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复康加味方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脾虚气滞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胃泌素17(G-17)和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及其比值(PGR)的影响。【方法】将62例隆起糜烂性胃炎(脾虚气滞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幽门螺杆菌(Hp)阳性者标准抗Hp四联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动力等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给予中药胃复康加味方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Hp阳性率和病理组织改善情况以及血清PGⅠ、PGⅡ、PGR、G-17水平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63%(29/32),对照组为73.33%(22/30),组间比较,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Hp阳性率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Hp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治疗组的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等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而对照组均无...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8):47-50+53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胃泌素-17(G-17)及幽门螺杆菌(Hp)检测在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治疗的168例胃部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浅表性胃炎45例、胃溃疡40例、萎缩性胃炎30例、非典型增生28例、胃癌25例,同时选取38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各组血清PGⅠ、PGⅡ、PGⅠ/PGⅡ(PGR)及G-17水平。~(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各组Hp并比较Hp感染阳性率。对各组及Hp阳性组、Hp阴性组血清PGⅠ、PGⅡ、PGR及G-17水平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其余各组相比,胃癌组PGⅠ明显降低,溃疡组PGⅠ明显升高(P0.01)。胃癌组、溃疡组及非典型增生组PGⅡ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胃癌组PGR明显低于其余各组,非典型增生组及萎缩性胃炎组PGR明显低于对照组、浅表性胃炎组及溃疡组(P0.01)。胃癌组G-17明显高于其余各组,萎缩性胃炎组G-17明显低于溃疡组、非典型增生组及胃癌组。溃疡组、萎缩性胃炎组、非典型增生组及胃癌组Hp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Hp阴性组相比,Hp阳性组PGⅠ及PGR明显降低,G-17明显升高(P0.01)。结论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及幽门螺杆菌检测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胃泌素联合胃蛋白酶原检测对萎缩性胃窦炎及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门诊及住院符合入选标准的182例患者,据胃镜及病理检查结果分为非萎缩性胃炎组67例,萎缩性胃窦炎组66例,胃癌组49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中胃泌素-17(gastrin-17,G-17)、胃蛋白酶原Ⅰ(pepsinogenⅠ,PGⅠ)及胃蛋白酶原Ⅱ(pepsinogenⅡ,PGⅡ)水平,计算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pepsinogen I/pepsinogen II,PGR)。结果: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比较,萎缩性胃窦炎组血清G-17水平明显降低,胃癌组血清G-17水平明显升高,萎缩性胃窦炎组及胃癌组血清PGⅠ及PGR均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萎缩性胃窦炎组比较,胃癌组血清PGⅠ值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PGR降低,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G-17、PGⅠ、PGR在萎缩性胃窦炎及胃癌中的表达具有特异性,可作为萎缩性胃窦炎和胃癌的筛查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胃蛋白酶原(PG)、胃泌素17(G-17)及幽门螺杆菌(Hp)检测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2年9月于江西省乐平市中医医院和江西省乐平市人民医院进行检查的90例胃部不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胃镜及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依据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早期胃癌组(38例)、萎缩性胃炎组(30例)及进展期胃癌组(22例),另选择30名均为同期于医院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入对照组。对比各组检查指标[胃蛋白酶原Ⅰ(PGⅠ)、蛋白酶原Ⅱ(PGⅡ)、G-17、胃蛋白酶原比值(PGR)];对比各组Hp阳性检出率,以及不同性质Hp患者血清各指标水平。结果 萎缩性胃炎组、早期胃癌组及进展期胃癌组PGⅠ、PG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G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早期胃癌组及进展期胃癌组G-17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346、18.472、16.345、19.326,P均<0.01);萎缩性胃炎组G-17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21,P=0.060),且早期胃癌组与萎缩性胃炎组PGⅡ及PGR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9...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25-28
