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也居高不下,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压力与负担。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血小板活化、聚集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担任着尤为关键的角色。但近些年来有研究发现,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中有部分对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无反应或低反应,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再次发作的风险大大增加,这种治疗效果的差异性被称为"氯吡格雷抵抗"。对于氯吡格雷抵抗的情况,调整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氯吡格雷抵抗的定义,发生机制及检测手段,和目前可能代替氯吡格雷的新型抗血小板药物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肖迎平  韩玮  魏玉杰 《医学综述》2013,19(11):2048-2051
氯吡格雷作为一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血小板对氯吡格雷的反应在个体间具有很大差异,氯吡格雷抵抗是指血小板对氯吡格雷低反应或无反应,同时,氯吡格雷抵抗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目前,对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方案,该文就氯吡格雷抵抗的定义、机制以及氯吡格雷抵抗患者的治疗策略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患者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常规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治疗已获益显著,但血栓栓塞等不良事件仍有发生,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氯吡格雷抵抗有关,从而增加了缺血性事件发生的风险。部分冠心病患者对氯吡格雷反应性低或者无反应,称为氯吡格雷抵抗,多数学者认为氯吡格雷抵抗与参与氯吡格雷代谢的CYP2C19基因多态性密切相关,本文将对CYP2C19基因多态性以及氯吡格雷的代谢、抗血小板机制、氯吡格雷抵抗及术后治疗与预后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氯吡格雷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应用广泛。长期随访发现,部分患者对氯吡格雷无反应或低反应,即存在药物抵抗现象。氯吡格雷低抗者的血小板聚集率高、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本文对氯吡格雷的作用机制、氯吡格雷抵抗的检测方法、原因及治疗对策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YP2C19*2基因多态性与维吾尔族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及卒中复发风险的关系.方法 检测100例维吾尔族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YP2C19*2基因型,分为纯合子野生型、杂合子突变型、纯合子突变型;使用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仪测定血小板聚集率;于氯吡格雷治疗6个月时随访所有患者的卒中复发率.结果 根据基因分型,将研究对象分为纯合子野生型组(63例)、杂合子突变型组(32例)和纯合子突变型组(5例).突变型组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及卒中复发率高于野生型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YP2C19*2等位基因是维吾尔族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及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OR=2.541,95%CI:1.052 ~6.137,P=0.038;OR =4.741,95% CI:1.273 ~7.392,P=0.045).结论 CYP2C19*2基因多态性与维吾尔族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及卒中复发有相关性,CYP2C19*2等位基因是氯吡格雷抵抗及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氯吡格雷是一种ADP受体拮抗剂,广泛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中,多数患者受益,但有少数患者并未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中获益,出现氯吡格雷抵抗(低或无反应性).通过简述氯吡格雷的作用与益处,以及临床心血管血栓事件,产生氯吡格雷抵抗的原因,探讨氯吡格雷抵抗的作用机制、治疗、处理措施,为研究氯吡格雷抵抗的预防、治疗及早期识别,减少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氯吡格雷抵抗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菲  姚依群 《医学综述》2014,(9):1635-1638
氯吡格雷是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其对血小板的抑制具有个体差异性,部分患者在服用常规剂量氯吡格雷后存在抵抗现象而仍有缺血事件的发生,因此明确抵抗的机制将使患者受益。氯吡格雷抵抗可能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认为基因多态性是一个重要原因。该文主要从氯吡格雷的吸收、活化和作用受体三方面的基因多态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李芹  肖践明 《医学综述》2009,15(9):1405-1407
临床已确立氯吡格雷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保护作用,因为氯吡格雷可抑制二磷酸腺苷与血小板上的受体结合,几项大型临床试验均显示它可以有效降低动脉内血栓形成事件发生的危险,但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并不能使所有患者受益,部分患者对氯吡格雷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现象,即应用氯吡格雷的患者仍会发生心血管血栓事件。较多因素在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作用,如氯吡格雷剂量不足、药物药物的反应、基因多态性等。本文就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因素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氯吡格雷是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部分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即描述服用氯吡格雷而不能提供充分抗血小板作用的一种现象。氯吡格雷抵抗者血小板聚集率高,易发生心血管事件。本文对目前有关氯吡格雷抵抗的定义、可能发生的机制和解决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氯吡格雷被广泛用于最近缺血性卒中的患者,但是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时的抗血小板作用,尚未在对照研究中进行探讨。为了确定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C+ASA)是否比单用阿司匹林(ASA)对于新近缺血性卒中患者有更强的血小板抑制作用,进行一项氯吡格雷治疗卒中试验。方法:将70例新近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配至C+ASA组或ASA组。