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目的 了解初始抗病毒治疗儿童HIV感染者的生长发育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从国家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信息系统下载广西2004—2019年初始抗病毒治疗儿童HIV感染者数据库。根据中国儿童生长发育标准计算Z评分,趋势性分析采用Cox-Stuart检验,广义估计方程用于分析HAZ(height-for-age Z-score)≥-2和WAZ(weight-for-age Z-score)≥-2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计943例儿童HIV感染者进入队列。基线和治疗后第1、2、5、10年的HAZ中位数分别为-2.47、-2.14、-1.94、-1.55、-1.23,WAZ中位数分别为-1.85、-1.40、-1.30、-1.21、-1.09。经Cox-Stuart趋势检验,HAZ和WAZ随治疗时间均呈上升趋势(P<0.05)。基线和治疗后第1、2、5、10年HAZ≥-2的比例分别为38.1%、46.5%、51.6%、66.8%和74.6%,WAZ≥-2的比例分别为57.1%、76.9%、81.1%、85.8%和89.2%。经Cox-Stuart趋势检验,HAZ≥-2和WAZ≥-2的比例随治疗时间均呈上升趋势(P<0.05)。多因素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结果显示,与HAZ≥-2的关联性因素有初始抗病毒治疗年龄为3~7岁(aOR=0.71,95%CI:0.53~0.94)、初始抗病毒治疗年龄为>7岁(aOR=0.66,95%CI:0.47~0.93)、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aOR=0.64,95%CI:0.47~0.87)、治疗前WHO临床分期为Ⅲ/Ⅳ期(aOR=0.74,95%CI:0.56~0.97)以及治疗时间(aOR=1.01,95%CI:1.01~1.01);与WAZ≥-2的关联性因素有男性(aOR=0.72,95%CI:0.53~0.97)、治疗前WHO临床分期为Ⅲ/Ⅳ期(aOR=0.63,95%CI:0.45~0.86)以及治疗时间(aOR=1.01,95%CI:1.01~1.01)。结论 抗病毒治疗有效改善了儿童HIV感染者的生长发育状况,但治疗后第10年仍有较大比例的儿童生长发育迟缓,需加强抗病毒治疗工作人员培训和儿童HIV感染者父母宣传教育以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并合理指导儿童营养。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广西崇左市4个边境市县(大新县、宁明县、凭祥市、龙州县)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的基因型耐药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该地区艾滋病治疗人群的抗病毒治疗(ART)方案调整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纳入2018年1月—2018年9月371例来自崇左市4个边境市县年龄≥18岁的HIV感染者,收集研究对象抗病毒治疗信息和pol区基因序列进行基因亚型和耐药情况分析。结果 获得371例患者的HIV pol区序列,对抗病毒药物产生耐药有62例,总体耐药率16.7%,耐药患者基因亚型以CRF01_AE为主,占72.6%,其次是CRF08_BC,占22.6%;耐药类型以非核苷类药物为主,占75.8%,耐药突变位点以K103N为主,主要对EFV和NVP产生耐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地区来源于龙州县(OR=3.392,95%CI:1.093~10.525)、基因亚型为08BC(OR=9.431,95%CI:3.296~26.985),更换过治疗方案(OR=2.662,95%CI:1.241~5.708)与检出基因型耐药密切相关。基因距离分析显示CRF01_AE>CRF08_BC>CRF07_BC;不同亚型中,耐药组基因距离均大于非耐药组。结论 广西边境部分地区HIV/AIDS 患者抗病毒治疗耐药率较高,且高度耐药占比较高,需加强合理用药、HIV耐药检测,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初始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死亡和脱失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HIV感染者有效管理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从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下载广西钦州市2008—2018年初始抗病毒治疗(ART)HIV感染者数据,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其死亡和脱失情况。结果 共7 812例HIV感染者进入队列,总体病死率和脱失率分别为3.25/100人年和2.41/100人年。抗病毒治疗第1年内病死率和脱失率分别为5.70/100人年和 4.88/100人年。