目的探讨血清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水平与OLGA系统的相关性,以期为胃癌前病变的监测提供可靠指标。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11月我院消化科消化不良患者600例作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均行胃镜及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并通过慢性胃炎OLGA分期分级系统进行OLGA分期。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235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PGⅠ/PGⅡ比值(PGR)、胃泌素-17(G-17)水平,并探讨其与OLGA的相关性。结果两组PGⅡ、G-17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PGⅠ、PGR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OLGA分期患者的PGⅡ、G-17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Ⅰ~Ⅳ期患者的PGⅠ、PGR水平明显低于0期患者(P0.05),且Ⅰ~Ⅳ期患者的PGI、PGR水平逐渐降低(P0.05);PGI、PGR与OLGA分期呈负相关性(r=-0.445、-0.250,P0.05)。结论 PGⅠ、PGR与OLGA分期密切相关,可作为萎缩性胃炎的有效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幽门螺杆菌(Hp)感染患者胃黏膜病变表现与胃蛋白酶原(PG)和胃泌素-17(G-17)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9年2月-2021年5月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诊治的胃黏膜病变患者101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联合免疫胶乳比浊法测定Hp抗体水平判断Hp感染情况。按照Hp感染情况分为Hp阳性组(n=71)和Hp阴性组(n=30),比较其胃黏膜病变情况,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上述患者胃蛋白酶原Ⅰ(PGⅠ)和胃蛋白酶原Ⅱ(PGⅡ)以及二者比值(PGR)和G-17水平,比较上述不同分组PGⅠ、PGⅡ和PGR及G-17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PGⅠ、PGⅡ、PGR及G-17水平与Hp感染和胃黏膜病变程度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Hp感染患者胃黏膜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 Hp阳性组饮食结构不合理患者多于Hp阴性组,胃黏膜病变程度严重例数高于Hp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938,U=2.240,P均<0.05)。Hp阳性组PGⅠ和PGR均较Hp阴性组降低,且G-17水平高于Hp阴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血清胃蛋白酶原与幽门螺杆菌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检测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并探究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4月‐2014年6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42例胃溃疡患者、57例胃癌患者、48例萎缩性胃炎患者、41例浅表性胃炎患者及25例不典型增生患者作为研究病例,同时选取54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查血清中的幽门螺杆菌(Hp)、胃蛋白酶原Ⅰ(PG Ⅰ)、胃蛋白酶原Ⅱ(PG Ⅱ)及胃蛋白酶原比值[PGR(PG Ⅰ/PG Ⅱ)]水平,从而确定Hp菌感染和萎缩性胃炎的发生率、定性分析血清IgG抗体。全部操作均按照说明书严格执行。观察各组患者的Hp感染阳性率和阴性率的比较情况以及各组研究对象血清中PG Ⅰ、PG Ⅱ及PGR水平。结果胃溃疡组、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及不典型增生组患者的PG Ⅰ、PG Ⅱ及PGR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浅表性胃炎组患者的PG Ⅰ、PG Ⅱ及PGR水平与对照组基本相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患者的Hp阳性感染率最低,胃溃疡组、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及不典型增生组、浅表性胃炎组患者的Hp阳性感染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组、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及不典型增生组、浅表性胃炎组中Hp阳性患者的血清PG Ⅰ、PG Ⅱ及PGR水平均与对照组患者基本相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胃蛋白酶原与幽门螺杆菌lgG抗体检测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是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可以为临床上诊断胃癌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胃功能(胃蛋白酶原Ⅰ,Ⅱ及PGR、胃泌素-17)、幽门螺杆菌(Hp)感染联合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对胃溃疡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12月于我院经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诊断为胃溃疡、胃癌,并经病理检查确诊的患者113例,分为胃溃疡组65例和胃癌组48例,选择体检均合格的健康者65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PGR、胃泌素-17等血清胃功能指标,采用C14呼气试验检测Hp。结果胃溃疡组和胃癌组Hp感染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胃溃疡组血清PGⅠ、PGR水平显著升高(P0.05);胃癌组患者血清PGⅠ、PGR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与胃癌组比较,胃溃疡组PGⅠ、PGR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胃溃疡组、胃癌组的血清G-17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GⅠ、PGⅡ、G-17等血清胃功能指标联合Hp指标的测定并经过NBI-ME进一步测定在胃溃疡及胃癌诊断及预后中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测定不同胃疾病的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水平和二者比值(PGR)以及胃泌素-17(G-17)水平,探讨PG、G-17作为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筛查指标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8月至2013年10月行胃镜检查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共278例,根据胃镜及病理结果分为4组,包括非萎缩性胃炎组105例,萎缩性胃炎组42例,胃癌组64例和胃溃疡组67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每例血清PGⅠ、PGⅡ和G-17水平,并计算PGR值.