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梁建卫  张玉振 《中外医疗》2009,28(23):79-79
儿科病以脾胃病为多,又肝常有余,易于化火生风,而脾虚肝来之证在儿科颇为常见。作者总结了汪受传教授的临证经验:善调理脾胃者,非惟脾病治脾,胃病治胃,而必调和五脏则病自愈;若肝脾不和,则治在平肝调脾,扶土抑木。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之临床表现、病因病理及预后均合乎中医外科疮疡病之特点。参考《外科正宗》辨治疮疡思维论治溃疡性结肠炎,治则上强调区分溃疡性结肠炎邪盛期和正虚期,分期论治。治疗上效法疮疡,内热盛者攻利之,五脏虚者纯补之,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遣方时注重顾护脾胃,重视气血以固溃疡性结肠炎正虚之本。慎用寒凉药物,温清并用以平调溃疡性结肠炎寒热错杂之病机。调和荣卫,和畅气血,祛瘀生新。佐用风药,以增益全方行气活血、疏风散热、培土胜湿之效。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中医内科学脾系病证概要,包括脾系的概念、病因病机、辨治要点、病证举要、治法方药和临证要点。脾系病证的病因病机,实为湿盛而阳微,湿困脾运;虚则脾不化湿,阳微湿盛。辨证分气、血、虚、实、寒、热,治疗要点不在补而在运。病证常见有胃痛(胃痞)、腹痛、呕吐、呃逆、噎膈、反胃、泄泻、便秘、吐血、便血、痰饮、脾瘅等。治法有温中燥湿、清热化湿、攻逐水湿、补中益气、健脾运中、益胃养阴、健脾温中、化瘀通络等,兼证治法有健脾舒肝、健脾和胃、疏肝和胃、抑肝扶脾、培土生金等法。临证要点包括虚实寒热常易并见;治脾当祛湿为主;治胃以调气为先;胃腑热证,注意养阴;脾胃与他脏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姚乃礼教授治疗脾胃病重视调整相关脏腑的气化功能,尤重脾肾两脏。临床运用补脾助运、升阳散火、化湿运脾、顾护脾气等法,亦重视肾气对于脾的温煦蒸腾作用。脏腑气化功能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脾胃气机升降相宜,肝脾气机密不可分,调肝理脾可以助其运化。  相似文献   

5.
半夏泻心汤主治心下痞,原方始见于《伤寒杂病论》,为医圣张仲景创立,被历代医家广泛运用于临床。其调和寒热、辛开苦降、补中扶正、攻补兼施的治法,尤适用于治疗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因其安全可靠性高、疗效佳,被称为治疗中焦脾胃病的良方,更是"辛开苦降",调和脾胃的代表方剂。  相似文献   

6.
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是胃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黄穗平教授认为,脾胃枢机失运是PLGC的根本病机,少阳枢机失运是PLGC的进展关键,气滞贯穿疾病全过程。治疗PLGC应注重调气,以通补脾胃、调和少阳为治法。通补脾胃顺升降常采用益气化瘀解毒方、香砂六君子汤等加减;升发解郁和少阳多采用小柴胡汤、柴芍六君子汤加减。并根据兼证分别予清热、利湿、活血、解毒之法,以恢复脾胃、少阳之枢机条畅,从而逆转PLGC。  相似文献   

7.
"和法"即用升、降、收、散的药物,调节少阳或厥阴阴阳交接的枢转作用,使机体脏腑关系协调,气血流畅,达到阴阳平衡的一种治疗方法,包括"和少阳法"及"和厥阴法",其实质是针对枢机为病而设的一种治法,故在临床上不能不辨病机随意运用。和解剂的代表方剂有和少阳之小柴胡汤、和厥阴之乌梅丸、和少阳厥阴之四逆散,此三方枢机病位特殊,用药多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但寒热并用或攻补兼施并不等于"和法"。"和法"的临床应用一定要符合枢机为病的病机特点,和而有据,勿使之过泛,以免贻误病情。  相似文献   

8.
姜树民教授认为,脾胃病的发生发展与诸多因素相关,其中饮食不节与情志不畅是引发脾胃病最重要因素。食积内停、情志失调均可影响脾胃的生理功能,导致气机升降失调,水湿运化不利。芳香药物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治疗效果显著。姜树民治疗脾胃病,以芳香药为主,取其辛香温燥之药性,理气化湿健脾之功用,并将顾护脾胃后天之本贯穿始终,消补兼施,寒热平调,同时倡导合理饮食,调畅情志,治疗湿邪阻滞中焦,气机壅塞所致之脾胃病,且颇具良效。  相似文献   