Cox回归分析显示,死亡影响因素是年龄≥50岁(HR=2.60,95%CI:2.27~2.98)、男性(HR=1.90,95%CI:1.62~2.23)、静脉吸毒(HR=1.84,95%CI:1.56~2.17)、治疗前WHO临床分期为Ⅲ/Ⅳ期(HR=1.33,95%CI:1.15~1.53)、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 cells/μL(HR=1.58,95%CI:1.25~1.99)、治疗机构为县级(HR=2.74,95%CI:2.36~3.19)、HIV诊断到抗病毒治疗间隔天数30~< 90 d(HR=1.17,95%CI:1.01~1.36)、间隔天数90 ~<365 d(HR=1.21,95%CI:1.02~1.44);脱失影响因素是年龄≥50岁(HR=1.60,95%CI:1.37~1.87)、男性(HR=1.56,95%CI:1.32~1.85)、静脉吸毒(HR=1.96,95%CI:1.62~2.36)、开始ART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 350/μL(HR=1.43,95%CI:1.16~1.77)、抗病毒治疗初始方案含LPV/r(HR=1.80,95%CI:1.36~2.38)、抗病毒治疗开始时间在2013—2016年(HR=1.36,95%CI:1.12~1.65)、抗病毒治疗开始时间在2017—2018年(HR=1.66,95%CI:1.30~2.14)、HIV诊断到抗病毒治疗时间间隔天数>365 d(HR=1.21,95%CI:1.01~1.45)。结论 钦州市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效果较好,但治疗第1年内病死率和脱失率较高。需针对死亡和脱失的影响因素,加强抗病毒治疗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和治疗者宣传教育以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江苏省丹阳市初始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死亡和脱失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选取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中江苏省丹阳市2005—2020年首次开始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共纳入413例HIV感染者进行研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初始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的死亡和脱失情况,探索影响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病死率和脱失率的相关因素。结果 本研究最终结局为正在治疗314例,转出28例,死亡58例,失访1例和停药12例。413例HIV感染者,平均年龄为45岁(18~84岁),男女比例为3.8∶1,共随访1 516.75人年,总体病死率为3.82/100人年,总体脱失率为0.86/100人年。主要流行病学特征为已婚或同居占64.6%,异性性传播占63.0%,治疗前CD4+ T淋巴细胞计数≥ 200 cells/μL占52.3%,抗病毒治疗初始方案为EFV+3TC+TDF占50.9%。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使抗病毒治疗患者死亡风险增加的因素有:年龄≥40岁(AHR=4.21, 95%CI:1.58~11.17)、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 cells/μL(AHR=2.63,95%CI:1.37~5.08)和未检测CD4+T淋巴细胞(AHR=3.66, 95%CI:1.13~11.84);而女性的风险降低(AHR=0.37, 95%CI:0.15~0.92)。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 <200 cells/μL(AHR=0.21, 95%CI:0.04~0.99)和已婚或同居(AHR=0.20, 95%CI:0.04~0.93)脱失率风险较低。结论 江苏省丹阳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后死亡率较高和脱失率较低,仍需提高治疗前CD4+淋巴细胞检测和抗病毒治疗及时性以及治疗管理服务质量来进一步减少死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四川省西昌市2008–2018年初始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死亡和脱失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从艾滋病基本防治信息系统选取2008–2018年在西昌市首次开始抗病毒治疗(ART)的HIV感染者,分析抗病毒治疗者的死亡和脱失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影响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病死率和脱失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计2 723例HIV感染者进入队列,总体病死率为1.92/100人年,总体脱失率为2.49/100人年。在开始抗病毒治疗的第1年内病死率和脱失率分别为10.83/100人年、13.89/100人年。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主要的死亡风险是年龄≥40岁(HR=2.30,95%CI:1.53~3.48)、男性(HR=1.94,95%CI:1.14~3.30)、ART前一年内结核感染(HR=1.92,95%CI:1.01~3.65)、ART前三个月出现艾滋病相关疾病/症状(HR=2.44,95%CI:1.50~3.99)、ART前乙肝感染(HR=2.50,95%CI:1.32~4.71)、CD4+T淋巴细胞计数< 200 cells/ul(HR=1.79,95%CI:1.12~2.86)。