结果: 萎缩性胃炎组及胃癌组PGⅠ水平和PGR均较非萎缩性胃炎组明显降低(P< 0.01),G-17水平明显升高(P< 0.01);胃癌组PGⅠ水平和PGR均较萎缩性胃炎组明显降低(P< 0.01),G-17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胃癌组中,进展期胃癌血清PGⅠ水平、PGR明显低于早期胃癌(P< 0.01),G-17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血清PGⅠ、PGR降低及G-17升高提示了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高危风险,联合检测血清PG和G-17可以作为胃萎缩及胃癌的筛查手段,为是否需行进一步胃镜检查提供积极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与PGⅡ及PGR(PGⅠ/PGⅡ)与胃粘膜病理状态的相关性,为临床胃部疾病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1至2018-9于潍坊市人民医院就诊并经胃镜和/或病理诊断明确的胃疾病患者200例,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6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45例,胃溃疡43例,胃恶性肿瘤43例,分别各自构成一组,选取同期于我院行健康体检的健康患者50例作为对照。测定各组PGⅠ、PGⅡ及PGR的数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1)萎缩性胃炎与胃恶性肿瘤组患者血清PGⅠ、PGR均低于对照组,胃溃疡组患者血清PGⅠ、PGⅡ均高于对照组,两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胃恶性肿瘤组患者PGⅠ、PGR低于萎缩性胃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胃恶性肿瘤组患者血清PGⅡ高于萎缩性胃炎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胃蛋白酶原变化与胃粘膜病理状态密切相关,可为临床胃部疾病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吕斯琦 《当代医学》2021,27(5):128-129
目的 探讨健脾通络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Hp感染患者T淋巴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8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Hp感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四联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健脾通络汤治疗.治疗后,比较分析两组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血清胃泌素17(G-17),并测定治疗前后患者的T淋巴细胞水平.结果 治疗后,两组PGⅠ、PGⅡ、G-17水平均有提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CD4+、CD4+/CD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CD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Hp感染患者实施健脾通络汤治疗,可有效抑制患者胃黏膜萎缩,提升患者免疫功能,缓解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胃蛋白酶原(PG)和胃泌素-17在不同胃黏膜疾病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150例不同胃黏膜疾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别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组、胃溃疡组和胃癌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测定不同胃黏膜疾病患者血清中血清PGⅠ、PGⅡ和G-17水平,并计算PGⅠ/PGⅡ比值(PGR),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血清检测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检测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三组的PGR水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的PGⅠ、PGⅡ水平比胃溃疡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的G-17水平比胃溃疡组和萎缩性胃炎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萎缩性胃炎组的G-17水平比胃溃疡组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学检测胃蛋白酶原Ⅰ、Ⅱ和胃泌素-17水平的变化与不同胃黏膜有密切关联,可以作为胃癌和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部疾病的诊断和筛查标准。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G-17联合PGⅠ与PGⅡ比值(PGR)血清学检测在胃癌筛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胃癌高危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胃癌60例,非胃癌100例,抽取160例患者的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胃泌素(G-17)、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并计算PGⅠ与PGⅡ比值(PGR),根据测定结果将160例患者分为A、B、C、D四组,A组G-17(-)、PGR(-);B组G-17(+)、PGR(-);C组G-17(-)、PGR(+);D组G-17(+)、PGR(+),按照胃镜及组织活检结果统计A、B、C、D四组患者的胃癌检出率,计算G-17联合PGⅠ与PGⅡ比值(PGR)筛查胃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胃癌患者与非胃癌患者的PGⅠ、PGⅡ、PGR以及G-17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胃癌检出率分别为7.7%、60.0%、40.0%以及73.3%,A组患者的胃癌检出率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17筛查胃癌的灵敏度为71.7%,特异度为78.0%;PGⅠ、PGⅡ筛查胃癌的灵敏度为56.7%,特异度为74.0%;G-17联合PGⅠ、PGⅡ筛查胃癌的灵敏度为36.7%,特异度为92.0%。