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医学研究》2016,(9)
目的研究分析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肺心病并发呼吸衰竭对血浆脑肽(BIVP)和内皮素(ET-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杞县中医院收治的慢性肺心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HR、RR、MAP、Pa CO2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Pa O2、Sa O2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BNP、ET-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肺心病并发呼吸衰竭可明显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血气指标,降低血浆脑肽和内皮素水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姚德志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6):2347-2349
目的观察无创机械通气对老年慢性肺心病伴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BNP、ET-1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治疗以及预后的评估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呼吸内科与重症监护学科收治的70例老年慢性肺心病伴呼吸衰竭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72小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以及血浆脑利钠肽和内皮素-1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其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其血浆脑利钠肽和内皮素-1的水平相当(P>0.05),经过治疗后,其血浆脑利钠肽和内皮素-1均随着病情的好转而出现明显的下降(P<0.05)。观察组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血浆脑利钠肽和内皮素-1的水平呈正相关;血浆脑利钠肽、内皮素-1水平与血氧分压呈负相关,与二氧化碳分压呈正相关。结论采用包括无创机械通气在内的综合疗法治疗老年慢性肺心病伴呼吸衰竭,能够更快纠正患者的缺氧和二氧化碳储留的状态,减低血浆脑利钠肽和内皮素-1的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吉林医学》2017,(6)
目的:观察和评价分析无创机械通气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伴呼吸衰竭患者脑钠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伴呼吸衰竭患者40例,作为此次试验对象,采用电脑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此次收治于我院的试验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各组20例。其中常规组予以低流量吸氧,血氧脉搏与血压监测,按照临床经验,给予对症、平喘化痰、抗感染以及强心利尿治疗,研究组在此常规组治疗基础之上,予以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气分析、临床表现以及体征各项指标均得到显著变化,其中HR、PaCO_2、RR明显降低,SaO_2、PaO_2显著升高,对比治疗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BNP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后两组患者血清BNP水平显著降低,且研究组患者降低幅度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之上,予以无创机械通气,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表现,有效调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状态,同时,还可降低血清BNP水平,降低对机体的伤害,建议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呼吸衰竭或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期无创正压通气过程中脑钠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3例急性呼吸衰竭或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行无创正压通气的患者,比较治疗前后以及和健康对照组30例血浆BNP浓度的变化并分析BNP与PaO2、PaCO2的相关性.结果 呼吸衰竭患者血浆BNP浓度为(311.67±114.96)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46.13±13.49) pg/mL(P<0.01);无创正压通气后2小时(T2)及撤机前(T3)与NIPPV前(T1)比较BNP均极显著下降(P<0.01),血浆BNP的浓度与PaO2呈负相关(T1、T2、T3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77、- 0.69、-0.46,均P<0.01),与PaCO2呈正相关(T1、T2、T3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5、0.57、0.44,均P<0.01).结论 血浆BNP浓度的变化不仅能直接反映心血管功能,与呼吸功能亦有一定的相关性;无创正压通气能使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浆BNP浓度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机械通气对ICU肺动脉高压伴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对72例在我院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动脉高压伴呼吸衰竭患者回顾分析,平均分为A、B两组,对A组36例患者行有创通气治疗,对B组36例患者行无创通气治疗。并就血浆脑钠肽水平(BNP)、血气分析指标和肺动脉压三个方面在治疗前与治疗后24h的情况进行疗效比较分析,研究机械通气对患者的影响。结果:从纵向看,治疗24h后,所有患者BNP水平指标和肺动脉压、血气分析指标均有所改善,P〈0.05;从横向看,治疗后的A组在以上三个方面改善效果都要优于B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机械通气在治疗ICU肺动脉高压伴呼吸衰竭上有明显的效果。并且不同的机械通气方式效果有差异,有创机械通气疗效较无创机械通气显著。 相似文献
6.
