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彭伟 《北京中医药》2009,28(10):776-777
许心如主任提倡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抓主证施治,认为现代人眩晕的主要病机是痰扰而眩,气逆头晕,提出无论补虚泻实,均应以化痰降逆为主要治法,选用旋覆代赭汤为主方加减多验;同时,许主任认为临证中应中医辨证、西医辨病相结合,阐发前贤立方的精旨而又不拘泥于所设主治,使经方用于时病,可获奇效.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讲义·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之“附子粳米汤”证条下按曰:“理中汤、附子粳米汤均治中焦虚寒证。但理中汤证,主要在于下利,而附子粳米汤证,则主要在于呕吐,此为二者不同之处。”笔者认为,此二方证之别,不仅在  相似文献   

3.
古今多数医家认为,仲景《伤寒论》中的小柴胡汤是少阳病的主方。小柴胡汤证就是少阳病,把二者等同起来。个人认为,小柴胡汤证和少阳病在发病,病机,主证、主脉、治疗原则以及应用范围等方面是有区别的。小柴胡汤是治疗太阳病的主方之一,并非是少阳病的主方。具体分析如下。一、小柴胡汤出自太阳篇,是治疗太阳病主方之一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篇中。小柴胡汤证是太阳篇中的主要汤证之一。在太阳篇一百七十八条原文中,小柴胡汤证就有十二条,占全书小柴胡汤证总条文数的三分之二。而在少阳篇中却只有一条。在太阳篇第87、  相似文献   

4.
柴胡桂枝干姜汤病机辨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方药分析,认为本方证的主要病机是邪陷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并认为本方证并未兼有太阳表征及水饮内停,而太阴虚寒、阴津不足才是其兼证,因而本方具有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特点,主要用治邪入少阳、太阴虚寒、阴津不足之证。  相似文献   

5.
主要论证中医辨证论治是以病机为中心的观点,认为证候病机是辨证要探求的主要内容,审察病机是医生临床之首务,证候病机是用药的主要靶点,解除病机则是论治的的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6.
小建中汤证病机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世医家多认为小建中汤证为中焦虚寒证。综合《伤寒杂病论》中所论述的小建中汤条文主治症状和张仲景用药特点,认为小建中汤证中焦虚寒病机理论与原文所述症状、方药配伍不完全相符。结合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论治方法,围绕"肝阴虚损以致肝气疏泻太过而横逆克土,少阳相火失制而妄动"这一思路,重新解读小建中汤证的病机、症状和用药原则。认为小建中汤证之病机当为肝阴虚损,以致肝气疏泻太过而克脾土、少阳相火失制而妄动是文章的创新点。  相似文献   

7.
李晓凤  张少强  杜武勋 《新中医》2021,53(15):188-191
通过历代文献研究,追溯胸痞病因病机,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情志失调、寒邪内袭、饮食失调、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方面。病机为五脏气化不利或痰浊、瘀血等内扰,或胸中大气下陷、不能贯心脉而行呼吸,导致胸中气机不畅,升降失常;胸中气机不畅是病机关键。胸痞证型分虚实两端,常见实证主要有气滞心胸证、心脉瘀阻证、痰浊闭阻证、心肺燥热证等证型;虚证主要有大气下陷证。其治疗以宽胸理气为总原则,补虚泻实兼顾,创制胸痞方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选读》教材认为第96条之“往来寒热”属于少阳病症,表现为发热恶寒交替。通过进一步研读《伤寒论》原文,笔者认为第96条所论为柴胡证。在《伤寒论》中,柴胡证不同于少阳证,而是太阳病的变证,主要症状是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基本病机是表寒里热。少阳证主要表现为口苦、咽干、目眩,病机为胆火上炎。往来寒热是柴胡证之热型,体现了柴胡证“半在里半在外”的病位及太阳病渐趋阳明病的病势。往来寒热并非“恶寒时不发热、发热时不恶寒”,而是患者在持续发热状态下,时感恶寒、时觉恶热,恶寒与恶热交替而作。太阳病向阳明病的传变存在着发热恶寒→往来寒热→发热恶热的热型转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沈英  张允岭 《世界中医药》2013,8(10):1242-1243,1247
作者认为少阳病位置非在半表半里,并从小柴胡汤的主治范围及适应证的多样性来看,认为小柴胡汤并非少阳病的主方,非独治少阳病。从小柴胡汤证推及经方的临床应用,认为"汤证一体"是经方的核心思想,抓住核心病机而不拘泥字句,才是仲景经方应用活法。  相似文献   