血小板研究包括集合度测定、盒式储存器分析仪、PECAM-1表达、P-选择蛋白、GP IIb/IIIa(抗原及活性)、玻璃连接蛋白受体以及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得的血小板-白细胞形成微粒。在基线时和随机治疗30d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与分析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在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接收的非心源性缺血性轻型脑卒中患者中,抽取198例患者,其中99例接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作为观察组,99例患者接受阿司匹林单药抗血小板治疗作为对照组。经治疗24h后,对比两组患者NIHSS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24h后演变为进展性脑卒中例数低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应用到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轻型卒中患者治疗中,能够减少进展性卒中发生,缓解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对于促进患者的恢复和预后意义重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辛平  陈灿 《医学综述》2007,13(15):1171-1173
氯吡格雷可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与血小板上的受体结合,在几项大型临床试验均显示它可以有效降低动脉内血栓形成事件发生的危险。然而,大约30%患者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效果存在疗效差异性,呈无反应性或半反应性,即"氯吡格雷抵抗"。许多因素在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作用,如:氯吡格雷剂量不足,药物药物的反应,基因多态性等。本文就氯吡格雷的作用机制、氯吡格雷抵抗定义、氯吡格雷抵抗的机制及临床意义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我国人口逐步老龄化,动脉硬化性血栓相关疾病是致死和致残的关键原因,特别是心血管疾病,其中脑卒中的危害亦逐年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的发病原因为细胞因素,故抗血小板治疗为关键,是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及治疗的基石。环加氧酶Ⅰ受体抑制剂阿司匹林及噻吩吡啶类P2Y12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是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但各有缺陷,且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相对较弱;氯吡格雷为前体药物,起效慢,而且疗效受多种药物影响,导致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性。因此降低出血风险及提高疗效是研发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破裂、血栓形成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之一,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在病程中发挥关键作用[1],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显得十分重要.氯吡格雷因其起效快、作用强、耐受性好的优点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据文献报道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对氯吡格雷抵抗,现对本院近年来产生氯吡格雷抵抗患者的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氯吡格雷通过不可逆的抑制ADP与血小板表面的P2Y12受体结合,使与之耦联的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的纤维蛋白原结合位点不能暴露,从而使纤维蛋白原无法与GPⅡb/Ⅲa结合,同时还通过阻滞ADP和颗粒内容物从血小板中释放,从而抑制血小板的激活。随着应用的增加,临床发现氯吡格雷并不是对所有的患者都有效,有一部分患者在使用氯吡格雷后仍出现血栓事件,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为氯吡格雷抵抗或氯吡格雷无反应。本文就有关氯吡格雷抵抗研究进展进行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对24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两周后,分别使用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作为诱导剂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小板的聚集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无论以ADP还是AA作为诱导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出现了明显的降低,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能够使29例阿司匹林非敏感患者中23例转为阿司匹林敏感(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可以有效的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并且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阿司匹林抵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测定服用氯吡格雷前D-二聚体(D-dimer)、高敏C反应蛋白、血小板P-选择素(CD62P)和糖蛋白Ⅱb/Ⅲa受体复合物的阳性表达率,并于服药后第4d再次抽血测定CD62P和GPⅡb/Ⅲa。根据服药前后GPⅡb/Ⅲa值的变化分为氯吡格雷抵抗组和非氯吡格雷抵抗组。结果110例患者中,氯吡格雷抵抗者25例(22.73%),非氯吡格雷抵抗者85例(77.27%)。氯吡格雷抵抗组服药前基础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复合物的阳性表达率及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使用率明显高于非氯吡格雷抵抗组(均P<0.05),而CD62P的表达及其他药物应用方面(尤其是他汀类药物)在两组之间均无明显差别(P>0.05)。两组之间D-dimer、高敏C反应蛋白和基本临床情况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采用多重变量逐步Logistic回归对前述因素进行分析表明,服药前基础的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的阳性表达率及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是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预测指标(均P<0.05)。结论服药前基础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复合物的水平及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使用情况对氯吡格雷抵抗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基础血小板活化程度高的患者及服用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的患者对氯吡格雷的反应较差,受到的抗血栓的保护小。  相似文献   

18.
