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4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apid plasma reagin test, RPR)阴性梅毒患者发生神经梅毒的可能性。方法 选取2015—2020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皮肤科血清RPR阴性的梅毒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结果 共纳入血清RPR阴性的梅毒患者58例,其中男23例,女35例,年龄21~75岁,平均(43.1±12.1)岁,平均病程(5.1±1.7)年。早期梅毒患者1例(1.7%),晚期41例(70.7%),不明分期16例(27.6%);有神经系统症状患者27例(46.6%);驱梅治疗患者54例(93.1%),未经治疗4例(6.9%);重复驱梅治疗患者15例(25.9%)。腰椎穿刺结果显示,5例患者疑似神经梅毒,均出现脑脊液WBC升高,其中1例脑脊液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gglutination, TPPA)阳性;3例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其中2例经头孢曲松强化驱梅治疗后,症状未见好转;2例在腰穿前3~6个月血清RPR阳性,RPR波动于1∶1~1∶2。结论 血清RPR阴性梅毒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神经梅毒治疗后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apid plasma reagin test,RPR)滴度变化替代脑脊液检测预测疗效的可行性。方法:治疗47例符合条件的神经梅毒患者后,记录6个月的血清RPR滴度及脑脊液异常,并分析治疗前不同血清RPR滴度下有效预测值的差异。结果:治疗后6个月,26例(55.3%)患者血清RPR治疗有效,37例(78.7%)患者脑脊液异常治疗有效,治疗前血清RPR≥1∶16的患者组血清RPR滴度变化更能预测脑脊液异常的变化。结论:在高血清滴度的患者中,血清RPR可以替代脑脊液检查预测神经梅毒患者的疗效,避免过多腰椎穿刺检查。  相似文献   

3.
叶荣夏  张斌海  张忠东  闫俊  刘永萍  喻剑华  刘寿荣 《浙江医学》2015,37(18):1535-1536,1543
目的 了解艾滋病(AIDS)合并神经梅毒(NS)的临床特征,为该病的诊治提供帮助。 方法 回顾分析近 1 年多来 22 例 AIDS 合并 NS 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头颅 CT 及 MRI 检查情况。 结果 22 例患者均为男性,近半数有男 - 男性行 为史。18 例为无症状型 NS,4 例为有症状型,其中脑实质型 2 例、脑血管型 2 例。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1:32 者 19 例(86.6%),有症状型患者头颅影像学检查均有异常。所有患者均进入 AIDS 期,需进行驱梅及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治 疗。 结论 本组 AIDS 合并 NS 的患者以无症状型多见,需积极驱梅、抗 HIV 治疗,对于血清 RPR 滴度≥1:32 的患者,随访中应加强 脑脊液复查。对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年轻男性患者,需警惕 AIDS 合并 NS 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50对夫妻间梅毒发病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夫妻间梅毒发病及治疗情况。方法对50例首诊梅毒患者及其配偶进行3年追踪诊疗并分析。结果首诊梅毒50例,男22例,一期梅毒为主;女28例,二期梅毒为主。夫妻同患梅毒41例(82.00%),夫妻一方诊断为梅毒后追踪其配偶诊断为梅毒者37例。另4例初检RPR阴性,追踪至第2~5个月时诊断梅毒。血清学检查一直阴性9例,其中4例之配偶为梅毒患者治疗后复查RPR滴度呈4倍升高,双方驱梅治疗后转阴。结论夫妻同患梅毒比例高。潜伏梅毒发生率较高。RPR未转阴者应进一步查明原因,RPR阴性者亦不意味着没感染,提倡同查同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几种诊断方法对无症状神经梅毒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32例病期大于1年的潜伏梅毒、复发梅毒、血清RPR持续阳性的无神经症状的梅毒患者抽取脑脊液并进行脑脊液(CFS)白细胞和蛋白常规和梅毒实验室试验(VDRL)、梅毒血清快速反应素试验(RPR)、荧光密螺旋体抗体(TPPA)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2例梅毒患者CFS五项检测,有21例出现阳性,其中5项全部阳性有1例,3项阳性4例,2项阳性4例,1项阳性12倒;常规检测发现7例异常(21.88%),其中3例(9%)蛋白和5例(16%)白细胞升高,5例(16%)VDRL阳性患者同时出现RPR和TPPA阳性,7例(22%)RPR阳性患者同时出现TPPA阳性,17例(53%)TPPA阳性有10例其它4项皆为阴性。结论病期大于1年复发梅毒、血清RPR持续阳性患者其脑脊液存在异常,可能存在无症状神经梅毒,应及早采取神经梅治疗。  相似文献   

6.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7,(4):367-369
目的:分析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检查、头颅核磁共振(MRI)、心脏彩超等在有无症状分组之间是否具有差异性。方法:回顾44例神经梅毒住院患者的临床表现、资料及诊治,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4例中无症状神经梅毒13例,有症状神经梅毒31例。无症状组脑脊液蛋白含量与有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两组患者梅毒血清滴度、脑脊液TRUST阳性率、脑脊液白细胞含量、头颅核磁共振检查异常率、心脏彩超检查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梅毒的诊断应结合临床表现、血清学、脑脊液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有症状组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检查蛋白含量较无症状组显著升高,脑脊液蛋白含量较高者出现神经症状的风险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7.
