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影响筛窦癌生存率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筛窦癌发病率较低 ,在鼻窦恶性肿瘤中占 5%~ 2 5%。由于筛窦和鼻腔、上颌窦关系密切 ,对其分期、治疗及预后存在一定难度。 1 978年 2月~ 1 995年 1 2月我院共收治原发性筛窦癌 43例 ,本文就其有关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1 临床资料患者 43例 ,男 36例 ,女 7例 ;年龄 33~ 69岁 ,平均 58.5岁。临床表现见表 1。经 CT确定病变范围 ,见表 2。肿瘤侵犯上颌窦较广泛或超过上颌窦上、中 1 /4象限视为原发于上颌窦。表 1  43例筛窦癌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例数  体征例数鼻塞 38 鼻腔肿块 2 8鼻出血 2 2 内眦肿胀 18复视 10 眼球突…  相似文献   

2.
改良面部正中翻揭术在鼻腔鼻窦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有效的治疗鼻腔、鼻窦肿瘤手术方法。方法 :利用改良面部正中翻揭术治疗 2 4例鼻腔、鼻窦肿瘤的病人 ,其中 6例结合内镜技术。该术式将传统正中翻揭术的鼻前庭环形切口改为鼻中隔的贯穿切开和鼻腔外侧壁的骨膜下切开。本组病例 ,筛窦骨瘤 2例 ,鼻中隔血管瘤 1例 ,鼻腔、筛窦血管瘤 3例 ,鼻腔、上颌窦血管瘤 3例 ,鼻腔筛窦内翻乳头状瘤 7例 ,鼻腔筛窦鳞癌 2例 ,鼻腔鳞癌 3例 ,上颌窦鳞癌 2例 ,复发性上颌窦鳞癌 1例。鼻腔筛窦内翻乳头状瘤和恶性肿瘤 ,皆未侵犯前筛窦、前颅底及眼眶。鼻腔筛窦内翻乳头状瘤和鳞癌术后皆行放疗。结果 :2 4例手术皆成功。该手术切口可变通 ,对鼻腔、鼻窦、鼻咽及前中颅底皆可充分暴露 ,结合内镜技术可减少术中创伤和术后并发症。患者对术后外形皆满意。无鼻前庭狭窄、鼻中隔穿孔、口鼻瘘管等 ;12例面部麻木术后 6个月均渐好转 ;5例溢泪皆行泪道冲洗后好转 ;1例复发性上颌窦癌病人再次手术后 3个月因肺部转移死亡 ;1例鼻腔筛窦内翻乳头状瘤术后 8个月复发。结论 :改良面部正中翻揭术是一种变通而实用处理鼻腔、鼻窦肿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彻底治疗鼻内翻性乳头状瘤,降低术后复发率的手术方法.方法治疗临床及病理确诊为内翻性乳头状瘤31例,其中10例有1~2次前期经鼻或经上颌窦前壁(Caldwell-LUC 术式)的手术史.经前鼻孔镜,鼻内窥镜检查和CT检查,见肿瘤侵及鼻腔、中鼻甲、中鼻道、上颌窦、筛窦26例;侵及鼻腔、筛窦、上颌窦、蝶窦5例.31例在鼻窦镜下行鼻腔、中鼻甲、筛窦、蝶窦肿瘤切除术,用柯-陆氏术式清理上颌窦肿瘤及残余鼻腔外侧壁肿瘤组织.随访1年至1年6个月.结果31例中2例复发,复发率6.43%,复发2例,经再次手术,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对于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侵及鼻腔鼻窦,尤其是上颌窦同时受侵者,应用鼻内窥镜加柯-陆氏术式辅以电刀或微波处理创面,鸦蛋子油纱条填塞术腔,可减少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4.
临床上常发现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经鼻腔手术切除后复发 ,这与上颌窦后鼻孔息肉在窦腔的起源部位有很大的关系 ,现将我们自 1992年 4月~ 2 0 0 1年 2月在鼻内镜下观察的情况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 :76例 ,男 47例 ,女 2 9例 ;其中 9~ 15岁 39例 ,16~ 2 4岁 2 6例 ,2 5~ 39岁 11例 ;右侧 32例 ,左侧 44例 ;病程 1~ 16年 ,曾行鼻腔后鼻孔息肉切除术 1次 18例 ,2次 9例 ,3次 1例。CT检查 ,1侧上颌窦、筛窦密度增高伴同侧鼻腔后鼻孔软组织阴影 2 7例 ,1侧上颌窦密度增高伴同侧鼻腔后鼻孔软组织阴影 49例。2 .方法 :采用上颌窦…  相似文献   

