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树Qu实验性肝癌发生过程p53基因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由人乙型肝炎病毒(HBV)和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发的树鼩肝细胞癌变过程,p53基因的表达及变化.方法将树鼩分为四组A组HBV+AFB1,B组只感染HBV;C组只摄入AFB1;D组作空白对照.定期肝活检,用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对实验树鼩肝及肿瘤组织进行检测.结果 (1)接受HBV及AFB1双因素的A组,肝细胞癌(HCC)发生率(66.7%)明显高于只接受HBV的B组或AFB1的C组(30%),而且HCC的平均发生时间也明显早于C组,(120.0±16.6)周与(153.3±5.8)周,t=3.336,P<0.01.(2)在第75周前各组动物肝均未检出突变的p53蛋白.(3)105周时,A组p53蛋白表达率为78.6%,B组为60%,C组为71.4%,D组为10%(x2≥5.03,P<0.05).在A、C组检出p53基因异常带.(4)树鼩肝癌p53基因突变点分别位于2 7 5、7 8及1 3密码子;其野生型p 5 3基因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与人的p 5 3基因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1.7%、93.4%.结论再次证实HBV和AFB1有协同致肝癌作用;突变的p53蛋白出现于肝细胞发生癌变之前,p 5 3基因的突变促进了肝癌的发生和演进.HBV可能协同AFB1致p 5 3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树鼩cDNA芯片研究黄曲霉毒素B1(AFBl)和(或)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树鼩肝细胞癌(HCC)发生过程中参与信号传导的部分基因表达变化情况,从而进一步探讨HCC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实验树鼩分3组:A组(AFB1组)、B组(AFB1+HBV组)、C组(正常对照组)。所有动物在实验过程中定期接受剖腹手术取肝组织检查,至肝癌形成时处死动物取肝癌和癌旁组织。用树鼩cDNA芯片检测实验第30、60、90周肝活检组织、肝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各基因的表达情况,并用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RT-PCR)法验证cDNA芯片结果。结果在A组和B组从癌前到癌变过程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C-rel、核因子-κB2(NF—κB2)均显示有差异表达,同时bcl-2、细胞周期素A(cyclin A)、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仅在B组显示有差异表达。而C组这几个基因无差异表达。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在诱癌的早、中期(30、60周)均出现CNTF及cyclin A的差异表达。realtime RT PCR结果与cDNA芯片检测结果基本一致。A组IGF-Ⅱ、C—rel基因及B组IGF-Ⅱ基因,在肝癌组织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及实验30、60周组织,而癌旁与实验30、60周相比较则无明显差异;B组CNTF基因在癌旁、肝癌及60周之间比较无明显改变,但均明显高于30周;A组CNTF基因表达水平在癌旁、肝癌组织高于癌前组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这3个基因不同时期比较亦无明显差异。结论树目自部分信号传导通路相关cDNA芯片应用于检测树目目HCC发生过程中信号传导通路中各基因表达的变化,对进一步了解树鼠甸HCC发生的机制有重要实用价值。IGF-Ⅱ、NF-κB2、C-rel、Bcl-2、cyclin A及CNTF这几个基因与树H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树鼩肝癌形成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差异进行动态分析,探讨肝癌发生的分子机制。 方法用cDNA阵列技术,将2例黄曲霉毒素B1诱发的树鼩肝癌组织分别与其癌旁组织和其肝癌形成前的活检肝组织、实验前对照和同期对照肝组织进行基因表达水平的6种比较分析。结果 不同的比较方式所显示的差异表达的基因谱不同,可归为4类:癌组织表达高于癌旁组织、癌旁组织表达高于癌发生前肝的组织;癌与癌旁表达水平相仿,但高于癌发生前的肝组织;癌组织下调,低于癌旁组织;癌发生前表达上调,在癌发生后表达下调。 结论 对肝癌形成过程中不同时期的肝组织基因表达水平进行动态对比分析,有助于阐明肝癌发生的分子机制并最终筛选出与肝癌发生有关的关键基因。  相似文献   

4.
