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LASEK与PRK术后兔角膜组织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馨  白继  贺翔鸽  张怡 《眼科研究》2005,23(6):586-589
目的通过观察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与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术后动物角膜组织形态的改变比较角膜创面愈合情况,为探讨LASEK与PRK手术后角膜创面的愈合机制以及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其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52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8组,每只兔右眼行LASEK,左眼行PRK。术后1、7 d及1、3、4、5、6个月观察Haze情况;处死动物取角膜行HE染色,比较术后每一时相点角膜上皮及角膜基质的愈合情况。结果LASEK组与PRK组的术后组织形态学比较发现:LASEK术后角膜上皮细胞的形态改变、增厚程度及恢复正常的时间、胶原纤维排列的紊乱情况均轻于PRK组,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SEK上皮瓣在手术后角膜创面的愈合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LASEK与PRK矫正近视及近视散光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崔馨  白继  贺翔鸽  张怡 《眼科研究》2003,21(6):631-633
目的 比较LASEK与PRK手术矫正不同程度近视及近视散光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稳定性。方法 70名患者(140眼),分为中低度近视组39人(78眼)、高度近视组31人(62眼)。患者一眼行LASEK手术,对侧眼行PRK手术,术后观察术眼疼痛情况、上皮愈合时问、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术后裸眼视力6个月。结果LASEK与PRK术后上皮愈合时间及术眼疼痛指数无明显差异;中低度近视组两种手术后裸眼视力无显著差异;高度近视组裸眼视力及角膜haze程度差异显著。结论 LASEK矫正不同程度近视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术后裸眼视力及视力稳定程度优于PRK,特别表现在高度近视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PRK)术后,猴角膜愈合过程中角膜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growthfactorbeta,TGFβ)的表达,以及Ⅰ、Ⅲ型胶原的表达情况,探讨TGFβ与PRK术后角膜愈合过程中Ⅰ、Ⅲ型胶原合成的关系。方法对3只(6只眼)恒河猴行PRK治疗。输入-1000D治疗程序,切削深度为103μm。分别于术后1、3及6个月行光镜、电镜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术后1个月,TGFβ在角膜上皮层染色阳性,上皮下也可见少量成纤维细胞染色阳性;3个月,角膜上皮染色减弱;6个月时染色呈阴性;对照组为阴性。Ⅰ、Ⅲ型胶原于术后1、3及6个月时均有较强的阳性染色,对照组Ⅰ型胶原染色阳性,Ⅲ型胶原染色阴性。结论TGFβ参与PRK术后角膜的愈合过程,并且可能与术后角膜上皮下新生胶原中Ⅰ、Ⅲ型胶原的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4.
赵向阳  伊琼  刘军 《眼科》2004,13(5):273-275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后角膜地形图的变化。方法:采用Orbscan Ⅱ角膜地形图仪对31例(62只眼)近视患者LASEK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术后6个月时切削形态中平滑型占95.2%,其他各型占4.8%,随着时间的延长,切削形态逐步规则。Irreg值也逐渐减小,而模拟角膜镜读数(SimK)却表现一定的回退。结论:LASEK后角膜及切削形态较规则,但仍然存在屈光回退的问题,角膜地形图对分析LASEK后角膜的变化是一种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丝裂霉素对PRK术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mitomycin C,MMC)对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的影响。方法:随即对122例244眼患者进行PRK手术,等值球镜约在-4.00~-9.00D。其中A组(MMC组)61例122眼PRK术中将浸有0.2g/L丝裂霉素棉签,浸润角膜中央切削区,持续时间约25~30s后,用10~20mL平衡盐水液冲洗;B组(BBS组)61例122眼,作为对照组,PRK术后仅用平衡盐水冲洗。两组患者术后均配戴同一型号博士伦隐形眼镜,用同一组PRK术后常规眼药滴眼,并于术后1wk;0.5,1,3,6,8mo;1a,由同一技术人员在裂隙灯下观察角膜情况及haze评分。结果:不同时间MMC组和BBS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术后观察3~18mo,A组haze明显轻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及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PRK术后haze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但PRK术后应用浸有MMC的棉签浸润切削区可有效的抑制haze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研究去瓣型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epi-polis laser in-situ keratomileusis,Epi-LASIK)和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时兔角膜病理的影响.方法 新西兰白兔34只,随机取其中32只兔的右眼行去瓣型Epi-LASIK(A组),左眼行PRK(B组),另外2只兔(4只未手术眼)为正常对照组(C组).