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申仕海 《微创医学》2003,22(3):264-266
目的探讨心室颤动(室颤)病人即刻复苏成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43例经心电监测或心电图证实的室颤病人的复苏结果及基本病因、心功能、开始直流电除颤时间对复苏结果的影响.心功能评价采用NYHA 4级分类法.结果43例中复苏成功23例,复苏成功率53.5%.急性心肌梗死(AMI)室颤病人的复苏成功率(85.7%)高于其他病因引起的室颤(47.2%),但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心功能正常者复苏成功率(92.9%)高于心功能不全者(34.5%)(P<0.05),发生室颤后3min内启动除颤者复苏成功率(62.5%)高于3min后启动除颤者(27.3%)(P<0.05).结论AMI引起的室颤病人抢救成功率高,除颤实施及时与否和患者心功能状态影响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西宁地区失血性休克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1年12月至2003年12月根据不同的复苏方式将41例失血性休克病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检测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压积(HCT)、血清乳酸水平和失血量变化情况,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与常规液体复苏对西宁地区失血性休克病人的疗效.结果 不同处置12 h后两组 HCT变化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0.05);12 h及24 h两组PLT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4 h两组血清乳酸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对西宁地区失血性休克病人行早期液体复苏时,限制液体复苏相对于快速大量液体复苏不至于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且对改善细胞氧代谢更有利.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早期乳酸清除率对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病人的预后评估作用.方法 应用早期目标性液体复苏方案对30例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进行液体复苏,测定液体复苏前后的动脉血乳酸水平,计算6h乳酸清除率,并与APACHEⅡ作一致性比较.结果 存活组中动脉血乳酸水平在液体复苏后有明显下降(P<0.01),死亡组中虽然动脉血乳酸水平在液体复苏后也有不同程度下降,但在复苏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成活组6h乳酸清除率为43.2%±37.4%,死亡组为14.1%±49.7%,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在预后判断上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有较高的一致性(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当乳酸清除率<30%时,其判断患者预后的敏感度为81.25%,特异度为85.71%,阳性预测值为86.67%.结论 早期乳酸清除率可作为判断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病人预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创伤失血性休克(HTS)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以提高存活率.方法总结1997年-2004年急诊收治常规液体复苏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60例,对病人的年龄、创伤严重度评分、休克程度、复苏开始时间、输入液体量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常规液体复苏组(n=30)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n=30)的疗效和存活率.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输液量为(2089±328)ml,治愈率86.4%,死亡率为13.6%;常规液体复苏组输液量(2965±524)ml,治愈率77.8%,死亡率22.2%.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出血未控制的情况下,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为后续治疗提供有力条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麻醉流程优化管理方法,研究其在全麻复苏快通道化中的作用.方法 手术室二区手术纳入麻醉流程优化组(鼻内镜手术50例,胃肠癌手术55例),一区手术纳入传统流程组(鼻内镜手术50例,胃肠癌手术55例);记录两组病人术后拔管时间和复苏室总停留时间,拔管后5 min和10 min 血压、心率;观察有无恶心呕吐、呼吸抑制、躁动等不良反应.结果 流程优化组鼻内镜手术、胃肠癌手术的拔管时间、复苏室总停留时间虽短于传统流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程优化组病人血压、心率比传统流程组稳定(P<0.05);两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程优化组呼吸抑制、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流程组(P<0.05).结论 麻醉流程优化管理有助于提高全麻术后复苏质量,减少复苏并发症,有利于实现全麻术后复苏快通道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提高危重病人抢救复苏成功率的方法和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抢救复苏30例危重病人的特点与疗效。结果呼吸心跳骤停的30例危重病人,经过抢救复苏,康复12例(40.00%),好转8例(26.67%),植物人状态4例(13.33%),死亡6例(20.00%)。结论复苏成功率主要取决于开始复苏时间。开始复苏时间越早,患者康复的成功率越高,并发症以及死亡的发生率越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复苏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假手术组、休克组、复苏1组(输林格液)和复苏2组(输林格液 万汶液),每组10只,建立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在制模成功后复苏1组给予林格液,复苏2组给予林格液 万汶(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130/0.4).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收缩压(SBP)、舒张压(19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呼吸频率(RR).结果 血流动力学变化:复苏1组、复苏2组两组大鼠在制成失血性休克模型后,休克即时的SBP、DBP和MAP均较基础值明显降低,HR较基础值明显加快(P<0.05).复苏2组复苏后各时间点SBP、DBP和MAP均恢复到接近基础值水平(P>0.05);但复苏1组复苏30min的DBP,复苏60rain、90min和120rain的SBP、DBP和MAP均明显低于基础值,复苏后90min和120rain的HR较基础值和复苏2组明显加快(P<0.05).