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3 毫秒
1.
目的:调查正畸治疗导致牙根外吸收的发病情况,分析其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随机选择经直丝弓矫治技术完成的病例230例,以Levander根吸收分级法对患者全颌曲面断层片进行分析,评估矫治前后中切牙至第一磨牙的根吸收情况。结果:正畸治疗后根吸收发生率明显升高,根吸收均值(root resorption after treatment,RRAT)及根吸收增加量均值(increment of root resorption,IRR)表现为上切牙最高,拔牙组高于未拔牙组,异常根形态组高于正常根形态组。结论:正畸治疗可提高根吸收发生几率,并加重根吸收程度,此可能与拔牙与否、牙位、根形态及治疗前牙根吸收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正畸治疗前后与牙根吸收相关的临床因素。方法 :随机选择经过固定正畸治疗 ,有清晰可辨的矫治前后全口曲面断层片的病例 96例。用根吸收分级评估法记录每人矫治前后全口牙齿根吸收情况。分析牙根吸收与性别、年龄、拔 (不拔 )牙、不同牙位、疗程和治疗前牙根状况的关系。结果 :(1)不同性别间 ,根吸收表现没有具统计学意义的差别。 (2 )比较拔牙与非拔牙组间的根吸收情况及治疗时间 ,两组间发现明显差别。 (3)通过两两相关分析 ,发现患者年龄与疗程无相关关系。然而年龄与治疗前后上颌牙齿的根吸收相关。减数及疗程与正畸后平均根吸收值相关。(4 )通过多元相关分析 ,发现年龄和疗程较减数与根吸收的关系更密切。另外 ,治疗后的根吸收与治疗前存在的牙根吸收相关 ,特别表现在前牙区。结论 :(1)性别对牙根吸收无明显影响。 (2 )年龄及疗程对根吸收有一定影响。 (3)拔牙不是造成根吸收的直接因素 ,而是通过其对疗程的影响间接影响牙根状况。 (4 )若某牙治疗前存在根吸收 ,则正畸后该牙有可能表现出更明显的根吸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青少年安氏Ⅰ类患者固定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00例年龄小于18岁的安氏Ⅰ类患者分成牙根发育完成组与牙根发育未完成组,均采用MBT技术矫治,矫正前后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以改良根吸收分级法评估治疗前后牙根吸收情况,探讨牙根吸收与性别、牙根发育、拔牙与否的相关性。结果①牙根发育完成组矫治后根吸收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牙根发育未完成组矫治前后牙根吸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青少年男、女组间的根吸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拔牙组根吸收者多于未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拔牙与否、牙根发育完成与否是影响安氏Ⅰ类患者固定矫治后牙根吸收的部分因素,而性别因素与根吸收无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正畸治疗中影响牙根吸收的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青少年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矫治后牙根吸收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已完成正畸固定矫治的青少年患者78例.在其矫治前后的曲面断层片上,对4个上切牙进行根尖形态的分析,以获得正畸矫治后牙根吸收的定性数据。在对受试者按年龄、性别、牙位、牙龄、拔牙与否及疗程分组后,利用SPSS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非参数检验分析。结果:所有正畸患者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牙根吸收,根尖形态分析显示:①牙龄ⅣA期患者比ⅢC期的患者存在更严重的牙根吸收(P〈0.01),但按年龄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②拔牙组比不拔牙组有更加严重的牙根吸收(P〈0.01);③疗程越长,牙根吸收也越明显(P〈0.05);④牙根吸收的严重程度与性别及上切牙牙位之间无相关性。结论:在第二恒磨牙完全建验前(ⅣA期前)进行正畸治疗、不拔牙矫治、缩短矫治疗程,均可以减少正畸治疗中的牙根吸收。  相似文献   

5.
