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了解焦作市重要病媒生物种类构成、密度及其季节消长规律,为焦作市病媒传播性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分别采用诱捕法、笼诱法、夹夜法和粘捕法对蚊、蝇、鼠、蟑的不同生境中监测。结果 2016—2020年焦作市共捕获雌蚊5 991只,各年蚊密度依次为2.52、5.40、3.59、2.89和5.69只/(灯·夜),淡色库蚊占93.84%,为优势蚊种,蚊密度最高生境为公园,密度为24.4只/灯·夜,高峰期为7月;2016—2020年共捕获蝇类3 717只,平均密度为1.63、9.59、6.26、5.56和6.86只/笼,餐饮外环境蝇密度最高,家蝇为优势蝇种占比77.40%,高峰期在10月份;2016—2020年共捕获老鼠27只,鼠密度依次0.11、0.10、0.10、0.01和0.17只/百夹,褐家鼠占88.89%,为优势鼠种,鼠密度最高生境为农村自然村,鼠密度高峰期在4—10份; 2016—2020年共捕获蟑螂687只,蟑螂密度依次0.08、0.07、0.08、0.16和0.14只/张,其中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占比98.84%。农贸市场蟑螂密度最高,其次为餐饮店,蟑密度高峰期在11 月。结论 焦作市餐饮外环境与农贸市场蝇类、农村与公园蚊虫、农贸市场和餐饮店蟑螂、农村与城乡结合部老鼠的防制工作需进一步加强,应根本上消除媒介昆虫孳生地,控制媒介传染病的发生流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2011年北京市西城区病媒生物种群密度变化、环境分布及季节消长变化,为今后病媒生物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成蚊密度监测采用CO2灯诱法;蝇密度监测采用笼诱法;鼠密度监测采用夹夜法和粉块法;蟑螂密度调查采用粘捕法。结果淡色库蚊密度最高,环境中公园绿地蚊密度最高,7月上旬和8月上旬出现2个峰值;麻蝇密度最高,环境中公园绿地蝇密度最高,5~7月共出现4个峰值;鼠种主要为小家鼠和褐家鼠,受春秋季灭鼠影响不呈季节性分布;蜚蠊全部是德国小蠊,受统一灭蟑的影响也不呈季节性分布。结论蚊、蝇密度与2010年相比有所增加,公园绿地仍为防制重点,鼠和蟑螂受防制工作的影响密度较低,环境分布不明显。早期开展重点地区防制应为今后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漳州市区蜚蠊的繁殖与活动规律,指导蜚蠊防治工作。方法采用粘蟑屋诱捕蜚蠊,每月监测1次。结果本次调查捕获蜚蠊2科2属5种,以德国小蠊为优势种群。蜚蠊全年活动,平均侵害率为11.51%,平均密度指数为1.74只/张,高峰期在3~5月份,不同场所中密度及侵害率从高到低分别为餐饮业、农贸市场、宾馆、医院、居民区。结论漳州市区蜚蠊密度及侵害率较高,应根据其活动规律开展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和掌握2017年海口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中病媒生物种群构成、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为病媒生物及其传染病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相关国家标准及方案对重要病媒生物进行监测,其中鼠密度监测采用室内笼夜法,蚊密度监测采用诱蚊灯法、双层叠帐法,蝇密度监测采用笼诱法,蟑螂密度监测采用粘捕法。结果 海口市2017年主要鼠种为褐家鼠(81.93%)、黄胸鼠(14.71%);平均捕获率为4.58%,比2016年下降8.22%,其中1月份捕获率最低,4月份最高。在不同生境中,农村居民区鼠密度最高,其次是城镇居民区。主要蚊种为致倦库蚊(86.73%)、骚扰阿蚊(6.30%)、白纹伊蚊(5.26%)。平均蚊密度为2.31只/(灯·夜),比2016年下降16.61%,帐诱指数为0.81只/(顶·小时),比2016年下降27.68%,其中3月达到全年最低,分别为1.64只/(灯·夜)、0.29只/(顶·小时)。不同生境中牲畜棚密度最高,医院蚊密度最低。主要蝇种为大头金蝇(43.94%)、家蝇(19.54%)、瘦叶带绿蝇(9.55%)。平均蝇密度为4.71只/笼,比2016年下降3.29%,其中1月份蝇密度最低。不同生境中居民区密度最高、绿化带蝇密度最低。主要蟑螂种类为德国小蠊(89.90%)、美洲大蠊(9.49%)。蟑螂密度为0.31只/张,比2016年下降54.39%。其中5月蟑螂密度最高。不同生境中,餐饮店蟑螂密度最高,医院蟑螂密度最低。结论 海口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过程中,病媒生物密度有了显著的下降,当前的防制方法是科学有效的;但仍需加强重点场所及媒介传染病的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开展鼠类、蝇类、蚊类和蜚蠊类等常见病媒生物生态学研究,为科学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不同生境分别采用夹夜法、捕蝇笼、CO2紫外线灯诱和粘蟑板诱捕法对鼠类、蝇类、蚊类和蜚蠊类进行全年连续性监测,将捕获的病媒生物鉴定分类,计算密度,从中发现其生态规律。