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息肉样脉络膜视网膜病变(PCV)患者经光动力学(PDT)治疗后合并眼底出血的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6~2011-05在眼科确诊为PCV,经PDT治疗后出现眼底出血或玻璃体出血的患者5例(5眼),分析其临床特征。5例患者在治疗前均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眼底荧光造影检查后确诊为PCV;PDT治疗光斑覆盖眼底病灶区,治疗后随诊时间为1,2,3,6,9和12月。结果 3例患者在治疗后1个月内出现视网膜下出血,1例患者在治疗后2个月时出现视网膜下出血,1例患者在治疗后3个月时出现玻璃体出血。经对症治疗后,4例患者随访至1年时眼底出血大部分被吸收,视力轻度提高,荧光造影显示病灶部位未见荧光渗漏;1例玻璃体出血的患者随访过程中出血吸收缓慢,于是进行了玻璃体切割手术,术后出血消失,但视力未见提高。结论 PCV患者行PDT治疗后可合并眼底出血,其机制可能与治疗后病变区脉络膜血管脆性增大及息肉状病灶破裂导致出血有关。  相似文献   

2.
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一种正在研究发展中的新型医疗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临床研究以来,PDT在恶性肿瘤和各种良性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治疗肿瘤和一些良性疾病方面显示出了强大的威力。  相似文献   

3.
血府逐瘀汤治疗眼底出血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年 3月~ 2 0 0 2年 7月 ,笔者运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眼底出血 1 2 4例 ,获得较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全部患者 1 86例 (1 86只眼 ) ,男 1 0 1例 ,女 85例 ;右眼 99例 ,左眼 87例 ;年龄最小者 1 7岁 ,最大者 75岁 ,其中 30~ 6 0岁共 1 1 5例 ,占总人数的 6 1 .83%。将 1 86例患者按 2∶1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运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 ,共 1 2 4例 ,包括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2 6例 (2 9.0 3% )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 34例 (2 7.4 2 % ) ,高血压动脉硬化 2 9例 (2 3.39 % ) ,急性视神经炎 2 5例 (2 0 .1 6 % )。对照组…  相似文献   

4.
活血化瘀法治疗眼底出血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科自1982年始,采用活血化瘀法自拟方治疗眼底出血61例67眼,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61例67眼,男43例,女18例,年龄最大74岁,最小15岁,以41~60岁为多。双眼6例,单眼55例。病程最长10个月,最短1天。病种:视网膜静脉栓塞18例(总干栓塞5例,分支栓塞13例),高血压性视网膜动脉硬化20例,视网膜静脉周围炎7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6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全视网膜光凝术后眼底出血原因.方法:对36例(50眼)全视网膜光凝术后出血再行眼底荧光造影或在玻璃体切除术中观察眼底以寻找出血原因.结果:发现仍有视网膜新生血管42眼(84%),视网膜静脉闭塞5眼,脉络膜出血3眼.结论:视网膜新生血管是光凝术后出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光动力学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脉络膜造影改变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琦 《重庆医学》2000,29(6):507-508
脉络膜新生血管 (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 ,CNV)是引起老年性黄斑变性 (Age -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 ,AMD) (湿性 )的主要原因 ,是导致老年人视力丧失或视力减退的主要因素[1 ] 。常规的激光治疗是利用热量直接破坏新生血管 ,只能用于黄斑旁区的新生血管膜 ,黄斑部距中心凹 30 0 μm~ 5 0 0 μm为禁区。治疗后复发率高 ,但大量病人因脉络膜新生血管膜位于黄斑中央区 ,因此不能用常规的激光治疗而致盲[2 ] 。始于 1995年的光动力疗法治疗CNV是采用静脉注射能…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全视网膜光凝后眼底血流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diabeticretinopathy ,DR)是世界范围内主要的致盲性眼病。据统计 ,有半数以上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 ,其发生与糖尿病的病程密切相关 ,病程越长 ,DR的发病率越高。激光治疗是目前DR治疗的首选方法。我们采用全视网膜光凝 (PRP)术治疗Ⅲ、Ⅳ期DR患者 19例 ,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PRP术前、术后患者视网膜中央动脉 (CRA)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观察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糖尿病组 :选取 1999— 2 0 0 0年本院内分泌科按WHO标准诊断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并排除其他影响眼血流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PDT)联合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IVR)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PCV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观察组(n=39)、对照组(n=39).对照组采用IVR治疗,观察组采用维替泊芬PDT联合IVR治疗.比较两组息肉状病灶完全消退率及治疗前、治疗后1周...  相似文献   