10.
作者认为,血瘀是肺胀病的主要病理机制之一。在肺胀病的病理过程中,血瘀证可作为独立证型或作为兼证。肺胀病的一些临床表现为瘀血病机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临床依据。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合理运用活血化瘀法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郑生 《中医研究》2006,19(10):47-48
慢性胃炎为临床常见的脾胃病,是以胃粘膜炎症为主要病理变化的慢性疾患。属于中医“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临床以胃脘疼痛,腹胀纳差,呕恶,嗳气等为主要表现。1病机证治根据承继家父李振华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及笔者二十余年的临证体会,认为本病病机本质是脾虚。而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中部分条文的分析,认为张仲景辨证论治的思路有以下的特点:①同病须审寒热虚实而异治;②病证可因体质禀赋而转归;③详辨病位病性而予鉴别;④治随证变凸显辨证原则;这些给后世医家以很大的启发,对中医临证思维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陶兰亭  黄桃 《新中医》2019,51(2):59-60
笔者就临床中出现"但头汗出"一症的病机进行分析,认为其主要以三阳经病变为主,出现在太阳病中有风寒表虚证,阳明病中有热扰胸膈证、热盛伤津证、湿热发黄证,出现在少阳病中有阳微结证、少阳饮停证等,临证辨治结合其兼证可辨其病机以处方用药。  相似文献   

14.
朱步先 《中医杂志》2012,53(11):976-978
从《金匮要略》对口僻的论述获得启示,认为此证主要是经脉间的病变,缓急不调可视为基本病机,处方用药的张弛有度则为因应之策.并列举病案说明:尽管证治有大法可循,而随证运用之妙,在于审时度势、不拘一格化裁成方.  相似文献   

15.
张川  葛惠男 《吉林中医药》2013,33(2):129-130
葛惠男教授认为,患者饮食不调、劳倦过度、情志不畅、素体不足导致中气不足,脾胃虚弱,此为消化性溃疡发病之本.其病位在胃腑,与脾关系极为密切.葛惠男教授将辨病辨证相结合,归纳出本病的主要证型为: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等.葛惠男教授认为消化性溃疡发病的主要因素是脾胃虚弱,常易兼有瘀血内阻,故治疗消化性溃疡时用健脾益气,活血化瘀之法,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6.
本文总结《伤寒论》中误治的有关论述。认为辨证不明及施治有乖为误治的主要原因,误治变证有病未传变,正伤未显;病未传变,正气已伤;病传他经及变生他证之转归,其治亦当细审脉证,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第103条云:“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历代医家对本条的解释众说纷纭。如对“有柴胡证”,有的认为是指“邪气在表里之间”(如成无己);有的认为是指“少阳病”(如尤在泾);也有医家认为是指“柴胡正证”(如刘栋);还有医家认为是“言往来寒热”一证(如郑重光)。我认为这些看法是欠完整或欠妥的。因为从《伤寒论》的有关原文来看,“柴胡证”当包括少阳病的主证、阳微结和热入血室。少阳病的主证,是邪入少阳,胆火上炎,枢机不运,经气不利,邪气在表里之间,或主要在表里之间(如101、232、233条),病属热证。阳微结是太阳表证未解,邪热刚入阳明,热结尚浅所致,邪气一半在表(太阳),一半在里(阳明),与少阳病的主证邪气在表里之间或主要在表里之间是不同的。但与少阳病却同属半表半里热证。热入血室,是妇女在  相似文献   

18.
不寐证是临床中常见的内科疾病。本文从冯明清教授多年辩证诊治不寐证的验案入手探析其对不寐证病因病机、病位病性认识及治则治疗经验。导师认为本病病因病机多由脾胃失司而致,病位病性多见脾胃虚实夹杂证候,从而在治则治疗上应本着顾护脾胃调理营卫平和的总纲。其对该病的认识和临证经验多丰富了对不寐证的治疗思路,值得临床工作者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19.
痉病是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内经》对本病的病因证治已有初步认识,认为系由外感风寒湿邪壅阻经络而成。《金匮要略》详  相似文献   

20.
基于病证结合模式重视以证统病的诊疗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建生 《中医杂志》2011,52(7):558-561
概述病证结合模式下以病统证和以证统病两种诊疗形式,讨论了以病统证与同病异治/同病类治、以证统病与异病同治/异病类治的关系。重点论述呼吸系统疾病的以病统证和以证统病的诊疗形式,强调以证统病诊疗中同证同治中的差异,即证同而病因不同、证同而病位不同、证同而病势不同、证同而主症不同、证同而病性不同、证同而程度不同、证同而兼证不同等,既要强调同证的共性及所根据同证而制定的基本相同或相似治法,又要注重同证中的差异而采用的不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