一项新研究显示,测量快速血浆反应素(RPR)的血清水平能预测神经梅毒的治疗效果,从而避免需要进行腰椎穿刺的脑脊液检查。研究者表示,神经梅毒治愈定义为脑脊液和临床症状恢复正常。在目前这项研究中,研究者评估了血清RPR滴度恢复正常与脑脊液、临床症状正常化之间是否存在联系。研究者对110例分别治疗了4个月、7个月和13个月的神经梅毒患者进行了上述参数的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头孢曲松钠治疗早期神经梅毒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早期梅毒(一、二期梅毒)患者进行血清学及脑脊液检查,将确诊的28例无症状神经梅毒和4例梅毒性脑膜炎随机分成两组,均住院接受治疗,其中头孢曲松钠组17例,予头孢曲松钠2g/d静脉滴注,连续14d;青霉素组15例,应用水剂青霉素治疗,400万U/次静脉滴注,每4h一次,连续14d。结果治疗后6个月,头孢曲松钠组和青霉素组血清学RPR滴度分别有16例(94.1%)、14例(93.3%)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分别有7例(41.2%)、7例(46.7%)下降4倍及以上。CSF RPR滴度分别有9例(52.9%)、8例(53.3%)出现下降;治疗后12个月两组分别有14例(82.4%)、13例(86.7%)血清学及CSF RPR同时转阴;治疗后18个月两组分别有16例(94.1%)、14例(93.3%)血清学及CSF RPR转阴,各有1例仍未转阴,但血清学RPR滴度持续下降,目前仍在随访。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孢曲松钠可以替代水剂青霉素,作为治疗早期神经梅毒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9.
梁波  陆鹏  朱正伟 《安徽医学》2022,43(5):507-510
目的 分析神经梅毒患者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为神经梅毒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1例神经梅毒住院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该疾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颅脑MRI检查结果。结果 21例神经梅毒(11例早期,10例晚期)患者中,男女性别比为1.33:1;年龄23~67岁,发病年龄30~57岁,共17例(80.95%);11例早期神经梅毒患者中,9例(81.82%)无明显临床表现;10例晚期神经梅毒患者均表现为麻痹性痴呆。21例患者中,10例(47.62%)患者脑脊液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阳性,13例(61.9%)患者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升高,17例(80.95%)患者脑脊液蛋白升高;13例(61.9%)患者颅脑MRI可见异常改变;青霉素规范驱梅治疗有效率为80.95%,4例治疗效果不佳者均为晚期患者。结论 神经梅毒发病男性略多于女性,发病主要为青壮年。早期神经梅毒无明显临床症状;晚期神经梅毒可出现精神、行为异常,此病诊断必须综合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MRI检查,规范化青霉素治疗对早期患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李东  刘洪军  梁若飞  赵龙  漆建 《西部医学》2023,35(6):889-893+898
探讨神经梅毒继发脑积水患者的临床特征,为神经梅毒继发脑积水患者的诊断、治疗、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2022年3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35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0例患者继发脑积水,总结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的特点,并与常规神经梅毒患者的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神经梅毒继发脑积水患者中,男9例(90%),女1例(10%);年龄35~77岁,平均(57.50±14.52)岁;首发症状表现多样;脑积水组男性、年龄、全血超敏C反应蛋白、脑脊液TRUST显著高于非脑积水组(P<0.05);头颅磁共振表现多样;经正规治疗后,8例神经梅毒并脑积水患者行驱梅治疗后相应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缓解,1例患者驱梅后行脑室腹腔分流术(V-P)治疗脑积水三主征症状缓解,1例患者驱梅治疗无效。结论 神经梅毒继发脑积水患者以中老年居多,男性多于女性,首发症状表现多样,MRI检查有助于临床诊断及分型,早期规范驱梅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驱梅治疗后脑积水症状未缓解行V-P术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1.
