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刺激对脑梗死大鼠突触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方式电刺激对大鼠脑梗死后突触素表达的影响,探讨电刺激促进神经康复的物质基础。方法:成年健康Wisdar大鼠10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患侧电刺激组和双侧电刺激组各36只。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动物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电刺激对脑梗死后突触素表达的影响。结果:梗死周围区突触素的阳性反应产物对照组、患侧电刺激、双侧电刺激组14d时分别表达为21.05&;#177;2.46,30.34&;#177;3.18,32.48&;#177;3.81,28d时为:27.11&;#177;3.17,45.15&;#177;3.35,48.91&;#177;3.96,较7d时明显增加。电刺激组在14,28d时明显高于对照组(P&;lt;0.01),双侧电刺激组在28d时明显高于患侧电刺激组(P&;lt;0.05)。结论:电刺激明显增加突触素的表达,双侧电刺激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方式电刺激对大鼠脑梗死后突触界面结构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Wisdar大鼠50只,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动物模型,造模成功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患侧电刺激组和双侧电刺激组各10只。应用透射电镜射像及图像分析技术观察电刺激对脑梗后突触形态及其结构参数的变化。结果:患侧电刺激组与对照组相比:突触间隙宽度犤(25.84±3.49)nm犦明显变窄(P<0.01),突触后致密质犤(57.13±10.29)nm犦显著增厚(P<0.01),活性区长度犤(314.36±24.92)nm犦明显延长(P<0.01),突触界面曲率犤(1.145±0.160)nm犦无显著性意义(P>0.05);双侧电刺激组与患侧电刺激相比:突触间隙宽度犤(21.91±3.72)nm犦明显变窄(P<0.01),突触后致密质犤(70.15±11.82)nm犦显著增厚(P<0.01),活性区长度犤(329.79±20.44)nm犦无显著性意义(P>0.05),突触界面曲率(1.252±0.166)明显变大(P<0.05);双侧电刺激与对照组相比:突触间隙宽度明显变窄(P<0.01),突触后致密质显著增厚(P<0.01),活性区长度明显延长(P<0.01),突触界面曲率明显变大(P<0.01))。结论:电刺激能够促进突触重建,双侧电刺激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3.
电刺激对脑梗死大鼠脑内生长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方式的电刺激对大鼠脑梗死后轴突出芽标记物-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表达的影响。为电刺激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9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患侧刺激组和双侧刺激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动物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电刺激对脑梗死后GAP-43表达的影响。结果:在各梗死周围区生长相关蛋白-43的阳性反应产物增加,3d时反应增高,对照组、患侧刺激组双侧刺激组A值分别为43.32&;#177;7.31,47.08&;#177;8.11,52.80&;#177;9.96,7d时达高峰分别为58.94&;#177;6.81.67.61&;#177;8.57,76.36&;#177;8.99,14d时降低为43.17&;#177;8.38,58.04&;#177;6.15,61.16&;#177;5.89,28d仍有阳性产物表达为40.35&;#177;8.52,44.23&;#177;7.72,59.79&;#177;9.58。患侧刺激组在14d时明显高于对照组(P&;lt;0.05),双侧刺激组在7,14,28d时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lt;0.05),而且在28d时,双侧刺激组明显高于患侧电刺激组(P&;lt;0.05)。结论:电刺激明显增强GAP-43的表达,双侧电刺激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脑梗死大鼠经低频电刺激治疗后,其梗死灶镜区脑皮质突触可塑性变化,初步从分子水平探讨低频电刺激治疗的基本机制。 方法将48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低频电刺激组、安慰刺激组和假手术组。造模术后3 d,低频电刺激组接受低频电刺激治疗7 d(20 min/d);安慰刺激组安放电极但不予电刺激;假手术组无特殊处置。以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动物脑梗死灶镜区突触超微结构,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测定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突触素的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低频电刺激治疗7 d后,与安慰刺激组及低频电刺激治疗前相比,镜区皮质突触的界面曲率增大、突触间隙缩窄;GFAP蛋白表达水平无显著改变,而突触素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 结论低频电刺激可诱导脑梗死大鼠梗死灶镜区脑皮质发生活跃的突触可塑性变化。 相似文献
5.