结论 G-17联合PGⅠ与PGⅡ比值(PGR)血清学检测在胃癌筛查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胃泌素-17(G-17)、血清胃蛋白酶原(PG)、幽门螺杆菌(Hp)抗体检测在胃癌的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50例患上消化道疾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将其分为胃溃疡组、胃息肉组、萎缩性胃炎组、早期胃癌组、进展期胃癌组,每组各30例;同时另外选取同期的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有参与研究的患者与人员进行G-17、PG、Hp检测,对比各组之间的检测指标差异。结果萎缩性胃炎组、早期胃癌组、进展期胃癌组的PGⅠ、胃蛋白酶原比值(PG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进展期胃癌组的PGⅠ、PGⅡ水平比早期胃癌组略低,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息肉组、胃溃疡组、早期胃癌组、进展期胃癌组的G-17水平则高于对照组(P>0.05),且以进展期胃癌组的G-17水平最高。早期胃癌组与进展期胃癌组中,Hp阳性人群的G-17水平均高于本组的Hp阴性人群(P>0.05)。结论 G-17与PG水平在胃癌及癌前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同时幽门螺杆菌感染对G-17的释放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蛋白酶原(PG)、胃泌素17(G-17)的血清学检测联合幽门螺杆菌(Hp)检测在胃癌筛查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3月宝鸡市中心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505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ⅠSA)检测患者的血清PG Ⅰ、PG Ⅱ及G-17水平,计算PG Ⅰ/PG Ⅱ比值(PGR),并对患者进行胃镜、活检及幽门螺杆菌检查。根据血清PG Ⅰ、PGR、G-17将受检者分为A[G-17(-)PG(-)]、B[G-17(+)PG(-)]、C[G-17(-)PG(+)]及D[G-17(+)PG(+)]4组,根据胃镜检查将受检者分为浅表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包括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结合内镜活检和病理检查结果,对比分析受检者血清PG和G-17与胃癌的关系。再将D组分为Hp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之间胃癌检出率的差别。结果受检者中早期及进展期胃癌共17例(3.4%),浅表性胃炎112例(22.2%),萎缩性胃炎376例(74.5%),胃癌检出率为3.4%(17/505)。A、B、C及D 4组分别为295例(58.4%)、21例(4.2%)、151例(29.9%)和38例(7.5%),4组胃癌检出率分别为1.0%(3/295)、4.8%(1/21)、2.6%(4/151)和23.7%(9/38);D组胃癌检出率明显高于A、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浅表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PG Ⅰ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PGR水平低于浅表性胃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萎缩性胃炎组G-17水平高于浅表性胃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清PG、G-17可以作为胃癌筛查的指标,联合Hp检测对于筛查阳性的患者行胃镜及病理检查,可提高胃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Ⅱ和促胃液素-17在萎缩性胃窦炎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意义。方法 427例行胃镜检查并活检的患者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将分为萎缩性胃窦炎组(A组)和非萎缩性胃炎组(B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对血清中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及促胃液素-17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A组患者血清PGⅠ和PGⅡ水平均高于B组,而PGI和PGⅡ的比例(PGR)和促胃液素-17均低于B组(P均<0.05);A组中肠上皮化生者PGⅡ水平高于无肠上皮化生者,而PGR低于无肠上皮化生组(P均<0.05);A组中轻度萎缩者PGⅠ和PGR高于中度萎缩者和重度萎缩者,且中度萎缩者高于重度萎缩者,而PGⅡ则低于中度萎缩者和重度萎缩者,且中度萎缩者低于重度萎缩者(P均<0.05)。ROC曲线显示,PGR在诊断中重度萎缩性胃窦炎中最佳诊断临界值8.7,灵敏度73.5%,特异度71.8%。结论 PGⅠ、PGⅡ和促胃液素-17可作为萎缩性胃窦炎患者筛查的指标,PGR在判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中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木香顺气散联合恒温雷火灸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胃泌素-17(gastrin-17,G-17)、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 PG)的影响。方法将萎缩性胃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口服雷贝拉唑,20 mg/次,早7点与晚9点服用;阿莫西林:1 g/次;克拉霉:0.5 g/次,均早餐与晚餐1 h后服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木香顺气散与恒温雷火灸治疗,木香顺气散:8 g/次,三餐前开水冲服;恒温雷火灸:取双侧足三里、神阙、中脘四穴,1次/d,10~20 min/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临床疗效及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or pylori, Hp)转阴率,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G-17及PGI、PGⅡ、PGⅠ/PGⅡ比值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G-17、PGⅠ、PGⅠ/PGⅡ比值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PGⅡ较治疗前升高(P0.01),且观察组G-17、PGI、PGⅡ、PGⅠ/PGⅡ比值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Hp根除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木香顺气散联合恒温雷火灸治疗萎缩性胃炎,可促进患者血清G-17及PG水平的提高,避免胃黏膜进一步萎缩,提高了综合疗效。  相似文献   

18.
