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血常规标本不同保存温度和保存时间对Sysmex XE-2100测定血细胞各参数的影响。方法观察40例K2-EDTA抗凝血标本全血细胞计数(CBC)、白细胞分类计数(Diff)、网织红细胞计数(Retic)各参数在室温和4-6℃保存下不同时段的变化情况,同时结合血涂片、散点图、报警信号等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建立合适的血常规标本保存方法。结果室温条件保存下RBC、HGB、MCH、PLT及RET#在72h内无显著变化,而WBC在72h时显著降低;HCT、MCV、NEUT#随时间呈现较明显的上升趋势;MCHC、LYMPH#、MONO#和EO#呈下降趋势;BASO#由于细胞数量少而差异较大;72h内IRF轻度上升而LFR轻度下降,但均无显著性改变。而其余血细胞参数,虽然4-6℃条件能延缓血细胞形态发生变化的趋势,但对于保存超过24h的标本,其检测结果仅供临床参考。结论血常规标本4-6℃保存对参数影响小于室温保存;对于保存时间在24h到72h的标本,WBC、RBC、HGB、MCH、PLT及RET#的检测结果可靠;由于血细胞形态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发生肿胀变性,其余参数检测结果仅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3.
李亚芹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3,(5):71-72
目的:探讨血液标本静置时间对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值(NEU%)、淋巴细胞比值(LYM%)、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130例患者,每位患者抽取静脉血2mL,EDTA.K2抗凝,室温保存,在抽取样本后第2h、4h、第6h、第8h、第lOh、第12h上机进行血常规测定,分析上述项目随着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6个时间点的WBC、NEU%、PLT不全相等(P〈0.05),第2小时、第4小时的WBC、NEU%、PL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到了第4h以后,WBC逐渐上升,NEU%、PLT均逐渐下降。6个时间点的LYM%、RBC、Hb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标本静置时间对血常规部分结果有显著影响,在临床检验工作中我们应该注意。 相似文献
4.
关于血液标本放置时间的长短对血常规检测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随着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普遍推广应用,检验结果快捷、准确,大大方便了就诊的广大患者.但在不少大中型医院,由于每天样品量多,往往早上六点左右就开始抽血,再导致血细胞分析时样品放置时间过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和温度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清晨采集80名健康体检者的空腹静脉血,比较不同放置时间、温度下的血常规检测结果,探讨血常规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方法。结果:室温22℃,放置30 min以及3、6 h时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22℃,放置3、6 h时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分布宽度(RDW-SD)水平均高于放置30 min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时WBC、RBC水平均高于低温时,RDWSD、Hb、PLT水平均低于低温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度、放置时间均是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因素,需加强控制影响因素,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不同温度与时间条件下对血常规参数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该院接受健康体检的人群的320份血液样本进行研究,根据保存温度的差异分成两组,各160份,A组置于室温保存,B组冷藏保存,对比两组血液样本不同时间段的MCH、WBC、Hb、RBC、PLT及HCT水平.结果 24 h后两组血液标本的MCH、WBC、Hb、RBC、PLT、H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PLT与HCT水平发生了明显变化.48 h后B组血液标本的Hb、PLT水平高于A组血液标本的Hb、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标本置于不同的温度下保存,在不同的时间下血常规水平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提示临床上需要妥善保存血液标本,选择最佳的检验时间,从而保证血液标本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实验了解标本冰箱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变化的规律,为检验科提供保存标本的可靠参数.方法随机留取就诊患者50例标本在4℃保存,选择日本SF-3000血液分析仪作为实验仪器,连续7d同时测定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白细胞(WBC)可以稳定到第5d,血小板(PLT)可以稳定到4d,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至少可以稳定到第7d,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到第2d后与即刻测定比较有显著性的意义(P<0.01).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稀释标本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数据影响,寻求测定血常规最佳时间。方法用东亚KX-21血球计数仪对门诊随机200个病人稀释样本分别进行采血稀释后1、5、20、30 m in测定以及全血测定,观察白细胞(W 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的变化情况。结果W BC、RBC、HB的四个时间稀释标本与全血标本统计学上无差异;PLT测定在采血稀释后5、20、30 m in时与全血标本统计学上无差异;而PLT在采血稀释后1 m in时则定值与全血测定值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进行稀释模式测定血常规,放置时间最好在采血稀释后5~20m in内测定。 相似文献
9.
