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患者逼尿肌功能改变的影响.方法:以37例BPH伴糖尿病患者为研究组,以46例单纯性BPH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比较,膀胱最大容量、排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及排尿后残余尿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2组的膀胱感觉减退、不稳定膀胱及顺应性减退、膀胱出口梗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结论:BPH伴糖尿病患者的膀胱逼尿肌受损较单纯性BPH患者更明显.对于此类患者,在控制血糖的同时,应及早行手术治疗,避免因膀胱逼尿肌功能严重损害而错过最佳手术治疗机会.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尿流动力学检查在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手术适应证中的意义.方法 对800例BPH患者术前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测;根据检测结果 选择不同方法 进行治疗,其中经尿道前列腺电切(TURP)680例,药物保守治疗45例,原发病治疗75例.结果 800例中有680例存在膀胱出口梗阻,45例逼尿肌有力,可疑梗阻或无梗阻,75例逼尿肌收缩无力,膀胱顺应性增高.680例患者行TURP术后3个月复查均取得满意疗效.结论 BPH患者术前尿流动力学检测可以明确膀胱出口有无梗阻、逼尿肌顺应性和收缩功能,这对于合理选择治疗方式提高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研究膀胱出口梗阻后逼尿肌胶原纤维含量的变化,探讨膀胱顺应性与逼尿肌胶原纤维含量之间可能的相互关系。[方法]取普通级SD雌性大鼠9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70只,对照组20只。建立大鼠膀胱出口梗阻模型,建模6周后,通过膀胱测验判断膀胱的顺应性。然后取大鼠膀胱组织,经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后进行Masson染色,分析对比染色后图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膀胱顺应性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逼尿肌胶原纤维含量显著增多。[结论]膀胱出口梗阻后逼尿肌胶原纤维含量显著增加,膀胱顺应性增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骶髓上损伤或膀胱出口梗阻(BOO)后逼尿肌收缩功能的变化,探讨逼尿肌反射亢进(DH)及逼尿肌不稳定(DI)的发病机制。方法建立SD大鼠骶髓上损伤后4周及BOO4周动物模型,进行在体和离体膀胱充盈性测压及离体逼尿肌条机械牵拉试验。结果骶髓上损伤后DH的发生率为91.1%,BOO后DI的发生率为66.7%;正常对照组大鼠在体膀胱充盈至压力32.85±11.08cmH2O时尿液自导管周围溢出,在体及离体膀胱充盈测压全过程逼尿肌无节律性收缩反应,DH组和DI组在体及离体膀胱均于较低的膀胱内压下即出现节律性收缩反应,离体膀胱的收缩频率明显高于在体膀胱(P<0.05);DH组及DI组离体逼尿肌条机械牵拉致其出现收缩时的最小张力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相同前负荷下的收缩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逼尿肌能够自发兴奋产生收缩,骶髓上损伤或膀胱出口梗阻后膀胱逼尿肌发生继发性改变,自动节律性增强,DH及DI的发生与逼尿肌自身的兴奋性增强密切相关,传统观念忽略了肌源性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研究膀胱出口梗阻后逼尿肌胶原纤维含量的变化,探讨膀胱顺应性与逼尿肌胶原纤维含量之间可能的相互关系.[方法]取普通级SD 雌性大鼠9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70只,对照组20只.建立大鼠膀胱出口梗阻模型,建模6周后,通过膀胱测验判断膀胱的顺应性.然后取大鼠膀胱组织,经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后进行Masson染色,分析对比染色后图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膀胱顺应性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逼尿肌胶原纤维含量显著增多.