正畸治疗中拔牙与牙根吸收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评价拔牙对正畸治疗中的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年龄在11~18岁经方丝弓矫治器固定矫治治疗的青少年,分为拔牙组和不拔牙组,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牙根形态按等级分级,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各等级频数分布变化。结果两组病例在治疗后牙根吸收均以1、2级居多、拔牙组治疗后牙根3、4级吸收多于未拔牙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拔牙治疗会加重正畸治疗中的牙根吸收。  相似文献   

6.
平面导板对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陈昕  贺红 《口腔医学研究》2007,23(4):454-455
目的:探讨平面导板配合直丝弓矫治对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66例经过直丝弓矫治的成年非拔牙患者,其中33例配合使用平面导板治疗。治疗前后拍全口曲面断层片,分别测量2组治疗前后下颌4个切牙的牙根吸收等级,并经过计算机进行X^2检验。结果:2组正畸治疗后均有明显的牙根吸收,治疗前后牙根吸收等级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2组间牙根吸收等级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直丝弓配合平面导板矫治组较单独使用直丝弓矫治的牙根吸收更严重。  相似文献   

7.
徐科峰 《口腔医学》2011,31(11):689-691
目的 调查异常牙根形态在正畸治疗前后对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经直丝弓矫治技术完成的病例153例,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全口曲面断层片,将前牙按根形态分为正常组、短根组、钝根组、弯根尖组及滴管状根组5组,以Levander和Malmgren的牙根吸收分级法记录每个前牙牙根根吸收程度,将牙根根吸收程度及其改变的频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前牙中异常根形态的发生率为16.92%,以弯根尖与钝根最为常见;根形态异常组与正常组的根吸收均值间在正畸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正畸治疗后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短根组根吸收值最高,其次为滴管状根组;根形态异常组在正畸治疗前后的根吸收发生率均较正常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异常牙根形态能显著增加牙根吸收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自锁托槽和传统托槽在正畸治疗中对牙根外吸收的影响。方法:选取南京同仁医院口腔科矫治结束的固定正畸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36例采用自锁托槽,36例采用传统托槽。对不同托槽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并根据正畸治疗前后全颌曲面断层片和记存模型,测量计算出不同托槽的牙根外吸收量,进一步以牙根外吸收量为因变量,对临床相关因素包括托槽的类别、疗程、性别、减数与否、年龄进行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问的疗程、性别、减数与否、年龄的临床统计资料,其两组间分布无差异;治疗疗程对牙根外吸收的影响有显著意义,自锁托槽在对牙根外吸收的影响方面与传统托槽相比有增加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6)。结论:无论是自锁托槽还是传统托槽,均可造成切牙根外吸收,治疗疗程对牙根外吸收的影响有显著意义,自锁托槽对正畸治疗过程中牙根外吸收的影响与传统托槽相比,有增加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9.
正畸治疗前后牙根吸收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 调查正畸治疗前后牙根吸收的临床特征。方法 随机选择至少经过十二个月固定正畸治疗,有清晰可辨的矫治前后全口曲面断层片的病例96例,用根吸收分级评估法记录每人矫治前后全口牙齿根吸收情况,并统计分析。结果 (1)正畸治疗前8.6%的牙齿存在根吸收,治疗后41.6%的牙齿有程度不等的根吸收;(2)治疗前的根吸收绝大部分为轻度,治疗后仍以轻度吸收为主,但也有部分中重度吸收;(3)治疗前的根吸收主要在上颌前牙区;治疗后根吸收上下颌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前牙明显高于后牙。结论(1)正畸后的根吸收较为常见;(2)大部分正畸过程中的牙根吸收是可接受的;(3)正畸治疗后有一部分牙齿(1.3%)出现重度根吸收,主要分布于上前牙,成为危害患者颜面美观及功能的隐患,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临床中设计减数第一或第二磨牙矫治的病例进行调查,观察关闭间隙后相邻后牙根平行度情况。