电刺激对脑梗死大鼠突触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方式电刺激对大鼠脑梗死后突触素表达的影响,探讨电刺激促进神经康复的物质基础。方法:成年健康Wisdar大鼠10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患侧电刺激组和双侧电刺激组各36只。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动物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电刺激对脑梗死后突触素表达的影响。结果:梗死周围区突触素的阳性反应产物对照组、患侧电刺激、双侧电刺激组14d时分别表达为21.05±2.46,30.34±3.18,32.48±3.81,28d时为:27.11±3.17,45.15±3.35,48.91±3.96,较7d时明显增加。电刺激组在14,28d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双侧电刺激组在28d时明显高于患侧电刺激组(P<0.05)。结论:电刺激明显增加突触素的表达,双侧电刺激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功能性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运动功能和缺血半影区与镜区突触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运动功能和缺血半影区与镜区突触素(SYN)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Longa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MCAO造模步骤结束后,在大鼠偏瘫侧上肢埋置金属导线连接FES治疗仪。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安慰电刺激组和FES组,每组又分为0d、3d、7d、14d 4个亚组,每亚组6只。FES在术后3d开始,使大鼠偏瘫上肢产生伸腕和伸指动作,每天1次,每次10min。在FES刺激前后的各个时间点进行网屏实验以观察各组的运动功能变化;应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缺血半影区和镜区SYN蛋白表达。结果:FES组在刺激7d和14d后运动功能较安慰电刺激组明显改善(P<0.05)。脑缺血半影区在刺激3d、7d、14d后、镜区在刺激7d、14d后,FES刺激组较安慰电刺激组SY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结论:FES可以改善急性脑梗死大鼠的运动功能,并增强脑梗死周围缺血半影区和镜区SYN的蛋白表达,即增强脑的可塑性,但半影区的可塑性出现早于镜区,且表达强于镜区。 相似文献
7.
脑梗死后功能的恢复与大脑可塑性有关。影像学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的脑激活图像,这与功能重组相关。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脑损伤后的不同时期未受损组织的变化。Hallett指出这种变化可能是因为去神经传入、去抑制、功能活动依赖性突触的改变、膜兴奋性的改变、新的纤维联系的形成或者是先前存在的纤维联系的暴露。有报道’,猴的幼崽单侧运动皮质损伤,成年时发现有新的运动功能代表区,此区在损伤处的内侧。Staines等对2例脑卒中患者及6例对照者在单侧和双侧重复抓握运动时所进行的功能性MRI检查表明:起初,与 相似文献
8.
双侧肢体电刺激对脑卒中大鼠早期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脑功能系统内和系统间的重组,可能是脑卒中后功能恢复的基本原因.研究脑梗死大鼠在不同电刺激治疗后的功能恢复情况,证实双侧与患侧电刺激的差异性。方法:用线栓法制成脑梗死模型,在梗死后大鼠肢体进行不同电刺激,用运用走横木测试方法进行测试,观察不同时期的大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侧刺激组和双侧刺激组的功能恢复较无刺激组的运动功能恢复明显(F=15.083,44.083,60.473,P&;lt;O.05)。双侧刺激组的运动功能恢复较患侧刺激组的功能恢复明显(P&;lt;O.05)。结论:双侧肢体电刺激使脑卒中后早期功能恢复增强。这为临床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提供了方便而实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运动训练对脑梗死大鼠行为学及突触形态结构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研究运动训练对脑梗死大鼠行为学的影响并从突触形态结构可塑性角度探讨其机制。方法: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脑梗死(MCAO)模型,3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康复组。康复组于手术后第5d开始进行滚筒、转棒、走平衡木、网屏训练,对大鼠进行运动能力和学习记忆能力测评观察其行为学变化,电镜观察缺血侧感觉运动区和CA3区突触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第5周时康复组和模型组转棒活动、平衡木活动、网屏训练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学习记忆能力比较康复组与模型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康复组两脑区(患侧感觉运动皮质和海马CA3区)突触界面曲率、突触活性区长度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SD厚度和穿孔性突触百分率明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运动训练促进脑梗死大鼠运动能力和学习记忆能力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脑梗死大鼠缺血侧感觉运动皮质和海马CA3区突触结构参数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0.
双侧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大鼠血管构筑的改变 总被引:18,自引:8,他引:18
目的:研究脑梗死大鼠在不同电刺激治疗后血管构筑及梗死体积的变化。方法:用线栓法制成脑梗死模型,在梗死后大鼠前肢腕部进行不同电刺激,用病理切片方法观察不同时期的大鼠血管构筑情况,同时计算不同时期的大脑梗死体积,结果:双侧刺激时在不同脑区域的血管面积密度要比患侧刺激和对照组显增加。不同电刺激时脑梗死体积无明显差异。结论:双侧电刺激使梗死区周围,下部及镜像区的血管面积密度明显增强,功能恢复与梗死体积大小无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颅磁刺激(TMS)对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后神经功能恢复和健侧突触结构参数变化的影响,探讨其代偿机理。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随机分为TMS组和对照组,前者给予TMS治疗28d,后者常规饲养,观察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健侧大脑感觉运动皮质区突触超微结构参数的变化。结果TMS组大鼠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电镜下观察到TMS组大鼠脑感觉运动皮质区突触界面曲率、突触后致密物质(PSD)厚度增加,突触间隙变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MS可促进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改善,其机制可能与健侧突触超微结构参数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2.