[结论]膀胱出口梗阻后逼尿肌胶原纤维含量显著增加,膀胱顺应性增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逼尿肌不稳定(DI)对莨性前列腺增生(BPH)并急性尿潴留(AUR)后的尿动力学影响.方法:对22例伴DI的BPH并AUR患者进行尿动力学评估,分析各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22例患者DI幅度(99.9±50.6)cmH2O(1 cmH2O=0.098 kPa),有随意性逼尿肌收缩者95.5%,在膀胱充盈末期均出现DI,前列腺体积、膀胱出口梗阻(BOO)、逼尿肌收缩力与DI幅度均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349、0.549、0.577,P值分别为<0.05、0.01、0.01),首次出现DI时的膀胱测压容量与膀胱顺应性亦有相关性(r=0.390,P<0.05),DI幅度与年龄、膀胱顺应性、首次出现DI时的膀胱测压容量、Qmax均无相关性(P>0.05).TURP术后20例恢复正常排尿,2例逼尿肌收缩力很弱且DI幅度<50 cmH2O,在拔出尿管后仍尿潴留.结论:DI幅度可初步预测BPH并AUR患者逼尿肌功能受损的程度,对于<50 cmH2O者与手术效果差有关,前列腺体积是影响DI幅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患者尿流动力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尿流动力学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伴有下尿路症状(LUTS)的糖尿病患者35例,年龄42~88岁,男20例,女15例。糖尿病史56.2±16月,下尿路症状史是26.2±10月,均行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患者初尿意膀胱容量为288±66.5 mL(范围110~920 mL),平均膀胱容量478±87.3 mL(范围300~1 300 mL)。其中膀胱逼尿肌不稳定20例(57%),膀胱逼尿肌收缩减低13例(37%),膀胱逼尿肌反射消失4例(11%),膀胱出口梗阻10例(29%),低顺应性膀胱10例(29%),骶反射弧异常9例(26%),尿动力学表现正常1例(3%)。结论:尿动力学检查可以明确糖尿病患者下尿路症状的发生原因,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膀胱出口梗阻(BOO)后逼尿肌中结蛋白、波形蛋白、肌球蛋白、肌动蛋白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mRNA表达的改变。方法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BOO组(16例)和对照组(5例)膀胱上壁组织中结蛋白、波形蛋白、肌球蛋白、肌动蛋白及TGF-β1 mRNA表达。结果 BOO组与对照组膀胱重量分别为(92.15±34.89)g和(56.08±20.35)g,(P0.05);前列腺内外径比值分别为(0.57±0.16)和(0.18±0.06),(P0.05);对照组结蛋白、波形蛋白、肌球蛋白、肌动蛋白及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2.4±2.1)×106、(2.2±0.9)×106(、0.60±0.56)×106、(2.63±1.36)×106和(0.18±0.13)×106拷贝数/μg总RNA;与对照组相比,BOO组结蛋白、波形蛋白、肌球蛋白、肌动蛋白及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的表达量均有显著增加,分别为(25.0±31.0)×106、(20.0±25.0)×106(、6.59±5.62)×106(、40.32±59.67)×106和(3.60±7.30)×106拷贝数/μg总RNA(P值均0.01)。结论膀胱逼尿肌中结蛋白、波形蛋白、肌球蛋白、肌动蛋白及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的表达与逼尿肌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尿动力学检查(UDS)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诊治中的意义.方法对47例BPH病人进行了详细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发现29例有明确膀胱出口梗阻(BOO),18例有可疑梗阻;逼尿肌收缩正常或增强45例,乏力2例;逼尿肌不稳定(DI)27例;尿流率(UFR)低平43例,正常4例.手术治疗24例,术后UFR比术前均明显增加.