结果调查发现,居民区和畜牧养殖厂主要分布褐家鼠和小家鼠,农田中主要以黑线姬鼠、小仓鼠和小家鼠为主,其构成比分别为58.3%、25.0%和16.7%。蝇类密度监测表明,该地区家蝇和丝光丽蝇为优势种类,与其它蝇类的构成比为70%以上,有明显季节高峰。蚊类结果显示,淡色库蚊占整个蚊种的90%以上,刺扰伊蚊、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也占有较大的比例,其它蚊种很少。蜚蠊类监测结果显示,本地区德国小蠊为优势种类,蜚蠊类的季节消长与气温关系密切,本地区全年均可发现蜚蠊,7~9月份为高峰季节。结论不同鼠类在不同生态环境发生量不同,这与鼠类的个体差异和生态习性有关。蝇类发生量与温度、湿度和降雨量密切相关,不同季节表现出不同种的蝇类优势种群。淡色库蚊为当地的优势种群,也是入室骚扰吸血的主要蚊种。德国小蠊为当地蜚蠊主要种类,在室内温度满足的条件下可以全年发生和活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每月定时、定点、定人开展病媒生物监测,为我市病媒生物防制和创建卫生城市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中国CDC开展病媒生物监测的部署,按省《广东省霍乱等部分传染病及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的通知》和《关于加强登革热媒介等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的通知》开展。结果市区蚊平均密度为76.95(只/盏),蚊密度高峰期在2、5、6月份,优势种为致乏(倦)库蚊;蝇平均密度1.70(只/笼),蝇密度高峰期在1、2、6月份,优势种为家蝇;蟑螂平均密度0.51(只/盒),蟑螂密度高峰期在2、6月份,优势种为德国小蠊;鼠平均密度为0.05%,高峰期不明显,优势种黄胸鼠。结论提高人员素质,建议政府加强经费投入,确保病媒生物监测工作顺利开展以及定期开展投药灭杀,从根本上控制和消除"四害"孳生,尽快在全市范围开展病媒生物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宜昌市城区常见病媒生物种群及季节消长规律,为科学制订病媒生物防制方案提供有力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监测鼠密度,诱蚊灯法监测蚊密度,笼诱法监测蝇密度,粘捕法监测蟑螂密度。结果宜昌市城区鼠类以褐家鼠、小家鼠为优势鼠种,分别占捕鼠总数的71.43%和28.57%;蚊类以致倦库蚊、骚扰阿蚊、三带喙库蚊为优势种,分别占捕蚊总数的39.96%、29.35%和14.52%;蝇类以家蝇、丝光绿蝇、巨尾阿丽蝇为优势种,分别占捕蝇总数的32.47%、16.13%和15.21%;蟑螂以德国小蠊、黑胸大蠊为优势种,分别占捕蟑总数的52.23%和25.47%。四害密度均有明显的季节性,5~9月为活动高峰期。结论根据不同季节、不同生境,采用科学办法防控病媒生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前后病媒生物的密度及变化,为调整防治措施和方法提供依据,巩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成果。方法按卫生部《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制定十堰市城区病媒生物密度监测实施方案,于2006-2016年进行持续监测。结果十堰市成功创卫当年(2011年),病媒生物密度均处于较低水平,蝇、蚊和蟑螂的密度创卫后5年比创卫前5年均减少75%以上,效果非常显著。鼠密度创卫后有回升的趋势,需及时调整防治方案。结论创卫工作极大地改善了病媒生物的孳生环境,显著降低了病媒生物密度,降低了以病媒生物为媒介传播疾病的风险,对保护人民群众健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掌握江阴市病媒生物种群密度、消长规律,为控制病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监测鼠密度,诱蚊灯法监测成蚊密度,笼诱法监测蝇密度,粘捕法监测蟑螂密度。结果平均鼠密度为0.05%,优势种为褐家鼠;平均蚊密度为0.80只/(台·h),优势种为淡色库蚊;平均蝇密度为1.46只/笼,优势种为市蝇;平均蟑螂密度为1.37只/100张,优势种为德国小蠊。结论 4种病媒生物密度仍处于低水平,地方优势种群无变化,控制其密度应开展卫生宣传,采取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及时掌握地震灾区主要病媒生物密度动态,有效控制病媒生物,防止病媒生物性疾病的发生。方法采取目测法、鼠迹法等简便方法,定期开展蚊、蝇、鼠等主要病媒生物的密度监测,并在评价防治效果的基础上,及时采取并调整防治措施。结果除第一次鼠密度监测结果外,蚊、蝇、鼠密度呈逐步下降且趋于稳定的趋势,杀虫、灭鼠率呈逐步上升且趋于稳定的趋势。结论采取的密度监测方法较好的反映了地震灾区蚊、蝇、鼠等主要病媒生物密度的变化,具有很好的实用性;所采取的综合防治措施是可靠的,有效地控制了灾后病媒生物疾病的发生与传播。  相似文献   

11.