段小东余茜覃波张雷杨敏刘曦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4)
目的研究电针对脑梗死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梗死侧海马CA3区突触结构的影响。 方法48只Wistar雄性成年大鼠制成右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模型后分为对照组和电针组,每组24只,2组又分别分为1,2,3周3个时段进行观察,每个时段8只。电针组于术后24 h开始进行电针治疗,对照组置于普通笼中正常喂养,不给予任何治疗。采用Morris水迷宫进行学习记忆能力评定,并观察梗死侧海马CA3区突触结构参数的变化。 结果电镜下观察到电针组各时段梗死侧海马CA3区突触后致密物厚度、活性区宽度及突触后膜曲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习记忆能力测评:对照组大鼠表现明显的学习记忆障碍,电针组在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试验中和空间探索试验中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电针可通过改变脑梗死大鼠梗死侧海马CA3区突触结构参数而改善脑梗死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3.
经皮电神经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脑局部血流量的影响初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单次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对脑卒中患者脑局部血流量的影响。方法:4例初发脑卒中患者(男、女各2人,55—73岁,发病42-131天)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对象分别接受2次脑局部血流量(rCBF)的检测,2次检测间隔60min,治疗组在2次检测之间接受60min的TENS冶疗。用不对称指数和变化率分析治疗前后患侧病灶及其周边半暗带区以及病灶对应的健侧脑组织及其周边区域(镜像部位)rCBF的变化。结果:单次TENS冶疗后,治疗组不对称指数增加,患侧和健侧rCBF变化率增加,虽然与对照组相比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组的变化较对照组明显。结论:单次TENS治疗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患侧和健侧半球的rCBF,推测对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改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障碍与海马突触界面结构参数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学习记忆障碍的神经病理机制,方法:建立VD动物模型,以Y型电迷宫和Morris水速宫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应用透射电镜和形诚计量分析VD大鼠海马Gray I型突触的突触界面结构参数的变化。结果:VD大鼠海马CAI区Gray I型突触的突触界面曲率,突触间隙宽度,突触后致密物厚度均比假手术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VD大鼠学习记忆障碍与其海马CA2区GrayI型突触的;界面结构参数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瘦素对大鼠胰岛细胞胰岛素分泌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Wistar乳鼠胰岛细胞,与瘦素共同孵育24h后,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对照组和瘦素温育的大鼠胰岛细胞的胰岛素分泌量。结果:基础状态下,瘦素组胰岛素分泌量为(50.63&;#177;5.53)mU/L,与对照组比较(67.71&;#177;6.01)mU/L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213,P&;lt;0.01)。在葡萄糖刺激下,瘦素组的胰岛素分泌量为(153.43&;#177;11.03)mU/L,也明显低于对照组(205.38&;#177;15.50)mU/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531,P0.01)。结论:瘦素抑制基础状态和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瘦素可能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陈涛张秀清唐吉友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7)
目的探讨单侧与双侧电刺激对脑梗死大鼠肢体运动功能和Rho激酶表达的影响。 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Sprague-Dawley大鼠大脑中动脉永久性闭塞模型,将造模成功且存活的脑梗死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单侧电刺激组、双侧电刺激组(各36只),假手术组、对照组自然恢复,单、双侧电刺激组接受电刺激治疗。利用平衡木试验(BWT)观察造模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各组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脑梗死灶周边区Rho激酶的表达水平,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灶体积的变化。 结果第7,14,21天,电刺激组大鼠BWT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第14,21天双侧电刺激组优于单侧电刺激组(P<0.05)。第14,21天,电刺激组Rho激酶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双侧电刺激组Rho激酶表达水平较单侧电刺激组更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2个电刺激组第3天脑梗死灶体积无明显变化(P&rt;0.05),第21天脑梗死灶体积显著缩小(P<0.05),双侧电刺激组与单侧电刺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早期电刺激能够促进脑梗死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并且促进脑梗死灶体积缩小,双侧电刺激疗效优于单侧电刺激,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脑梗死灶周边区Rho激酶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康复训练对大脑中动脉闭塞大鼠脑梗死灶周围突触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康复训练对大鼠脑梗死灶周围突触素(P38)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Wistar大鼠采用Longa颈外动脉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康复组、造模对照组,康复组每天进行1小时滚筒、平衡木、转棒及网屏训练,造模对照组置于普通笼中饲养,不予以康复训练。每组随机分为3天、7天、14天、21天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各5只大鼠,分别于相应天数取脑,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每个时间点脑梗死灶周围突触素的表达。结果:康复组神经功能评分较造模对照组为好(P<0.05);突触素阳性细胞于脑缺血3天后即已出现,7天、14天、21天大量表达,7天为高峰,且康复组较造模对照组多(P<0.05)。随时间延长免疫组化染色变深。结论:康复训练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表达较高水平的突触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是否是通过增加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梗死周边区突触谷氨酸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增加突触可塑性,促进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改善。 