结论本研究表明UDS能明确BPH有无BOO、逼尿肌收缩功能,对术前合理选择病例和提高手术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B超测定前列腺径线长度与尿动力学检测参数的相关性对临床判断膀胱出口梗阻的意义,为护理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分析良性前列腺增生引起膀胱出口梗阻115例患者,逼尿肌不稳定34例患者,膀胱过度活动症47例患者检测的前列腺B超参数与尿动力学参数的相关性,评估膀胱出口梗阻。结果膀胱出口梗阻组、逼尿肌不稳定组、膀胱过度活动症组的前列腺体积、上下径、左右径、前后径线,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最大尿流率时压力、最大逼尿肌压、膀胱出口梗阻系数,与膀胱出口梗阻组及膀胱过度活动症组前列腺三经线呈正相关(P0.05)。结论根据B超提示前列腺体积、前列腺三径线长度、残余尿等参数,结合下尿路症状,能简便、无创、客观地评估膀胱出口梗阻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手术和药物治疗对有无膀胱出口梗阻及逼尿肌收缩力是否减弱等不同尿动力学变化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尿路梗阻和刺激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03-07/2004-05东莞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治疗半年以上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172例,均获得完整随访,患者知情同意。根据治疗前有无膀胱出口梗阻及逼尿肌收缩力状况分为4组:膀胱出口梗阻组74例,膀胱出口梗阻并逼尿肌收缩力减弱组39例,膀胱出口无梗阻组33例,膀胱出口无梗阻并阻逼尿肌收缩力减弱组26例。114例接受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58例接受哈乐0.2mg(1次/晚)+保列治5mg(1次/d)治疗。治疗前后对各组尿路梗阻和刺激症状进行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0~7分为轻度症状,8~19分为中度症状,20~35分为重度症状),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量表中的1、2、4、7项为刺激症状评分,3、5、6项为梗阻症状评分。以治疗前后患者评分的平均秩差值(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作为评估标准,平均秩差值越大,尿路梗阻和刺激症状的改善越明显。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7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梗阻症状评分和刺激症状评分平均秩差值:①膀胱出口梗阻组,膀胱出口梗阻并逼尿肌收缩力减弱组手术治疗均明显优于药物治疗[(18.5,6.4分,P<0.05;17.2,5.7分,P<0.01);(10.7,1.5分,P<0.01;7.8,3.9分,P<0.01);(10.3,1.7分,P<0.01;6.9,4.0分,P<0.01)]。②膀胱出口无梗阻组药物治疗较手术治疗明显增高(10.5,6.1分,P<0.01;3.9,2.4分,P<0.05;6.6,3.7分,P<0.05)。③膀胱出口无梗阻并逼尿肌收缩力减弱组两种疗法在治疗效果上基本一致(10.2,9.0分,P>0.05;3.2,3.8分,P>0.05;6.0,4.2分,P>0.05)。结论:无论有无逼尿肌收缩力减弱,只要膀胱出口梗阻明确存在,手术治疗效果优于药物治疗;若膀胱出口梗阻不明显,可行药物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其尿动力学变化中有无膀胱出口梗阻及逼尿肌收缩力是否减弱关系密切,因而尿动力学检查是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可选择的治疗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2.
前列腺增生症的尿动力学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列腺增生症 (BPH)最基本的病理改变是膀胱出口梗阻 ,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膀胱功能改变 ,继而引起上尿路扩张 ,肾功能不全。现代尿动力学检查能够较准确、全面地反映BPH所产生的梗阻和梗阻程度、梗阻部位以及膀胱机能状态。1 膀胱出口梗阻 (BOO)BPH产生BOO既有机械性因素 ,也有动力性因素。所谓机械性因素系前列腺增大造成尿道横切面积下降和尿道延长所致。后者系前列腺尿道、前列腺组织和前列腺包膜的张力增高所致 ,α受体是影响这种张力的主要因素。检查下尿路梗阻的尿动力学方法有多种 ,尿流率测定是最简单 ,无侵入性…  相似文献   

13.
