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探究在脓毒性休克患者手术治疗过程中应用液体复苏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择取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该院收治的脓毒性休克疾病患者24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针对全部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过程中,同时开展液体复苏临床治疗处置,观察比较本组患者在接受液体复苏治疗前后的肺动脉楔压(PAWP)、心指数(CI)、体循环血管阻力指数(SVRI)、肺循环血管阻力指数(PVRI)、左心室每搏工作指数(LVSWI),以及右心室每搏工作指数(RVSWI)等血流动力学生理参数项目.结果:接受液体复苏治疗后,本组患者的肺动脉楔压(PAWP)、心指数(CI)、体循环血管阻力指数(SVRI)、左心室每搏工作指数(LVSWI),以及右心室每搏工作指数(RVSWI)均显著提高,而肺循环血管阻力指数(PVRI)显著降低,前后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接受手术治疗的脓毒性休克患者实施书术中液体复苏治疗,能够促进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生理指标项目发生显著改善,优化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医学实践过程中加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3.
4.
目的:通过对1例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抗感染用药进行分析,探讨临床药师在抗感染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1例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抗感染用药进行分析,并做出合理性评价.结果:经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19天后,患者病情稳定,带药出院.结论:临床药师可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能有效帮助临床医师优化抗感染治疗方案,提高抗感染治疗效果,实现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5.
休克是英语shock的音译,shock的原意是震荡或打击。1731年法国Le Dran首次将休克一词应用于医学,并认为休克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严重紊乱而导致循环及其他器官功能衰竭的一种危重状态。19世纪Warren对休克病人的临床症状经典地描述为“面色苍白或紫绀,四肢湿冷,脉搏细速,尿少,神志淡漠”。  相似文献   

6.
唐广  韦丹 《医学综述》2008,14(17):2652-2654
脓毒症性休克是机体对病原体的炎性反应失控,引起循环和微循环功能紊乱,进而导致组织灌注不良,以致引起脑及全身重要器官缺氧。国外文献报道,小儿脓毒性休克病死率为18%~60%,存在先天性或慢性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者病死率>70%。小儿脓毒性休克是儿科重症监护室的重要死亡原因,近年来由于对脓毒症及休克的研究不断深入,认识的不断提高,以及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出现,关于脓毒性休克的定义、诊断及治疗都有了一些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化脓性腹膜炎合并脓毒性休克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化脓性腹膜炎合并脓毒性休克的临床治疗。结果:44例病人中,39例行手术治疗,死亡率为30.8%(12/39);5例为非手术治疗,均死亡。治疗中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6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8例,急性肾衰(ARF)7例。本组44例,总死亡率为38.6%(17/44),死亡主要原因为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结论:外科化脓性腹膜炎合并脓毒性休克时,在紧急抗休克治疗同时,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及时手术非常重要,早期防治MODS可以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杨素梅 《吉林医学》2013,34(15):3019-3020
<正>小儿脓毒性休克时,存在着绝对或相对的低血容量,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充分的液体复苏,迅速而充分地扩充血容量是纠正血液动力学紊乱最基本的治疗措施,是逆转病情、降低病死率最关键的治疗措施。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一直是临床医生最关注的热点之一。近年来针对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治疗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相似文献   

9.
高剂量血管活性药物仍难以纠正的顽固性低血压通常被称为难治性休克。目前,儿茶酚胺类药物是改善难治性脓毒性休克患者低血压、低灌注的一线药物。随着儿茶酚胺类药物使用剂量的加大,其相关并发症显著增高,影响临床疗效。针对难治性脓毒性休克患者,在儿茶酚胺类药物的基础上寻求新的临床治疗策略,以期改善该类患者低血压、低灌注状态是近年来重症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0.
快速心律失常是脓毒性休克重要的临床特点,控制不良的持续性心动过速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脓毒性休克相关快速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复杂,药物治疗仍然是当今控制脓毒性相关的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药物选择存在多样性,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及使用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临床药师对卒中合并感染患者实施抗感染药学监护过程,探讨临床药师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的作用。方法结合临床药师为一例卒中相关性肺炎合并颅内感染患者制定个体化抗感染治疗方案并实施全程药学监护,评价临床药师在药学服务中的作用,并总结经验。结果临床药师通过制定个体化抗感染治疗方案及进行全程药学监护,使患者感染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结论通过临床药师对患者实施药学监护,可及时发现患者在药物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优化抗感染治疗方案,帮助临床合理、安全、有效使用抗感染药物。  相似文献   