《吉林医学》2018,(2)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对ICU肺动脉高压伴呼吸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7年5月期间重症监护室收治肺动脉高压伴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患者80例,采用硬币投掷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每组患者各40例。无创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气管插管呼吸机或气管切开辅助患者呼吸,无创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面罩呼吸机辅助呼吸,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pH值、动脉氧分压(PaO_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氧饱和度(SpO_2)、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及肺动脉压变化。结果:有创组和无创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pH值、PaO_2、PaCO_2、SpO_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液pH、PaO_2、SpO_2均有显著上升,PaCO_2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且有创组较无创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BNP水平及肺动脉压较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且有创组较无创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动脉高压伴呼吸衰竭采用机械通气治疗可对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进行降低。 相似文献
7.
陈建玲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23(7):107-109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对肺动脉高压伴呼吸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肺动脉高压伴呼吸衰竭需行机械通气的患者60名,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人.有创机械通气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无创机械通气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面罩呼吸机辅助呼吸,分别观察治疗前及治疗24 h后两组患者血气分析、血浆BNP含量及肺动脉压的变化.结果 治疗24 h后两组患者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 <0.05),并且有创机械通气组较无创机械通气组改善明显(P<0.05);治疗24 h后无创机械通气组和有创机械通气组患者血浆BNP含量及肺动脉压力均明显降低(P <0.05),有创机械通气组患者较无创机械通气组患者下降明显(P<0.05).结论 机械通气治疗肺动脉高压伴呼吸衰竭患者效果显著,明显改善血气分析指标,降低BNP水平及肺动脉压力,并且有创机械通气效果优于无创机械通气. 相似文献
8.
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呼吸衰竭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我科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呼吸衰竭的患者 2 3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慢性呼吸衰竭患者 2 3例 ,其中男性 15例 ,女性8例 ;年龄 4 5~ 84岁 ,平均年龄 6 2岁。动脉血气分析 :PaO2 38~ 5 6mmHgPaCO2 5 1~ 89mmHg。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BIPAP呼吸机 (呼吸机型号 :伟康BIPAPS/TD30 )经鼻、面罩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经治疗后 15例好转出院 ,3例由于病情恶化而改为气管插管行有创机械通气 ,5例因病情恶化而放弃治疗自动出院。2 讨论2 .1 选择合适的鼻罩或面罩保持通气回路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和有创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加重并严重呼吸衰蝎患者血浆脑钠肽(BNP)含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56例COPD急性加重并严重呼吸衰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8例.无创通气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面罩呼吸机辅助呼吸,有创通气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分别观察治疗前、治疗后24h两组患者血气分析及血浆BNP含量的变化.结果 机械通气后24h两组的动脉血气指标PH、PO2及PaCO2,与入院时比较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a1=-8.68 a2=-9.25 a3=11.55 bl=-9.48 b2=-28.92b3=22.78 aP﹤0.05,与无创通气组比较,abl=-3.49 ab2=-2.80 ab3=8.39 (ab)P﹤0.05),有创通气组比无创通气组改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h两组患者血浆BNP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后有创通气组较无创通气组血浆BNP下降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急性加重并严重呼吸衰蝎较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效果显著.机械通气可降低BNP浓度,其浓度变化可用于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0.
有创和无创正压通气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有创和无创正压通气在治疗急性呼吸衰竭过程中血浆脑钠肽(BNP)含量的变化.方法:将52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分为无创通气组(2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面罩呼吸机辅助呼吸)和有创通气组(2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分别观察治疗前、治疗后3h、12h 2组患者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氧分压及血浆BNP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有创通气组的心率(t=9.87,P<0.05)、呼吸频率(t=3.79,P<0.05)、血氧饱和度(t=2.83,P<0.05)及氧分压(t=4.29,P<0.05)等指标较无创通气组明显改善.治疗后2组患者血浆BNP均较治疗前下降(F时间=485.9,P<0.05),治疗后有创通气组较无创通气组血浆BNP下降(F时间=7.345,P<0.05).结论:有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时较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效果显著,BNP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危重肺心病呼吸衰竭采用有创与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危重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有创机械通气,观察组采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比较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指标与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总通气时间与平均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插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危重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有创与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是,相对来说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能够有效地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效果更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对ICU肺动脉高压伴呼吸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 :挑选82名需要进行机械通气的肺动脉高压伴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1名成员。无创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提供面罩呼吸机辅助呼吸,有创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提供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分别统计治疗前及治疗24h后两组患者血气分析结果、血浆BNP含量及肺动脉压的变化。结果 :治疗24h后两组患者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此外有创机械通气组较无创机械通气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略低,同时两者血浆BNP含量及肺动脉压力均明显降低,有创机械通气组患者较无创机械通气组患者下降明显。结论 :有创机械通气治疗ICU肺动脉高压伴呼吸衰竭患者较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效果显著。机械通气可以降低BNP浓度,其浓度变化有创机械通气效果优于无创机械通气。 相似文献
13.