苏秋棉  杨荆艳 《护理研究》2004,18(12):2120-2121
有下尿路梗阻症状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病人中,伴有逼尿肌无力(ACID)的为10%~20%。手术虽可解除膀胱颈部机械性梗阻,但逼尿肌的收缩功能如果不能有效恢复,即使切除了前列腺,解除了梗阻,排尿困难仍很难得到改善。于是,在术后指导病人进行提肛肌的功能锻炼,促进了膀胱逼尿肌收缩功能的恢复,降低了残余尿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术前行尿动力学检查(UDS)与经直肠超声(TRUS)检查的意义。【方法】2000年9月至2007年6月共诊治BPH患者857例,术前均行UDS与TRUS检查,然后行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545例,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302例,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10例。【结果】TRUS示平均前列腺左右径(5.24±0.85)cm,上下径(3.67±0.57)cm,前后径(3.33±0.45)cm,内外腺厚径比2.37/1,前列腺体积(36.23±18.17)cm3,前列腺质量(57.49±8.26)g。UDS示膀胱容量(320.5±30.0)mL。最大尿流率(Qmax)(5.6±0.8)mL/s。所有病例皆有膀胱出口梗阻(BOO),单纯BOO而不伴明显膀胱功能障碍者407例(47.5%),不稳定膀胱162例(18.9%),低顺应性膀胱136例(15.9%),低顺应性伴不稳定膀胱45例(5.3%),高顺应性膀胱即逼尿肌收缩无力146例(17.0%),逼尿肌括约肌功能失调6例(0.7%)。【结论】对BPH患者,术前常规行TRUS与UDS(如果条件许可术后可进一步行尿动力学追踪),充分评估整个尿路的情况,发现有膀胱功能障碍问题,术前依据发生障碍的原因给予纠正;根据TRUS结果,决定手术方式及估计经尿道切除前列腺组织质量;术后给予辅助治疗。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达到BPH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神经源性膀胱远期尿动力学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源性膀胱的远期尿动力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72例入院超过 5年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尿动力学检查仪和肌电图测定有关尿动力学指标,同时配合B超及膀胱尿道造影(VCUG)观测尿液反流与形态学改变,比较入院前后及不同排尿方式的尿动力学变化。结果: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最大膀胱容量、相对安全容量(RSBC)、最大尿道闭合压、功能尿道长度及逼尿肌反射亢进、括约肌协同失调发生率等指标均较入院时降低(P<0.05),而膀胱低顺应性(BLG)与尿路积水发生率较入院时明显升高(P< 0.01),逼尿肌漏点压及安全容量下膀胱充盈压(FBP)则无显著变化。VCUG显示采用持续导尿者BLG及尿液反流发生率明显高于采用间隙导尿或 Crede法排尿者(P<0.01),且尿道形态学改变程度最重;尿液反流组RSBC明显低于非反流组(P<0.05),而BLG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反流组(P<0.01),FBP等相关指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源性膀胱的远期尿动力学特点主要是膀胱顺应性降低,而排尿方式是较膀胱内压影响尿液反流与尿道形态改变的更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手术和药物治疗对有无膀胱出口梗阻及逼尿肌收缩力是否减弱等不同尿动力学变化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尿路梗阻和刺激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03—07/2004—05东莞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治疗半年以上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172例,均获得完整随访,患者知情同意。根据治疗前有无膀胱出口梗阻及逼尿肌收缩力状况分为4组:膀胱出口梗阻组74例,膀胱出口梗阻并逼尿肌收缩力减弱组39例,膀胱出口无梗阻组33例,膀胱出口无梗阻并阻逼尿肌收缩力减弱组26例。114例接受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58例接受哈乐0.2mg(1次/晚)+保列治5mg(1次/d)治疗。治疗前后对各组尿路梗阻和刺激症状进行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0—7分为轻度症状,8—19分为中度症状,20~35分为重度症状),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量表中的1、2、4、7项为刺激症状评分,3、5、6项为梗阻症状评分。以治疗前后患者评分的平均秩差值(治疗前评分一治疗后评分)作为评估标准,平均秩差值越大,尿路梗阻和刺激症状的改善越明显。