湛江市市区蝇、蚊密度和蝇、蚊孳生地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道了湛江市市区蝇、蚊密度及蝇蚊孳生地的调查情况。随机方法抽查157户居民、商店、饮食行业等620个房间,结果阳性房间238个,阳性率为38.39%,成蝇阳性房间平均密度为19.44只/房。调查蝇孳生地103处,阳性孳生地19处,阳性率为18.45%。调查135户239个房间的成蚊密度,阳性房间60个,阳性率为25.10%。调查蚊孳生地106处,阳性41处,阳性率为38.68%。调查结果显示,市区蝇、蚊密度均较高,急需采取综合防制措施,才能有效地降低城区蝇蚊密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CETP基因TaqIB多态性与海南汉族人群原发性高血压(EH)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4年1月在海南省干部疗养院进行体检及治疗的海南省汉族301名健康对照人群(对照组)和218例EH患者(EH组)的全血DNA,利用多聚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CETP基因TaqIB多态位点的基因型,利用SPSS21.0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EH组人群的B1B1、B1B2和B2B2频率分别为38.53%、47.25%、14.22%,对照组人群分别为45.18%、39.87%、14.95%。EH组人群的B1和B2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62.16%、37.84%,对照组分别为65.12%、34.88%,上述各项指标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H组CETP基因TaqIB位点B1B1、B1B2和B2B2基因型和B1/B2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TP基因TaqIB位点多态性与海南汉族人群EH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AGT基因T174M和M235T多态性与海南汉族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的关系。方法: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技术,对334例海南地区汉族CHD患者和193例海南汉族正常对照组中AGT基因T174M、M235T多态位点进行了检测,分析两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结果:M235T多态位点的等位基因在海南汉族正常对照组和CHD患者组之间存在差异(χ2=4.314,P=0.038);T174M多态位点的基因型在汉族正常对照组和CHD患者组之间也存在差异(P=0.047,Fisher确切概率法)。结论:AGT基因T174M、M235T多态性与海南汉族人群CHD均相关,M235T多态位点235M等位基因是海南汉族人群CHD的易感基因,T174M多态位点174TT和174MM基因型可使海南汉族人群CHD的患病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五指山市居民肥胖与主要慢性病的关联度,为慢性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抽取18岁以上常驻居民2 425例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测量、血糖和血脂检测,分析肥胖和主要慢性病的相关性。结果 黎族地区居民的主要超重、肥胖和中心型肥胖率分别为24.4%、5.7%和9.1%。超重和肥胖在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和婚姻等因素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性肥胖在性别、年龄、民族和婚姻等因素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超重患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1.7倍(OR=1.7,95%CI=1.3~2.1)、1.4倍(OR=1.4,95%CI=0.9~2.1)和2.1倍(OR=2.1,95%CI=1.7~2.6),肥胖患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2.9倍(OR=2.9,95%CI=1.9~4.5)、2.1倍(OR=2.1,95%CI=1.1~4.0)和4.8倍(OR=4.8,95%CI=3.2~7.3);中心性肥胖患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1.6倍(OR=1.6,95%,CI=1.1~2.3)、1.6倍(OR=1.6,95%CI=0.9~2.9)和1.5倍(OR=1.5,95%CI=0.9~1.7)。3种慢性病在BMI肥胖的人群归因危险度(PAR)是72.04%~81.88%,在中心性肥胖的PAR是88.92%~91.52%。结论 超重比重在增长,应加大力度进行全民宣传、肥胖高危筛查及健康干预。  相似文献   

15.
