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MPR重建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及MPR重建对周围型小肺癌的征象显示率及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周围型小肺癌进行了多层螺旋CT常规扫描,并对病灶区域薄层重建及MPR多层面重建观察,8例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薄层MPR重建对周围型小肺癌的征象显示率明显高于常规扫描,具体是:薄层MPR显示分叶征12例,常规扫描显示10例(12/10)、薄层MPR显示空泡征3例,常规扫描2例(3/2)、薄层MPR显示小结节堆砌征5例,常规扫描3例(5/3)、薄层MPR显示支气管通气征4例,常规扫描显示1例(4/1)、薄层MPR显示毛刺征9例,常规扫描显示5例(9/5)、薄层MPR显示胸膜凹陷征5例,常规扫描发现2例(5/2).结论: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及MPR重建对周围型小肺癌的征象显示率高,可以弥补横断位图像显示肿瘤征象不全面的缺点,在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对孤立性肺结节征象检出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MPR)对孤立性肺结节(SPNs)征象的显示,探讨各种征象对SPNs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51例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的SPNs (直径≤4 cm)及其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对SPNs的征象(深分叶征、棘状突起征、胸膜凹陷征、胸膜切迹征、阳性支气管征、空泡征、毛刺征)行MPR,评价MPR对SPNs的前5种征象的显示.计算7种征象在恶性结节组检出率及出现频率.结果:MPR检出5种征象的数目明显多于轴面扫描所检出的数目,检出具有5种征象的结节数目明显多于轴面扫描检出该征象的结节数目,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恶性结节中出现频率由多到少的征象依次为深分叶征、阳性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棘状突起征、胸膜切迹征、毛刺征、空泡征.7种征象在良、恶性结节组的检出百分比中最能提示恶性的征象依次为胸膜切迹征、深分叶征、胸膜凹陷征、毛刺征、阳性支气管征、棘状突起征、空泡征.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对SPNs行MPR,能明显提高SPNs的征象检出率,获得更多有价值的诊断信息,深分叶征、胸膜切迹征是最有诊断价值的恶性征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肺部单发结节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80例肺部单发结节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分析结节形态及内部特征。结果 80例患者中,癌性结节63例,良性结节17例。恶性结节平均直径良性结节,空气支气管征、棘突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在恶性结节中更常见,毛玻璃样改变、胸膜凹陷征、分叶征象在良恶性结节中均常见;恶性结节的强化值明显高于良性结节,恶性结节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其内高低密度混杂分布并见点条状异常强化征象,CT强化峰值在静脉期,CT值位于(72.5±16.3)HU;良性结节结节强化方式多样,无明显规律,但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的良性结节内高低密度分界清晰,CT强化峰值在延迟期,CT值位于(58.7±16.4)HU。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能观察结节形态、内部特征、边缘及周围征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临床和病理已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患者32例,对其影像学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周围型小肺癌的主要CT征象有:边缘分叶征22例,边缘毛刺征21例,空泡征14例,胸膜凹陷征13例,血管集束征10例。周围型小肺癌动态增强CT扫描病灶于增强1~2 min其强化峰值最高,于3~4 min后病灶强化缓慢下降,强化值在20~60 Hu,其时间密度曲线呈抛物线状。结论16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周围型小肺癌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低剂量和靶螺旋CT扫描技术在肺结节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评价低剂量和靶螺旋CT扫描技术在肺结节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对46例经肺部常规多层螺旋CT扫描发现肺结节(≤3cm)的患者同时行肺部低剂量和局部靶螺旋CT扫描,所得图像分别就肺内发现结节(≤3cm)的数量及形态,结节内钙化,支气管征、界面征及邻近改变等进行逐一判定,并分别做出定性诊断。