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宫颈癌是目前仅次于乳腺癌的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中国每年约有近13万新发病例,约占全世界新发病例总数的1/5,且出现年轻化趋势。众所周知,宫颈病变的发展是一个逐渐的缓慢的演变过程,从宫颈上皮不成熟化生(IM)到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发展为宫颈浸润癌的关键过程,但并非所有的宫颈病变均发展为癌,部分可有消退或逆转的可能。病理诊断中由于IM和CIN在常规HE切片中有相似之处,受观察者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有时单纯依靠病理形态学鉴别存在一定的困难,然而这两种病变的预后和治疗方法相差甚远。因此早期诊断CIN并确定其预后转归是发现早期宫颈癌和减少宫颈癌发生的关键。细胞角蛋白17(CK17)是近年来与宫颈病变研究较多的因素,是宫颈储备细胞的标志物,随着宫颈病变的发展,CK17的表达可出现一定的变化,研究其在不同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可作为预测宫颈癌高危患者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GRPR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20例正常宫颈组织和43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中GRPR的表达。结果CIN与正常对照组的表达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的CIN的病理分级GRPR表达的强度存在显著差异,即随着病情的加重GRPR的表达强度逐渐增强。结论GRPR阳性表达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理特征关系密切,可能成为一种有价值的肿瘤标志物,对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陶雯琪  史宏  徐爱珍  刘伯宁 《上海医学》2003,26(6):305-306,T002
目的 探讨钙粘附素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浸润性鳞癌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正常宫颈鳞状上皮、不同级别宫颈CIN及宫颈浸润性鳞癌各10例进行上皮型钙粘附素(E—cadherin)染色。结果 E—cadherin在正常宫颈上皮的表达分布均在鳞状上皮基底层细胞和细胞连接处的膜缘,而在CIN的表达分布与CIN的级别有关,宫颈浸润性鳞癌E—cadherin表达明显减少。结论 根据E—cadherin的表达分布可帮助判断CIN的级别。  相似文献   

4.
由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不明显,且缺乏特异性,根据临床检查难以诊断,故CIN的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病理检查仍然是宫颈上皮内瘤变诊断的"金标准",目前趋于借助多种辅助检查方法的联合使用.宫颈细胞学涂片+宫颈多点活检(碘染、醋酸实验肉眼观察或阴道镜下)+子宫颈管搔刮术已成为CIN和早期宫颈癌普遍采用的早期诊断方法.早期诊断是早期治疗的前提和关键,因此,ACOG建议,所有有性生活或年龄超过18岁的妇女应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常规妇科检查和宫颈细胞学检查,当连续3次或以上检查结果均正常,可酌情减少检查次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TEN蛋白表达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35例CIN患者,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TEN的蛋白表达。结果CIN各级组织中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CINI级与CINII级、CIN III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IN II级与CIN III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程的进展,PTEN蛋白表达有降低的趋势,提示PTEN蛋白表达的降低是宫颈组织恶变的早期信号。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PIK3CA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10例LSIL,30例HSIL,50例SCC石蜡标本中PIK3CA蛋白的表达水平,比较各组间的差别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①PIK3CA在LSIL和HSIL的阳性率分别是20%和63.3%,差异有显著性(P=0.044);②PIK3CA在宫颈鳞癌组织高表达,阳性率为76%,但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无显著关联.结论 ①PIK3CA在LSIL向HSIL的转变过程中,表达增强,PIK3CA高表达可能是宫颈鳞癌形成过程中的早期事件,参与宫颈癌变过程;②PIK3CA在宫颈鳞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检测端粒酶活性与宫颈癌变发生的关系,以及p53在宫颈肿瘤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端粒酶活性及p53的表达,对11例慢性宫颈炎,64例各级宫颈上皮内瘤变(CIN),20例宫颈浸润性鳞癌(ISCC)进行对比研究分析.结果:端粒酶在宫颈慢性炎中无表达,在CIN Ⅰ,Ⅱ,Ⅲ级中,阳性表达逐渐增强,阳性率分别为30%(6/20),31.82%(7/22), 77.27%(17/22),在ISCC中高表达,阳性率为80%(16/20).结果表明,端粒酶活性表达在炎症组,低级别CIN,高级别CIN及癌这三者间有差异;p53的表达在各级CIN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免疫组化检测端粒酶活性方法简便易行,对宫颈癌变的早期病理诊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子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是指发生在宫颈上皮内,但基底膜尚未遭到破坏的一组病变的统称.目的:讨论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的护理.方法 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 指导患者做好全面的身体检查,为宫颈锥切手术做好准备.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观察阴道出血情况.手术后阴道填塞油纱条止血,6~8小时后取出.做好护理记录和交接班,保证油纱条及时取出,防止放置时间过长引起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p16INK4a联合CK17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中的表达情况,探索其临床意义。方法以导流杂交技术检测宫颈病变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 virus,HRHPV)感染,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查CIN病变组织中p16INK4a和CK17表达,并分析HR-HPV病毒感染与p16INK4a及CK17的关联性。结果 1根据宫颈病理结果,将本组119例患者分为3组,其中A组43例,包括慢性宫颈炎及CINⅠ;B组71例,包括CINⅡ-Ⅲ;C组5例,包括宫颈癌。在A组中,HR-HPV感染率为51.2%(22/43),B组中,HR-HPV感染率为86.0%(61/71),在C组中,HR-HPV感染率为100%(5/5);2p16INK4a在宫颈炎、CIN、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14.0%、63.8%、100%,表达率逐渐增高;而CK17分别为58.1%、22.5%、0%表达率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2.13,P〈0.05;χ2=17.78,P〈0.05)。3宫颈病变中,p16INK4a与CK17无相关性;p16INK4a的表达与HR-HPV病毒含量正相关(r=0.291,P=0.001),而CK17表达与HPV病毒含量负相关(r=-0.335,P〈0.001)。结论p16INK4a与CK17的联合检测在宫颈病变的诊断中无明显意义,但均与HR-HPV感染相关的CIN的发生发展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宋芳  吴玉梅 《医学综述》2014,(14):2622-2625
目的探讨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术后阴道上皮内瘤变(VaIN)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诊治的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术后48例VaIN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8例患者均无明显临床症状,均以阴道残端细胞学异常就诊。既往病史中,宫颈癌病史26例(54.17%),宫颈上皮内瘤变病史22例(45.83%)。共发现VaINⅠ17例(35.42%),VaINⅡ18例(37.50%),VaINⅢ13例(27.08%)。VaIN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阳性者45例(93.75%),阴性者3例(6.25%)。VaIN发生于阴道上1/3的患者41例(85.42%),其他部位者7例(14.58%)。43例(89.58%)患者病变呈多灶性分布,5例(10.42%)呈局灶性分布。VaIN的治疗方法有CO2激光汽化治疗31例、局部药物治疗13例、局部切除3例和腔内放疗1例。治疗后病变近期局部控制率为100%,4例(8.33%)VaINⅢ患者复发,再次激光治疗后病变得到有效控制。结论阴道上皮内瘤变诊断困难,最常发生于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术后,常合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病变多位于阴道上1/3,呈多灶性分布。激光治疗及局部用药均可有效控制VaIN,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但由于VaIN的易复发性,需进行长期严密的随访。  相似文献   