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主要的脱失风险是年龄≥40岁(HR=1.53,95%CI:1.07~2.18)、男性(HR=5.60,95%CI:2.60~12.08)、静脉吸毒(HR=2.18,95%CI:1.46~3.27)、初始抗病毒治疗方案为EFV+3TC+TDF(HR=2.57,95%CI:1.32~5.01)。结论 西昌市HIV感染者的抗病毒治疗效果显著,但在开始治疗的第1年内病死率和脱失率较高。抗病毒治疗工作需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重点要减少静脉吸毒人群刑满释放后的脱失,从而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阜新市2011—2019 年接受艾滋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HIV/AIDS患者状况,分析患者治疗后免疫学失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全国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进行筛选,检测患者CD4+T淋巴细胞、基因型耐药等情况,通过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免疫学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 243例HIV/AIDS患者纳入研究,总计随访2 680次,66例(占27.16%)患者发生免疫学失败,其中57例(86.36%)患者CD4细胞计数降低至或低于开始治疗前水平,甚至CD4细胞数<200个/μL;9例(占13.64 %)患者连续接受治疗≥ 1年CD4细胞计数< 100个/μL。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从确诊至启动治疗时间≥12个月(OR=1.73,95%CI:1.24~3.55)、离异或丧偶(OR=1.61,95%CI:1.10~3.21)、以CCR5为辅助受体(OR=1.67,95%CI:1.01~3.43)、以NVP为基础的治疗方案(OR=2.73,95%CI:1.84~3.55)、发生基因型耐药(OR=9.90,95%CI:1.35~23.68)与发生免疫学失败呈正相关,而CD4+T淋巴细胞数≥600个/μL(OR=0.03,95%CI:0.01~0.08)和服药依从性≥95%(OR=0.23,95%CI:0.11~0.48)与发生免疫学失败呈负相关。结论 HIV/AIDS患者应及早开展HARRT治疗,治疗过程中增加患者CD4+T 淋巴细胞数监测次数,及时掌握患者免疫系统恢复动态情况和耐药情况,同时加强服药依从性教育,树立患者治疗信心,巩固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云南省保山市1990—2020年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生存时间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为提高HIV/AIDS病人生存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 计算1990—2020年保山市6 838例HIV/AIDS病人的生存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6 838例HIV/AIDS病人,全死因死亡1 757例(25.69%),平均生存时间为19.51年(95%CI:18.51~20.51);随着防控措施的强化,相对于2005年以前的第一个时期,后三个时期5年生存率均有所升高而死亡风险均下降。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发现,HIV/AIDS生存的相关影响因素包括性别(男比女:HR=1.223,95%CI=1.094~1.367)、确诊年龄(40~<50岁比15~<25岁:HR=1.743,95%CI=1.110~2.739;50~<60岁比15~<25岁:HR=2.092,95%CI=1.306~3.351;≥60岁比15~<25岁:HR=3.179,95%CI=1.984~5.094)、感染途径(经注射吸毒传播比经异性传播:HR=0.694,95%CI:0.58~0.83)、样本来源(医疗机构其他就诊者检测比羁押人员:HR=1.584,95%CI=1.283~1.955)、抗病毒治疗(未接受ART比接受ART:HR=17.159,95%CI=15.062~19.547)、首次CD4细胞值(CD4为200~<350个/μL比<200个/μL:HR=0.536, 95%CI=0.459~0.627;350~<500个/μL比<200个/μL:HR=0.390,95%CI=0.323~0.472;≥500个/μL<200个/μL:HR=0.350,95%CI=0.286~0.427)。结论 在云南防治艾滋病政策和措施不断完善的背景下,保山31年来HIV/AIDS病人生存率得到较大提升,但男性、确诊年龄大、异性性途径传播、样本来源为医疗机构其他就诊者检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和首次CD4结果低是HIV/AIDS生存的危险因素,需要进一步精准防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HIV与HCV合并感染早期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和病毒载量的变化,为临床诊疗提供基础数据依据。