我国中乙肝大国,如果造成血液标本HbsAg漏检,则不能保证临床用血安全。为了保证送检血液标本的检测结果与真值相近,减少在标本存放过程中因为保存时间与温度的变化引起血液各类成分的变化,从而对生化、酶免等检测结果产生影响,如影响HbsAg检测结果,笔者现对40例血液标本进行分析,探讨血液标本在不同的保存温度和时间下,全血和血浆的保存对HbsAg检测结果的影响。从而得出最适送检方法和条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分析血液标本采集后的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检测结果造成的影响。方法:样本选取在本院接受血常规检测的220例受检者的血液标本,分别于标本放置0 h、1 h、2 h、4 h、6 h进行血常规分析,观察结果的差异。结果:通过观察发现血液标本在上述时间段内红细胞参数变化率低于2%,白细胞低于3%,血小板小于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标本在室温条件下6h内血常规检测结果变化不大,但也应尽早检测,以免时间过长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产生误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静脉血标本放置时间及储存温度对主要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本院住院患儿EDTA-K2抗凝静脉血标本77例,其中20例放25℃室温,20例放4℃冰箱,17例放10℃坏境,20例放37℃水浴箱,每个标本于2 h、4 h、6 h、8h、24 h、48 h、72 h用Sysmex-XE21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检测仔细记录不同时段测定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室温条件下,仅血小板平均体积在6 h检测结果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白细胞计数于24 h、红细胞计数于24 h、血小板计数于24 h、红细胞压积于48 h开始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小板平均体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的测定结果最不稳定。4℃条件下标本可稳定更长时间,10℃条件下相对稳定,37℃水浴箱各个项目都不稳定。结论:血细胞计数应在6 h内尽快完成,如不能及时送检或检测,应该保存在4℃条件下。 相似文献
12.
血液采集后存放时间及温度对血液粘度检测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标本放置时间及温度对血液粘度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将19例标本在不同环境温度和不同存放时间进行血液粘度检测。结果全血粘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标本随存放时间延长而升高。结论温度和血标本存放时间对血粘度的检测结果影响较大,应严格控制测定温度和标本存放时间,以确保血液粘度测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温湿度变化对医用纸塑包装无菌包储存时限的影响。方法在广东自然环境下,3月-8月平均湿度85%状况下,同炉合格无菌物品存放在4个临床科治疗室无菌物品柜,分批分时每次抽检3个无菌包。结果所抽检96个包中在有效期内有2个无菌包有菌生长。结论医用纸塑包装无菌包有效期限受温、湿度等多因素的影响,需进一步科学、合理地进行多因素对比性研究。 相似文献
14.