洪俊  饶永彩 《四川医学》2010,31(11):1686-1688
目的比较传统的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与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用于诊断神经性梅毒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探讨RPR是否能用于神经性梅毒的诊断。方法采用RPR、VDRL和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附试验(FTA-ABS)对244例患者(有症状型神经梅毒9例,无症状型神经梅毒18例;一期梅毒5例,二期梅毒7例,潜伏期梅毒65例;经治疗的梅毒50例和其它非梅毒性神经系统疾病90例)的脑脊液(CSF)标本进行试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以临床诊断结果为标准,RPR脑脊液敏感性为99.1%,特异性为77.8%。VDRL试验脑脊液敏感性为98.6%,特异性为70.4%。结论 RPR和VDRL都用于测定CSF标本时,两者具有相似的特异性和敏感性,RPR可以代替VDRL用于神经性梅毒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正>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系统性性传播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可累及多组织和器官,也可长期处于隐性状态。近年来随着梅毒发病率的升高,经正规驱梅治疗后,临床治疗效果不佳甚至治疗失败的发生率明显升高~[1-4]。为探讨梅毒治疗失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梅毒孕妇及其先天梅毒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血清、脑脊液梅毒抗体的检测情况。方法 对40例梅毒孕妇及其所产婴儿进行了临床特点和血清、脑脊液梅毒抗体的分析。结果 40例梅毒孕妇中,潜伏梅毒占87.5%,TPPA检测均阳性,RPR阳性的有35例,滴度介于1:1—1:128之间;40例先天梅毒患儿中出现皮疹的有14例(35%),有骨损害表现的6例(15%),由于母亲忘梅毒而就诊的16例(40%),RPR检测阳性33例(82,5%),滴度介于1:1~1:64之间,2例RPR异常增高,滴度为1:128。脑脊液常规检查显示,45%患儿淋巴细胞增高,50%蛋白增多,22.5%梅毒抗体检测阳性。结论应重视妊娠期梅毒筛查,对于确诊的先天梅毒患儿,注意无症状神经梅毒的发生,为正确评价病情和治疗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潜伏梅毒患者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并整理573例梅毒患者中361例潜伏梅毒患者临床资料,对潜伏梅毒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期、就诊原因、血清学检验及诊治情况的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潜伏梅毒占梅毒发病率的63%,21~50岁性活跃期的人群发病率较高,老年人病程较长,均为各种筛查确诊而发现;潜伏梅毒RPR滴度较低,滴度在1∶8以下占96.12%,潜伏梅毒治疗血清阴转率偏低,多出现血清固定。结论:潜伏梅毒由于受到其隐蔽的临床特征的影响,难以早期发现,潜伏梅毒可以传播患者周围的人群,而且其潜在作用对患者健康危害较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神经梅毒(NS)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自1999年1月至2012年5月间住院期间确诊的37例N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自2006年以来,诊断NS患者数明显上升.确诊病例中发病年龄中位数45(27~71)岁,男女比例为2.4∶1.其中3例合并HIV感染.无症状NS5例(占13.5%),有症状脑膜炎型11例(占29.7%),脑膜血管梅毒7例(占18.9%),实质性NS14例(占37.8%),其中麻痹性痴呆10例,脊髓痨4例.37例患者CSF TPHA均为阳性,26例(占70%)RPR阳性.平均脑脊液压力149mmH2O,8例(占22%)脑脊液压力升高(≥180mmH2O);13例(占35%)脑脊液白细胞数〉10/μl;平均脑脊液蛋白0.78g/L,24例(占65%)蛋白升高(〉0.5g/L);接受青霉素及头孢曲松治疗、随访记录完整的17例患者中,11(36%)例临床症状改善,10例脑脊液蛋白及异常淋巴细胞增多改善,7例RPR滴度下降或转阴.结论 近年来神经梅毒发病率升高,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脑脊液检查为诊断NS的主要手段.对于HIV患者,应提高对神经梅毒的警惕性.  相似文献   

16.