方法:选择病例41例,男10例,女31例,初诊年龄平均21岁,矫治结束时年龄平均23岁,所有病例均采用直丝弓矫治器矫治。分别对矫治前(T1)、矫治结束(T2)的拔牙间隙相邻后牙根平行度测量值进行分析。结果:减数第一磨牙矫治病例除下颌第二磨牙与第二前磨牙牙轴夹角及下颌第三磨牙与第二前磨牙牙轴夹角差别无显著性以外,其余测量项目均有显著性差异;减数第二磨牙矫治病例除上颌第一磨牙牙轴倾斜度及下颌第三磨牙与第一磨牙牙轴夹角无显著性差别外,其余测量项目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第一或第二磨牙拔牙间隙关闭后上颌后牙不易达到根平行,下颌后牙容易达到根平行。结论:减数第一或第二磨牙的矫治方法可以实现下颌拔牙间隙相邻后牙的根平行,但对于上颌拔牙间隙两侧的牙齿很难实现根平行。原因主要是上颌后牙的牙根与上颌窦底的位置关系密切,对上颌后牙的牙根移动产生了阻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CBCT评价正畸治疗对根管治疗牙齿牙根吸收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上下颌牙齿轻中度拥挤的成年患者16例,患者上颌前牙中至少有一颗已行根管治疗。使用0.558 8 mm槽沟的MBT托槽进行非拔牙矫治。于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头颅CBCT,并分别测量根管治疗牙齿以及对侧同名牙齿的长度。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6例患者一共有18颗上颌前牙接受过根管治疗,其中包括6颗中切牙,8颗侧切牙,4颗尖牙。平均治疗时间为(18.3±2.6)个月。治疗前,已行根管治疗牙齿牙根平均长度(22.68±2.14)mm;治疗后,牙根平均长度为(21.98±2.05)mm。治疗前,对侧同名活髓牙牙根平均长度(22.61±2.01)mm;治疗后,牙根平均长度为(22.01±2.37)mm。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按照牙位单独分析,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利用CBCT能够很好地观察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的情况。在轻中度拥挤非拔牙的病例中,正畸治疗并不会增加上颌前牙已行根管治疗牙齿牙根吸收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正畸治疗对根管治疗牙及对侧同名活髓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Google Scholar、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查找研究根管治疗牙经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情况的相关文献。应用Meta分析比较正畸治疗对根管治疗牙及对侧同名活髓牙根吸收的影响。结果    纳入了10篇相关文献。Meta分析结果发现,正畸治疗患者根管治疗牙根吸收情况与对侧同名活髓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男性正畸治疗患者中,根管治疗牙牙根吸收量小于对侧同名活髓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女性正畸治疗患者两侧牙根吸收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正畸治疗方式(拔牙矫治与非拔牙矫治)和牙位(前牙与后牙)对正畸治疗患者根管治疗牙及对侧同名活髓牙根吸收的影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正畸治疗过程中移动根管治疗后的牙齿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操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未经正畸治疗的前牙有牙根吸收和无牙根吸收的错[牙合]患者的[牙合]及功能[牙合]特征,揭示引起牙根吸收的可能的[牙合]及咬合因素,为正畸治疗治疗前已有牙根吸收的患者提供可能的[牙合]及功能[牙合]参照标准。方法:用曲面断层片作为筛查方法,并用根尖片进一步确诊根尖吸收,对07年7月至08年3月在我正畸科初诊的患者进行调查,从中选择14名前牙根尖吸收为Ⅱ~Ⅲ度的错[牙合]畸形患者作为研究组,用年龄和性别作为控制标准随机选择14名无根尖吸收的错[牙合]畸形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临床检查、模型分析和DenarMarkⅡ[牙合]架分析的方法研究两组的[牙合]和功能[牙合]特征,用spss14.0进行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的[牙合]特征不存在差异,临床检查和[牙合]架分析的结果均显示前牙牙根吸收组在侧方运动中前牙和后牙出现[牙合]干扰的数量高于对照组,其中[牙合]架分析发现牙根吸收患者在侧方运动中前牙出现[牙合]干扰的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未经治疗的错[牙合]畸形患者在侧方运动过程中前牙[牙合]干扰是发生前牙牙根吸收者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4.
