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分析内淋巴囊瘤的CT和MRI表现,降低术前误诊率.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为内淋巴囊瘤的9例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行CT检查9例,MR检查8例,回顾性分析发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病变部位及数目、影像学特征,总结误诊原因.结果(1)发病年龄在35~60岁5例(55.6%),<35岁2例(22.2%),>60岁2例(2...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颞骨内淋巴囊瘤的HRCT、MRI影像学特点并进行鉴别诊断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误诊的颞骨内淋巴囊瘤的临床症状、病理组成、HRCT及MRI表现。结果:术后病理证实4例颞骨内淋巴囊瘤均是以内淋巴囊所处的正常解剖位置为中心、血供丰富、侵蚀邻近骨质的乳头状腺瘤。4例HRCT显示肿瘤内部钙化骨针,边缘可见薄层不规则环形钙化影。2例为T1WI不均匀高低混杂信号,T2WI呈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1例在T1WI增强扫描后不均质明显强化。并能够将其与其他桥小脑三角的肿瘤鉴别开来。结论:颞骨内淋巴囊瘤是表现为恶性生长方式的良性肿瘤,其影像学表现有共同特点,能够在术前对颞骨内淋巴囊瘤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BIDP)的MR表现特征,探讨MR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8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的MR影像学表现,包括病变形态学、信号强度、肿块内部强化特征及动态增强曲线类型.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MR表现相对照.结果 18例BIDP中肿块性病变15例,其中13例为单发肿块,2例为多发肿块.平扫去脂T2WI呈均匀稍高信号8例,高信号2例,混杂稍高信号5例;病灶圆形边缘光滑7例,卵圆形边缘光滑1例,分叶状边缘不规则1例,分叶状边缘毛刺4例,沿导管走行方向分布多发结节及肿块2例.增强内部均匀强化5例,不均匀强化5例,边缘强化5例;强化曲线为Ⅱ型8例,Ⅲ型7例.18例BIDP中2例为段样非肿块样病灶,去脂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内部不均匀强化,其中1例合并乳头内陷,强化曲线均为Ⅲ型.18例BIDP中1例呈全乳腺非肿块样病灶,去脂T2WI呈稍高信号内见手指样低信号延伸至乳头,增强内部特征呈网状树枝状强化,强化曲线为Ⅱ型.结论 MRI对发现与定位BIDP病灶及术前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分析129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MRI影像特征,提高对该病的MRI影像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4年6月本院行乳腺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9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术前MRI影像表现,包括形态学特征、动态增强表现及BI-RADS 分类评估。结果:129例确诊病例中,MRI发现有异常强化病变113例,表现为结节肿块型强化病灶86例(66.67%);非肿块强化病灶27例(20.93%);导管扩张不伴异常强化11例(8.52%);另外有5例MRI为阴性。113例强化病变动态增强表现为上升型强化27例(20.93%),平台型强化41例(31.78%),流出型强化45例(34.88%)。MRI评估BI-RADS 1~3类108例,BI-RADS 4类21例。结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点,术前MR检查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定位,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BI-RADS MRI评估分类有部分高估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MRI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MRI表现,包括形态学、平扫信号、动态增强TIC形态、DWI信号及ADC值特点。结果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MRI表现分为三类:1囊状扩张的导管内见实性结节;2实性结节肿块型(伴或不伴邻近导管扩张);3隐匿性乳头状瘤,既仅见扩张的导管,未见明确实性结节。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与ADC值表现多样,其诊断需结合形态学。结论 MRI对病灶形态及功能成像具有优势,可为临床确诊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在乳腺专用磁共振成像(DB-MRI)上的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乳腺专用磁共振成像并经病理证实的40例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病例资料,探讨其MRI特征及诊断价值。结果:40例中39例显示强化(占97.5%),其中36例表现为结节样强化,3例为条状强化;1例仅见导管扩张(占2.5%),未见明显强化病灶。主要MRI表现可归纳为5种:边缘光滑结节型(55%,22/40)、边缘不光滑结节型(25%,10/40)、囊内结节型(10%,4/40)、条状强化型(7.5%,3/40)和无强化型(2.5%,1/40)。结论:乳腺专用磁共振成像可以很好地显示及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相似文献   

