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8(10):2282-2286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中药治疗登革热的用药特点。【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集并筛选符合要求的研究文献并建立处方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中药治疗登革热的用药特点。【结果】依据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共筛选得到文献32篇,纳入处方58首,涉及中药101味,总的药物使用频次为580次。高频药物(使用频次≥10次)有20味,频次居前的药物为甘草、黄芩、石膏、连翘、金银花、牡丹皮、赤芍、淡竹叶、青蒿、水牛角等。101味中药根据药效可归为16类,使用频率居于前5位的药物类别分别为清热药、补益药、解表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对20味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后共得到常用药物组合7个,核心药对有牡丹皮-水牛角、石膏-知母、赤芍-生地黄、牡丹皮-生地黄等;对20味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后共得到中药聚类组合5个。【结论】中药治疗登革热原则总以清解疫毒、凉血化瘀为主,兼以扶正解表。选方以"银翘散"辛凉透邪,以"白虎汤"清泻气分热,以"犀角地黄汤"清解血分热毒,以"半夏藿香汤"化湿和胃,化浊避秽。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究中医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的组方用药特点。方法 筛选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自建库至2022年6月30日收录的中医药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的临床研究文献,使用Excel 2020和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5.0等统计软件进行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中药复方91个,包含中药104味,药性以寒、平、温为主;药味多属苦、甘、辛;多归肝、肺经。前10位高频中药为生地黄、牡丹皮、赤芍、金银花、连翘、板蓝根、丹参、鸡血藤、甘草、玄参,主要为清热药;关联规则分析揭示常见用药组合为:连翘-牡丹皮-生地黄、生地黄-牡丹皮、牡丹皮-赤芍,生地黄-赤芍等;将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分3个聚类效果最好。结论 红皮病型银屑病治疗以清热凉血解毒为要,同时注重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用药兼顾病机,缓急并举。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医药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用药规律,以期为小儿CVA临床遣方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分别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自建库以来至2020年12月有关中医药治疗小儿CVA的文献,进行频率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处方284首,涉及药物222味,筛选出高频药物18味;使用频次较高的为苦杏仁、麻黄、甘草;药物种类以化痰止咳平喘、补虚、平肝熄风为主;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苦、辛、甘为主;归经以肺、脾、胃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出二项关联规则9条;系统聚类分析得出核心药组6个。结论 中医药治疗小儿CVA方药主要以祛风解痉、降气平喘、滋阴清热为主,另可加用虫类药剔除肺络伏风。  相似文献   

4.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中医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ON)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并整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自建库至2021年11月3日有关TON的文献,严格按纳入与排除标准抽取方剂,建立中医药治疗TON的处方数据库,并对高频药物及其性味归经进行频次统计,采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和R4.0.5软件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使用SPSS Statistics 26.0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116首方剂,涉及药物149味,其中使用频率>10%的药物有31味,包括当归、川芎、赤芍、桃仁、柴胡、丹参、红花等;药物以活血化瘀药、补虚药和清热药为主;药性以微寒、温、平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肝经为主。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常用药物组合有川芎-当归、赤芍-川芎、赤芍-当归等;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归为4大类。结论 中医药治疗TON的药物配伍原则和治疗方法明确,多采用活血化瘀、益气补血、疏肝清热和通络明目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罗秀丽教授治疗肺结节的临床遣方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2020年8月—2022年8月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肿瘤科罗秀丽教授门诊的肺结节患者病历资料,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录入Excel 2021建立数据库,并对药物使用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及功效进行统计,采用SPSS Modeler18.0 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并使用Cytoscape v3.9.1共现网络进行可视化升级,再使用SPSS Statistics 26.0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处方105首,药物使用总频次2105次,涉及中药共185味。按功效分类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清热药、补虚药、化痰药、利水渗湿药等。药性以平性、温性、寒性居多,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主要为肺、脾、肝经。使用频次≥30次的高频药物共25味,前6味依次为浙贝母、茯苓、甘草、桔梗、天葵子、牡蛎。关联规则分析得出19组结果,其中浙贝母-牡蛎药对的关联性最强。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得出5个聚类组,分别为化痰、理气、散结、扶正及随证化裁辨治肺结节的代表药物。