Huyen  Tran  Sonia  S.  Anand  彭斌 《美国医学会杂志》2005,24(5):286-293
背景: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是一种可影响大脑、冠状动脉和外周动脉循环导致临床缺血事件的病理生理过程。单独或联合使用抗血小板制剂对预防血管病患者复发性血管事件有效。目的:对口服抗血小板治疗在脑血管病、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和外周动脉病患者的使用现状进行总结。证据获取:在MEDLINE数据库和Cochrane Groups试验登记站,使用急性冠脉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外周动脉病、短暂脑缺血发作、不稳定心绞痛、阿斯匹林、噻氯匹啶、双嘧哒莫和氯吡格雷等关键词,检索1960年至2004年8月发表的研究。我们手工检索了杂志和文摘手册;查阅了有关试验和综述的参考文献;复习了汇总分析、学术声明和官方指南。证据综合:对于ST段升高心肌梗死患者,适宜的一线抗血小板药物为阿斯匹林;对于TIAs或卒中、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或外周动脉疾病患者为阿斯匹林或氯吡格雷;对无ST段升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为阿斯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对于首次出现TIA或卒中而临床没有明显CAD的患者,阿斯匹林与双嘧达莫合用是一种可能的选择。尽管已证明噻氯匹啶对许多血管病有益,但是其副作用限制了它的运用。结论:在不同的血管病患者亚组,阿斯匹林、噻氯匹啶、氯吡格雷、阿斯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使用以及阿斯匹林与双嘧达莫联合使用,在预防复发性血管事件方面是有效的。目前的临床试验证据支持将阿斯匹林或氯吡格雷作为绝大多数血管病患者的一线用药。评价联合应用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试验将指导今后的实际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CYP2C19*2、CYP2C19*3基因多态性与非心源性栓塞所致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氯吡格雷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非心源性栓塞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2例,确定患者与氯吡格雷代谢相关的CYP2C 19基因型,分为快代谢型、中间代谢型及慢代谢型.患者连续服用氯吡格雷75 mg/d,至少7d后,用血栓弹力图仪测定氯吡格雷对血小板的抑制率.并对其进行至少1年的临床随访,记录患者的临床终点事件,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的氯吡格雷疗效和临床预后.结果 快代谢型、中间代谢型和慢代谢型3型患者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41.59±18.17)%、(38.33±28.92)%及(21.17±15.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3);3型患者氯吡格雷不敏感发生率分别为29.4%、42.9%和6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9).缺血性卒中发生后1年内,14例患者发生临床事件,其中快代谢型患者8例,中间代谢型6例.不同基因型患者间发生临床事件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非心源性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后,CYP2C19基因型尚不能预测氯吡格雷疗效及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20.
氯吡格雷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进展--氯吡格雷抵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氯吡格雷(clopidogrel,CPG)是一种新型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噻吩吡啶类衍生物,具有不可逆的血小板抑制作用。由于具有服用剂量小、不良反应少、作用效果快、抗血小板效果好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抗血栓治疗中。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有些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现象,从而使联合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的标准治疗不能达到有效的抗血小板目的,导致许多临床严重事件的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现象目前已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下面就此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