7.
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目的:分析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征象,以提高其诊断的正确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节细胞神经瘤11例,男4例,7列,除1例发生于后纵隔者为9岁儿童外,其余10例发病年龄22-63岁,中位年龄44.6岁。10例患者经CT扫描(包括平扫和增强扫描5例,平扫3例,直接增强2例);3例患者经MR检查(平扫2例,平扫+增强扫描1例)。结果:(1)节细胞神经瘤以青年和成年人多见(10例,90.9%);(2)腹膜后6例(54.5%),后纵隔3例(27.3%),颈部2例(18.2%);(3)肿物边界清晰,位于腹膜后者多沿周围器官间隙呈嵌入性生长,邻近大血管被包绕穿行于肿物之中或受压移位为其特征性表现之一。CT平扫为均匀低密度(8/8例),可伴有钙化,增强扫描后强化不明显(4/7)或仅见少量条线形强化(3/7例);MR T2WI为明显不均匀高信号(3例),注射对比剂后呈延迟强化(1例)。结论:CT的MRI有助于提高节细胞神经瘤诊断的准确性,并可进一步观察病变与周围血管及器官的关系,为临床及手术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8.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MRI表现及其应用价值。我们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1名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平扫及增强MRI表现。其中14名患者行钼靶X线检查,5例行乳腺导管造影检查。结果发现单发导管内乳头状瘤18例,多发导管内乳头状瘤3例。除外单发型导管内乳头状瘤中的3例的MRI结果显示阴性外,其余病灶在MRI呈两种表现:一种是呈囊状扩张的导管内可见实性肿块,肿块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灶,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灶;增强扫描肿瘤常见均匀强化。另一种的MRI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特点多样,部分与恶性肿瘤难以区分。导管内乳头状瘤的MRI表现与某些乳腺恶性肿瘤有类似和重叠之处,但也具有一定特征性;MRI能较准确地发现与定位病灶,对临床诊断与手术治疗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桥小脑角脉络丛乳头状瘤一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患者女 ,34岁。头痛 6个月 ,双目视力下降、左耳鸣、面部麻木 11个月。体检 :双目视力下降 ,双视神经乳头水肿 ,可见火焰状出血及白色分泌物。角膜反射迟钝。左耳听力较右侧稍差。闭目站立征阳性 ,站立不协调。左侧第Ⅱ、Ⅴ、Ⅷ颅神经麻痹。CT(外院 ) :左侧桥小脑角 (CPA)见边界清楚的混杂密度占位 ,第 4脑室受压移位。幕上脑室轻度扩张。增强后病变呈均一强化 ,约 3 97cm× 3 49cm大小 ,其后方可见弧形带状低密度未强化区。岩骨无破坏 ,内听道无扩大。CT诊断 :左CPA脑膜瘤 ,听神经瘤待除外。MRI:左侧CPA见约 4cm× 5…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淋巴囊肿瘤(ELST)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9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19例20耳经病理证实的ELST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包括病灶的位置、大小、边界、密度、骨质破坏、MRI平扫及增强的信号特点、DWI及动态增强特点。采用配对 t检验比较病灶和同侧翼...  相似文献   

11.
累及咽旁间隙的肿物的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分析累及咽旁间隙肿物的影像学特征。材料与方法:总结分析了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累及咽旁间隙肿物的MRI、CT、MRA和DSA表现。包括腮裂囊肿4例、颈静脉球瘤3例、颈动脉体瘤4例、神经鞘瘤3例、鼻咽癌侵入咽旁间隙5例。15例行MRI检查、9例行CT扫描、3例行MRA检查、5例行DSA检查。结果:MRI对肿块的大小、形态、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继发改变能清晰显示,并可见具有特征性的副神经节瘤瘤内纡曲、匍行的低信号血管影。颈静脉球瘤的CT特征性表现是颈静脉孔的扩大和骨质破坏。MRA和DSA对肿瘤血管的显示十分清楚。结论:MRI对累及咽旁间隙肿物的诊断优于CT,若能结合CT、DSA、MRA等其他影像学技术,能更准确地评估病变的部位和性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淋巴囊肿瘤的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经病理证实的内淋巴囊肿瘤的CT、MRI及DSA表现。结果内淋巴囊肿瘤CT表现以岩骨后缘中部为中心的蜂窝状或虫蚀状骨质破坏。MRT1WI上可见片状高信号区及血管流空信号。DSA显示肿瘤血供丰富,主要由颈外动脉的分支供血,小脑前下动脉参与部分血供。结论内淋巴囊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熟悉其表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淋巴管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探讨淋巴管瘤CT和MR表现及影这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12例淋巴管瘤,小儿3例,成人9例;CT扫描11例,MR扫描1例,回顾性分析其CT及MR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结果。  相似文献   

