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抗菌药物药动学/药效学参数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评价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通常采用体外获得的静态数据如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为指标,但这些参数仅仅说明药物抗菌活性的高低,不能反映其抗菌活性的时间长短,即不能说明抗菌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规律。近年来将药物浓度、作用时间和抗菌活性进行整合,提出药动学(PK) 相似文献
3.
冯桂梅 《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4,3(4):71-72
喹诺酮类药物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临床上应用,通过抑制细菌DNA螺旋酶,阻断DNA复制而产生抗菌作用。1979年,在其结构中引入氟元素后,其抗菌活性增强、抗菌谱扩大。此后,类似物不断出现,因此统称为氟喹诺酮类药物。随着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菌株增,多导致疗效下降,因此,设计临床治疗最佳方案,避免盲目和不合理用药,减少耐药的产生,进一步提高疗效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4.
目前临床上普遍存在着对病毒性疾病以及发热原因不明者任意采用抗生素甚至应用广谱高效抗生素治疗的倾向。其实,由于近年抗生素不断研制和广泛应用,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相对减少,而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相对增加。且为医者均知。抗生素对各种病毒性感染并无疗效;发热原因未明确前(除病情严重者外)即使可能为细菌感染,贸然 相似文献
5.
6.
药动学和药效学在抗感染药物应用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概述抗生素的MIC、MBC、Cmax和PK/PD参数与临床用药方案的关系。方法应用PK/PD的相关参数,综合分析和归纳浓度依赖和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对获得最佳临床和细菌学疗效的重要作用。结果浓度依赖性抗生素的Cmax和AUC是体内效能的主要决定因素,其Cmax/MIC及AUIC是重要的PK/PD参数,对细菌清除和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密切相关;而T〉MIC是B内酰胺类的重要PK/PD参数,是体内效应的主要决定因素;既属时间依赖性,又有较长PAE的药物,AUC/MIC是与疗效密切相关的PK/PD参数。结论依据PK/PD综合参数对制定合理给药方案对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吸入性激素(ICS)是一种局部激素,全身性作用极小,已成为哮喘长期治疗的一线药物。但由于给药途径的特殊性,研究ICS药效学和药动学的规律与传统的研究血药浓度的方法完全不同。影响ICS药效学和药动学的因素,主要包括ICS对激素受体的亲和力、颗粒大小等ICS本身的特性,吸入装置以及在肺内的沉积等众多因素。研究ICS的药效学和药动学规律对认识ICS治疗哮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指导临床用药极为重要。1 ICS的药效学1.1 ICS的量效关系ICS对哮喘气道炎症具有肯定的疗效,但由于ICS给药方式的特殊性和作用机制的复杂性,ICS的剂量/反应曲… 相似文献
8.
目的 综述药动学-药效学(PK-PD)结合模型的研究进展。方法 对近十年来国内外发表的具有代表性的相关文章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总结PK-PD结合模型的类型、程序及应用。结果 PK-PD结合模型有4种类型,其在新药研发,个体化给药和临床检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有力的指导。结论 PK-PD模型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完善,在药物开发和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药动学-药效学(PK-PD)结合模型是综合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过程与其药效消长之间关系的一种有力工具,它借助数学方法定量表述浓度(或剂量)、时间和效应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药物的研究开发及合理使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PK-PD模型可按药动学与药效学联结方式的不同分成4种基本类型。近年来,神经网络技术、最优设计理论推动了具有多成分多靶点作用特征的PK-PD模型的发展。本文最后重点介绍了PK-PD模型在新药研发的临床前和临床阶段的应用以及当前研究热点,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概念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是药理学研究的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重要方面,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特征有其独特之处,相关研究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黄轶凡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5,(1):10-12
目的研究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管理。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治疗的300例患者,对使用药物、联合用药情况、用药时间、病原学检查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抗菌药物使用频次以及主要使用药物。结果在经过用药干预之后,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程度明显上升,不论是术前、术中还是术后。并且经过用药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的主体发生了改变,并且药物总的使用量也有所下降。结论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应加强病原学检查,以促进个性化用药,加强对药物的管理,让抗菌药物的使用做到安全、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用药监控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7年6月~2009年6月间用药监控前各科应用抗菌药物病历164份和2009年7月~2011年6月间用药监控后各科应用抗菌药物病历153份,调查分析和比较两个时间段术前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监测情况。结果 1)实施用药监控后,三、四代头孢菌素和加酶抑制剂品种减少,选用一、二代头孢菌素的病例较前显著增加;2)用药前细菌学检查率低,多数采用经验用药;3)两组术后切口和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药监控可以提高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2)
目的 探讨用药监控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7年6月~2009年6月间用药监控前各科应用抗菌药物病历164份和2009年7月~2011年6月间用药监控后各科应用抗菌药物病历153份,调查分析和比较两个时间段术前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监测情况.结果 1)实施用药监控后,三、四代头孢菌素和加酶抑制剂品种减少,选用一、二代头孢菌素的病例较前显著增加;2)用药前细菌学检查率低,多数采用经验用药;3)两组术后切口和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用药监控可以提高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病原菌种类,指导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方法 采取中耳脓性分泌物进行需氧菌、真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观察病原菌. 结果 179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分离出病原菌216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03株,铜绿假单胞菌 69株,真菌18株.结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是本地区慢性化脓性的中耳炎主要致病菌,二者均对氟喹诺酮类敏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病原菌种类,指导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方法采取中耳脓性分泌物进行需氧菌、真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观察病原菌。结果179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分离出病原菌216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o5株,铜绿假单胞菌69株,真菌18株。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是本地区慢性化脓性的中耳炎主要致病菌,二者均对氟喹诺酮类敏感。 相似文献
17.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8,(4):330-332
目的探讨加强药事管理对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药事管理干预前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200例为干预前组。药事管理干预后,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住院治疗的200例患者作为干预后组。对比分析药事管理干预前后2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费用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前,处方中出现频率位居前3位的抗菌药物分别是注射用头孢他啶、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注射用头孢曲松。干预后,处方中出现频率位居前3位的抗菌药物分别是注射用头孢呋辛钠、注射用头孢唑啉、克林霉素注射液。干预前组和干预后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别为100.0%和74.5%,干预后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低于干预前组(χ~2=12.235,P<0.001)。干预前组和干预后组患者抗菌药物费用分别为(1 400.0±16.2)、(1 010.0±14.5)元,干预后组患者抗菌药物费用均低于干预前组(P<0.05)。干预前组和干预后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0.0%和9.0%,干预后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干预前组(χ~2=8.514,P<0.001)。结论加强药事管理工作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可以节约医疗费用,降低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