5.
内翻性乳头状瘤常好发于鼻腔及上颌窦。我们经治 1例发生于上颌窦、鼻腔 ,怀疑移行至中耳发生恶变并发生颅内及淋巴结转移者。检索近 5年国内杂志无类似病例报道。患者女 ,47岁。因左侧鼻塞 2年 ,伴间歇性流黄水样分泌物 ,涕中带血 1年 ,于 1996年 5月就诊。检查见左侧鼻腔充满粉红色乳头状肿物。取活组织检查 ,病理报告为左鼻内翻性乳头状瘤 (图 1)。全身常规检查未发现异常。在全身麻醉下行左鼻侧切开术 ,见左侧鼻腔、筛窦及上颌窦充满粉红色肿物。切除左鼻腔、上颌窦及筛窦肿物。病理报告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后放射治疗 1个疗程 ,总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有效的治疗鼻腔,鼻窦肿瘤手术方法。方法:利用改良面部正中翻揭术治疗24列鼻腔,鼻窦肿瘤的病人,其中6例结合内镜技术,该术式将传统正中翻揭术的鼻前庭环形切口改为鼻中隔的贯乇开和鼻腔外侧壁的骨膜下切开。本组病例,筛窦骨瘤2例,鼻中隔血管瘤1例,鼻腔,筛窦血管瘤3例,鼻腔,上颌窦血管瘤3例,鼻腔筛窦内翻乳头状瘤7例,鼻腔筛窦鳞癌2例,鼻腔鳞癌3例,上颌窦鳞癌2例,复发性上颌窦鳞癌1例。鼻腔筛窦内翻乳头状瘤和恶性肿瘤,皆未侵犯前筛窦 ,前颅底及眼眶,鼻腔筛窦内翻乳头状瘤和鳞癌术后皆行放疗。结果:24例手术皆成功。该手术切口可变通,对鼻腔,鼻窦,鼻咽及前中颅底皆可充分暴露,结合内镜技术可减少术中创伤和术后并发症。患者对术后外形皆满意。无鼻前庭狭窄,鼻中隔穿孔,口鼻瘘管等;12例面部麻木主后6个月均渐好转;5例溢泪皆行泪道冲洗后好转;1例复发性上颌窦癌病人再次手术后3个月因肺部转移死亡;1例鼻腔筛窦内翻乳头状瘤术后8个月复发。结论:改良面部正中翻揭术是一种变通而实用处理鼻腔,鼻窦肿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我科2000年6月~2004年6月在鼻内镜下切除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inverted papilloma,IP)18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8例病人中,男17例,女1例;年龄43~67岁,病程5~8年。均为单侧发病,其中右侧11例,左侧7例,18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头痛、鼻塞,5例出现嗅觉障碍。按Krouse的方法[1]将肿瘤分为4级,即Ⅰ级(5例):病变只限于鼻腔;Ⅱ级(9例):病变限于筛窦、上颌窦内侧上部;Ⅲ级(4例):病变累及上颌窦外侧或下部或侵入额窦或蝶窦;Ⅳ级(本组无):病变侵犯鼻或鼻窦外结构。高分辨螺旋CT冠状扫描所有病人鼻腔外侧壁破坏,筛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治疗T3期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疗效。方法总结12例T3期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经鼻内镜手术切除的治疗效果。结果 12例随访7~36个月,仅2例术后复发(16.6%),其中1例累及上颌窦、筛窦与蝶窦,1例累及上颌窦、额窦、筛窦及蝶窦。结论鼻内镜下行T3期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48岁。因左鼻塞半年,左面部肿胀2个月入院。左面颊部肿胀、触痛。左鼻腔粉红色肿物,结节样,质脆,易出血,基底广,位于鼻腔侧壁。病理报告为左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鼻窦CT扫描显示:左鼻腔、上颌窦、筛窦软组织密度影,上颌窦前壁、内侧壁及后外侧壁有骨质破坏。诊断为主鼻腔、上颌窦、筛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于1994年11月11日全麻下We-ber-rergusson氏切口,做保留硬聘的上颌骨部分切除术。为减少切口出血,局部先以盐水加少量肾上腺素皮下浸润,术中见肿物侵及左鼻腔、上颌窦及筛窦,上颌窦前壁、内侧壁及后外侧…  相似文献   

