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及预后情况.方法 对8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早期往往缺乏特异性改变,有特征性影像学改变,预后不佳.结论 为降低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病死率,须早发现、早治疗,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因基底动脉尖端部位血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国内外均有报道,据统计约占脑梗死的7.6%。我院自1997~2003年收治并确诊TOBS 15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由Caplan于1980年首先报道,指基底动脉尖端部位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临床上TOBS较为罕见,国外报道TOKS占脑梗死的7.6%,国内TOBS的发生率约占脑梗死的4.3%~5%。TOBS多由脑栓塞引起,本文报道1例由动脉炎导致的少年TOBS。  相似文献   

4.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basilar syndrome,TOBS)是因基底动脉尖端部位血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呈多样化,常因忽略而漏诊或误诊。我院自1999年1月-2001年7月收治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6例,现将诊断、治疗经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对16例TOB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眩晕、视物模糊、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运动及感觉异常是最常见的症状及体征;头颅MRI表现位于基底动脉供血区的多发性梗死,双侧丘脑“蝶形”梗死灶为特征性改变;8例行脑血管造影显示基底动脉尖部、一侧或双侧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狭窄或闭塞征像。综合治疗有效率约50%。结论TOBS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有特征性影像学改变,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6.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方法对17例TOBS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眩晕、视物模糊、意识障碍、瞳孔异常、运动障碍是最常见的症状及体征;头颅MRI表现位于基底动脉供血区的多发性梗死,双侧丘脑"蝶形"梗死灶为特征性改变;8例行脑血管造影显示基底动脉尖部,一侧或双侧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狭窄或闭塞征象。综合治疗有效率约52.9%。结论TOBS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有特征性影像学改变,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7.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讨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15例TOB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TOBS临床症状及体征复杂多变,意识障碍程度轻重不一.影像学表现位于基底动脉供血区的多发性梗死,双侧丘脑"蝶形"梗死灶为特征性改变.结论 TOBS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有特征性影像学改变,本病起病凶险,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8.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是基底动脉尖部位缺血或闭塞所致血液循环障碍,以丘脑、中脑、小脑、枕颞叶有不同程度损害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误诊,发病凶险,预后极差,早期诊治尤为重要.为此,我科自2004年以来采用依达拉奉联合东菱迪芙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对20例TOB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OBS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和瞳孔改变最常见,首发症状以眩晕和意识障碍多见。影像学重要特征是丘脑、小脑、中脑、枕叶、颞叶等梗死多见,双侧及幕上幕下同时受累。MRI较CT更敏感。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有复杂多样的临床及影像学改变,治疗效果不佳,预后差。  相似文献   

10.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是因基底动脉尖端部位血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以意识障碍,瞳孔变化及眼球运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本院近日收治一名TOBS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由Caplan于1980年提出,临床上较为少见,预后差,是神经内科的急危重症疾病之一。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26例病例进行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Caplan首先报道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认为系脑干血管疾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将其从椎基底动脉缺血中分出来.本文分析我院收治的31例TOBS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并讨论其临床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3.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常见影像学改变:椎动脉异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利用核磁共振成像(MRI)观察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患者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影像学改变情况,探讨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方法对我院1998年以来所有行MRI检查的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核磁共振血液流空情况,借此判断血管有无异常。结果31例患者发现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流空不良者25例(80.6%),其中单个椎动脉异常者17例(54.8%),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同时异常者6例(19.4%),基底动脉异常者2例(6.5%),未发现血流异常者6例(19.4%)。结论TOBS患者常存在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流异常,以单侧椎动脉异常最为多见,提示动脉-动脉栓塞是TOBS发病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4.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是由Caplan于1980年首先发现并命名,是基底动脉尖端缺血或闭塞所致血循环障碍,以丘脑、中脑、小脑、枕叶、颞叶损害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由于该病发病凶险,症状复杂,易被误诊、漏诊,且多预后不良,故发病早期尽早诊断、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现将本院2009-04—2013-01收治的20例TOBS患者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护理经验。方法总结2009-05~2010-10我科36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护理资料并分析。结果 4~6周后,康复32例,死亡4例,病死率11.1%。结论根据TOBS患者的具体病情,注重专项护理,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3例临床与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是由Caplan于1980年首次发现并命名,指基底动脉尖部缺血或闭塞致血液循环障碍而导致以中脑损伤为主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常伴有丘脑、间脑以及枕颞叶等缺血性损害。临床上以意识障碍、瞳孔变化、眼球运动障碍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我科近5a来收治的19例基底动脉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TOBS的临床表现可同时有多部位梗死,头CT及MRI可见多个病灶,可同时分布在幕上和幕下,呈对称性或不对称性,MRA可显示多条血管狭窄或闭塞。19例患者中治愈6例,好转9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3例。结论 TOBS临床表现复杂,MRI联合MRA检查对临床指导意义重大,病变累及的部位及血管越多,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8.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于1980年由Caplan首次报告,随着临床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展,对该病的认识进一步加深,笔拟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对我院近2年来收治的21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9.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危险因素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47例TOBS患者与132例大脑中动脉(MCA)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二者的脑卒中危险因素,并对TOBS患者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以评估预后,分析TOBS患者预后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TOBS组房颤发生率(36.2%)显著高于MCA梗死组(14.4%)(P<0.05).TOBS组入院30 d时病死率为10.6%;其病灶部位、病灶个数及并发症与预后显著相关(P<0.05~0.01).结论 房颤是TOBS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而与TOBS预后无关.TOBS患者病灶部位、病灶个数及并发症均与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发病机制的深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发病机制。方法:对19例TOBS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进行分析。结果:其中10例患者行DSA检查均有脑底动脉粥样硬化;7例见基底动脉顶端、大脑后动脉及小脑上动脉闭塞,2例双侧椎动脉严重狭窄,基底动脉顶端未见闭塞,而双侧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闭塞。2例患者后交通动脉发育异常。全部患者均有血液流变学异常。10例有房颤史。结论:基底动脉尖的主要发病机制为脑栓塞和脑血栓形成,其次为血液流变学异常,如合并后交通动脉畸形,则更易发生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