方东 《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10):1565-1567
目的:分析不同基因分型的Hp感染的健康体检人群胃黏膜功能之间的差异。方法:选取我院体检中心检测的Hp阳性的无症状健康人群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清CagA和VacA蛋白检测结果,将Hp菌株分为:Ⅰ型、Ⅱ型和中间表达型(简称中间型),同时选取50例Hp阴性的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收集所有患者PGⅠ、PGⅡ、PGR、G-17检测结果,比较四组患者间胃黏膜功能的差异。结果:四组患者间PGⅠ、PGⅡ、G-17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PGR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SNK-q检验结果显示,Ⅰ型Hp和中间型Hp人群PGⅠ、PGⅡ水平低于对照组和Ⅱ型Hp组(P<0.05),G-17水平高于对照组和Ⅱ型Hp组(P<0.05),Ⅰ型Hp组人群PGⅠ、PGⅡ和G-17水平与中间组Hp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和Ⅱ型Hp组间PGⅠ、PGⅡ和G-17水平无差异(P>0.05)。结论:不同分型的Hp感染对健康人群胃黏膜功能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通过Hp分型检测有助于评估胃黏膜炎症、萎缩以及癌变的状态和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化浊解毒方治疗浊毒内蕴证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幽门螺杆菌感染(Hp)患者的Hp根除率及临床疗效,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20例CAG伴Hp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予化浊解毒方口服,每日1剂;对照组先予标准四联杀菌疗法服用2周,继予安慰剂口服,每日1剂。治疗3个月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胃镜黏膜征象积分、病理学组织改变积分、胃泌素-17(G-17)、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PGⅠ、PGⅡ)、PGⅠ/PGⅡ比值(PGR)、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空泡细胞毒素(VacA)及尿素酶B(UreB)水平变化;治疗前、治疗6周、治疗3个月记录Hp根除率,并随访6个月,观察Hp的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0.01),优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组的胃镜黏膜征象积分、病理学组织改变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0.01),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PGⅠ、PGR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GⅡ、G-17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0.01),优于对照组(P<0.05~0.01)。2组CagA、VacA及UreB的阳性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优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组Hp根除率优于对照组(P<0.05~0.01)。随访6个月,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化浊解毒方治疗浊毒内蕴证CAG伴Hp感染,抑杀Hp效果好,复发率低,且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病理组织学病变、促进黏膜修复,其治疗CAG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影响CagA、VacA、UreB、PGⅠ、PGⅡ、PGR及G-17的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20.
易文全  郝卫刚  刘睿  肖岚月  王磊 《西部医学》2022,34(7):1021-1025
目的 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Ⅱ(PG-Ⅱ)和胃泌素17(G-17)检测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我院检查确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12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我院同期检查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112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血清中PG-Ⅰ、PG-Ⅱ、PG-Ⅰ/PG-Ⅱ(PGR)及G-17水平进行荧光免疫法检测,上述指标单用与联合应用对CAG的诊断效能及诊断CAG的特异性和灵敏性ROC曲线进行分析。同时对两组幽门螺杆菌(Hp)检测,比较观察组Hp阴性与阳性患者血清PG-Ⅰ、PG-Ⅱ及G-17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血清PG-Ⅰ、PGR及G-17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5);在PG-Ⅱ水平方面,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胃体萎缩与全胃多灶萎缩、胃窦萎缩相比,PG-Ⅰ、PG-Ⅱ及PGR水平均显著降低,G-17水平显著提高(均P<0.05);采用ROC曲线对PG-Ⅰ、PG-Ⅱ、G-17及联合指标绘制CAG曲线下面积,依次分别为0.895、0.873、0.881、0.903。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Hp阳性率显著提高(P<0.05);经对观察组患者分析,其Hp阳性患者与Hp阴性患者PG-Ⅰ、PG-Ⅱ、PGR、G-17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PG-Ⅰ、PGR及G-17水平与CAG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关系,临床对血清、PGR及G-17水平进行联合检测对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价值,有助于疾病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