.000)、基线白细胞计数(P =0.000)、基线中性粒细胞计数(P=0.019)、基线Hb(P =0.000)及基线血小板计数(P=0.037)均与贫血的发生有关.治疗2周Hb≤120 g/L(P =0.000)或Hb下降≥15 g/L(P=0.000)与治疗2周后的Hb水平有关.治疗期间Hb下降及下降幅度与SVR无关.结论 女性、年龄大、体重轻、肌酐清除率低及基线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Hb、血小板水平低者是贫血发生的高危因素;治疗2周时的Hb水平可以预测2周后的Hb水平;Hb的变化不可预测抗病毒疗效.  相似文献   

8.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治疗的有效途径。方法:将116例CHC患者随机分组,在利巴韦林依给药基础上,对照组(56例)给予普通干扰素α-2b(INFα)3MU/次,3次/周,肌肉注射;观察组(60例)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NFα)180μg,1次/周,皮下注射。疗程48周,停药后观察24周。结果:两组治疗结束和随访24周的ALT复常率分别为46.4%、86.7%和32.1%、70.0%,HCV-RNA阴转率,治疗结束时应答(ETVR)为32.1%和70.0%,持续病毒学应答(SVR)为46.4%和93.3%(P<0.01)。结论:PEG-INFα联合利巴韦林是治疗CHC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疗程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对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病毒学应答情况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CHC患者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A、B两组,各47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A组连续用药48周,B组连续用药72周。在治疗进行4、12、24、48和72周(B组)以及治疗结束12、24周后进行HCV-DNA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病毒学应答情况,统计两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快速病毒学应答(RVR)率、延长快速病毒学应答(eRVR)率、早期病毒学应答(EVR)率以及延迟病毒学应答(DVR)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患者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率和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率均高于A组,复发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头痛、发热、乏力、皮疹、白细胞下降、中性粒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脱发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72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CHC临床效果较48周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毒学应答情况,减少停药后复发,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DAAs)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合并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到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并使用DAAs抗病毒治疗的HIV/HCV共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观察治疗过程中丙型肝炎病毒(HCV) RNA、肝功能、APRI指数(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to-platelet ratio index,APRI)及不良反应。结果 49例患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19例,年龄30~54岁,平均(42.29±4.69)岁,丙肝基因分型3b型20例,3a型10例,1b型12例,6 n型4例,6a型2例,2a型1例。HCV RNA载量为4.22×104~1.51×108IU/m L。治疗方案为索非布韦(SOF)+达卡他韦(DCV)+利巴韦林(RBV)患者5例、SOF+DCV治疗患者27例、SOF+雷迪帕韦(LDV)+RBV治疗患者3例、SOF+LDV治疗患者13例、SOF+RBV治疗患者1例。49例患者均完成了治疗,并且均已停药随访12周以上,所有... 更多  相似文献   

11.
黄茂辉  朱啸峰 《吉林医学》2022,(7):1866-1868
目的:通过索磷布韦/维帕他韦(SOF/VEL)与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的疗效比较,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CHC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治疗,对照组同时予以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观察组予以SOF/VEL。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疗程,对照组疗程48周,观察组疗程3月,疗程结束后立刻观察疗效。比较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3个月时,两组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变化,记录治疗后两组病毒学应答阴性率[快速病毒答应阴性率(RVR)、持续病毒答应阴性率(SVR)、早期病毒答应阴性率(EVR)]、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结束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均有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病毒学答应阴性率(RVR阴性率、SVR阴性率、EVR阴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期间,观察组失眠、乏力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thyroid dysfunction,TD)患者的抗病毒疗效及TD转归。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2008年8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CHC患者采用标准抗病毒治疗方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180μg/周,联合利巴韦林10.6~15.0 mg/(kg·d)],疗程48周,停药后随访至24周。于基线治疗第12、24、48周及停药后24周复查丙肝病毒(HCV)RNA、甲状腺功能,分析抗病毒治疗效果及TD转归。结果 194例患者完成48周的抗病毒治疗。随访24周,TD组脱落2例,非TD组脱落1例。