12.
阴道镜在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宫颈上皮内瘤变 (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CIN)主要包括宫颈非典型增生和宫颈原位癌 (carcinomainsitu,CIS) ,它反映宫颈癌发生中连续发展的过程 ,宫颈细胞学涂片 (碘染或阴道镜下 )宫颈多点活检 颈管刮术 ,是CIN和早期宫颈癌普遍采取的综合早期诊断方法。本文对 2 77例阴道镜检查中 75例CIN患者进行回顾分析 ,以探讨阴道镜检查对CIN的诊断价值。1 材料与方法1 .1 病例来源本文病例全部来源于卫生部北京医院妇科门诊 ,从 1 998年 1月至 1 999年 1 0月 ,共有 2…  相似文献   

13.
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一组宫颈癌前病变的总称,包括宫颈上皮不典型增生和宫颈原位癌(carcinoma insitu,CIS)。宫颈上皮不典型增生在性质上已不同于正常细胞,为良性上皮向癌变方向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14.
王冰  徐长福  王晓丽  莫立平  李明众 《医学争鸣》2002,23(11):1003-1005
目的:探讨p16和Rb基因产物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检测p16,Rb基因在10例正常宫颈组织,1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及59例宫颈鳞癌中的表达,结果:20%CIN(2/10)和29%宫颈鳞癌(17/59)中,p16免疫反应阴性,p16蛋白表达失在不同年龄间有显著差异,而在肿瘤生长类型,临床分期及分组织学分级各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宫颈癌中Rb表达阳性率为88%(52/59),随组织学分级增高,Rb蛋白表达率升高,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66%的宫颈癌两种蛋白共表达阳性。结论:p16失活参与部分宫颈癌的发生。Rb可能主要通过功能性失活参与宫颈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TrkB蛋白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以指导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的诊断。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10例正常宫颈组织、15例宫颈炎、60例不同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和20例宫颈癌中TrkB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正常宫颈组织中TrkB蛋白呈阴性表达,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中呈阳性表达,TrkB蛋白的表达强度随病变程度增加而增加,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rkB在不同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分流诊断中有重要意义,有望作为早期诊断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标志物,提高宫颈癌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子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以为相关疾病的预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来我院进行治疗的109例子宫颈癌及21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对其各个年龄组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高发人群的年龄分别为46~55岁,36~45岁。患病高峰的年龄段在前后十年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没有显示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疾病普查的重点人群为36~55岁妇女,对其1、2级预防T作及健康教育的力度也应该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7.
EGFR和p16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EGFR和p16表达在宫颈上皮瘤样病变(CIN)及宫颈癌中表达的意义。方法:对正常宫颈上皮、CIN和宫颈癌组织共99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宫颈癌变过程中EGFR和p16蛋白进行研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GFR在CIN和宫颈癌的表达高于正常宫颈上皮;p16蛋白在CIN和宫颈癌的表达高于正常宫颈上皮。结论:EGFR和p16蛋白的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关,可作为评价子宫颈癌恶性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刘莉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6):630-630,648
目的:探讨阴道镜检查对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48例疑有宫颈病变的患者,在阴道镜引导下行活检,将两种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阴道镜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敏感性91.0%,特导性83.8%。结论:阴道镜是很有价值的筛查手段,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宫颈活检,减少宫颈组织的创伤及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20.
87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通过观察分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临床特点,探讨其早期诊断方法,以提高诊断率,对分期不同的CIN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随访观察治疗效果。方法:87例CIN患者均经阴道镜+病理诊断确诊。观察分析CIN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高危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测定的结果,确定个体化治疗方法并随访。结果:CIN患者多为生育期妇女,多因白带增多,血性白带,性交后出血就诊,病程较长,其中CINII级,CINⅢ级患者接触性出血发生率,HPV16感染率比例高,查体多发现宫颈慢性炎,通过对不同分级的CIN患者采不同的治疗方法后随防疗效满意。结论:CIN患者最重要的病史为有性生活的妇女出现宫颈接触性出血,应采用阴道镜检查结合定点活检提高诊断率,高危HPV测定可提示患者的预后,对CIN患者根据其分级不同需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后应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