结论 罗秀丽教授治疗肺结节以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中医内治掌跖脓疱病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数据库(Wanfang Data Knowledge Service Platform)、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Data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a Biology Medicine disc,CBMdisc)自建库至2023年6月关于掌跖脓疱病的中医治疗文献,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处方,进行标准化处理,采取药物功效归类、频次分析、性味归经分析,以及关联规则分析、熵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用药规律。[结果] 掌跖脓疱病的中医内治多选用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燥湿类药物;最高频出现的中药为土茯苓、生地黄、甘草;性味归经以味苦、性寒,归肝胃二经为主;用药模式关联规则分析中,频次较高的前三位为“生地黄-牡丹皮”“土茯苓-甘草”“金银花-连翘”;组合模式规则分析中,“牡丹皮→生地黄”“连翘→金银花”“白鲜皮→土茯苓”置信度较高;基于熵聚类方剂组方规律分析获得28个潜在核心组合及14个新方。[结论] 中医内治掌跖脓疱病常以清热祛湿为立法核心,选苦寒之药,归经以肝胃二经为主。处方中土茯苓、生地黄的运用,关联配伍中生地黄与牡丹皮、土茯苓与白鲜皮、金银花与连翘的使用极具临床及科研价值。挖掘数据中潜在的、隐性的药物组方规律,可推导出祛湿热兼凉血解毒的核心组合,为中医内治掌跖脓疱病的临床研究与遣方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究中药治疗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 dermatitis,SD)的用药规律,为SD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以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ternet,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收录的文献为资料来源,使用R 4.1、Cytoscape 3.9.1、SPSS Statistics 20.0等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中药复方进行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系统聚类分析等。[结果] 总计纳入方剂129首,包含药物161味,药性以寒、温、平多见,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多归肝、肺、胃经。高频中药前10位为生地黄、黄芩、牡丹皮、白鲜皮、薏苡仁、赤芍、石膏、茯苓、金银花、白术,功效类型主要为清热药和利水渗湿药;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常用对药有桑白皮-黄芩、淡竹叶-生地黄、荆芥-生地黄、连翘-金银花;常用角药有白鲜皮-薏苡仁-牡丹皮、蝉蜕-牡丹皮-生地黄、赤芍-生地黄-牡丹皮、白鲜皮-薏苡仁-黄芩;常用药物组合为黄芩-牡丹皮-薏苡仁-白鲜皮。聚类分析发现,SD治疗药物分4类聚类效果较好。[结论] 中药论治SD以清热化湿、祛风解表、养血润燥为治疗大法,初步明确中药论治SD的用药规律,可为临床用药及新处方研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挖掘国内主要数据库中收载的有关中药治疗小儿厌食症文献中的复方,分析其用药规律.[方法]搜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重庆维普全文数据(VIP)中有关中药治疗儿童厌食症的文献,采用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中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复方690首,含单味药265味.频次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小儿厌食症的高频药物有山楂、白术、麦芽、茯苓、陈皮、鸡内金、神曲、甘草、山药、党参等;频次居前7位的药物类别依次为消食药、补气药、理气药、化湿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等,累积频率占90.17%;药性以温、平为主,其次为寒;药物归经涉及十二经脉,主要归经为脾经、心经,其次为肝经、肺经.关联规则分析发现白术为治疗厌食的核心药物,白术-党参、白术-甘草-茯苓、白术-党参-陈皮、山楂-麦芽-神曲为常用药物组合.[结论]中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常用治法为消食、补气、理气、化湿之法,药物的性味以温平为主,用药以四君子汤为主方进行加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中医药改善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用药规律及组方特点。[方法] 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筛选中医药改善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临床研究文献,纳入处方中药,建立数据库,对中药性味、归经、功效进行频次统计,对高频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并挖掘高频中药组合。[结果] 共纳入186首处方,涉及中药256味,频次2 250次。使用频次>20次的中药共24味,前3位为黄芪、茯苓、白术;中药药性主要为寒、温、平,药味主要为苦、甘、辛,归经主要为肝、肺、脾经,功效分类以补虚药、清热药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核心药对7个,核心药组43个;聚类分析得到5类处方。[结论] 中医药改善肿瘤患者免疫功能以扶正祛邪为原则,扶正以益气为主,有气虚、气血、气阴的偏重;祛邪治标类中药则偏重于清热化痰、理气活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名中医肝癌治疗用药特点和配伍规律,为肝癌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收集名中医肝癌发表医案,建立名中医肝癌处方用药数据库,运用Excel 2007对药物性味归经、功效进行频数分析,运用SPSS Modeler 18.0、SPSS 21.0对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结果:该研究共筛选处方123首,药物237味,用药频次2150次,所用药物四性以寒、温、平性为主,五味以甘、苦、辛味为主,归经以归脾、肝、胃经为主;用药频次前3类中药分别为补气药、理气药、清热解毒药;经关联分析发现25组配伍药对;经聚类分析发现3类药物组方。结论:名中医肝癌治疗以疏肝健脾、解毒抗癌为主,体现了肝癌"肝郁脾虚,癌毒内蕴"的基本病机,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挖掘现代中药复方治疗慢性偏头痛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医学网数据库关于中药复方治疗慢性偏头痛的文献,对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进行预处理,运用Excel 2019对数据库里的中药使用频次、功效类别、性味归经等进行统计分析;运用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0软件分别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结果 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献236篇,涉及255组方剂,录入中药165味,筛选出高频中药(频次≥27次):川芎、甘草、白芍、天麻等36味。对高频中药进行统计,药物分类以活血化瘀、平肝息风、补益气血药居多;药性以温性药物居多;药味以辛味药居多;归经以肝、脾经居多。高频中药的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分别形成了23组药对组合、5类聚类组合。结论 慢性偏头痛用药以活血化瘀、平肝息风、补益气血药为主,大多选择药性偏温、味辛、归肝脾经的药物。  相似文献   

12.
