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变形链球菌表面粘结素与唾液受体结合特异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变形链球菌表面粘结素与唾液受体间的对应结合关系。方法 采用^3H标记的变形链球菌(简称变链)竞争性粘附抑制实验及自行设计的间接酶联免疫受体结合实验,检测纯化唾液受体与纯化变链表面粘结素间的结合特异性及其强度。结果 唾液IgA降解片段和相对分子质量为13000的酸性蛋白仅促进变链粘附,唾液淀粉酶具有促进粘附及抗粘附双重作用。相对分子质量为127000的变链表面粘结素及GTF组分分别可竞争抑  相似文献   

2.
唾液富酷蛋白对致龋细菌粘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唾液富酪蛋白(statherin)对致龋细菌变形链球菌和血链球菌粘附的影响。方法:用高效疏水色谱分离提纯30名个体唾液富酪蛋白并观察不同浓度唾液富酪蛋白与变开链球菌和血链球菌粘附的关系。结果:唾液富酪蛋白明显促进变形链球菌对羟磷灰石的粘附且其促进作用的大小与其浓度有关(P<0.05);而对血链球菌的粘附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唾液富酪蛋白可促进变形链球粘附于羟磷灰石上。  相似文献   

3.
应用羟磷灰石柱层析法层衍变形链球菌MT6R(c血清型)、远缘链球菌OMZ106(d血清型)、乳杆菌和粘性放线菌(ATCC19246),比较不同细胞对羟磷灰石粘附力的大小,并用唾液包被羟磷灰石柱后观察上述细菌粘附力的改变。结果表明无唾液时细菌粘附力依次为变链菌>远缘链球菌>粘性放线菌,乳杆菌最弱。有唾液时,变链菌粘附力明显高于其余三种细菌,粘放菌和乳杆菌与无唾液时比较粘附力亦有增强。远缘链球菌的粘附力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4.
变形链球菌的粘附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变形链球菌(变链菌)在牙面上的粘附和定居是龋病发生的始动因子。变链菌的葡萄糖基转移酶、表面大分子物质等自身生物学特性可能参与了变链菌在牙面上粘附定居的全过程。唾液中的某些蛋白作为变链菌粘附的受体促进其粘附,而另一些唾液蛋白凝集变链菌而有利其清除。本文对与变链菌粘附有关的自身生物学特性和唾液蛋白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变形链球菌的粘附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变形链球菌(变链菌)在牙面上的粘附和定居是龋病发生的始动因子。变链菌的葡萄糖基转移酶、表面大分子物质等自身生物学特性可能参与了变链菌在牙面上粘附定居的全过程。唾液中的某些蛋白作为变链菌粘附的受体促进其粘附,而另一些唾液蛋白凝集变链菌而有利其清除。本文对与变链菌粘附有关的自身生物学特性和唾液蛋白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同龋敏感人群唾液富酪蛋白(SalivaryStatherin)含量的差别,并观察唾液富酪蛋白对牙菌斑中两种主要细菌(变形链球菌和血链球菌)粘附能力的影响,探讨富酪蛋白与龋病的关系。方法用高效疏水色谱分离提纯唾液富酪蛋白,对比分析15名无龋者(DMFT =0 )及15名高龋者(DMFT≥6 )唾液中富酪蛋白的含量,并用全唾液及提纯的不同浓度的富酪蛋白作为实验性获得性膜成分,观察经放射性同位素3 H -胸腺嘧啶核苷酸(3 H -TDR)标记的变形链球菌和血链球菌对羟磷灰石的粘附情况。结果高龋个体唾液富酪蛋白的浓度明显较无龋者唾液富酪蛋白的浓度低(P <0 .0 5 )。富酪蛋白明显促进变形链球菌对羟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P)的粘附且其促进作用的大小与其浓度有关(P <0 .0 5 )。而唾液富酪蛋白对血链球菌的粘附无明显影响(P >0 .0 5 )。不同龋敏感人群相同浓度的唾液富酪蛋白对S .mutans粘附的影响无明显差异(P >0 .0 5 )。结论唾液富酪蛋白的含量具有个体差异性,而且对不同细菌粘附的影响不同,从而可能导致不同个体、不同牙面对龋敏感度不同。  相似文献   