抑癌基因P53与HBV相关性肝细胞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基因的作用过程,包括原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p53基因已成为抑癌基因中研究最为深入的基因之一。研究表明p53基因的变异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就p53基因结构、功能与肝细胞癌的关系及治疗应用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进一步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与p53的作用关系,以便更深入地了解HBV对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用SMMC-7721肝癌细胞系(表达野生型p53,HBV阴性)为靶细胞,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CMVp53单独或者与野生型HBV质粒(pCMVHBVa)、变异型HBV质粒(pCMVHBVb)共转染细胞,用annexin V-FITC标记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的变化;各组分别共转染报告基因:PG13-CAT,含有p21基因启动子的p21-LUC,通过CAT酶以及荧光素酶的检测,观察p53活性情况以及对p21启动子的活化情况;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转染组p5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单独的pCMVp53质粒转染SMMC-7721细胞系能够促进p21报告基因的表达,细胞凋亡率升高;HBVa质粒与pCMVp53共同转染可使细胞中p53蛋白表达水平,p53对报告基因PG13-CAT的活化作用以及对p21基因启动子的激活作用增强,细胞凋亡率增加,细胞生长受到抑制,而与pCMVHBVb共转染时则不能。结论 HBV在细胞内的复制可能通过使p53蛋白半衰期延长,及p53蛋白的表达及作用增强,促进p53下游基因p21的转录,导致细胞凋亡率增强,细胞生长受到抑制;p53可能通过某种机制对HBV的复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肝细胞癌患者中p53基因变化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53基因的变化已被认为是肿瘤病因学和分子发病机制的重要线索。为了阐明HCC的主要致病因子及其在HCC发病机制中的相对意义,本研究对p53基因变化较常见的中国南部地区的70例HCC患者采用X^2检验等,分析一般资料、嗜肝病毒感染和病理资料与p53基因的LOH则与嗜肝病毒感染和癌周组织中的肝硬化程度相关。以上结果提示,HCC的主要致病因素是嗜肝病毒感染和高度流行区的某些其它因素,其中嗜肝病毒感染在H  相似文献   

7.
肿瘤抑制基因P53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的发生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编码蛋白对P53基因网络的调控作用,有助于阐明两者在肝细胞癌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本文重点对P53基因网络的调控、P53基因突变、凋亡调节异常及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对P53基因网络调控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约50%人肿瘤有肿瘤抑制基因p53的突变,并且表达异常的P53蛋白,刺激机体产生自身体液免疫,故在血清中可检测到P53抗体.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P53基因在肝癌细胞中的正常表达及定位情况。方法 根据野生型P53基因的编码顺序,PCR主增突变的WT-P53基因,使其3'端的终止密友TGA突变为TGA突变为TGG,用基因重组技术将共与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ce proteln,GFP)融合,通过真核表达质粒-脂质体介导,导入人高转移肝癌细胞系MHCC97(PCR检测有P53基因突变)中、用荧光显微镜观察P53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吸虫病合并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与p53、p16蛋白的基因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58例HCC患者分为两组:1组(HCC合并血吸虫病组)23例和2组(HCC不合并血吸虫病组)35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所有患者的p53、p16蛋白表达。结果: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在1组中和2组中分别为73.9%(17/23)和31.4%(11/3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p16蛋白阳性率在1组和2组中分别为34.8%(8/23)和28.6%(10/35),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25,P>0.05)。p53蛋白及p16蛋白同时阳性仅7例,阳性率为12.1%(7/28);其中1组为13.0%(3/23),2组为11.4%(4/35),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052,P>0.05)。