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18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病例进行临床分析 ,对其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总结河南省职业病防治研究所2 0年来诊治的 18例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者的临床特点 ;依据WS/T 188-1999X、γ射线和中子所致皮肤损伤的剂量估算规范对其局部损伤进行了剂量估算。结果  18例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 3 8~ 76岁 ,放射作业工龄 6~ 46a ,其中放射科医生 2人 ,骨科医生 16人 ,从接触射线到出现皮肤损伤的时间在 5~ 2 0a ,平均 14 3a。 18例中Ⅰ度损伤 1例 ,Ⅱ度损伤 5例 ,Ⅲ度损伤12例 ,Ⅲ度损伤者中有 3例发展为放射性皮肤癌。估算局部受照剂量 :Ⅱ度损伤者局部受照剂量为 64~ 83Gy ,Ⅲ度损伤者局部受照剂量为 10 3~ 2 0 4Gy。结论 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有一定的潜伏期 ,损伤愈重 ,潜伏期愈短 ,并存在剂量 -效应关系。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中的慢性溃疡在癌的发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我院近20年来诊治的22例职业性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病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显示,22例均为男性,放射诊断医师2人,骨科医师20人,放射作业工龄6~46年,估算手部累积吸收剂量为39.1~233.7 Gy,确诊为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Ⅰ度1例,Ⅱ度6例,Ⅲ度15例,皮肤损伤Ⅲ度合并放射性皮肤癌5例。提示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有一定的潜伏期,存在剂量-效应关系。长期不愈的放射性溃疡或角质增生物是皮肤癌变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钴-60(60Co)源辐射所致放射皮肤损伤的变化规律。方法收集1起60Co源辐射事故中发生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患者"天"住院期间和受照后15年医学随访期间的皮肤专科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住院期间,"天"右手食指于受照后15 d出现红斑,受照后20 d出现边界清楚的水泡,受照后28 d水泡吸收,局部干燥、结痂;受照后33 d硬痂脱落;受照后91 d右手食指皮肤干燥、萎缩变薄、粗糙、弹性差;临床诊断为右手食指Ⅱ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医学随访期间,"天"右手食指于受照后1年出现干燥、皲裂和角化过度等慢性病变,诊断为右手食指Ⅱ度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受照后2、5、7、9和13年右手食指受照部位反复出现溃疡,伴有干燥、脱屑、色素减退、萎缩性疤痕、指甲纵裂和右手指伸展受限等体征;受照后15年,皮肤干燥、脱屑、皲裂,色素减退,出现萎缩性瘢痕。受照后2~15年随访期间均被诊断为右手食指Ⅲ度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结论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可迁延发展成为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其恢复过程漫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我院放射性皮肤损伤病人的事故发生、救治过程,并对诊治效果进行观察判断,为救治放射性皮肤损伤病人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病历个案。结果根据患者的职业史、皮肤受照史、法定局部剂量监测提供的受照剂量及现场受照个人剂量调查和临床表现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诊断为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给予生理氯化钠+氟美松+庆大霉素局部外敷等对症处理,病情好转。结论对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及时进行对症处理,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报道6例职业性放射性白内障病例,为放射从业人员辐射防护提供参考。方法对杭州市职业病防治院确诊的6例职业性放射性白内障病例的职业史、体检情况、累积辐射剂量和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6例病例中3例为X摄片透视医疗工作者,放射工龄分别为48、30、21年,眼累积剂量分别为6.24、4.68、2.04 Gy,分别诊断为放射性白内障Ⅳ期、Ⅱ期、Ⅰ期;2例为企业辐射岗位工人(从事无损检测接触γ射线),放射工龄分别为16、15年,眼累积剂量分别为4.98、3.56 Gy,分别诊断为放射性白内障Ⅱ期、Ⅰ期;1例为介入操作者,放射工龄为22年,眼累积剂量为5.32 Gy,诊断为放射性白内障Ⅲ期。结论白内障严重程度与放射工龄、眼晶状体累积剂量有关,应做好放射工作人员防护、辐射剂量监测和职业健康体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干一湿性疗法在肿瘤患者Ⅱ、Ⅲ度放射性皮肤损伤治疗中的应用与护理.方法47例Ⅲ度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局部清洁、消毒待干后创面涂撒诺氟沙星胶囊粉(即湿性反应一干性疗法);40例Ⅱ度放射性皮肤损伤和局部干燥不再渗液或已结痂的Ⅲ度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采用25%硫酸镁创面湿敷(即干性反应一湿性疗法).结果Ⅲ度放射性皮肤损伤采用诺氟沙星粉外涂,受损局部收敛明显,痊愈时间短,无感染;Ⅱ度放射性皮肤损伤和局部干燥不再渗液或已结痂的Ⅲ度放射性皮肤损采用25%硫酸镁湿敷,放射区皮肤瘙痒、烧灼感及疼痛的症状即刻消失,湿敷30min,效果持续8~12h.结论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湿、干性反应采用干、湿性疗法,效果显著,疗效确切,无任何副作用,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王萍  范莉  田梅 《中国辐射卫生》2022,31(4):524-529