方法 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HIV与HCV合并感染的首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另选取HIV单独感染患者和HCV单独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各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病毒载量,并进行HIV与HCV病毒载量、病毒载量与CD4+T淋巴细胞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HIV/HCV组CD45+、CD3+、CD4+和CD8+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分别为702.50(443.25,1 788.50)cells/μL、564.00(356.00,1 337.75)cells/μL、75.50(25.50,179.00) cells/μL和506.50(315.50,1 030.50)cells/μL,CD4+/CD8+比值中位数为0.13(0.06,0.23),与HIV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IV/HCV组CD45+、CD4+淋巴细胞计数、CD4+/CD8+比值显著低于HC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HCV组HIV 病毒载量为4.82(3.81,5.54)log10 copy/ mL,HIV组为5.24(4.23,6.00)log10 copy/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V/HCV组HCV病毒载量为6.75(4.77,7.47)log10 copy/ mL,HCV组为6.47(5.91,7.04) log10 copy/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V/HCV组HIV病毒载量与CD4+T淋巴细胞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r=-0.525,P=0.017),HCV病毒载量与CD4+T淋巴细胞无显著相关性(P>0.05)。HIV/HCV组HIV、HCV病毒载量无显著相关性(r=-0.040,P=0.842)。结论 暂未发现HIV与HCV合并感染后在疾病的早期两种病毒出现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以不同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方案疗效及对CD4+T细胞和病毒载量的影响。方法 将2015年6月—2020年6月广安市人民医院收治150例HIV/AIDS为研究对象,依据HAART方案分为替诺福韦(TDF)组和齐多夫定(AZT)组各75例。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治疗后不同时间血浆病毒载量和CD4+T细胞变化,采用WHO生存质量艾滋病专用量表简表(WHOQOL-HIV BREF)测试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的生存质量,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TDF组总有效率为93.33%(70/75),AZT组总有效率为89.33%(67/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DF和AZT组治疗前HIV病毒载量<40 copies/mL分别为4例(占5.33%)和5例(占6.67%),经治疗12个月 HAART,患者 HIV病毒载量明显下降,<40 copies/mL分别为65例(占86.67%)和60例(占80.00%),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81,99.866,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12个月HIV病毒载量在<40、40~<200和≥200 copies/mL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DF和AZT组治疗前、治疗12个月CD4+T细胞分别为(250.22±88.12)个/μL和(244.89±83.97)个/μL、(394.44±155.28)个/μL和(373.17±146.61)个/μL,TDF和AZT组治疗12个月CD4+T细胞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63,9.636, P<0.05),两组治疗前、治疗3、6和12个月CD4+T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DF和AZT组分别治疗12个月,WHOQOL-HIV BREF 8个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两组白细胞下降、肝功能异常、疲倦乏力、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腹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诺福韦(TDF)+拉米夫定(3TC)+依非韦伦(EFV)、齐多夫定(AZT)+拉米夫定(3TC)+依非韦伦(EFV)两种不同HAART方案治疗HIV/AIDS均具有良好疗效,能够降低血浆HIV病毒载量,提升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男男性行为者(MSM)本地居住时间现状,分析不同本地居住时间者的社会行为特征。