TD组50例患者中共17例甲状腺功能复常,占34.0%,其中基线TD、治疗中新出现TD患者分别有17.4%(4/23)与48.1%(13/27)出现甲状腺功能复常,后者明显高于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掊2=5.202,P=0.037)。TD组12周早期病毒学应答(EVR)率为44.2%(23/52),非TD组为54.2%(77/142);TD组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率为59.6%(31/52),非TD组为58.5%(83/142);TD组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率为60.0%(30/50),非TD组为54.6%(77/141)。两组EVR、ETVR、SV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D不影响干扰素的抗病毒治疗效果。完成治疗后随访24周,部分TD可复常,干扰素治疗后合并TD者其临床转归明显优于基线合并TD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索磷布韦/维帕他韦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溪医院肝病中心门诊及住院使用索磷布韦/维帕他韦治疗12周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23例,最终纳入研究22例。分别于治疗第4、12周及治疗结束后12周进行随访HCV RNA水平,评估病毒学应答情况;监测治疗前后生化学、血常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基于4因子的纤维化指数水平(FIB-4)的变化,评估安全性;统计治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结果 基因型(genotype,GT)-1、2、6型患者,无论初治或经治,无肝硬化或代偿期肝硬化,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 response,SVR)12率均为100%(22/22);GT-3型有1例GT-3b型代偿期肝硬化的患者治疗失败,该型SVR12率为85.7%(6/7);总体SVR12率为95.5%(21/22)。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结束后12周时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白细胞、APRI较前显著好转(P<0.05);索磷布韦/维帕他韦安全性良好,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乏力(22.7%,5/22)、反复上呼吸道感染(9.1%,2/22)。结论 索磷布韦/维帕他韦治疗GT-1、2、3、6型、经治或初治、合并代偿期肝硬化或无肝硬化的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患者疗效确切,总体安全性良好,是值得临床推荐的优选抗病毒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HCV干扰素敏感决定区(ISDR)氨基酸(aa)序列变异度对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1b亚型慢性丙型肝炎(CHC)疗效的影响.方法 58例HCV 1b亚型慢性感染者采用PEG-IFN/RBV联合方案治疗48周,并随访24周.定量检测血清HCV RNA,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治疗前血标本中HCV ISDR片段并测序,MEGA 4分析氨基酸序列变异度;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各变量与持续病毒学应答(SVR)之间的关系.结果 治疗前血清HCV的ISDR氨基酸序列与HCVJ株比较,15例为野生型(未突变),42例为中间型(1-3个突变),1例为突变型(≥4个突变).其中2218位点突变最多,约为60.3%(35/58).dSDR aa突变数目与SVR关系密切(P=0.000),ISDR aa突变数≥2的CHC组所获得的EVR和SVR明显高于aa突变数<2的CHC组(P=0.041/P=0.012).结论 华南HCV 1b亚型ISDR突变型(氨基酸变异≥4)极少.ISDR aa变异能够预测SVR;采用PEG-IFN/RBV联合方案治疗,对SVR有预测价值的ISDR aa突变数可由4个减少为2个.  相似文献   

15.
秦海玲 《中外医疗》2013,32(14):116-116,118
目的探讨普通干扰素(IFNa-1b)和长效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a-2a)治疗丙型肝炎(CH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CHC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32例给予IFNa-1b500万IU/次,隔天1次,皮下注射;观察组30例给予PEG-IFNa-2a180 ug/次,1次/周,皮下注射。两组同时给予利巴韦林1 000~1 200 ug,分2~3次口服,疗程均为48周。停药后观察24周。结果两组治疗结束和随访24周时,谷丙转氨酶(ALT)复常率为53.33%、73.33%和37.5%、60%;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率(ETVR)和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分别为43.75%、73.33%和25%、46.67%(P〈0.05);在治疗过程中IFNa-1b和PEG-IFNa-2a常见的不良反应相似,但PEG-IFNa-2a组甲状腺功能异常和脱发更为常见。结论长效干扰素对CHC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普通干扰素,但安全性稍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干扰素(IFN)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HCV/HBV)共感染患者的疗效。方法46例HCV/HBV共感染者、56例单独HCV慢性感染者及60例单独HBV慢性感染者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其中HCV/HBV共感染者及单独HCV慢性感染者联合利巴韦林)治疗48周,停药随访24周,分析疗效。结果治疗后,HCV/HBV共感染者取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13.04%与单独HCV慢性感染者取得SVR(48.2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值:6.207,95%CI:1.655-23.28,χ2=8.562,P=0.003)。单独HBV慢性感染者取得SVR者(45.00%)与HCV/HBV共感染者取得SVR者(13.04%)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值:5.455,95%CI:1.463-20.332,χ2=7.357,P=0.007)。结论HCV/HBV共感染比单独HCV或单独HBV慢性感染更难治,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HCV/HBV共感染有疗效,但需要进一步优化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索磷布韦、达拉他韦联合或不联合利巴韦林对基因1b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RNA(HCV RNA)转阴率的影响。