刘玥  程光宇  程为平 《中国医药导报》2022,(11):164-168+180
目的 归纳总结程为平教授临床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组方及用药规律。方法 提取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程为平教授门诊电子病历数据,筛选、处理相关病历并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采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等统计方法,总结核心药物,归纳辨治规律。结果 共纳入方剂94首,涉及101味中药。四气以性平药和温性药为主;五味以甘味药和苦味药为主;归经以肺经和心经为主。使用频次≥30次的药物有炙龟板、天麻、生地黄、炙甘草等14味;使用频次最多的药物为补虚药。频次≥45次的高频药物组合有19组;置信度≥0.8的常用药物组合共有33对。根据药物聚类分析结果得到4类核心药物组合。结论 程教授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主要以补肾填精益髓,平肝息风,疏肝柔肝为主。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药内服复方治疗化疗所致口腔黏膜炎的用药规律,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各数据库2000年1月至2019年2月期间发表的中药内服复方治疗化疗所致口腔黏膜炎相关文献。采用Excel 2010、IBM SPSS Modeler 18.0、SPSS 24.0软件对所纳入处方用药进行频次、性味归经、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结果 纳入处方53首,涉及药物123味,用药共计533频次。高频药物有生甘草、生地黄、黄连等;药物药性以寒、平、微寒性,甘、苦味为主;主要归肺、心、脾、胃经。挖掘到关联规则4条,即:玄参-生地黄、黄芩-黄连、茯苓-山药、茯苓-白术。聚类分析将药物聚为4类,涉及增液汤、知柏地黄丸、补中益气汤、甘草泻心汤等。结论 中药内服复方治疗化疗所致口腔黏膜炎,用药以寒性为主,辅之以平,注重清热解毒、凉血润燥、滋阴泻火、补气健脾、寒热平调,组方多以增液汤、知柏地黄丸、补中益气汤、甘草泻心汤为基础方加减化裁而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探析中医古籍治疗近视的组方用药规律。 方法 在《中华医典》(第5版)和《中医方剂大辞典》数据库中,以“近视”“不能远视”“能近怯远”“近觑”为检索词。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9建立标准化方药数据库,运用Origin 2022分析药物的性味归经,运用Python 3.8.1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网络分析、k-modes聚类分析。 结果 纳入45首方剂,包含85味中药。方剂功效以补益肝肾和养心益智为主。药物功效以补虚药使用频次最高,药性以温、微寒、寒、平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肝、肾、脾、肺、心经为主。高频药物共计18味,依次为茯苓、人参、远志等。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得到8组药物组合。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将18味高频药物分为3类。 结论 中医古籍治疗近视以补益肝肾和养心益智为主,用药甘温平和,补而不滞,可为近视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乳腺癌的中医证型分布及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数据学术论文总库(Wanfang Database)、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 Database for Chinese Technical Periodicals)中收录的、以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的相关文献,并建立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其中的中药进行频次统计、药物功效分类及性味归经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 [结果] 共纳入59篇文献,中医证型主要以气血两虚、气阴两虚、肝郁脾虚、肝郁气滞为主;单味中药使用频次位于前10位的分别是茯苓、白术、甘草、黄芪、白芍、当归、陈皮、熟地黄、柴胡、白花蛇舌草;使用频次较多的中药功效分类以补虚药和清热药为主,其次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中药性味以寒、温、甘、苦、辛为主,主入肝、脾、肾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出药对16对,聚类分析得到6类核心药物组合。[结论] 分析结果体现了现代中医辨治乳腺癌以虚证为主的证治特点,治疗以调补中焦脾胃为主,补益肝肾、疏肝养血,并配合化痰散结之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中药治疗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的用药规律。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收集治疗HR-HPV感染的有效方剂,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至2021年2月。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对处方的中药频数、中药属性(四气、五味、归经)进行统计;使用SPSS Modeler 18.0进行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并构建中药复杂网络,筛选中药核心组合。