皮肤是人体受到电离辐射时最先接触的器官,因其基底细胞层及毛细血管对射线很敏感,所以放射性皮肤损伤十分常见,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常与表皮和真皮中的细胞改变和炎症有关,而皮肤的晚期损伤主要与辐射对血管影响有关。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出现红斑、干性脱屑、湿性脱屑、溃疡,严重程度与射线种类、剂量等相关。目前,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潜在发生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辐射损伤后还未建立治疗的金标准,已知的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机制大致可分为3个途径:活性氧大量增加引发的氧化应激损伤、细胞因子被转录激活后引发的炎症、骨髓源性细胞引起的免疫反应。本文综述了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机制的3大途径,为进一步研究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机制以及预防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等解析了外照射急性、亚急性及慢性放射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为外照射放射病的及时处理及规范化诊治提供依据。外照射急性放射病依据受照剂量的大小分为骨髓型、肠型和脑型,其中骨髓型急性放射病临床经过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早期剂量估算有助于快速准确诊断、预测病变严重程度和决定治疗策略。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以造血组织损伤为主,临床经过时相性不明显。慢性放射病以无力型神经衰弱症候群为主要表现,多为职业性,剂量阈值是诊断的重要参考因素。外照射放射病的治疗在注重躯体治疗同时还需关注心理评估和疏导,采取综合措施,后期需进行长期系统医学随访,保障患者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β射线引起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部位的远期临床变化。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观察对象进行病历个案调查并定期进行相应的医学检查。结果急性期皮肤损伤程度是影响愈后的主要因素,Ⅲ度以上皮肤损伤部位均转变为慢性放射性皮炎,截至目前,损伤部位未见癌变病例。结论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转变为慢性放射性皮炎后,治疗效果差,疗效不明显,且长期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应对慢性放射性皮炎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和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0.
2例Ⅲ度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Ⅲ度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分析,了解和掌握电离辐射对皮肤的损伤状况。方法 按照GBZ106-2002《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标准》对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根据例1、例2皮肤的受照剂量和临床分析,均诊断为Ⅲ度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结论 电离辐射对皮肤的损伤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效果,临床分度(Ⅰ、Ⅱ、Ⅲ度)与激光照射量的相关性.研究出相关激光照射量的大小.方法:收集4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4~5椎间盘突出34例;腰5骶1和腰4~5同时突出8例;腰5骶1和腰4~5同时突出并汽化5例.C臂X线机透视下将激光光纤沿穿刺针插入椎间盘髓核中进行汽化.依据临床分度分成Ⅰ、Ⅱ、Ⅲ度,每一度为一组.并对46例患者进行激光照射量的统计,每两组间激光照射剂量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纳入研究的4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临床分度分成Ⅰ、Ⅱ、Ⅲ度,每两组间激光照射刺量无明显差异(P>0.05).采用的Macnab标准评定疗效:优31例,良6例,可7例,差2例,优良率为80%.结论:PLDD腰椎间盘突出症激光照射剂量在500~710 J之间,不能因为患者临床症状重而选择较大剂量的激光,把握好激光照射量会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酪酸梭菌保留灌肠预防宫颈癌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30例)和单纯放疗组(30例)。两组均给予根治性放射治疗(体外照射+腔内治疗),联合组在放疗期间给予每周三次酪酸梭菌保留灌肠,睡前执行,单放组治疗期间仅给予常规放疗。结果 联合组I度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率为5/30,Ⅱ度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为2/30,无Ⅲ度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单放组I度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为16/30,Ⅱ度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为8/30,Ⅲ度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为2/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1)。结论 酪酸梭菌保留灌肠是预防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在1例放射性职业病诊断鉴定过程中出现的争议,探讨我国放射性职业病诊断的思路。方法 对该案例在诊断鉴定过程中出现不一致结论的依据进行分析论证。结果 该案例最终被鉴定为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结论 放射性职业病诊断鉴定思路有向以疾病为中心,由其特殊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结合职业受照史进行诊断,得出结论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林锐  罗书裕 《现代保健》2009,(15):10-11