7.
应用羟磷灰石柱层析法层析变形链球菌MT6R,远缘链球菌OMZ106,乳杆菌和粘性放线菌,比较不同细菌对羟磷灰石粘附力的大小,并用唾液包被羟磷灰石柱后观察上述细菌粘附力的改变。结果表明无唾液时细菌粘附力依次为变链菌〉远缘链球菌〉粘性放线菌,乳杆力最弱。  相似文献   

8.
变形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耐氟菌株粘附能力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变形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耐氟突变后,其粘附能力的改变。方法用同位素标记方法测定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亲代及耐氟菌株粘附至唾液包被羟基磷灰石(SHA)表面的粘附量及粘附百分率,并比较两者的粘附能力。结果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亲人菌株与耐菌株间粘附百分率无明显差异(P〉0.05);远缘链球菌与变形链球菌相比,其粘附百分率偏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变形链球菌与远缘链球菌耐氟菌株粘附至  相似文献   

9.
葡萄糖浓度对变形链球菌spaP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葡萄糖对变形链球菌初始粘附相关基因spaP表达的影响.方法 变形链球菌分别在0.2、1.0、5.0%葡萄糖条件下培养,提取总RNA,逆转录成cDNA,利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不同环境条件下变形链球菌初始粘附相关基因spaP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0.2%~5.0%葡萄糖浓度范围内,粘附较强的变形链球菌菌株spaP基因的表达随糖浓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强,粘附较弱的菌株也呈现这样的趋势,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粘附较强的变形链球菌菌株其spaP基因的表达总体上高于粘附较弱的菌株.结论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0.2%~5.0%),葡萄糖浓度升高利于变形链球菌spaP基因表达可能是其促进变形链球菌初始粘附的机制之一;变形链球菌对牙面的粘附力可能与其spaP表达量有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体外粘附实验的方法,分析了菌体表面分子脂磷壁酸与唾液及牙表面获得性膜中的生物活性物质纤维粘接蛋白对口腔链球菌粘附的影响,结果发现脂磷壁酸可抑制变链菌对含纤维粘接蛋白的人工获膜的粘附,支持了脂磷壁酸与纤维粘接蛋白相互作用可促进口腔链球菌粘附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通过DEAE-SphhadexA25层析和SepharoseCL-6B层析纯化变形链球菌(血清型c)地方株WD9463A表面蛋白,用细菌粘附抑制实验筛选变形链球菌粘结素,并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电泳、免疫双向扩散实验、葡糖基转移酶(GTF)酶活性测定和基酸组分分析进行鉴定。结果发现表面蛋白P1,分子量约117kD和127kD的非GTF蛋白及两种GTF酶组分可有效竞争抑制变形链球菌粘附,而另一GTF组分则可促进细菌对唾液包被的羟磷灰石的粘附,提示变链表面存在多种粘结素成分。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从变形链球菌S.sobrinus6715提纯得到的葡糖基转移酶(GTF)免疫家兔得到GTF抗血清,采用体外试验方法观察GTF抗血清对该酶活性及对变链菌和血链菌粘附影响,结果显示该抗血清对IngbrittGTF的抑制作用小于对6715GTF的抑制作用,对6715菌粘附有明显抑制作用而对血链菌的粘附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酸性环境对变形链球菌初始粘附相关基因srtA表达的影响。方法变形链球菌分别在初始pH为5.5和7.0的条件下培养,提取总RNA,逆转录成cDNA,利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不同环境条件下变形链球菌初始粘附相关基因srtA的表达。结果酸性环境中高粘附能力变形链球菌srtA基因表达明显上调,低粘附能力菌株的srtA基因表达也升高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中性环境中高粘附能力菌株srtA基因表达明显高于低粘附能力菌株,而在酸性环境中这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酸性环境促进变形链球菌srtA基因表达可能是变形链球菌抵抗酸性环境的机制之一;变形链球菌对牙面的粘附力可能与其srtA表达的量有关。  相似文献   