9.
蔡慎初教授认为气虚气滞,邪热瘀结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之中医病机,故临床以益气理气,清热活血为治法,强调补中求通、疏肝和胃、寒热平调、调气和血,自创“治萎化异汤”治疗本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介绍梅国强教授治疗小儿疳积的经验,分析疳积证的主要病因病机。梅国强教授认为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是疳积的基本病因,脾胃运化受阻是其基本病机;另强调辨清虚实,重视小儿肝常有余的生理特性,气有余便是火,易致肝郁化火乘脾,愈加伤及脾胃;临证时,梅国强教授运用“轻可去实”法治疗小儿疳积,善用轻清之品,以祛浊气、运脾气,攻补兼施,见解独到;另重点将小儿“脾不足”与“肝有余”有机结合,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王邦才教授临床以擅治胃病著称。认为通降是胃生理特点的集中体现;滞而不通是胃病理特征的高度概括。是以临床治疗胃病多以“通降”立论。但“通降”之法,老师认为非通腑泄浊一途,当辨寒热虚实不同而分治之,配伍严谨,疗效颇佳。如气滞中脘,胃失和降者,予理气通降法;肝失疏泄,横侮胃土者,当泄肝通胃法;湿热蕴结,食积阻滞者,宜降胃导滞法;寒热错杂,胃脘痞、满、呕、泄并见者,则用辛开苦降法;而对胃阴不足,胃失濡润者,宜甘寒通降和胃法;胃气不足,中阳不振,消磨无力者,尊叶天士之意,用通补阳明法。笔者择其养阴通降和胃,通补胃阳,通腑降逆方面予以不同侧面介绍王师通降立法治疗胃病经验。  相似文献   

12.
整理了吴瑭治疗疳证的经验,包括疏补中焦;升降胃气;升陷下之脾阳;甘淡养胃;调和营卫;鼓动脾阳;调其饮食;苦寒酸辛以驱虫;缓运脾阳,缓宣胃气。认为其治疳九法从小儿“脾常不足”之体质特点及疳证本虚标实的病理特点出发,立足脾胃,综合施治,对小儿疳证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寒热并用的组方策略首见于《黄帝内经》,主要应用于寒热错杂的复杂病证。孙冰认为脾胃病的重要病机是寒热错杂,核心病机为脾寒胃热。脾为太阴,其气易虚,虚则有寒;胃为阳明,受邪易实,实则易热,因而治疗以寒热并用为基本大法,选方宜以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乌梅丸等具有寒热平调作用的方剂为基本方,药物多以黄连、黄芩配伍干姜、吴茱萸、附子,同时强调治疗时应注意脾胃的生理特点,配合健脾益气、疏肝行气、养阴生津的党参、白术、柴胡、玉竹、麦冬、沙参、生地黄等药物,从而达到寒热并用以调阴阳,辛降并进以顺其升降的目的,无论是指导脾胃病的临床治疗,还是阐述方剂的组方原则,都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便秘是小儿临床多发病、常见病。目前多认为因胃肠积热、脾胃气虚、胃肠阴虚所致,治疗以清热、健脾、滋阴为主,刘建忠教授秉承倪珠英教授"抑木扶土"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的学术思想,从肝脾论治小儿便秘,以虚实辨证为纲,标本兼治,以健脾疏肝、消食化积,理气导滞为法,疗效显著,久未复发。  相似文献   

15.
四逆散为《伤寒论》专为气郁而设立的名方,具有疏肝理脾、透邪解郁之功.基于对四逆散调肝理脾、疏调气机功效的认识,万晓刚教授以四逆散为基础方,化裁运用于各种气血失调病证的治疗,尤以治疗甲状腺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妇科疾病的效果突出.治疗气血痰饮搏结之甲状腺疾病,分期辨证并辨明病理因素,对症处理,常配合散结、化痰、清热、化瘀、...  相似文献   

16.
石志超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病机以胃阴不足、脾胃失调为本,以气滞为标,兼夹血瘀、湿热或寒凝。治疗重在养阴益气、调和脾胃、调畅气机,随证佐以活血化瘀、清热消痈、温胃散寒等治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析运脾和胃调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经验。[方法]从小儿脾胃生理、病理特点、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等方面总结用运脾和胃调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并附验案佐证。[结果]小儿脾胃具有生理上"脾常不足",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特点。脾胃疾病多由饮食喂养不当、先天不足或久病重病损伤等所致,脾失健运、脾气困惫、脾湿胃燥、脾升胃降、脾化胃纳等功能失调是其主要病机,若脾胃受损,可衍生多种相关疾病。在临床中将此治疗大法归纳为运脾和胃调肝,并可进一步细分为运脾、健脾、补脾、疏肝、柔肝、泻肝、和胃、清胃、降逆等诸多治法,可应用于小儿厌食症、再发性腹痛、泄泻、便秘等疾病的治疗中,并获得验证。[结论]运脾和胃调肝法是治疗小儿时期脾胃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桂枝汤为《伤寒论》第一方,有"群方之祖"美誉,外调营卫、内和阴阳,临床疗效确切,备受后世医家推崇.以新的视角,从整体观念出发,以气机升降出入理论为切入点,阐述桂枝汤治疗脾胃病的机制,提出调升降治脾胃病的新观点.对充实脾胃理论、拓宽胃肠疾病的诊疗思路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针灸减肥通过调节脾胃功能,促进胃肠蠕动,加快新陈代谢,配合温经散寒和补气补血的疗法,以消耗、转化和利用体内多余脂肪,最终达到减肥的目的。针灸减肥还可以通过调整五脏六腑功能,达到阴阳平衡、内外协谐的机体状态。治疗因阴阳失衡、内分泌失调所引起的更年期综合征,月经不调,胃肠功能紊乱等疾病。今后应进一步深入探讨针灸减肥的作用机制,筛选针灸减肥的有效穴位,宣传健康绿色的减肥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