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1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不同的临床干预方法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的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 将需要行PICC置入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患者采用喜疗妥软膏外擦法;B组患者采用红花酒精湿敷法;C组患者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方法.比较3组患者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静脉炎严重程度、穿刺点疼痛情况以及PICC留置时间.结果 A组及B组患者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静脉炎严重程度及穿刺点疼痛程度均低于C组,且PICC留置时间均长于C组(P<0.05),但 A组与B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静脉炎严重程度、穿刺点疼痛程度及PICC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喜疗妥软膏外擦法及红花酒精湿敷法较常规护理方法均可降低PICC患者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并可降低患者穿刺部位的疼痛程度,延长PICC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75例PICC置管肓穿后产生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进行观察比较.方法 将75例行PICC置管盲穿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以选择贵要静脉穿刺的患者为实验组,共38例,其余行头静脉穿刺,为对照组37例,两组患者置管时体位摆放、导管型号选择、置管时机选择、置管后护理方式均相同,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观察两组机械静脉炎的发生率,实验组发生机械性静脉炎5.26%;对照组发生机械性静脉炎为21.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头静脉穿刺相比较,贵要静脉穿刺能大大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中药涂敷预防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药外敷在预防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58例PICC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8例)与对照组(80例),观察组行PICC置管后24h,在穿刺点上方3~4cm处延穿刺静脉走行预防性涂敷中药10×5cm,连续5d,对照组行PICC后不应用中药外敷,观察两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6.41%,对照组为17.5%,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置管后预防性中药涂敷可有效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夏春香  俞曦 《现代医学》2012,40(6):725-726
目的:观察增强型溃疡膜预防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的疗效。方法:将120例PICC置管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置管成功后均以透明敷料固定导管。常规换药24 h后实验组选择增强型溃疡膜沿穿刺静脉走向平行覆盖于透明贴膜上方3~7 d;对照组同时间予50%硫酸镁湿敷。观察两组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结果:实验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5%,对照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18.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型溃疡膜能有效预防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肝素钠液和地塞米松浸泡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联合红外线照射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 将行PICC的乳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置管前常规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导管,观察组置管前采用稀肝素钠液+地塞米松浸泡PICC导管,置管后采取红外线灯照射穿刺侧上肢,穿刺点周围涂擦多磺酸粘多糖乳膏.结果 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3.2%,对照组发生率19.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肝素钠液和地塞米松浸泡PICC导管,置管后联合红外线照射,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涂抹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白茹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12):1738-1739
目的: 探讨水胶体敷料预防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引起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 将100例PICC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在置管完毕后按传统方法使用透明贴膜固定;观察组在置管完毕后使用透明贴膜固定导管并在穿刺点上方3~5 cm处沿血管走向使用水胶体敷料.结果: 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4.0%,对照组为24.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水胶体敷料在PICC后能有效减少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波治疗在预防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致机械性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8例PICC置管后恶性肿瘤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于PICC置管24 h后,在穿刺点无渗血情况下于静脉穿刺点上方8~10 cm处连续微波治疗5d,对照组用热毛巾局部湿热敷法,连敷5d,观察两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为6.73%,对照组的发生率为16.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1,P=0.032).结论: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予微波治疗可有效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对预防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的效果.方法:将4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4例.实验组置管时将5mg地塞米松注射液加入50ml生理盐水中,用该溶液完全浸泡PICC导管后再行插管.对照组置管时采用生理盐水浸泡PICC导管后再插管.观察两组患者PICC置入术后7天内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其发生程度亦明显减轻(P<0.001).结论:采用地塞米松稀释液浸泡导管可以有效预防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PICC是指经外周插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是用于静脉输液的一种管道,其避免了刺激性药物对血管的损伤以及化疗药物的外渗,解决了血管条件差和长期输液治疗病人的输液难题.但PICC是有创操作,存在一定并发症,尤其是静脉炎的发生.其中机械性静脉炎是PICC置管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15.15%[1],常发生于穿刺后48~72 h,好发于穿刺点上方8~10 cm处.我科于2011年8月至2012年12月对肿瘤放化疗144例PICC置管后的病人使用喜疗妥联合红外线照射预防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李潘华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12):1749-1750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穿刺方法以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方法:选择白血病患儿249例,其中经肘正中静脉置入PICC患儿125 例为观察组,头静脉置入PICC患儿124 例为对照组.