复苏1组的自主呼吸频率在复苏30min和复苏60min时明显增快,与基础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复苏1组复苏后各时段的DBP、MAP、SBP明显降低,与复苏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1组复苏30min及复苏60min的呼吸频率明显加快,与复苏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羟乙基淀粉具有较好的扩容效果,能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增加有效循环血容量,改善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改善因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引起的休克等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失血性休克不同液体复苏再"二次打击"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时血管内皮细胞(EC)损伤影响.方法: SD大鼠8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复苏组、7.5%高渗盐水复苏组、万汶复苏组4组,每组21只.除正常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外,其余3组大鼠失血性休克维持1 h,进行不同液体复苏,复苏成功30 min后3组腹腔注射内毒素.分别在注射内毒素后24、48、72 h时4组随机取7只大老鼠抽取静脉血检测各组EC生化指标:循环内皮细胞(CEC)、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结果:复苏再二次内毒素打击致MODS的各个时间点中,CEC数量以生理盐水复苏组最高,对照组最低(P<0.05),7.5%高渗盐水复苏组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复苏组(P<0.05).NO含量以7.5%高渗盐水复苏组最高,并随时间延长数量逐渐增加,高于生理盐水复苏组及万汶复苏组(P<0.05).7.5%高渗盐水复苏组ET-1含量低于生理盐水复苏组及万汶复苏组(P<0.05).各检测指标随时间变化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失血性休克不同复苏液体内毒素"二次打击"致MODS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程度不同,7.5%高渗盐水复苏具有抗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漂浮导管临时心脏起搏的方法学及可行性.方法对42例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病人经静脉进行床旁临时心脏起搏,观察手术操作的方法学、起搏成功率、漂浮导管临时心脏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在心肺复苏中的作用.结果起搏操作时间5~15分钟,放置时间平均62小时(0.5小时~14天).起搏成功率92.9%,死亡率11.9%,心肺复苏病人12例,8例成功,另5例因心脏起搏不能成功或维持而失败.结论飘浮导管床旁起搏可以迅速改善血流动力学,显著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申仕海 《医学文选》2003,22(3):264-266
目的 探讨心室颤动 (室颤 )病人即刻复苏成功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 43例经心电监测或心电图证实的室颤病人的复苏结果及基本病因、心功能、开始直流电除颤时间对复苏结果的影响。心功能评价采用 NYHA 4级分类法。结果  43例中复苏成功 2 3例 ,复苏成功率 5 3.5 %。急性心肌梗死 ( AMI)室颤病人的复苏成功率 ( 85 .7% )高于其他病因引起的室颤 ( 4 7.2 % ) ,但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P >0 .0 5 ) ;心功能正常者复苏成功率 ( 92 .9% )高于心功能不全者 ( 34.5 % ) ( P <0 .0 5 ) ,发生室颤后 3min内启动除颤者复苏成功率 ( 62 .5 % )高于 3min后启动除颤者 ( 2 7.3% ) ( P <0 .0 5 )。结论  AMI引起的室颤病人抢救成功率高 ,除颤实施及时与否和患者心功能状态影响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后伴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患者的临床监测与护理重点,以提高心肺复苏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09年10月在我院住院ICU心肺复苏后的56例病例资料.结果 56例患者有40例心肺复苏成功,占71.43%,心肺脑复苏成功23例(41.07%).其中38例患者合并有两个以上脏器功能障碍,占(67.86%).最终死亡43例(76.79%),痊愈出院13例(23.21%).结论 心肺复苏后应早期监测评估及积极维持重要脏器功能,进一步生命支持治疗,积极防止感染,加强心理护理,尽可能避免或逆转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年龄病人冻融单囊胚移植后的妊娠结局和出生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冻融单囊胚移植的2414个周期,按照<35岁和≥35岁2个年龄段分别比较第5天(D5组)与第6天(D6组)冻融单囊胚病人复苏移植后的临床妊娠率、囊胚种植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多胎妊娠率、早产率、低出生体质量率、出生缺陷率、新生儿死亡率等指标.结果 :病人无论年龄大小,D5组的临床妊娠率和囊胚种植率均明显高于D6组(P<0.01);而2组流产率、多胎妊娠率、早产率、低出生体质量率、出生缺陷率和新生儿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35岁病人中,D5组的异位妊娠率高于D6组(P<0.01).结论 :病人无论年龄大小,第5天单囊胚和第6天单囊胚在复苏移植后都有较好的妊娠结局和出生结局,但总体上看第5天要优于第6天,建议优先选择第5天单囊胚复苏移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不同液体复苏方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0).对照组予以常规液体复苏,研究组予以限制性液体复苏,分析2组复苏效果.结果 复苏后研究组Hct、血清乳酸、BE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病死率5.00%低于对照组22.50%(P<0.05).结论 出血未控制时,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恢复并维持重要脏器组织血流灌注,降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2010年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国际指南无疑是急救医学界的重要财富,较2005年版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国际指南发生了五大变动. 将"A-B-C"改变为"C-A-B" 新指南最将成年人及儿科病人(包括儿童及婴幼儿,但不包括新生儿)的基本生命支持(BLS)的程序从"A-B-C"(Airway气道、Breathing呼吸、Chest Compression胸部按压)改变为"C-A-B"(胸部按压,气道,呼吸).  相似文献   

15.