结论:患有日本血吸虫的肝细胞癌患者的癌组织中有较高的p53基因突变率,说明血吸虫感染对肝细胞癌组织细胞中p53突变蛋白的过量表达有促进作用;同时,血吸虫患者肝细胞癌患者肝组织细胞中p16肿瘤抑制基因-p16基因的丢失普遍。p16蛋白表达缺失,其与p53突变蛋白的过量表达同时存在,两者共同促进肿瘤的增长,可能是HCC恶性增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HCC)中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表达意义及其与肿瘤抑制基因p53的相关性。方法收集34例HCC标本,应用RNA-RNA原位杂交技术检测HTERT mRNA表达,观察其与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p53蛋白,比较HTERT与p53表达间的关系。结果30/34例(88.2%) HCC中癌细胞HTERT mRNA呈阳性表达,其中小肝癌6例均为阳性;分化差、肝内外转移、包膜不完整、癌旁有活动性病变及HBsAg阳性者HTERT mRNA表达较高;侵袭灶前沿癌细胞及少数非典型性增生的肝细胞中常见阳性。 HTERT mRNA和p53表达一致(均阳或均阴)者占79.4%,两者表达具有相关性, p53阳性者 HTERT mRNA表达较强(P<0.05)。正常肝组织 HTERT mRNA呈阴性。结论 HCC中 HTERT mRNA高表达; HTERT mRNA表达与HCC发生、演进有关; p53可能参与HTERT mRNA的表达调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人原发性肝癌细胞株受照射后凋亡与bcl-2、p53基因表达产物关系。方法 选择人原发性肝癌细胞株QGY,180KVX线照射,流式细胞仪技术定量测定凋亡发生率,单克隆抗体免疫化法测定受照射后bcl-2、p53表达产物,Sony Mias-300 Spato图象分析仪分析结果。结果 QGY-7730细胞株自发凋亡率为4.79%,随照射后时间延长及照射剂量增加凋亡发生率增加。Bcl-1、p53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人肝癌发生过程中p38MAPK和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探讨肝癌发生的机制.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DNA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原位检测人肝癌(36例)和相关慢性肝病组织(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癌周肝硬化分别为20、20、36例)的p38MAPK、HBX、细胞周期G2/M期相关因子(cdc25B,p34cdc2,细胞周期蛋白B1)、细胞增殖因子Ki-67和细胞凋亡情况.根据资料不同分别采用x2检验、One-Way ANOVA或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HBX在慢性乙型肝炎(65.0%)和肝癌组(44.4%)阳性率较高,主要表达于胞核; p38MAPK、cdc25B、细胞周期蛋白B1、p34cdc2的阳性率从正常肝组织(40.0%,20.0%,20.0%,30.0%)、慢性乙型肝炎(60.0%,65.0%,40.0%,50.0%)、肝硬化(65.0%,75.0%,70.0%,55.0%)、癌周肝硬化(66.7%,75.0%,75.0%,63.9%)到肝癌组(77.8%,80.6%,80.6%,72.2%)逐渐增高,表达部位发生改变.p38MAPK胞核表达主要见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和肝硬化组,胞质表达见于癌周肝硬化组和肝癌组,癌周肝硬化组与肝癌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1,P>0.05).正常肝、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癌周肝硬化和肝癌组织中的增殖指数(0.0000±0.000,0.0502±0.011,0.0411±0.009,0.0762±0.017,0.1810±0.036)和凋亡指数(0.0351±0.024,0.0607±0.022,0.0562±0.013,0.0716±0.011,0.1200±0.018)比较,除肝硬化外也逐渐增高,增殖指数在肝癌分化差组(0.2285±0.062)高于分化好组(0.1216±0.032,t=2.082,P=0.044),凋亡指数肝癌在分化好组(0.152±0.026)高于分化差组(0.081±0.022,t=2.129,P=0.041).结论 肝癌发生过程中,HBX可能通过p38MAPK通路引起细胞周期、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异常改变.细胞增殖基本与凋亡相伴随,肝癌增殖程度高于凋亡程度.癌周肝硬化不同于不伴癌的肝硬化,与肝癌的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15.
肝癌细胞p53、p16及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的时间生物学对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对比肝癌细胞中p53、p16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表达强度的时段特征.方法按年周期3个时段采集肝癌组织标本,每1个时段20例,均为肝细胞型肝癌及Edmondson-Steinet分级控制在Ⅱ~Ⅲ级内,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进行p53、p16和Cyclin D1蛋白表达实验,表达强度按等级数据用秩和检验方法进行时段对比.结果p16表达出现时段差异有显著性(H=10.334,P<0.05),即4~7月份为表达高峰期.结论肝细胞癌变及其生长的基因调控的时间生物学机制,p16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