术后4 h、1 d、3 d、5 d、7 d、14 d、1个月、3个月取角膜标本,HE染色观察角膜前基质细胞的数量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角膜中央区Ki-67、α-SMA阳性细胞数量及角膜切削缘区PCNA阳性细胞数量,同时透射电镜观察角膜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正常角膜前基质细胞数量为每400倍光镜(88.00±5.38)个;术后各时间点B组前基质细胞数量均较A组少,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正常角膜上皮细胞基底层PCNA阳性细胞数量为每400倍光镜(15.94±3.02)个;术后1 d、3 d、5 d、7 d、14 d A组PC-NA阳性细胞数量均较B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或0.01).正常角膜基质层几乎不表达Ki-67;术后4 h、1 d、3 d、5 d、7 d、14 d A组Ki-67阳性细胞教均较B组少,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正常角膜几乎不表达α-SMA;术后5 d、7 d、14 d、1个月、3个月A组α-SMA阳性细胞数均较B组少,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透射电镜检查显示,术后7 d之内A组细胞之间结合更紧密,3个月时基质内胶原纤维排列较整齐.结论 去瓣型Epi-LASIK比PRK有着更轻的角膜上皮损伤反应,更少的角膜上皮细胞和角膜基质细胞增殖反应以及更低的向肌成纤维母细胞转化潜能,所以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发生的可能性更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下磨镶术后,角膜上皮细胞凋亡的现象。方法采集行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下磨镶术后角膜上皮组织共100例,按制作上皮瓣时间5秒、10秒分两组各50例。用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缺口标记原位细胞检测法检测角膜上皮的凋亡细胞。并且观察术后的角膜上皮愈合、角膜上皮下雾样混浊分级和最佳矫正视力。结果在所有行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下磨镶术的患者角膜上皮均见有凋亡细胞,以基底细胞层多见。一组角膜上皮细胞的凋亡率为3.4%,二组的角膜上皮细胞的凋亡率为8%,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一组角膜上皮下雾样混浊haze术后10天和6月分别为20.99%、14.5%,而二组患者术后10天,6月上皮下雾样混浊为30%和20%。两组之间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无差异。结论准分子角膜上皮下磨镶术后,角膜上皮细胞会发生凋亡现象,上皮细胞凋亡的轻重与上皮瓣制作的时间密切相关,且还与患者角膜上皮下雾样混浊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8.
程新梁  张元钧  陈辉 《眼科研究》2010,28(8):766-770
目的探讨微型角膜刀法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术后角膜的愈合规律,并与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比较。方法建立兔近视性Epi-LASIK及近视性改良PRK动物模型,用锥虫蓝-茜素红活性染色法观察Epi-LASIK术后角膜上皮细胞活性,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角膜瓣变化、上皮修复过程和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形成情况,通过角膜组织病理学观察角膜上皮及基质的愈合反应。结果 Epi-LASIK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4.67±0.41)d,而PRK术后为(2.75±0.2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50,P=0.000)。PRK术后即刻和3d、5d角膜上皮瓣细胞活性率分别为(85.83±2.07)%、(48.67±3.41)%、(91.33±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5.060,P=0.000)。Epi-LASIK术后角膜瓣逐渐融解并被新生上皮取代,上皮愈合过程较改良PRK缓慢。PRK术后haze分级高于Epi-LASIK,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7,P=0.02)。角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术后1个月时2组上皮均明显增厚,3个月时上皮细胞排列仍不规则,6个月时上皮细胞形态基本恢复正常,术后3~6个月时Epi-LASIK组角膜上皮厚度已基本接近正常,与PRK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时Epi-LASIK组角膜前基质细胞数明显低于PRK组(P〈0.05)。结论 Epi-LASIK术后上皮瓣活性随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上皮修复较慢。与改良PRK比较,Epi-LASIK术后上皮细胞形态变化和上皮增厚程度较轻,角膜基质细胞恢复快,haze程度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111眼屈光范围球镜在-3.00 ̄-17.00D及柱镜在-0.50D ̄-4.50D范围的患者进行了PRK术后的分析。方法 采用美国VISX20/20B准分子激光系统的最新软件包进行角膜切削,并行术前后的主客观验光及角膜透明度检查。结果与结论 准分子激光PRK术是目前理想的屈光手术之一,特别对于中低度近视尤为适合,对高度近视则其预见性稳定性较差,并发症的发生并未成为影响术后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刘畅  张一川  乔诗凝  贺美  丁清  屈淑娥 《眼科》2011,20(6):391-396