结果 在上述不同的肺部CT扫描技术中,低剂量扫描时,除病灶结节征的显示率较常规剂量低外,发现结节的数量和其他征象如:钙化、毛刺征、支气管征、界面征及邻近胸膜改变等的显示,低剂量与常规剂量扫描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而靶扫描技术对结节征的显示明显优于上述2种扫描技术。结论 低剂量加靶螺旋CT扫描技术应为肺结节CT扫描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内孤立性结节动态增强扫描的强化程度,强化曲线与其周围血管强化的异常改变。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cm的孤立性肺结节,行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其中周围型肺癌19例,结核瘤8例,炎性结节15例,在静脉注射碘对比剂100ml(3.5ml/s)前后,对病灶进行薄层扫描,测量增强前后各扫描层面的CT值,计算结节的最大强化CT值,时间-密度曲线及其周围肺血管改变,确定结节的强化类型。结果肺癌和炎性结节的最大强化值与结核瘤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周围型肺癌的强化范围20~70Hu,平均40Hu,在15例炎性结节中有9例强化后CT值〉70Hu,8例结核瘤强化后CT值均〈20Hu,结节强化‘类型:完全强化型26例,其中肺癌16例,炎性结节10例;周围强化型9例,其中结核瘤6例,炎性结节3例;包膜强化型5例,其中肺癌3例,结核瘤2例;表现结节内血管征8例,其中肺癌6例,炎性结节3例;肺血管纠集征9例,其中肺癌8例。炎性结节2例。结论周围型肺癌、炎性结节较结核瘤显著强化,强化值≤12提示为结核瘤,结节内血管征及血管纠集征则对鉴别诊断炎性结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高分辨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肺内孤立小结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高分辨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肺内孤立小结节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直径小于 3cm的肺内孤立小结节患者 40例 ,其中周围性肺癌 2 9例 ,转移瘤 1例 ,肺炎性肿块 5例 ,结核瘤 2例 ,肺错构瘤、肺囊肿及肺血管瘤各 1例。40例患者先行常规CT扫描 ,发现病变后局部行高分辨螺旋CT扫描 ,仍不能定性诊断时行高分辨螺旋CT增强扫描。 40例病例均行前瞻性对比研究。结果 :高分辨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肺内孤立性小结节的正确率为 81% ,肺内恶性结节大多均匀增强且增强CT值大于 2 0Hu ,平均增强CT值为 3 6Hu。良性结节多周边增强且增强CT值小于 10Hu。结论 :高分辨螺旋CT增强扫描有助于肺内孤立性小结节定性诊断 ,同时强调必须结合病变的基本形态特征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孤立结节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2月至2014年4月46例经手术、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直径≤3 cm的肺内孤立结节周围型肺癌的多层螺旋CT征象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46例肺内孤立结节周围型肺癌中,腺癌25例,鳞癌11例,小细胞癌9例,未分型癌1例。多层螺旋CT征象:分叶征36例(78%);毛刺征28例(61%),短毛刺21例,长毛刺7例;棘状突起13例(28.3%);空泡征9例(20%);胸膜凹陷征16例(35%);血管集束征12例(26%)。增强扫描11例,增强幅度42-65 Hu。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组,可以发现更多有诊断价值的CT征象,对孤立结节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64层螺旋CT对周围型肺小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周围型肺小腺癌基本征象的显示及价值。方法: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小腺癌26例,分析薄层重建、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显示(VR)技术对周围型肺小腺癌的基本征象的显示及价值,并与常规横断面对比分析。结果:①64层CT薄层重建、MPR及VR在显示肺小腺癌的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及支气管血管集束征方面优于常规横断面;②MPR及VR对于空泡征、支气管气相和支气管血管集束征的判别有优势。结论:64层CT通过薄层重建配合MPR、VR能够克服横断扫描限制,更加细微、准确、立体、完整地显示肺小腺癌的基本征象,为周围型肺小腺癌的诊断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过度换气呼气末屏气后的薄层扫描(1—2mm)或高分辨率CT(HRCT)扫描在肺内孤立结节(≤3cm)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50例肺内孤立结节过度换气呼气末屏气后的薄层扫描或HRCT扫描。结果:通过对50例肺内孤立结节的病例采取过度换气呼气末屏气后的薄层扫描或HRCT扫描,可观察到:分叶征、毛刺、棘状突起、小空洞、支气管充气征、CT晕征、胸膜凹陷征、钙化等征象。结论:常规CT扫描由于受结节组织间部分容积效应影响而产生假象,肺内孤立结节均呈软组织密度影较难区分其性质,采取过度换气呼气末屏气后的薄层扫描或HRCT扫描能够为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