异常血常规标本存放时间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异常血液常规标本存放时间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用Bayer ADVIA-120型白细胞分析仪对异常值血液标本分6个时段(0h,2h,4h,8h,12h,24h)连续检测,观察标本结果的变化。结果 在异常高值标本中白细胞参数嗜碱细胞(BASO)12h有显著变化,血小板参数MPV 2h后显著增加;异常低值标本中白细胞参数LUC在24h有显著增加,血小板参数MPV 8h后显著增加。红细胞参数24h内观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高值异常标本存放时间较低值标本存放时间对检验结果影响较大,但在4h内完成对异常值血标本的检测,结果能满足临床常规需要,能较好反映结果的真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不同保存时间红细胞对输注前后血红蛋白(Hb)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2012年3月5日至2015年11月4日期间全部有红细胞输注记录,且符合入选标准的997袋血液,分析保存时间同输血前后Hb变化关系.结果 红细胞保存期从1~5周的输血前后变化依次为(14±8)g/L、(14±9)g/L、(14±10)g/L、(14±10)g/L、(14±9)g/L,不同保存时间红细胞输血前后Hb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2=-0.0001,P>0.05).结论 对于短期内以提高Hb为目的的红细胞输注,保存时间对输血效果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鼠血清放置时间对14项血生化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40只成年SD大鼠,空腹采集静脉血液标本,静置1 h,分离血清并密封分装,存放于4℃和-20℃冰箱内,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于分离血清后0 h、4 h、24 h、96 h、7 d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蛋白(TP)、白蛋白(ALB)、肌酐(CREA-J)、尿酸(UA)、尿素氮(UREA)、血糖(GLU)、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等14项血生化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雌雄大鼠血生化数据变化趋势一致。4℃保存时,与0 h相比,ALP在4 h、24 h、96 h、7d均显著降低(P0.05),ALB在96 h和7 d均极显著升高(P0.01),CREA-J在96 h和7 d均显著升高(P0.05),UA在24 h、96 h、7 d均极显著升高(P0.01),其他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20℃保存时,与0 h相比,ALT在7 d显著升高(P0.01),AST在96 h和7 d显著升高(P0.05),TP在4 h和24 h显著降低(P0.05),ALB在4 h、24 h、96 h、7 d均显著升高(P0.01),CREA-J在24 h、96 h、7 d均显著升高(P0.01),UA在4 h、24 h、96 h、7 d均显著升高(P0.01),TC在4 h、24 h、96 h、7 d均显著升高(P0.05),TG在96 h和7 d显著升高(P0.05),CK在96 h和7 d显著升高(P0.05),LDH在96 h和7 d显著升高(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大鼠血生化测定尽可能在采集血清后即刻完成,尤其是ALP的测定,4℃冷藏时,测定UA不宜超过4 h,测定ALB和CREA-J不宜超过24 h,测定ALT、AST、TP、UREA、GLU、TC、TG、LDL-C、CK及LDH等指标不宜超过7 d。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亲代三丁基锡暴露对F1昆明小鼠血常规的影响。方法 将雌、雄各40只小鼠随机分别分为空、低、中、高浓度组(0、0.2、2和20 μg/kg), 每天进行染毒, 持续45 d。在第60天时, 将同浓度组的雌:雄鼠按1:1进行同笼配种。仔鼠出生60 d后取血, 进行血常规的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F1代雄性低浓度和高浓度组的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量显著增加(P < 0.01);F1代雄性低浓度组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P < 0.01)和淋巴细胞绝对值(P < 0.05)显著降低;F1代雌性高浓度组的红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 < 0.01), F1代雌性小鼠的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压积、血小板量三项指标随着TBT浓度的增加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亲代TBT暴露影响F1代小鼠的血常规, 且低浓度时对F1代雄性小鼠的影响最大, 高浓度时对F1代雌性小鼠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血小板、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的影响。方法检测200例药物流产孕妇服用米非司酮前后血小板数量、平均体积、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及出血量。结果服药前后血小板数量、平均体积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阴道流血量>2倍经血量20例,占10%;阴道流血量>1倍经血量15例,占7.5%;阴道流血量与经血量相似135例,占67.5%;阴道流血量少于经血量30例,占15%。结论米非司酮对血小板、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无影响,如阴道流血多需及时清宫。 相似文献
19.
米非司酮对血小板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血小板、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的影响。方法检测200例药物流产孕妇服用米非司酮前后血小板数量、平均体积、血浆凝血酶原时问及出血量。结果服药前后血小板数量、平均体积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阴道流血量〉2倍经血量20例,占10%;阴道流血量〉1倍经血量15例,占7.5%;阴道流血量与经血量相似135例,占67.5%;阴道流血量少于经血量30例,占15%。结论米非司酮对血小板、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无影响,如阴道流血多需及时清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