目的 比较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LASIK)与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两种准分子激光手术后兔角膜中神经生长因子(NGF)mRNA表达的差异及手术后兔角膜神经损伤和再生修复情况。设计 动物实验。研究对象 新西兰白兔60只。方法 将6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1组为正常对照组,其余依术后取角膜时间不同分为5个实验组。实验组白兔一眼行LASIK手术,另一眼行LASEK手术。术后第1、7天、1、3、6个月取兔角膜,通过氯化金染色的方法观察兔角膜神经损伤及再生修复,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兔角膜中NGF mRNA的表达。主要指标 光镜下角膜神经损伤和再生修复的变化,角膜中NGF mRNA的表达量。结果 光镜下观察,LASEK手术后1天深层基质神经保留,术后7天切削区内的神经断端开始再生,术后6个月切削区前基质神经丛重构基本完成,形态与正常接近;而LASIK术后1天可见基质层神经纤维断端,术后7天深层基质神经无明显再生的神经纤维,术后1个月角膜瓣边缘神经断端再生神经增多,术后6个月角膜瓣内的前基质神经丛开始恢复,部分神经断端无神经再生,形成盲端。LASEK组在术后早期(1、7天)角膜中NGF mRNA表达增高(0.650±0.101、0.580±0.109),而LASIK组术后1个月才开始增高(0.661±0.032),随着手术后角膜神经再生修复时间的延长,两组角膜中NGF mRNA表达的差异越来越小(t=0.687,0.277,0.107;P=0.530,0.796,0.920)。结论 与LASIK相比,LASEK术后兔角膜神经损伤轻,修复快。  相似文献   

11.
再次PRK术治疗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治疗中、低度近视是安全、有效的,稳定性及预测性好,但对于治疗高度近视存在着屈光回退和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对出现视力回退、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的患者,作者应用再次手术的方法,治疗5例患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  相似文献   

12.
PRK和LASIK治疗近视术后角膜地形图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术后角膜表面形态.方法对术前屈光度为(-3.00~-10.00)D,平均为(-608±1.21)D的患者76例(150眼)行PRK,75例(150眼)行LASIK,分为PRK和LASIK组.术后1、3、6、12个月行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角膜地形图形态分为平滑型、半圆型、钥匙孔型、肾型、中央岛型和不规则型.LASIK术后未见中央岛型.LASIK组平滑型明显多于PRK组(P≤0.01).两组各种类型角膜地形图所占比例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 001).术后3个月,两组中各种类型所占比例基本稳定.两组角膜地形图均有逐渐变平滑的趋势.中央岛型和不规则型术后UCVA较术前BCVA下降≥2行的比例最高,平滑型最低.PRK组术后UCVA较术前BCVA下降≥2行的比例高于LASIK组(P≤0.05).结论LASIK术后角膜地形图形态较PRK规则.LASIK术后视力恢复较PRK好.  相似文献   

13.
兔眼准分子激光近视角膜切削术后角膜膨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兔眼在准分子激光近视角膜切削术(Excimer laser in-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手术后在不同的眼压下角膜膨出的程度。方法:26兔52眼随机分为对照组,LASIK手术组,单盲法,术前,术后测量角膜厚度和角膜地形图后,再将两组随机交叉分为正常眼压组,低度高眼压组,高度高眼压组,并观察1个月,用角膜地形图对实验前后的角膜形态进行分析。并应用统计学方法将手术切削量和眼压两个因素对角膜扩张的影响做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LASIK手术的角膜切削量,术后高眼压以及两者的交互效应对角膜抵抗力都有显著影响。较大的切削量和术后持续高眼压后的兔眼角膜地形图经分析符合圆锥角膜模式,并出现前,后弹力膜断裂的形态学改变。结论:角膜较大的切削量和术后持续的高眼压是导致兔眼LASIK术后发生圆锥角膜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高度近视LASIK与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及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差异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高度近视准分子激光患者32人59眼,其中LASIK术31眼17人、LASEK术28眼15人,近视等效球镜度数均〉-6.0D。术前、术后1d、术后2w、术后1m、术后3m、术后6m应用Orbscan Ⅱ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分析比较LASIK及LASEK两组间各个不同时间点的角膜后表面高度。结果LASIK组与LASEK组角膜后表面顶点高度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5)。LASIK组角膜后表面前隆高度术后1m、术后3m、术后6m较术后1d、术后2w好转,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5)。LASIK与LASEK两组间角膜后表面前隆高度比较:术后2w时LASIK组较LASEK组角膜后表面前隆高度更大,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m起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度近视LASIK及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均有前隆,早期以LASIK术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齐艳华  廉井财 《中华眼科杂志》1999,35(4):274-276,I015
目的 观察准分子角膜切削术术后,猴角膜愈合过程中角膜转化生长因子-β的表达,以及Ⅰ、Ⅲ型胶原的表达情况,探讨TGF-β与PRK术后角膜愈合过程中Ⅰ、Ⅲ开明交原合成的关系。方法 对3只(6只眼)恒河猴行PRK治疗。输入-10.00D治疗程序,切削深度为103μm,分别于术后1、3及6个月行光镜、电镜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术后1个月,TGF-β在角膜上皮层染以阳性染色,上皮下也可见少量成纤维细胞染色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PRK和LASIK矫正近视术后的角膜形态变化及其对矫正视力的影响。方法 对98例(175只眼)近视患者进行PRK与LASIK,术后1、3月时做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 二组角膜形态随时间的延长,平滑型比例增加,LASIK组较PRK组的平滑型角膜更多,角膜形态的异常和偏心切削是PRK和LASIK术后矫正视力下降的主要因素。结论 角膜地形图的检查对术后角膜形态的改变提供了定量的方法,有利于手术者经验的总结和技术提高。  相似文献   

17.