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元创机械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将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传统抗感染、平喘、化痰等治疗基础上加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而对照组则采用传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改善情况、气管插管率,第3、6、12、24小时的呼吸频率(RR)、心率(HR)、血气分析的pH、Pa02、PaC02指标变化及住院时间,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0%明显优于对照组72.5%,治疗组气管插管率1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两组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第3、6小时的HR、RR、pH、PaO2、PaCO2平均值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而对照组以上各指标改善不明显(P〉0.05),第12、24小时的以上各项指标两组患者均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状况更明显(P〈0.05)。治疗组患者住院时间平均为(13.27±2.31)d明显短于对照组(21.14±4.26)d。故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气管插管率,较快纠正酸中毒、减少住院时间,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无创正压通气对AECOPD伴肺动脉高压患者肺动脉压及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10月106例AECOPD伴肺动脉高压患者临床资料予以分析,因其不同的诊治方法,可分研究组(53例)和对照组(53例),研究组行常规基础治疗联合无创正压通气,而对照组行常规基础治疗,比对两组治疗前后肺动脉压与血浆脑钠肽水平、血气指标变化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研究组肺动脉压与血浆脑钠肽水平、血气指标变化以及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予以AECOPD伴肺动脉高压患者常规基础治疗联合无创正压通气可降低肺动脉压与血浆脑钠肽含量,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无创性机械通气(MV)包括经面(鼻)罩正压机械通气(FMMV)和负压通气,其中前者取得了重大进展,已成为治疗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有创与无创正压通气对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浆脑钠肽(BNP)含量的改变及影响。方法:将60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使用有创正压通气治疗,并根据情况进行调节,对照组使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 h血浆脑钠肽浓度及血气分析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后血浆BNP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调节参数后进一步下降,且心率、呼吸及血气分析指标均较对照组患者有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创正压通气可以有效降低呼吸衰竭患者血浆BNP浓度,明显减轻心脏负荷,效果优于无创通气。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机械通气对ICU肺动脉高压伴呼吸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4例需接受机械通气患者分为2组各42例,观察组行有创通气,对照组行无创通气。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浆脑钠肽(BNP)、肺动脉压力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机械通气可降低ICU肺动脉高压伴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浆脑钠肽水平,有创通气应用效果优于无创通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用常规药物加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结果实验组呼吸频率(RR)、心率(HR)、动脉血pH、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均明显改善。对照组血气分析变化不明显。结论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发Ⅱ型呼吸衰竭可明显升高PaO2、降低PaCO2,改善机体低氧及酸中毒,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无创机械通气(NIV)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剧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例重度高碳酸血症呼吸衰竭(HRF)患者进行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监测治疗前后动脉血气(pH、PaCO2、PaO2)。结果 20例重度高碳酸血症呼吸衰竭(HRF)患者中,15例重症呼吸监护病房(RICU)面罩BiPAP成功患者治疗前动脉血气(pH、PaCO2、PaO2)和RR(呼吸频率)分别为:7.23±0.05、104±4mmHg、84±30mmHg和34.6±8.5次/min,治疗后分别为:7.38±0.05、67±8mmHg、73±5mmHg和18±3次/min,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呼吸衰竭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析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间收治的呼吸衰竭患者51例,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配合采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明显,住院时间缩短,病死率与气管插管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衰竭采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尽快恢复平稳状态,改善预后,减少死亡,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