方法 2018年2—10月采用滚雪球抽样,对四川省绵阳市MSM进行本地居住时间、社会行为等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运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不同本地居住时间其社会行为特征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回收合格问卷1 132份,本地居住时间≤6个月占4.7%,>6个月占95.3%。在本地居住时间≤6个月者HIV阳性率为9.4%、>6个月为3.4%(P=0.059)。多因素分析,相对于本地居住时间≤6个月,本地居住时间>6个月的社区朋友≥5人(aOR=2.089)、参加社区活动(aOR=2.232)、中/高安全感(aOR=3.447)、互联网及其他方式寻找性伴(aOR=3.014)、近6个月肛交有保护(aOR=2.915)的可能大,近6个月有商业性行为(aOR=0.206)、肛交数≥2人(aOR=0.428)可能小。结论 当地MSM以本地长期居住者为主,不同本地居住时间其社会行为存在差异,居住时间短的HIV感染风险大,应针对性加强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治疗前耐药(pretreatment drug resistance,PDR)对抗病毒治疗12个月病毒抑制影响情况,为艾滋病进一步扩大治疗并提高效果提供科学数据。方法 从我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选取广西钦州市2014年1月—2020年6月治疗前HIV感染者并收集现场和治疗数据,并对血样进行病毒RNA提取、pol基因区扩增和测序及耐药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治疗前耐药对抗病毒治疗12个月病毒抑制影响情况。结果 调查对象治疗前耐药率为5.5%(116/2 122, 95%CI: 4.5~6.4),NNRTIs类药物的耐药率最高 (3.1%,66/2 122)。抗病毒治疗12个月病毒抑制率为96.0%,其中治疗前不耐药组和耐药组分别为96.4%(1 213/1 259, 95%CI: 95.2~97.3)和89.7%(70/78, 95%CI: 80.8~95.5),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5)。在3个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与抗病毒治疗12个月病毒抑制有关的因素包括治疗前耐药 (AOR=0.35, 95%CI: 0.15~0.82) (模型1);治疗前NNRTIs耐药 (AOR=0.30, 95%CI: 0.10~0.88) 和NRTIs耐药 (AOR=0.23, 95%CI: 0.06~0.90) (模型2);治疗前EFV/NVP中高度耐药 (AOR=0.10, 95%CI: 0.03~0.35) (模型3)。结论 广西钦州HIV感染者治疗前耐药达WHO耐药中等水平,治疗前耐药显著降低了抗病毒治疗病毒抑制效果,尤其是治疗前EFV/NVP中高度耐药者。为有效遏制HIV耐药发生和传播,我国需要加强耐药监测及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特征HIV感染者/AIDS患者(HIV/AIDS)外科手术后切口愈合率和脓毒症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玉溪市某医院外科2015—2018年开展外科手术的HIV/AIDS人口学信息、临床指标及手术特征,分别计算手术后切口愈合率和脓毒症发病率情况。结果 68例HIV/AIDS中,甲、乙、丙级伤口愈合率分别为88.24%(60/68)、7.35%(5/68)、4.41%(3/68)。不同感染途径、诊断时间、机会性感染状况、手术切口类型的伤口愈合率不同(P<0.05)。手术后21例出现脓毒症,发病率为30.88%,其中严重脓毒症2例。手术时CD4值<200 cells/μL(OR=2.29,95%CI:1.86~4.62)、没有抗病毒治疗(OR=3.02,95%CI:1.96~4.22)、HCV感染(OR=3.32,95%CI:2.10~5.02)、术前机会性感染(OR=2.41,95%CI:1.12~4.67)、肝功能异常(OR=1.91,95%CI:1.17~3.10)以及白细胞水平异常(OR=4.94,95%CI:3.00~8.43)更容易术后发生脓毒症。结论 可针对引起愈合不佳和脓毒症的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切口愈合较差和易于出现术后脓毒症的手术病人需特别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海南省经艾滋病抗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失败HIV/AIDS患者的HIV-1基因型耐药特点,为海南省HIV/AIDS患者有效抗病毒治疗提供基础依据。方法 采集2014—2019年ART治疗失败的患者血样进行基因型耐药检测,分析HIV-1毒株亚型与耐药突变特点。结果 172例治疗失败患者通过Pol基因区扩增及测序成功,其中男性150例(占87.21%),年龄中位数为35.81(27.38,41.32)岁,未婚者102例(占59.30%),性传播128例(占74.42%),治疗前CD4+ T淋巴细胞中位数为225.93(73.00,328.25)个/µL;HIV-1毒株亚型为CRF01_AE 122例(占70.93%),其次CRF07_BC亚型31例(占18.02%)。