12.
2004年,全球11个专业组织的专家代表对感染与脓毒症的诊断及治疗发表了第一个被国际广泛接受的指南。指南代表了拯救脓毒症运动的第二阶段,即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及对脓毒症进行再认识。这些专家分别在2006年和2007年应用新的循证医学系统方法对证据质量及推荐等级进行再次评价,对指南内容进行了更新。2008年,专家在上述基础上对指南内容进行了重新修订。本刊特邀北京军区总医院急诊科周荣斌教授对指南进行解读,并由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主任、中华急诊学会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军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沈洪教授进行点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并发菌血症的实体器官移植患者中发生脓毒性休克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调查接受实体器官移植后并发菌血症的98 名患者的临床资料。菌血症符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enters of Disease Control, CDC) 的标准, 对发生脓毒性休克的6 种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logstic 回归分析。结果:98 名病人共发生133 次菌血症, 其中39 人发生脓毒性休克(39/98)。在39 名脓毒性休克的患者中, 31 例患者(79%) 死亡, 复数菌菌血症占43.5%, 革兰阴性菌菌血症占38.5%, 革兰阳性菌菌血症占15.4% 以及真菌菌血症占2.6%。肺部是菌血症病原体最常见的来源(41.8%), 其次是腹腔/ 胆道(24.5%)。单因素分析显示:脓毒性休克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发生于术后第2 周至第8 周的菌血症(P=0.014), 复数菌菌血症(P=0.001), 腹腔/ 胆道部位来源(P=0.011) 和肝移植(P=0.002)。多因素分析中, 只有发生于术后第2 周至第8 周的菌血症和复数菌菌血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发生菌血症的实体器官移植患者中脓毒性休克发生的危险因素是早发型菌血症( 术后第2 周至第8 周) 和复数菌菌血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脓毒性休克病人急性肾损伤(AKI)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脓毒性休克病人144例,按照AKI发生情况分为AKI组84例和非AKI组60例,比较2组病人一般资料及临床相关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AKI的影响因素.结果:AKI组与非AKI组合并糖尿病、平均动...  相似文献   

15.
石磊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7):1-3+8
目的分析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pulse-indicated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监测指标与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5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依据其预后分为存活组30例及死亡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PiCCO监测指标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死亡组心脏指数低于存活组,血管外肺水指数、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指数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胸腔内血容积指数、体循环阻力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提示,心脏指数与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呈正相关,血管外肺水指数、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指数则呈负相关(r=0.381、-0.062、-0.084,P0.05)。结论 PiCCO监测指标中心脏指数、血管外肺水指数、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指数与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对上述指标进行监测有助于评估临床疗效及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丙泊酚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舌下微循环的影响。 方法 选取需要机械通气的脓毒性休克患者30例,所有患者依据病情给予经口气管插管并接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在接受机械通气前及应用丙泊酚镇静后监测患者舌下微循环参数。同时记录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 所有脓毒性休克患者镇静目标达到Ramsay评分3~4分时平均丙泊酚应用剂量为1.2mg/(kg·h)。镇静后微循环指标出现不同程度改变, 总血管密度TVD(P>0.05)无明显改变;灌注血管密度 PVD(P<0.05)、灌注血管比例PPV(P<0.05)及微血管流动指数MFI(P<0.05)较镇静前下降明显。镇静后去甲肾上腺素泵入剂量较镇静前轻度增加,血流动力学参数CI及MAP较镇静前亦有轻度下降,但二者相比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应组织灌注指标血乳酸(LAC)及氧代谢指标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vO2)在镇静后升高(P<0.05)。 结论 脓毒性休克患者应用丙泊酚镇静可以使微循环及氧利用障碍加重。  相似文献   

17.
脓毒性休克系内、外科危重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已成为现代医学十分活跃的前沿研究领域。本文扼要介绍近年来有关细胞因子与脓毒性休克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和最新进展,主要内容包括脓毒性休克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及其调控机制、高迁移率族蛋白-1作为“晚期”细胞因子的作用、白介素-18参与休克发生及组织损害的证据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与分析血必净注射液在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4月本院诊治的58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脓毒性休克治疗)29例和观察组(常规脓毒性休克治疗加血必净注射液)2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病死率及治疗前后的氧合指数、乳酸水平、微循环指标。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的氧合指数、乳酸水平及微循环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的氧合指数、乳酸水平及微循环指标均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在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的效果较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氧供与微循环状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芬太尼治疗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3月ICU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均给予脓毒性休克常规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盐酸山莨菪碱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芬太尼注射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及治疗6 h、12 h舌下微血管灌注血管密度(PVD)、灌注血管比例(PPV)、微血管流动指数(MFI)和乳酸水平,计算28 d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 h、12 h 2组患者PVD、PPV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动脉血乳酸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6 h、12 h PVD、PPV显著高于对照组,动脉血乳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乳酸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间MF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8 d病死率为26.7%,对照组28 d病死率为36.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芬太尼可以有效改善脓毒性休克患者微循环,治疗脓毒性休克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联合血液灌流治疗脓毒性休克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4月我院接诊的脓毒性休克患者68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联合组、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行脓毒症常规治疗+参麦注射液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液灌流治疗,对比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脏指数(C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及实验室指标[前降钙素(PCT)、C反应蛋白(CRP)、脑钠肽(BNP)]。结果:两组治疗后的CI、SVRI水平比治疗前均有上升,EVLWI指标下降,联合组改善情况较对照组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PCT、CRP、BNP水平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联合组改善情况较对照组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联合血液灌流治疗脓毒性休克,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机体PCT、CRP、BNP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