梅毒血清抵抗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回顾性分析梅毒血清抵抗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131例确诊梅毒患者,分析梅毒血清抵抗的发生率以及血清抵抗与年龄、性别、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初始滴度、疾病分期、治疗用药等因素的关系.结果 不同年龄、性别患者间梅毒血清抵抗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不同初始滴度、疾病分期和治疗用药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RPR初始滴度较低患者血清抵抗发生率较高,其中滴度为1∶8患者抵抗发生率高达61%.潜伏梅毒患者血清抵抗发生率高达45.6%,而一期梅毒血清患者仅为10%.苄星青霉素治疗后血清抵抗发生率仅为28.3%,而大环内酯类为72.7%.结论 初始滴度较低、潜伏梅毒及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的梅毒患者较易发生血清抵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梅毒相关检测阳性患者的分布,分析梅毒易感人群所在,为预防和治疗梅毒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2013年进行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ssay,TPPA)及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ing card test of plasma regain,RPR)联合检测的标本中,578例TPPA阳性标本按照年龄、性别、就诊类型、科室的分布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二者联合检测为双阳性的患者根据RPR检测的滴度分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78例TPPA阳性患者中,男性295例(51.0%),女性283例(49.0%),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诊490例(84.8%),住院88例(15.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主要分布在21~40岁,但血清学反应阳性检出率以≤20岁区间最高,为92.6%,与其他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科室主要分布在皮肤科门诊.联合检测双阳性患者437例(符合率75.6%).按照RPR检测滴度分布从1∶1至1∶128不等,患者人数随滴度升高而减少.结论 梅毒感染人群主要分布于中青年,也存在一定比例的梅毒患儿以及老年患者.就诊类型以门诊居多,尤其是皮肤科门诊.阳性确诊病例分布以低滴度患者较为集中.对以上易感人群加强梅毒预防知识教育,进行及时有效的追踪检测对控制梅毒的大范围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早期梅毒患者规范化治疗后的血清学效果。方法 对经TRUST初筛和TPHA阳性确诊的178例早期梅毒患者(包括一期梅毒12例、二期梅毒38例、早期潜伏梅毒128例)采用苄星青霉素治疗167例,对青霉素过敏者采用多西环素治疗11例,于最后一次治疗后3、6、9、12、18及24个月复诊,分别做TRUST定性和定量试验,比较不同治疗方案、不同梅毒分期及TRUST初始滴度对血清学疗效的影响。结果 治疗后24个月TRUST总转阴率为52.25%,苄星青霉素组和多西环素组TRUST转阴率分别为52.69%和45.45%,不同治疗方案TRUST转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梅毒、二期梅毒及早期潜伏梅毒24个月TRUST总转阴率分别为91.67%、60.53%、46.09%,不同梅毒分期TRUST转阴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TRUST滴度≤1∶8组和滴度>1∶8组24个月TRUST总转阴率分别为78.05%和3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早期梅毒采用苄星青霉素和多西环素治疗疗效肯定,多西环素可作为青霉素过敏者替代药物;一期梅毒TRUST比早期潜伏梅毒转阴快,治疗前TRUST滴度越高,转阴时间越长,应加强对梅毒患者的追踪随访。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Recent studies have reported overall increasing rates of syphilis with a high rate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co-infection. However, there is little information about factors influencing syphilis treatment failure and/or re-infection in HIV co-infected patients. We conducted a study to evaluat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yphilis treatment failure/re-infection in HIV co-infected patients.
Methods  We reviewed 3542 medical records of HIV-infected patients from January 2005 to December 2007 followed up at HIV Clinic in New York City. Patients were categorized by rapid plasma regain titer (RPR) into success/serofast (4-fold decrease in RPR by 12 months after treatment, RPR conversion to nonreactive, persistently stable reactive RPR with no 4-fold increase), and failure/re-infection (failure to decrease 4 folds in RPR by 12 months after treatment, 4-fold increase in RPR from baseline).
Results  Among a total of 156 patients who met the eligibility criteria, 122 (78.2%) were under success/serofast category, and 34 (21.8%) were under failure/re-infection category. HIV viral load, CD4 cell count, and use of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 were not associated with syphilis treatment failure/re-infection. However, early syphilis stage (OR: 11.036, 95% CI: 2.499–48.740, P=0.002) and high (>1:64) RPR titers (OR: 715.921, 95% CI: 422.175–23 113.396, P <0.001)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Conclusions  No correlations were seen with depressed immune states with syphilis treatment failure and/or re-infection. However, association with early stage syphilis suggests that risky psychological sexual behaviors may be the most important leading factor, emphasizing needs for safe sex edu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