方法选择雄性Wistar大鼠81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安慰刺激组及FES组,每组27只。安慰刺激组和FES组采用光化学诱导法制作Wistar大鼠右侧脑局灶缺血模型,假手术组予以冷光源照射但不注射玫瑰红。造模成功3d后,FES组给予功能性电刺激,每日1次,每次刺激10min,间歇10min后再刺激10min;安慰刺激组连接电刺激器,但不打开电源;假手术组常规饲养,不予任何处理。3组大鼠均于干预3、7、14d后测定其运动和感觉功能,于测定结束后处死对应时间点大鼠,取梗死周边区皮质行Western blot检测,测定NMDAR1,pGluR1和GluR1的含量,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大鼠不同时间点的感觉、运动功能和蛋白定量。 结果干预7、14d后,FES组大鼠的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0.30±0.08)分和(0.20±0.07)分,与安慰刺激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14d后,FES组大鼠的贴纸去除时间分别为(15.1±7.2)s和(10.3±4.7)s,与安慰刺激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d后,FES组大鼠的NMDAR1含量与安慰刺激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4d后,FES组大鼠的GluR和pGluR1含量与安慰刺激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功能性电刺激可促进脑缺血大鼠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恢复,其可能机制可能与功能性电刺激可促进梗死周边区NMDAR1,pGluR1和GluR1通路中相关蛋白的表达以及沉默突触的去沉默化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急性脑梗死大鼠梗死侧顶叶皮质巢蛋白(nestin)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FES治疗在脑梗死后早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60只雄性SD大鼠分为电刺激组、安慰刺激组、对照组,每组20只,每组大鼠再分为治疗1,3,7,14 d共4个亚组,每个亚组5只.参照改良Longa线栓法制作急性脑梗死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电刺激组与安慰刺激组于MCAO后第3天开始治疗.电刺激组以表面电极刺激偏瘫侧前肢,FES参数设置的强度以前肢能发生明显的伸腕、伸趾动作为宜.安慰刺激组将FES治疗仪的治疗电极放在偏瘫侧前肢伸肌群的运动点上,但关闭电源不予以电刺激,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治疗.所有大鼠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3,7,14天给予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定,同时,以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析大鼠脑梗死侧周围远隔区顶叶皮质nestin表达的阳性细胞数.结果 治疗3 d后,电刺激组与安慰刺激组和对照组大鼠的mNS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7 d和14 d后,电刺激组大鼠mNSS评分显著高于安慰刺激组和对照组(P<0.05);但安慰刺激组与对照组之间mNSS评分在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7,14 d后电刺激组大鼠脑梗死侧周围顶叶皮质nestin表达的阳性细胞数较安慰刺激组和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安慰刺激组和对照组之间在各时间点脑梗死灶周围远隔区顶叶皮质nestin的阳性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ES治疗脑梗死早期大鼠偏瘫肢体可显著促进其神经功能的恢复;FES治疗可促进梗死灶周围nestin的表达,这可能说明了FES治疗的另一个分子机制.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functional electric stimulation(FES) on neural function recovery and expression of nestin around cerebral infract area of rats with acute stroke.Methods The model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 of male adult SD rats was established with the method of modified intraluminal filament occlusion.Sixty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model rats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into FES group, placebo group and control group(20/group).Three days after MCAO' s surgery, rats in FES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FES device while the ones in placebo stimul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he same FES device but without electrical output.Rats in control group had no treatment.All group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to 4 subgroups according to treatment time:1 d,3 d ,7 d and 14 d (5/subgroup).The 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mNSS) was adopted to evaluate neural function recovery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4 time points as mentioned above.Meanwhile,the nestin expression in various time points was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stain in distant area of ipsilateral cortex of infarction.Results The mNSS sours in FES group is lower than that in placebo simul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t the 7 thd and 14thd (P < 0.05 ) ;The expression of nestin-positive cells in distant area of ipsilateral cortex of infarction of rats in FES group is higher than that in placebo stimul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 P < 0.05 ).Conclusions FES may improve the recovery of neural function in the earlier stage of cerebral infarction.FES treatment could improve the expression of nesitin around cerebral infarct area and it could be one of the mechanisms of FES' s effec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