目的探讨血浆B型利钠肽(BNP)与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相关性。方法将根据Framingham诊断标准纳入的65例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按NYHA分级,并采用Triage快速定量测定仪检测患者血浆BNP值。结果患者BNP水平从心功能Ⅰ~Ⅳ级各组逐渐升高,心功能Ⅱ~Ⅳ级组均高于心功能Ⅰ级组(P〈0.05),心功能Ⅳ级组高于心功能Ⅱ级组和Ⅲ级组(P〈0.05),心功能Ⅱ级组与Ⅲ级组间BNP水平无湿著性差异(P〉0.05)。结论BNP可作为评价心脏功能状态的一个常规检查,并可作为慢性心功能不全诊断和分级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白介素-18(IL-18)及核因子-κB(NF-κB)在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为预防和治疗早产儿PVL提供可能的理论依据。方法:经头颅B超诊断为PVL的早产儿21例,并根据PVL病变程度分为Ⅰ级PVL组早产儿8例、Ⅱ级PVL组6例,Ⅲ、Ⅳ级PVL组7例;对照组早产儿20例。分别取出生6h内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IL-18水平及单核细胞NF-κB活性。结果:①Ⅰ级PVL组早产儿血清IL-18水平及外周血单核细胞NF-κBp65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Ⅱ级PVL组早产儿血清IL-18水平明显高于Ⅰ级PVL组(P<0.05);③Ⅲ、Ⅳ级PVL组早产儿血清IL-18水平及血单核细胞NF-κBp65活性明显高于Ⅱ级PVL组(P<0.05);④PVL组早产儿血清IL-18水平与单核细胞NF-κBp65活性呈正相关性(P<0.01)。结论:PVL早产儿血清IL-18水平及单核细胞NF-κB活性增高,且PVL病变越重,IL-18水平及NF-κB活性越高,提示IL-18与NF-κB在早产儿脑损伤机制中可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拮抗NF-κB活性,减少IL-18表达以预防和治疗早产儿PVL开辟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尹彩云 《现代保健》2014,(24):146-148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联合放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55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27例仅采用放疗方法治疗,B组28例在放疗治疗基础上加用吉西他滨治疗。比较两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B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7%,A组总有效率为5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有14例主要表现为乏力、纳差,6例恶心、呕吐症状明显;B组有15例主要表现为乏力、纳差,8例恶心、呕吐症状明显。A组中有Ⅰ度骨髓抑制15例,Ⅱ度骨髓抑制12例,无Ⅲ度及Ⅳ度骨髓抑制情况出现;B组中有Ⅰ度骨髓抑制16例,Ⅱ度骨髓抑制10例,Ⅲ度骨髓抑制2例,无Ⅳ度骨髓抑制情况出现。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吉西他滨联合放疗可明显提高中晚期宫颈癌的近期疗效,且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与观察神经电生理在持续植物状态患者脊髓电刺激疗法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9年2月的39例采用脊髓电刺激疗法治疗的持续植物状态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Cant分级分为Ⅰ级组12例、Ⅱ级组14例及Ⅲ级组13例。比较三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脑血流指标,并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处理Cant分级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Ⅰ级组的临床疗效优于Ⅲ级组,Ⅱ级组优于Ⅲ级组,Ⅰ级的脑血流改善幅度大于Ⅱ级组及Ⅲ级组,Ⅱ级组则大于Ⅲ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Cant分级与临床疗效呈负相关(P<0.05)。结论神经电生理在持续植物状态患者脊髓电刺激疗法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对于本类治疗患者的指导与参考意义较高。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describes occupational health measures for workers involved in decontamination of radioactive material discharged around Fukushima Dai-ichi Nuclear Power Plant after the explosions in 2011. Decontamination is performed by removing radioactive particles (mainly cesium) from surfaces of soil, grass and trees, and buildings. Measurement of radiation doses is necessary to reduce exposure, and to determine whether workers can work below dose limits. Protective equipment for decontamination is determined based on the concentration of radiation in contaminated soil and the exposure to dust. Health examinations by physicians are mandated for decontamination workers upon hiring and every 6 months. While there is no possibility of acute radiation injury from decontamination, workers may be anxious about the unclear effects of chronic low level radiation exposure on health. Measures to protect the decontamination workers are the top priority.  相似文献   

19.
胎盘早剥15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胎盘早剥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产前诊断、处理及母儿结局。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发生胎盘早剥的1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胎盘早剥发生率为0.38%,其中Ⅰ度88例(57.5%),Ⅱ度35例(22.9%),Ⅲ度30例(19.6%);3组胎盘早剥产妇临床症状比较,腹痛、阴道流血及子宫张力高等症状,Ⅲ度的发生率明显高于Ⅰ度与Ⅱ度(χ2腹痛=28.241、χ2阴道流血=11.278、χ2子宫张力高=35.254,均P<0.01);产前诊断率为64.1%,B超检出率为62.4%,其中Ⅱ度和Ⅲ度胎盘早剥产前诊断率明显高于Ⅰ度(χ2=14.098,P=0.001);发生产后出血(χ2=6.690,P<0.05)、子宫胎盘卒中(χ2=44.558,P<0.01)、DIC(P<0.01)、死胎(χ2=36.269,P<0.01)、新生儿窒息(χ2=11.560,P<0.01)及围产儿死亡发生率(P<0.01),胎盘早剥Ⅲ度明显高于Ⅰ度和Ⅱ度。结论重视胎盘早剥的高危因素,根据病史、临床症状,结合B超等辅助检查,综合分析,提高胎盘早剥的早期诊断,防止并发症,改善母儿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