心肺复苏的成功主要取决于病人的年龄、心脏停搏前的血液动力学状况、开始复苏抢救时的心脏节律以及开始进行基础复苏(包括为维持基本生命而进行的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等)和进一步复苏(包括电击除颤,气管内插管人工呼吸和药物治疗等)的迟早。原发性心室颤动(下称室颤)复苏的成功率远高于继发于心衰或心源性休克的室颤。危重病人在心脏停搏或电-机械分离后进行复苏,很少能长期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Supreme LMA在新生儿复苏中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胎龄≥34周,需正压通气复苏的新生儿360例.随机分为面罩组(M组)、Classic LMA组(C组)和Supreme LMA(S组).比较各组置入时间、首次置入的成功率、复苏时间、复苏成功率、气管插管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C组与M组、S组与M组1 min Apgar评分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5min Apgar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组与C组5 min Apgar评分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S组的置入时间显著减少(t=6.054,P< 0.01),首次置入的成功率显著增加(P<0.01),复苏时间、复苏成功率、气管插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与M组相比,C组复苏时间显著减少,复苏成功率显著增加、气管插管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Classic LMA和Supreme LMA都可以安全快速地对需要复苏的新生儿建立有效开放的气道,但Supreme LMA操作更加简单,技术要求较低,可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7.
《陕西医学杂志》2014,(7):875-876
目的:探讨Auto Pulse心肺复苏机对心搏骤停(CPR)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的效果。方法:选取心搏骤停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Auto Pulse心肺复苏机复苏(50例),对照组用徒手心肺复苏术(48例)进行复苏.两组患者的除颤、药物应用等基本治疗方法相同。比较两组复苏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病人存活率。结果:Auto Pulse心肺复苏机CPR组复苏成功率明显优于徒手CPR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徒手CPR组。两组病人存活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相对徒手心肺复苏,应用心肺复苏机对心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的有效率高,并发症少,建议临床提倡使用Auto Pulse心肺复苏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院前急救人员心肺复苏时气管插管的重要性.方法 对128例心肺复苏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院前急救人员插管组(A组)和院内医护人员气管插管组(B组).通过观察复苏成功率与出院成活率,比较院前插管与院内插管的疗效.结果 院前插管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为43.6%,存活率为34.8%,院内插管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为10.4%,存活率为6.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院前急救人员实施气管插管能有效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用评分法预测心肺复苏术后昏迷病人预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CPRROSC)昏迷病人预后的评价方法 ,提高该类病人预后的预测能力.方法 分析文献,找出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昏迷病人预后的相关因素,赋予每个因素一定分值,建立CPRROSC预后评分法.用该评分法回顾性评价115例CPRROSC住院病人的预后,比较不同预后病人CPRROSC预后评分的差异,计算其对两种严重不良预后(死亡或植物状态)与其他类型预后区别能力的ROC曲线下面积.结果 5种不同预后(正常、轻度神经功能障碍、重度神经作者单位:518035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盂新科、赵志刚、吴光风、魏刚、刘德红、郑晓英、苏顺庭);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妇产科(石少权)功能障碍、植物状态和死亡)病人CPRROSC预后评分比较.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91,P=0.000).其中正常组与神经功能轻度异常组、死亡组与植物状态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2±3.03 vs 4.88±3.52,P=0.318;15.47±3.31 vs 14.04±3.84,P=0.108);其他各组之间相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植物状态组vs重度神经功能异常组为14.04±3.84 vs 10.70±3.30,P=0.011;其他各组之间比较,均为P=0.000).CPRROSC预后评分在8分以下对预后良好(正常或神经功能轻度异常)的病人区别能力最强;13分以上对预后严重不良的病人区别能力最强.CPRROSC预后评分对严重不良预后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50.结论 CPRROSC预后评分对病人严重不良预后具有较高预测和区别能力,可以作为心肺复苏后昏迷病人最终预后预测的评价工具.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心肺复苏后、心肌梗死心跳骤停复苏后及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酶肌酸磷酸激酶(CK)、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变化的规律,为临床鉴别提供思路。方法选择急诊心肺复苏病人16例,心肌梗死心跳骤停并行心肺复苏病人8例,心肺复苏成功当时及以后每2h抽血测CK、CK-MB,同期入选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人16例,在入院当时及以后每2h抽血测定CK、CK-MB,比较三组CK、CK-MB变化规律。结果心肺复苏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和心肌梗死心肺复苏组CK、CK-MB时间浓度曲线分别呈单向抛物曲线、单峰曲线、双峰曲线,其峰值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CK、CK-MB升高程度和时间变化曲线类型可作为鉴别心肺复苏、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病人的依据。心肺复苏后心肌酶较心肌梗死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