9.
10.
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因不明,常继发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C)、病理性近视(PM)等眼底病变。CNV通常位于黄斑中心凹下或中心凹旁,反复出血,渗出、最终形成疤痕中心视力丧失,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中医名方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眼底出血,总结疗效。方法:随机抽样分组,对照组西医治疗,治疗组加用加味血府逐瘀汤治疗,两组对照观察。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8.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P<0.05,两组有明显差异。结论:经临床观察,确认加味血府逐瘀汤治疗中、晚期眼底出血疗效显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雷珠单抗联合脉冲激光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视网膜病变(CSC)合并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及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接诊的120例慢性CSC合并PCV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69只眼,雷珠单抗治疗)和观察组(51只眼,雷珠单抗联合微脉冲激光治疗)。统计2组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心视网膜厚度(CRT)、眼底渗点数目、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与6个月内复发率。结果 治疗后,2组logMAR BCVA、CRT、眼底渗点数均降低,且观察组logMAR BVCA、CRT、眼底渗点数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雷珠单抗联合脉冲激光治疗慢性CSC合并PCV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视力,复发率低,安全性较高,可以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眼底出血系由视网膜本身的病变和全身性病变所致,还见于高度近视及外伤引起者。近年中医治疗眼底出血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就整体水平来说,进展缓慢,不少临床报道尚处于简单的重复阶段,不能再度提高疗效。有鉴于此,本文拟对中医治疗思路作一粗浅探讨,以期为治疗研究提供参考。 一、辨证与辨病的相互渗透 中医过去对眼底出血的认识,由于历史原  相似文献   

14.
15.
宋东兴 《黑龙江医学》2007,31(9):667-668
目的 前瞻性研究光动力学疗法治疗食管癌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方法 对110例病理确诊的绝大多数为晚期食管癌的患者进行光动力学疗法。结果 近期有效率为85.5%(P〈0.05);远期疗效:全部患者已随访6个月-17年,最后1例患者于2007-01死亡。结论 光动力学疗法治疗食管癌的近期疗效较好,远期疗效不理想。  相似文献   

16.
眼底出血,属中医目衄范畴。根据其出血部位不同,可分为视网膜浅层出血、视网膜深层出血、视网膜前出血和视网膜下出血(脉络膜出血)。《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审视瑶函》说:“大约轮标也,脏本也,轮之有证,由脏之不平所致”。可见眼底出血,虽然是眼的局部病变,但与五脏六腑气血关系密切。治疗时,须详审病机,仔细辨证,不能只注全身或局部症状,应二者参合,不能偏废。  相似文献   

17.
18.
光动力学疗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家鹏  封宗成 《广西医学》1998,20(6):1097-1099
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Therapy,下称PDT),又称光动力治疗、光动力效应,是一种正在发展中并日益受重视的以治疗恶性肿瘤为主的研究新领域。自70年末问世以来,PDT治疗癌症的临床实践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文就PDT的发展情况、治...  相似文献   

19.
王利明  哈少平 《宁夏医学杂志》2011,33(6):531-532,480
目的对比分析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与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眼底造影表现的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渗出型AMD患者98例119只眼及PCV患者61例68只眼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资料。结果 119只渗出型AMD患眼中,眼底彩照和FFA显示21只眼为经典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占17.6%;29眼为微小经典型CNV,占24.4%;69眼诊断为隐匿型CNV,占58%;6只眼CNV与PCV共存,占5%。68只PCV眼中,54只眼荧光素眼底ICGA显示有异常分支的脉络膜血管网及其末梢的息肉状扩张、膨隆灶,占79.4%;14只眼见多个息肉状脉络膜血管扩张灶但无明显的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与之相连,占20.6%。造影后期部分息肉状病灶染料渗漏或染色,部分呈息肉状病灶中心为弱荧光,周围环状染色的"冲刷现象"。在疑似PCV的患者中,有90例行ICGA,确诊PCV 61例,占67.8%;PCV约占渗出性AMD的36.36%。结论渗出型AMD与PCV不同的ICGA表现,有助于两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分析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后的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病灶特点。方法对经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的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34例(38眼)进行光动力疗法,静脉注射维速达尔15min后根据病灶大小用689nm激光照射83s。治疗后患者避光5d。观察治疗后1周及1个月的视力、眼底改变、OCT检查结果 ,1个月时的FFA改变。结果 34例随访患者视力较治疗前无下降。其中治疗1周后视力上升(2行或2行以上)18眼,不变20眼;1个月后视力较1周时提高12眼,不变25眼,下降(2行或2行以上)1例。治疗后1周黄斑区出血(根据眼底镜检查及眼底彩照)明显减少13眼,出血范围无明显变化12眼,出血范围明显增加13眼;1个月后黄斑区出血较1周时明显减少31眼,无明显变化4眼,出血范围增加3眼。治疗后1周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或渗漏明显减少、CNV病灶复合体变小36眼,无明显变化2眼。1个月时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或CNV病灶复合体较1周时有所增加11眼,其余眼保持1周时的状态或继续好转。治疗后1个月FFA显示原CNV渗漏明显减轻27眼,无明显变化5眼,渗漏增加6眼。所有病例治疗时及治疗后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PDT作为治疗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一种技术能起到稳定视功能的作用,治疗后的CNV病灶短期内明显萎缩,但1个月时有部分可能会重新开放,此时可辅以抗新生血管生长因子等药物的治疗。OCT检查对于早期评判病灶的变化及对病变的预后有重要意义。部分病例治疗后短期内可引起出血的增加,但此类出血多不影响视力,且可逐渐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