10.
蝶窦的手术进路包括:①经筛窦(鼻外筛窦、鼻内筛窦、上颌窦筛窦);②经上颌窦;③经鼻腔;④经鼻中隔;⑤经腭进路。作者主要介绍了经筛窦进路,经鼻腔进路和经鼻中隔进路以及每种进路中的重要解剖结构。熟悉这些解剖结构有助于安全地通过每个区域而进入蝶窦。采用固定后的3具矢状面标本,4具冠状面标本估计蝶窦前壁的每个解剖区域;用5具新鲜标本在内窥镜下经鼻腔检查蝶筛隐窝和蝶窦口;10位病人经内窥镜检查蝶窦前面;回顾性分析了25例蝶窦CT扫描(包括矢状面和冠状面)判断蝶窦前壁正常结构和解剖变异;前瞻性观察了5例蝶窦CT扫描和3维CT扫描。  相似文献   

11.
鼻腔与鼻窦曲霉菌病27例报告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近年来,有关鼻腔与鼻窦曲霉菌病的报道日渐增多,但对如何减少误诊、漏诊,尤其是CT在诊断本病中的应用价值报道较少。1993年8月~1997年6月,我们诊治27例鼻腔与鼻窦曲霉菌病患者,现报告其临床资料,借以为提高本病的疗效提供参考。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7例中,男13例,女14例;年龄20~72岁。病程1月~10年。上颌窦曲霉菌病24例,鼻腔及上颌窦曲霉菌病1例,上颌窦筛窦曲霉菌病1例,鼻腔上颌窦筛窦曲霉菌病1例。均为单侧发病。患者均有脓涕。23例有鼻出血,其中20例涕中带血;4例鼻腔擤出腐肉样物;13例伴头痛;1例伴一侧面部麻木。…  相似文献   

12.
鼻腔上颌窦筛窦巨大海绵状血管瘤1例张焕清,黄月娥原发于鼻腔、鼻窦海绵状血管瘤较少见。现将误诊为上颌窦恶性肿瘤后经手术、病理确诊为海绵状血管瘤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36岁。右鼻塞、鼻衄进行性加重4年。4年前无诱因出现右侧面颊部隆起,伴间歇少量鼻衄。发...  相似文献   

13.
3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1例,年龄26~72岁,病史1~18个月,3例均以反复鼻出血入院,出血量50~600ml,无鼻塞及黄涕,伴头痛,曾行前后鼻孔填塞及输血治疗。查体2例鼻腔外侧壁稍内移,无新生物。1例鼻腔可见膜状坏死物,触之易出血,鼻腔外侧壁明显内移与鼻中隔相贴,鼻中隔向对例偏曲。鼻窦冠状位CT扫描示1例右上颌窦圆形软组织影,边缘光滑,上颌窦内壁骨质变薄,窦腔较对侧扩大。1例左筛上颌窦软组织影,内壁后外移,眶纸板骨质变薄;1例右筛上颌窦软组织影,内壁骨质缺如,上壁、后外壁、眶纸板骨质变薄;1例术前活俭示炎性坏死物,术…  相似文献   