比较2 组一次置管成功率、静脉炎、导管堵塞及穿刺点渗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静脉炎和导管堵塞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穿刺点渗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血病患儿经肘正中静脉置入PICC与头静脉置入PICC相比,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静脉炎及导管堵塞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胃肠肿瘤术后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选择158例胃肠肿瘤术后全肠外营养(TPN)支持治疗的患者,分为观察组PICC组93例和对照组经中心静脉置管组(Central veins catheter,CVC)65例,通过观察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相关并发症和对患者营养指标影响,分析PICC对于TPN的安全性及效果。结果 PICC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CVC组,PICC组发生局部血肿并发症的可能性小于对照组。发生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相关感染、中止拔管等并发症方面,两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比术前及TPN 7天后的营养指标(体重、ALB、淋巴细胞计数)变化,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与CVC方法相比,PICC在胃肠肿瘤术后行肠外营养的穿刺成功率更高,发生相关并发症的可能性相当,且可以获得相同营养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周林频谱仪照射预防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的疗效,以期降低留置PICC管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PICC置管临床护理方案,延长PICC管使用期及增加患者舒适度。方法:将164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82例,试验组82例。对照组:PICC置管后常规护理,置管后给予外帖IV3000透明护肤膜,24 h更换敷料后每周更换或敷料随松随脏随时更换,输液期间、输液完后用0.9%NaCl 20 ml脉冲式冲管,用含50 u/ml肝素钠盐水封管,非输液期间每周冲管、封管及更换肝素帽接头一次。试验组:PICC置管后常规护理同对照组,不同的是在置管后30 min裸露照射部位,即术肢穿刺点至肩峰的管道走向部位,给予周林频谱仪照射,高度大约20~40 cm,温度以患者感觉皮肤温热、舒适为宜,每次照射20~30 min,2次/d,连照三天。结果:82例置管患者发生Ⅰ级机械性静脉炎4例。对照组:82例置管患者发生Ⅰ级机械性静脉炎11例、Ⅱ级机械性静脉炎3例、Ⅲ级机械性静脉炎2例。结论:PICC置管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周林频谱仪照射穿刺点至肩峰的管道走向部位,可有效预防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显著降低了PICC置管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根治术后PICC置管穿刺失败后,采用穿刺点上方3cm处切开组织暴露静脉进行PICC置管的可行性。方法比较采用穿刺点上方3cm横行切开组织暴露静脉进行PICC置管,与常规PICC置管的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和并发症如感染发生率、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导管感染率及导管留置时间、静脉炎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乳腺癌根治术后PICC置管穿刺失败后,采用穿刺点上方3cm处切开组织暴露静脉进行PICC置管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溶液浸泡PICC导管对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后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2009年10月-2010年10月PICU住院的低出生体重儿46例,分为对照组23例,干预组23例。对照组按传统的方法进行置管;干预组在置管前将NS 10 ml+地塞米松5 mg配制成的液体预冲在PICC导管的保护套膜内,浸泡PICC导管5 min左右后进行置管,观察两组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发生静脉炎10例,发生率43.5%;干预组发生静脉炎3例,发生率1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PICC置管前用地塞米松溶液浸泡PICC导管,再进行PICC穿刺,可有效地预防PICC置管后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和盲穿PICC置管后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方法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100例行深静脉给药化疗的肿瘤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对照组50例采用盲穿PICC置管。观察2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是8%(4/50),对照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是36%(18/5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穿刺置管能显著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移植患者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后发生静脉炎的危险因素。方法追踪180例肝移植患者置管时的穿刺记录、凝血功能指标、免疫功能指标、营养状况指标、血糖水平,分析其与PICC后产生静脉炎的相关性。结果 180例患者中静脉炎的发生率是15.6%(28/180)。将静脉炎组与无静脉炎的对照组患者上述观察项目进行比较,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将是否出现静脉炎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原发疾病、置管静脉、穿刺部位、尝试置管次数是肝移植患者PICC后发生静脉炎的危险因素。结论肝移植患者进行PICC时,医护人员应特别关注女性老年肝癌患者,尽量选择贵要静脉,肘上穿刺,保证一次性置管,以降低患者置管后静脉炎的发生率,保证PICC在肝移植患者中的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两种方法在颅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72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PICC组36例和锁骨下静脉组36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63.8%,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锁骨下静脉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而PICC组发生静脉炎的例数则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可长期留置。  相似文献   

18.
冯菊华  谭玲 《西部医学》2007,19(5):986-987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后多周期化疗期间血管的保护措施。方法选择120例乳腺癌术后需行多周期化疗的患者治疗期间所选择的输液途径入组观察,将3组患者分别采用外周静脉化疗、外周静脉加PICC化疗、PICC化疗。结果3种输液途径穿刺次数、所致静脉炎情况以及在化疗期间药物外渗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乳腺癌患者行多周期化疗期间早期置入PICC导管,可以减少反复穿刺带给病人的痛苦,可避免化学性静脉炎和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病人的血管。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长期需要肠外营养支持的危重新生儿中的应用。方法 对2011年3~12月需长期肠外营养支持的98例危重新生儿的PICC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8例危重新生儿均成功置入PICC,一次穿刺成功率为74.5%(73/98),导管留置时间(19.7±2.0) d,成功过渡到肠内营养完全建立并成功拔管的92例(93.9%),发生并发症共10例,发生率为10.5/1000导管日,其中感染0例,静脉炎1例,导管脱落3例,导管堵塞3例,穿刺点渗血3例。因并发症拔管6例,采取对症治疗后继续PICC治疗4例。结论 PICC可作为需要长期肠外营养支持的危重新生儿的静脉通路,掌握正确的PICC方法,可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直肠癌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间在我科行PICC置管的直肠癌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分别采用循证护理方法和常规护理方法护理.观察两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及PICC置管后第1、2、3个月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为96.25%。术后1个月内,两组患者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个月内,两组患者静脉炎及感染发生率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内。两组患者感染及导管堵塞发生率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循证护理方案比常规护理方案在降低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