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82例基因1b型CH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36例)给予达拉他韦+索磷布韦+利巴韦林治疗,B组(46例)给予达拉他韦+索磷布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HCV RNA转阴率,治疗结束后第4、12周HCV RNA不可测(SVR4、SVR12)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差异。结果 在治疗4、8周时,两组患者HCV RNA转阴率有所增加;但治疗后12周时,两组患者HCV RNA转阴率并未继续升高,与治疗后8周时的转阴率持平。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治疗4、8、12周时HCV RNA转阴率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SVR4、SVR12的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治疗期间出现贫血、皮疹、头痛、疲劳、恶心及心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B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达拉他韦、索磷布韦联合或不联合利巴韦林对基因1b型CHC患者的临床疗效相当,均具有较高的HCV RNA转阴率,但联合利巴韦林可能存在不良反应增加的风险,且达拉他韦+索磷布韦联合治疗基因1b型CHC患者可尝试将疗程缩短为8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治疗过程中外周血自然调节性T细胞(nTreg)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方法 32例初治的CHC患者,均为基因1型,治疗方案为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48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过程中2、4、8、12、24、48周以及治疗结束后12或24周采集外周血标本。用流式的方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nTreg的比率。COBASAmpliprep/COBASTaqmanHCV试剂盒检测HCV-RNA定量。结果 24例患者治疗12周时HCV-RNA转阴,并且随访至治疗结束后24周仍阴性,达到持续病毒学应答(SVR);8例患者治疗12周时病毒量未转阴,无应答(NVR),24周时终止治疗。应答组和无应答组治疗前外周血中nTreg的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答组治疗过程中2、4、12、24、48周及治疗结束后各个时间点PBMC中nTreg水平分别为(0.91±0.22)%、(1.31±0.29)%、(1.78±0.43)%、(1.92±0.44)%、(1.90±0.37)%、(1.14±0.35)%;在治疗2周(P<0.001)及治疗结束后(P<0.001)下降明显。无应答组治疗过程中2、4、12、24周及治疗结束后各时间点PBMC中nTreg水平分别为(1.21±0.15)%、(1.24±0.18)%、(1.42±0.11)%、(1.45±0.11)%、(1.14±0.10)%;Treg水平在治疗4周时缓慢上升(P=0.005),在治疗结束后显著下降,与治疗24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CHC患者外周血nTreg水平与干扰素/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密切相关,抗病毒治疗2周时nTreg水平的下降可以预测其疗效。提示nTreg可能在机体清除病毒的早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于来荣 《当代医学》2016,(10):145-146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d-2a(Peg-IFNct-2a)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复发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70例CHC复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8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d-2 a治疗,观察组患者联合应用利巴韦林治疗,治疗时间均为48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ALT以及血清抗-HCV、HCV-RNA的变化情况。并观察患者药物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2周、24周以及48周后,观察组ALT好转率分别为70.59%(60/85)、80.0%(68/85)、92.94%(79/85),对照组分别为52.94%(45/85)、62.35%(53/85)、70.59%(60/85),观察组ALT好转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HCV-RNA转阴率分别为64.71%(55/85)、75.29%(64/85)、91.76%(78/85),对照组患者HCV-RNA转阴率分别为50.59%(43/85)、61.18%(52/85)、70.59%(60/85),观察组24周、48周后HCV-RNA转阴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Peg-IFNct-2 a联合RBV治疗CHC复发患者效果显著,未增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索磷布韦维帕他韦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和HCV/HIV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将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的419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和56例HCV/HIV合并感染患者纳入到研究中。观察治疗4周、12周、治疗后随访12周持续病毒学应答(SVR12)、生化学应答、肝纤维化改善和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  结果  停药12周后,单纯HCV患者的基因1(genotype,GT1)型的SVR12率为97.56%,GT2型的SVR12率为98.97%,3型的SVR12率为97.54%,6型的SVR12率为97.85%,P = 0.870;对于HCV/HIV合并感染患者(除抗HIV治疗外给予索磷布韦维帕他韦抗HCV治疗)治疗12周后,GT1型患者的SVR12为85.71%,GT3型患者的SVR12为92.11%,GT6型患者的SVR12为90.91%,P = 0.862;单纯HCV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的AST、ALT、ALB生化学指标明显好转,肾功能明显改善;单纯HCV患者的肝纤维化指标在治疗后,纤维化程度明显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的患者中GT3型出现腹泻、恶心、呕吐、乏力,其他基因型别的患者和HCV/HIV合并感染患者以乏力、头痛为主。  结论  索磷布韦维帕他韦对于治疗初治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CV/HIV合并感染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有效且有较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