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患者的年龄、性别在正畸治疗中对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选用128例经直丝弓矫治器矫治完成的病例,患者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测量不同年龄、性别组治疗前后上、下颌前牙的牙根长度变化。结果:成人组与儿童组上颌前牙正畸治疗前后牙根吸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下颌前牙正畸治疗前后牙根吸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组上、下颌前牙正畸治疗前后牙根吸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是正畸治疗中影响牙根吸收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锥体束计算机断层(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技术分析正畸牙移动早期牙根吸收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108例正畸患者,432颗上切牙,治疗前及治疗5~9个月,平均(6.9±1.24)个月后分别拍摄上颌4个切牙CBCT.记录患者性别、初诊年龄、拔牙与否、安氏分...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标准方丝弓配合高位J钩对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60例经过标准方丝弓技术治疗的安氏Ⅰ类或Ⅱ类Ⅰ分类伴上颌前突年轻女性患者,其中30例在内收前牙阶段应用高位J钩配合治疗。治疗前后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分别测量2组治疗前后上颌4个切牙的牙根吸收等级,并经计算机进行χ2检验。结果:2组正畸治疗后均有明显的牙根吸收,治疗前后牙根吸收等级比较,2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2组间牙根吸收等级比较,差异也呈显著性(P<0.01),标准方丝弓配合高位J钩组还出现了极重度吸收。结论:标准方丝弓配合高位J钩在正畸治疗中较单纯使用标准方丝弓技术更易产生严重的牙根吸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微型种植体作矫正支抗和正颌手术配合矫正治疗后患者上前牙牙根吸收情况,了解牙根吸收率与牙齿移动距离和受力时间的关系。方法:通过测量牙片中的牙根长度,计算牙根吸收率。比较两种方法治疗前后不同及相同牙位、拔牙组及非拔牙组的牙根吸收率,同时记录疗程长短。结果:两种治疗方法的牙根吸收率差异没有显著性;但是治疗疗程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两种治疗方法的牙根吸收率是一致的;牙根吸收率与牙齿移动距离和受力时间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18.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larify the prevalence and degree of root resorption induced by orthodontic treatment in association with treatment factors. The files of 243 patients (72 males and 171 females) aged 9-51 year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subjects treated with multi-bracket appliances. The severity of root resorption was classified into five categories on radiographs take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he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extraction (n = 113 patients, 2805 teeth) and non-extraction (n = 130 patients, 3616 teeth) groups and surgical (n = 56 patients, 1503 teeth) and non-surgical treatment (n = 187 patients, 4918 teeth) groups. These subjects were also divided into two or three groups based on the duration of multiloop edgewise archwire (MEAW) treatment, elastic use, and total treatment time: 0 month (T1; n = 184 patients, 4831 teeth), range 1-6 months (T2; n = 37 patients, 994 teeth), more than 6 months (T3; n = 22 patients, 596 teeth); range 0-6 months (n = 114 patients, 3016 teeth) more than 6 months (n = 129 patients, 3405 teeth); range 1-30 months (n = 148 patients, 3913 teeth) and more than 30 months (n = 95 patients, 2508 teeth). The prevalence of overall and severe root resorption evaluated by the number of subjects and teeth was compared with a chi-square test. A Student's t-test for unpaired data was used to determine any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he prevalence of severe root resorption based on the number of teet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group with extractions (P < 0.01). Longer use of a MEAW appliance and elastics also produce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prevalence of root resorption (P < 0.05). On the other hand, the prevalence of severe root resorption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subjects treated with or without surgery, bu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when treatment time was prolonged (P < 0.05).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the amount of root movement of the upper central incisors and the distance from their root apices to the cortical bone surface (P < 0.05). These are regarded as essential factors in the onset of root resorption.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orthodontic treatment with extractions, long-term use of a MEAW appliance and elastics, treatment time, and distance of tooth movement are risk factors for severe root resorp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