14.
脑裂畸形的CT,MRI诊断(附24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结合脑裂畸形的病理改变分析其CT、MRI表现特点,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4例脑裂畸形资料,其中CT20例,MRI4例。结果:CT、MRI上特征性表现为由灰质相衬的裂隙横跨半球,内达侧室,外达脑表面。裂隙内端多数有侧室外壁的憩室状突起,外端脑表面开口处均有楔形或扇形扩大。所衬灰质与大脑皮层连续,CT上与皮层等MRI能良好显示脑裂畸形的病理解剖特征,且MRI优  相似文献   

15.
肾上腺间质组织肿瘤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分析5例罕见的肾上腺质组织肿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对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肾上腺间质组织肿瘤的CT和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右肾上腺神经纤维瘤2例,右肾上腺神经鞘瘤1例,左肾上腺纤维脂肪瘤1例,双侧肾上腺脂肪瘤1例。结果1例神经纤维瘤和1例神经鞘瘤有大的囊空区,1例神经纤维瘤显示多发性钙化和片状的增强。1例纤维脂肪瘤为T1WI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注射钆剂后明显增强。1例双  相似文献   

16.
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清荣  邹利光  陈垦  陆明  罗勇 《放射学实践》2003,18(11):814-815
目的:探讨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影像表现,评价MRI的诊断价值。方法:报道5例经手术证实的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影像所见,MRI检查4例,彩超检查3例,CT检查2例和主动脉造影1例。结果:胸、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分别为3例和2例,假性动脉瘤位于主动脉轮廓外。彩超显示瘤体与主动脉有双向血流。CT和主动脉造影表现层状密度瘤体、早期强化和显影。MRI表现假性动脉瘤壁厚薄不均和信号不均质,均有破裂口。GRE显示经主动脉狭窄破裂口向瘤腔内喷射高信号血流。结论:MRI对假性动脉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树胶肿型神经梅毒的影像学表现(附三例报告)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树胶肿型神经梅毒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搜集 3例做过头颅手术的树胶肿型神经梅毒 ,全部 3例均有婚外性生活史 ,实验室检查血清和 (或 )脑脊液标本高度提示梅毒 ,术后病理诊断为脑树胶肿型梅毒。结果 头颅影像检查中 ,例 1CT平扫示左侧颞叶大片低密度病灶 ,约5 0cm× 3 5cm大小 ,伴明显的占位效应 ,增强扫描以环状强化为主 ,未行MR检查。例 2CT平扫见右额叶混杂密度病灶 ,增强后病变中心有小点状强化 ,呈轻度占位 ;MR扫描见右额叶、右侧脑室旁分别有一直径为 1 5cm和 1 0cm大小的T1WI呈等信号、T2 WI呈高信号的类圆形病灶 ,增强后病灶呈环状强化 ,右侧脑室前角轻度受压 ;例 3头颅CT平扫示颅内多发低密度占位性病变 ,以双额叶和左颞叶为主 ,未做增强扫描 ,而MR平扫示双侧大脑半球多发性长径 1~ 3cm大小不等的结节和团块状病灶 ,T1WI呈低信号、T2 WI呈高信号 ,注入对比剂后大多为结节样或环状强化。结论 该病的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征性 ,术前诊断须综合分析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18.
颅内神经元肿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 探讨颅内神经元肿瘤的影像学表现,评价CT和MRI对该类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经手术不病理证实的神经元肿瘤10例,回顾分析其CT及MRI表现,结果 节细胞胶质瘤3例;中枢神经细胞瘤3例;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上皮肿瘤(DNT)3例(7个病灶),肿瘤外形呈脑回状或结节脑回状,2个局灶性者呈中度强化,其余无明显强化。多纤维组织性婴儿节细胞胶质瘤(DIG)1例,病灶囊变明显,可见钙化,肿瘤实体明显均匀强化,结论 部分神经元肿瘤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但仅造影像学表现作出诊断是困难的,须结合临床资料,可进一步提高该类肿瘤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提高对胃黏膜巨肥厚症CT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4例胃黏膜巨肥厚症临床和CT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进行总结,对病因、病理及诊断进行讨论。结果 胃黏膜巨肥厚症4例,其中局限型1例,弥漫型3例,CT表现特点为黏膜皱襞增粗,呈息肉状、指状、脑回状甚至瘤状,但基底部的胃壁厚度在正常范围。结论 采用合适的检查技术,CT可以显示胃黏膜巨肥厚症特征的CT表现,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