109例(63.37%)患者发生HIV-1低度以上耐药位点突变,非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耐药109例(占63.37%);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的耐药86例(占50.00%),NRTI/NNRTI同时发生耐药86例(占50.00%例);未发生蛋白酶抑制剂低度以上耐药位点突变。共检测出31种耐药位点,主要突变位点为M184V/I(38.95%),Y181C/I/V/L(23.26%),K65R(22.09%),V179D/E(20.93%)和K103N(19.77%)。对奈韦拉平(NVP)、依非韦伦(EFV)、拉米夫定(3TC)、替诺福韦(TDF)、齐多夫定(AZT)的高度耐药构成比依次是61.05%、50.00%、40.12%、12.79%、3.49%。扩增阳性者耐药构成比在性别、婚姻状况、传播途径、病毒亚型、基线CD4+ T淋巴细胞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海南省ART治疗失败患者中,以NNRTIs耐药为主,应加强监测治疗效果及耐药情况,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减少耐药的发生与传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黄石市2000—2019年艾滋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HIV /AIDS)病人死亡情况及死亡相关影响因素,探讨减少死亡的方法。方法 从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中下载相关卡片,运用Excel 2007和SPSS 21.0软件对数据库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 2 361例HIV /AIDS患者累计死亡760例,累计病死率32.19%。死亡时50岁以上患者600例(占78.95%),73.15%(556/760)的患者接受过CD4+T淋巴细胞检测,其中65.11%(362/556)的患者检测值<200 个/μL;50.79%(386/760)的死亡病例接受过抗病毒治疗;54.61%(415/760)的死亡病例确诊后1年内死亡,多因素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其他就诊者(OR=5.081,95%CI=2.776~9.302)、未接受抗病毒治疗(OR=4.716,95%CI=3.002~7.407)、最近1次CD4+T淋巴细胞值<200个/μL(OR=8.550,95%CI=4.289~17.046)和未检测的患者(OR=29.392,95%CI=13.466~64.155)更容易在1年内死亡。艾滋病相关死因占比逐年下降,至2017年为39.13%。死亡时患者平均年龄从2001年的37.39岁增长到2019年的66.86岁。结论 黄石市HIV /AIDS累计病死率较高,死亡时平均年龄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呈逐年升高趋势,晚发病例更容易在确诊后1年内死亡,抗病毒治疗覆盖率不断提高,艾滋病无关死亡占比和患者生存时间不断增长。应继续开展早发现、早治疗工作,提升抗病毒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时间,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HIV/AIDS患者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情况,比较不同标本(血液、尿液)在HIV合并CMV感染早期筛查的应用价值,分析HIV合并CMV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2月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诊治的848例HIV/AIDS患者的性别、年龄、CD4^(^(+))T细胞计数、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等资料信息,采用荧光PCR(FQ-PCR)检测血液/尿液CMV-DNA载量。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感染的差异,以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HIV合并CM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848例HIV/AIDS患者中,有205例(24.17%)CMV-DNA阳性。尿液CMV-DNA检出率20.03%(142/709)高于血液CMV-DNA检出率12.04%(102/847)。多因素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合并CMV感染的危险是女性2.30倍(95%CI:1.43~3.71),年龄30~<50岁和≥50岁合并CMV感染危险是年龄<30岁的2.43和2.32倍(95%CI分别为:1.20~4.91,1.15~4.65)、CD4^(+)T<50个/μL合并CMV感染的危险是CD4^(+)T≥100个/μL的3.88倍(95%CI:2.50~6.03),ART治疗患者合并CMV感染的危险比非ART治疗下降89%(OR=0.11,95%CI:0.05~0.24)。结论尿液在CMV感染的早期筛查比血液准确度更高,应重视CD4^(+)T计数较低、中年以上男性,加强其CMV感染的早期筛查和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