PRK术后角膜基质内Ⅰ型和Ⅲ型胶原的mRNA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艳华  王康孙  洪杉 《眼科》2000,9(1):53-54
目的:从分子水平探讨PRK术后前基质内Ⅰ型和Ⅲ型胶原的,RNA表达情况。方法:24只新西兰白兔,双眼行-5.0D近视治疗。于术后3天、1、2、3、4周取下角膜,用原位杂交方法观察Ⅰ型和Ⅲ型胶原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所有眼Ⅰ型胶原的mRNA表达均为阳性。术后2周时,Ⅲ型胶原mRNA表达阳性,到4周时表达较明显。讨论:PRK术后上皮下混浊与新生胶原的形成有关,且Ⅲ型胶原是新生胶原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18.
LASEK、PRK和LASIK治疗中低度近视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对比分析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碰光性角膜切削术(PRK)、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中低度近视临床疗效。方法LASEK组58例(112眼)随访3-9月,PRK、LASIK组各120眼随访1a以上,观察分析术后疼痛症状,裸眼视力及角膜混浊情况。结果术后1d出现疼痛症状:LASEK组:81眼(72.3%),PRK组120 眼(100.0%),LASIK组13眼(10.8%);术后3d裸眼视力≥0.8:LASEK组24眼(21.4%),PRK组27眼(22.5%),LASIK组113 眼(94.2%);术后3月存在角膜Haze:LASEK组31眼(27.6%)、PRK组94眼(78.3%),LASIK组0眼。结论LASEK后疼痛症状、角膜Haze明显减轻,疗效优于PRK;LASEK与LASIK相比没有角膜瓣相关并发症,早期视力恢复较慢。  相似文献   

19.
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形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subepithelialkeratomileusis,LASEK)后角膜后表面形态的变化。方法将42例84眼接受LASEK治疗的近视患者分为2组,其中Ⅰ组19例38眼,平均屈光度(-5.85±0.87)D;Ⅱ组23例46眼,平均屈光度(-9.76±2.38)D,术后采用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系统随访6个月。结果术后6个月时,Ⅰ、Ⅱ组的角膜中央3mm区后表面屈光力和角膜后表面顶点到理想球面之间的距离(diff值)的改变量分别为(0.42±0.16)D、(0.57±0.21)D和(0.023±0.008)mm、(0.036±0.009)mm,2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前突,并与残留角膜床厚度相关,残留厚度越薄,前突越明显。角膜后表面形态的研究对评价LASEK手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高度近视LASIK与LASEK术后角膜地形图的变化,评价LASEK治疗高度近视的效果。方法选取接受准分子激光高度近视矫正术的连续性病例68例(125眼)。术前等效球镜值为-6.00D~-12.00D,平均(-8.91±2.12)D。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LASEK组和LASIK组。比较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患者角膜地形图的变化。结果两组术前角膜地形冈均以不对称领结型为主,LASEK组为55.6%,LASIK组为54.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两组均以平滑型为主,LASEK组为79.2%,LASIK组为83.0%,两组均无偏中心切削或中央岛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中的半环型均向平滑型转变。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与术前相比,两组模拟角膜镜度数(simk)的等效值、Simk差值明显减小,角膜不规则指数(CIM)明显增高,角膜形态因子(SF)向负值改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LASEK组CIM值、Simk差值、SF绝对值均高于LASIK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LASEK组CIM值低于LASIK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imk差值、Simk等效值及SF绝对值与LASIK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SEK治疗高度、超高度近视术后角膜地形网形态较LASIK平整、规则。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