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7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梗阻症状评分和刺激症状评分平均秩差值:①膀胱出口梗阻组,膀胱出口梗阻并逼尿肌收缩力减弱组手术治疗均明显优于药物治疗[(18.5,6.4分,P&;lt;0.05;17.2,5.7分,P&;lt;0.01);(10.7,1.5分,P&;lt;0.01;7.8,3.9分,P&;lt;0.01);(10.3,1.7分,P&;lt;0.01;6.9,4.0分,P&;lt;0.01)]。②膀胱出口无梗阻组药物治疗较手术治疗明显增高(10.5,6.1分,P&;lt;0.01;3.9,2.4分,P&;lt;0.05;6.6。3.7分.P&;lt;0.05)。③膀胱出口无梗阻并逼尿肌收缩力减弱组两种疗法在治疗效果上基本一致(10.2,9.0分,P&;gt;0.05;3.2,3.8分,P&;gt;0.05;6.0,4.2分,P&;gt;0.05)。结论:无论有无逼尿肌收缩力减弱,只要膀胱出口梗阻明确存在,手术治疗效果优于药物治疗;若膀胱出口梗阻不明显,可行药物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其尿动力学变化中有无膀胱出口梗阻及逼尿肌收缩力是否减弱关系密切,因而尿动力学检查是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可选择的治疗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尿道膀胱颈内切开治疗女性膀胱出口梗阻的初步经验.方法 女性膀胱出口梗阻病例23例,年龄48~73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下尿路症状.术前评估包括尿动力学检查和膀胱镜检:最大尿流率为3.2~14.8mL/s,平均(7.2±3.1)mL/s;膀胱残余尿35~120mL.所有病例均行经尿道膀胱颈内切开(截石位5、7点部位).术后从尿动力学和临床症状两方面进行评价.结果 21例患者拔管后下尿路症状明显改善,2例因长期尿潴留膀胱顺应性差延迟1个月拔管,拔管后排尿明显改善.术后1个月尿流率检查:最大尿流率为13.4~25.8 mL/s.平均(15.1±4.2)mL/s(P<0.01),膀胱残余尿为0~35 mL.未出现1例尿失禁及尿道阴道瘘,全部病例随访6个月~1年.结论 经尿道膀胱颈内切开能有效地治疗因女性膀胱出口梗阻引起的下尿路症状.术前应当明确诊断,尿动力学评估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尿动力学检查(UDS)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诊治中的意义。方法 对47例BPH病人进行了详细尿动力学检查。结果 发现29例有明确膀胱出口梗阻(BOO),18例有可疑梗阻;逼尿肌收缩正常或增强45例,乏力2例;逼尿肌不稳定(DI)27例;尿流率(UFR)低平43例,正常4例。手术治疗24例,术后UFR比术前均明显增加。结论 本研究表明UDS能明确BPH有无BOO、逼尿肌收缩功能,对术前合理选择病例和提高手术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测前列腺增生症(BPH)并发慢性尿潴留(CUA)患者膀胱功能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BPH并发CUA患者术前尿动力学检查结果,150例患者依据术前检查结果和病情,给予相应治疗,如前列腺电切术及膀胱造瘘术等。结果 150例患者中低顺应性膀胱127例,高顺应性膀胱22例,顺应性正常的1例。膀胱逼尿肌收缩有力72例,均行前列腺电切术,术后皆获得满意治疗效果;膀胱逼尿肌活动低下49例,其中37例单纯行前列腺电切术,12例行前列腺电切术及耻骨上膀胱造瘘术;未见膀胱逼尿肌启动29例,其中22例行前列腺电切术及耻骨上膀胱造瘘术。13例患者为膀胱逼尿肌不稳定。结论术前尿动力学检查能评估BPH并发慢性尿潴留患者膀胱逼尿肌的顺应性及收缩功能,为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合适的治疗方案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尿动力学检查在良性前列腺增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94例,均采用尿动力学检查,对患者治疗前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明确患者病情,并给予对症治疗。治疗3个月后再次行尿动力学检查,分析对比治疗前后检测结果,判断患者预后情况。结果:分析治疗前尿动力血检查结果,对94例患者进行诊断,诊断结果:56例膀胱出口梗阻,13例逼尿肌严重受损,15例可疑梗阻,10例无梗阻。根据诊断结果给予患者对应治疗,其中56例膀胱出口梗阻患者采用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治疗,13例逼尿肌严重受损患者采用膀胱造瘘术治疗,15例可疑梗阻及10例无梗阻患者采用药物保守治疗。治疗后3个月复查尿动力学检查,各项检测指标[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PVR)、膀胱最大储尿量(VMCC)、最大尿流率逼尿肌收缩压(Pdet-Qmax)、膀胱顺应性(BC)。]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尿动力学检查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诊断及治疗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能明确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病情,可为临床治疗方案制定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