马隽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22):1015-1015,1019
目的:评价磁共振弥散成像(DWI)鉴别肾上腺肿瘤的价值及表观弥散系数与肿瘤细胞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5个肾上腺肿瘤病变进行DWI检查,分析ADC值与细胞密度的相关性。结果:肾上腺肿瘤ADC值与其细胞密度负相关。以b值取800s/mm2时,ADC与肿瘤细胞密度的相关性最大。结论:ADC值是鉴别肾上腺肿瘤性质的有效参数,与肿瘤细胞密度有很好相关性,DWI对肾上腺肿瘤鉴别具有价值,是对常规磁共振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6.
何庆  周强 《甘肃医药》2012,(1):10-14
目的:探讨AKT2在乳腺癌和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微血管密度变化,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2例乳腺癌组织、35例正常乳腺组织中AKT2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结果:乳腺癌、正常乳腺组织AKT2阳性表达率分别是60%(55/92)和11.43%(4/35),乳腺癌组织AKT2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P<0.05)。AKT2的阳性表达与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ER、PR表达无关(P>0.05),同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CerbB-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织MVD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MVD:(36.94±1.60vs6.74±2.87,P<0.05)。MVD值与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ER、PR表达无关(P>0.05),在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CerbB-2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KT2阳性表达的乳腺癌MVD为:40.87±10.97,阴性表达MVD为:30.25±9.49,两者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KT2高表达与微血管生成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和浸润转移,可作为判断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胶质瘤MRI动态增强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对35例胶质瘤术前采用TurboFLASH序列进行动态增强扫描,通过对时间-信号曲线分析,获得对比剂首过期曲线的最大斜率(SSmax)和最大斜率出现所需时间(Tm1)两参数。术后病检进行MVD免疫组化染色,计算每一标本的MVD。将MVD与SSmax和Tm1分别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胶质瘤的SSmax与MVD成正相关(r=0.640,P<0.01);Tm1与MVD成负相关(r=-0.671,P<0.01)。结论:胶质瘤的MVD与SSmax和Tm1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对胶质瘤动态增强MRI曲线分析有助于预测胶质瘤的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骨密度T值与老年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某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完善骨密度检查的512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273例)和非冠心病组(239例)。根据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结果分为低骨密度组(302例)和骨密度正常组(210例)。分析比较各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指标、骨密度T值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老年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512例老年患者中,与非冠心病组相比,冠心病组年龄较大、糖尿病的比例较高,骨密度T值较低(P<0.05或<0.01)。与骨密度正常组相比,低骨密度组年龄较大、女性、糖尿病的比例较高,骨密度T值较低,UA较高(P<0.05或<0.01)。相关性分析显示,骨密度T值与年龄、碱性磷酸酶、空腹血糖(P<0.01)均呈负相关;骨密度T值与UA(P<0.001)呈正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糖尿病为低骨密度发生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均显示,骨密度T值高(P<0.05)仍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低骨密度T值是老年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海南南部地区候鸟人群与本地人群急性心肌梗死流行病学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月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357例因不同气候带迁徙所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并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患者,其中候鸟人群215例,本地人群142例。分析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危险因素、临床检查结果及院内转归情况。结果 候鸟人群多发病于冬季刚到海南的第1~2个月内,本地人群无时间规律,候鸟人群与本地人群在性别比例、平均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危险因素方面,候鸟人群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为主,本地人群青壮年患者以高血压、糖尿病、吸烟为主,高龄患者则以吸烟、高血压为主。候鸟人群血肌酐(Scr)、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N端前脑钠肽(NT-proBNPN)、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本地人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合并冠状动脉多支病变(P?<0.05),同时,心肌梗死后综合征者比例高(P?<0.05),痊愈率低(P?<0.05),需要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的心源性休克比例及整体死亡率候鸟人群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海南南部地区候鸟人群STEMI患者,多合并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炎症因子水平高,心肌梗死后综合征者比例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流动人口疟疾防治的方法与效果。方法①主动侦察进行疟疾监测。凡“四热”病人一律血检。②群体预防服药,针对不同人群,使用不同的预防药,观察其效果。③实行疟疾检疫制度,对离开疫区的人进行血检。结果采取主动侦察,群体服药和疟痰检疫,可以有效地控制流动人口疟痰流行,降低流动人口的疟疾发病率,特别是群体服药10d后效果很好,二组人群的带虫率分别由12.5%和30.3%下降为4.2%和3.7%。结论群体预防服药是控制流动人口疟疾发病的关键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