14.
鼻软骨瘤3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鼻软骨瘤为临床上罕见病例,其表现为渐进性鼻塞,易与鼻息肉、鼻腔肿瘤相混淆,现将我科近10年来收治的3例鼻软骨瘤报道如下。1病例报告例1男,9岁。右鼻塞2年,嗅觉差、无发热、鼻出血。体检:右鼻腔暗红色息肉状组织:肿物将中隔推向左侧,瓦特位见"右上颌窦、筛窦肿物,右鼻腔肿物"。全麻下右上颌窦径路,见肿物源于上颌骨并充满右上颌窦腔内,其内侧壁已破环,筛窦内壁破坏,肿物充填,右鼻腔肿物突入鼻咽部,术中完整摘除肿物,出血少,鼻中隔未见破坏。术后病检:内生性鼻软骨瘤。例2女,58岁。进行性双鼻塞5年余,无疼痛…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54岁,因左鼻塞伴嗅觉减退1年于2009年1月入院.患者1年前出现左侧鼻塞,逐渐加重,伴嗅觉下降,左耳闷胀感,左前额疼痛,门诊以"鼻息肉"收入院.专科检查:左侧鼻腔充满息肉样肿物,表面光滑,无溃疡及出血.CT示左侧鼻腔软组织影,左上颌窦、筛窦密度增高.2009年1月在局麻下行内镜下左侧鼻腔肿物切除、左筛窦开放及左上颌窦口扩大术.术中见肿物基底位于中鼻甲、中鼻道后端直达鼻咽部,质脆易出血,完整摘除肿物后,开放筛窦并扩大上颌窦口,筛窦及上颌窦内均为阻塞性炎性改变.术后病理报告为呼吸上皮腺样错构瘤(respiratory epithelial adenomatoid hsmartoma,REAH).术后2个月复查鼻腔上皮化良好,上颌窦口开放,肿瘤无复发.  相似文献   

16.
介绍自行设计的上颌窦、筛窦联合开放新术式。其主要步骤是将下鼻甲前2/3于附着线剪开,并将其暂时内下移位,除上颌窦开窗和筛窦开放外,并同时切除下鼻甲附着线骨质,进一步扩大上颌窦窗孔及窦口通道区,使上颌窦筛窦融为一个大腔向鼻腔形成大通道。采用本术式治疗上颌窦及筛窦炎21例,术后不易再狭窄和堵塞,下鼻甲回复原位,不影响鼻腔功能。并对其优缺点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7.
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3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例1 女,58岁,因左鼻鼻塞,反复出血1个月入院.专科检查:左侧中鼻道见淡红色新生物.鼻窦CT示左侧鼻腔内软组织密度影,侵入左侧筛窦,蝶窦,颅底骨质破坏;左侧中下鼻甲、鼻中隔骨质破坏;左侧上颌窦开口扩大,窦腔内高密度影.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 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方法 :5 7例 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均有一次以上鼻腔鼻窦手术史 ) ,其中 2 1例筛窦骨质明显增生、窦腔融合 ,15例 (2 4侧 )为上颌窦根治术后复发。采用 Messerkinger法彻底开放筛窦 ,充分扩大自然孔 ,术后用内镜电离子技术处理术腔水肿样肉芽组织及早期息肉与逐步处理上颌窦内病变组织 ,冲洗窦腔 ,控制感染等综合治疗方法的随访观察。结果 :大部分病例术后 6~ 9个月症状明显改善 ,鼻腔、中鼻道、筛窦腔均已上皮化 ,12例 (18侧 )上颌窦腔充分扩大且上皮化 ,3例 (4侧 ) 1年后除上颌窦前下壁少许粘膜水肿外均上皮化 ,全部病例均随访 1年~ 1年半 ,治愈 36例 (6 3.2 % ) ,好转 2 1例 (36 .8% )。结论 : 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手术只是治疗的重要一环 ,内镜电离子技术是术后处理早期病变和上颌窦内病变促进上皮化的有效方法 ,术中充分扩大自然孔、开放筛窦和术后有效的抗感染是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窥镜鼻窦手术后预防鼻腔黏连和筛窦腔黏连闭塞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36例、69侧鼻内窥镜鼻窦手术中应用硅胶扩张管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均未见上颌窦自然口黏连闭锁,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黏连及筛窦腔闭塞.结论术中正确置入硅胶扩张管是预防上颌窦自然口狭窄闭锁、鼻腔黏连及筛窦腔闭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例1,男,53岁,因左鼻进行性鼻塞半年伴血涕2个月,于1995年3月5日入院。检查:左鼻腔有一暗红色新生物充盈整个鼻腔上部,表面粗糙,高低不平,触之易出血,全身情况无明显异常。活检病理诊断为(左鼻腔)乳头状瘤。鼻窦X线及CT检查:诊断为左鼻腔及左筛窦占位性病变,累及左上颌窦。入院第9天在全麻下行左鼻侧切开肿瘤切除术,术中见瘤体占据鼻腔上部及前组筛窦,并一部分侵入左上颌窦,向后达蝶窦前,向上至筛板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