结果 共纳入95首处方,涉及中药152味,其中以补益药、清热药、祛湿药多见,归经以肝经、脾经为主,四气以寒、平居多,五味以甘、苦常见。聚类分析将高频中药分为7组,关联分析筛选出20对药物组合。复杂网络分析发现黄芪、白术、黄柏、薏苡仁、白花蛇舌草、党参、茯苓、甘草等8味药为治疗HR-HPV感染的核心处方。结论 HR-HPV感染的中药治疗以“健脾祛湿、清热解毒”为基本原则,辅以养血活血,用药以补益药、清热药、祛湿药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关联规则与聚类分析探讨中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赣州市确诊COVID-19患者住院期间使用的中药处方资料,建立治疗COVID-19的中药处方数据库,基于关联规则、k均值聚类分析模型等方法并通过使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对中药治疗COVID-19的组方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纳入40例采用中医药进行治疗的COVID-19患者,共计中药处方95张,中药共计53味。高频药物包括桂枝、麻黄、苦杏仁、射干等,四气主要集中在寒、平、温,五味主要集中在甘、苦、辛,归经主要归于肺经,药物类别以清热药、解表类、补虚类和化痰止咳平喘类为主,挖掘共得到高频药物组合11个,关联规则22条,聚类分析获得3类组方。结论:中药治疗COVID-19处方以清热类药物为主,佐以解表药、补虚药和化痰止咳平喘药等,相关药物与类方组合可为中医辨治COVID-19提供一定的用药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分析曹毅教授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的中药处方,总结曹教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组方用药规律。 [方法] 基于门诊病历系统,收集并筛选浙江省中医院曹毅教授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诊治的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处方,由双人审核后建立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SPSS Statistics 25.0统计软件及SPSS Modeler 18.0数据挖掘软件,对中药数据进行频次统计、药物聚类及关联规则分析。 [结果] 共纳入处方142例,药物174味,总计频次2 078次。其中用药频次最高的前5味中药依次为白鲜皮(80.99%)、牡丹皮(79.58%)、当归(71.83%)、甘草(67.61%)、桂枝(61.97%),药物以清热药为主,其次为补虚药。药性多为寒性和温性,药味以甘、苦并用,归经以肝、脾、心经为主。在支持度为50%的情况下,药物组合频次最高的是牡丹皮和白鲜皮,其置信度为0.88。基于季节的用药分析中,春夏季节与秋冬季节部分药物的使用频率存在差异。 [结论] 曹教授治疗慢性荨麻疹注重寒热并用,共奏清热祛风、益气养血之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和SPSS Modeler软件探析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2018年10月31日-2021年10月31日中国知网(CNKI)关于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文献,借助古今医案云平台和SPSS Modeler软件,对用药频次、性、味、归经及功效进行统计,运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探析用药规律。结果 筛选出132首中药灌肠方,153味中药,使用频次≥25次的中药有13味,以黄连(77次)、白及(75次)、地榆(62次)为多,药性多寒,药味以苦、甘、涩为主,主归肝、胃、大肠经,主要功效为清热燥湿、清热解毒。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共现度前三的药对为地榆—白及、黄柏—白及、白头翁—黄连;聚类分析显示有4组聚类方;复杂网络分析显示有白及、地榆、黄柏、黄连、白头翁等24味核心药物。结论 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注重祛肠腑湿热,解火热之毒,兼顾理气调血,补脾柔肝,顾护脾胃,攻邪与扶正并行,处方灵活。常用清热药配伍止血药,善于辨期选药,气、血、湿、瘀同治,组方严谨,切中肯綮,为临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探究何若苹教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何师诊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112首处方,提炼方药信息,建立相关数据库,分析药物使用频次及组方规律,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如关联规则分析法、系统聚类分析法等探究何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潜在用药规律。[结果] 收集的112首处方中涉及药物共173味,其中频次≥20次的中药28味。药物中使用频次以补虚药、清热药为高;药性多为温性,其次为寒、平性;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中肝经最多,肾经次之,心脾胃再次之。关联规则分析表明常用药对有山茱萸和泽泻、生地和泽泻、生地和山茱萸、山药和泽泻、牡丹皮和泽泻、泽泻和山茱萸等。聚类分析高频药物可以得出6个核心药组,体现了何师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多运用补益肝肾、疏肝理气、交通心肾、行气活血等治法。[结论] 何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经验丰富,以调补肝肾为主,兼阴阳并补、滋阴清热、补益心脾、养心安神、疏肝理气,多运用补虚药、清热药,药性多为甘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