14.
变链球菌表面蛋白分子结构中功能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链球菌表面蛋白与牙面获得性膜上唾液蛋白成份结合,促进了变链球菌在牙面的附着。粘附功能区可能主要位于表面蛋白分子N端包含A区的片段中,亦可能存在于中间区域的P区及附近氨基酸顺序中,但不能排除分子C端参与粘附的可能。对表面蛋白粘附功能区的研究,有助于从分子水平阐明变链球菌在牙面粘附的机理,为龋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来自不同龋敏感者的变形链球菌(血清型c)临床分离株的粘附能力。方法:采用液体闪烁计测法测量^3H-TDR标记的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对唾液包被羟磷灰石(SHA)的粘附。结果:同一个体所带不同基因型菌株对SHA粘附量差异较大;高龋组个体定植的粘附能力强的菌株所占比较显著高于无龋组。结论:高龋组变形链球菌(血清型c)临床菌株的高致龋力与其携带有粘附能力强的菌株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对变形链球菌初始粘附能力的影响,同时观察高龋组、无龋组变形链球菌初始粘附能力的差别。方法 选取高龋组、无龋组变形链球菌(血清 c型)临床分离株各10株及1株参考株UA159,用唾液包被的羟基磷灰石(SHA)模拟口腔中牙面情况。各菌株分别在含3H的0.2%、1.0%、5.0%葡萄糖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配成菌悬液。菌液与SHA作用90 min,清洗、吸干,液体闪烁计数测量各样本中粘附于SHA的细菌的量。各变形链球菌菌株在不同浓度葡萄糖条件下对SHA的粘附能力以粘附量CPM值表示。结果 变形链球菌高龋组分离株初始粘附能力明显高于无龋组分离株(P<0.05);同时变形链球菌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营养条件下其初始
粘附能力也有统计学上的差别(P<0.05),5.0%葡萄糖组粘附力最强,0.2%葡萄糖组粘附力最低,1.0%葡萄糖组粘附力界于两者之间。结论 ①变形链球菌的初始粘附能力可能与龋病的发生有关;②葡萄糖可能与变形链球菌的初始粘附相关,在一定范围内,葡萄糖可能会促进变形链球菌的 初始粘附。  相似文献   

17.
α-淀粉酶与致龋细菌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研究α-淀粉酶与致龋细菌粘附的关系,探讨α-淀粉酶与龋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α-淀粉酶及全唾液作为实验性获得性膜成分,观察经放射性同位素3H-TDR标记了的变形链球菌、血链球菌对羟基磷灰石的粘附情况。结果(1)变形链球菌的粘附量显著大于血链球菌(P<0.05);(2)与对照组相比,α-淀粉酶能明显抑制变形链球菌、促进血链球菌对羟基磷灰石的粘附,而且其作用均随浓度增加而增强(P<0.05);(3)α-淀粉酶组与无龋正常人全唾液组相比,对血链球菌粘附的作用无区别(P>0.05),对变形链球菌粘附的作用因α-淀粉酶浓度不同而有差异。结论α-淀粉酶与龋病的发生、发展可能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8.
唾液抗体抑制变链粘附的体外研究广东省江门市口腔医院(529000)潘志红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罗宗莲,张静仪近年来,有关免疫防龋的研究正越来越引起中外学者的关注,许多研究都试图用人类主要致龋菌──变形链球菌(简称变链)作为抗原来免疫人或实验动物,以期...  相似文献   

19.
作者采用同位素标记液闪技术研究唾液抗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 (PAc)抗体对变形链球菌和茸毛链球菌在全唾液包被的羟基磷灰石 (SHA)上粘附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 ,含有高效价的特异性抗 PAc抗体的兔唾液使变形链球菌 Ingbritt在 SHA土的粘附数明显减少 ,而对茸毛链球菌 6 715的粘附无影响。提示抗 PAc抗体能抑制变形链球菌在唾液获得性膜上的粘附 ,这可能是特异性抗体抗龋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程茜  刘艳玲 《口腔医学》2000,20(3):124-125
目的 :对变形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产生的可溶性多糖和不溶性多糖进行测定。方法 :酚硫酸法。结果 :发现变形链球菌产生的可溶性多糖显著高于远缘链球菌 ,而远缘链球菌产生的不溶性多糖高于变形链球菌。结论 :表明在对牙面的粘附作用中远缘链球菌更依赖于蔗糖及其产生的不溶性葡聚糖 ,而变链菌则较少依赖于葡聚糖 ,而可能主要依赖于唾液的介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