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减少静脉穿刺后皮下瘀血或血肿的护理方法.方法 观察5800例无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A 、B 两组,静脉穿刺后,A 组采用传统的静脉穿刺后直接按压皮肤穿刺点上方止血方法;B 组采用静脉穿刺后三横指按压皮肤穿刺点10min止血法.结果 A 、B 两组病人皮下瘀血或血肿发生率有明显差异.结论 静脉穿刺后三横指按压皮肤穿刺点10min的压迫止血方法有效.  相似文献   

2.
老年患者静脉穿刺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静脉穿刺,是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操作技术,在接受静脉穿刺的人群中老年患者占很大比例。根据我们多年从事老干部护理工作的实践经验,现对老年患者静脉穿刺方法与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用于神经外科昏迷病人围手术期输血补液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采用套管针或中心静脉导管行颈外静脉穿刺并置管对昏迷及长期输液末梢血管不充盈的神经外科围手术期患者150例进行补液。其中有18例经颈外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结果 150例颈外静脉穿刺患者,其中左侧59例,右侧81例,双侧10例;穿刺失败1例,患者自行拔除3例,脱落2例。结论 颈外静脉穿刺置管补充液体用于昏迷病人安全可靠,穿刺成功率高,较中心静脉穿刺优势明显,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改良式脑室心房分流术治疗外伤性脑积水。方法 对9例外伤性脑积水病人应用颈内静脉置管技术,行右颈内静脉皮下穿刺,导引钢丝引入脑室心房分流管至右心房,右颈部皮肤切口不到0.5cm,在C臂X-线透视下将心房分流管放置在右心房适当位置,实现脑室心房分流术。结果 成功率100%;手术时间45min-1.5h,平均1h。结论 应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技术行右颈内静脉皮下穿刺,导引钢丝引入脑室心房分流管至右心房的方法进行脑室心房分流术,是一种新型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操作时间短,方法简便,恢复快,近期效果肯定等优点,尤其适用于不能耐受经典手术的病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大面积烧伤进行股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方法和护理管理要点.方法 对340例股静脉穿刺患者护理管理的回顾分析,包括穿刺方法、日常护理管理等.结果 通过正确的方法穿刺、正确护理管理,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及休克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静脉留置针穿刺引流术治疗头皮下积液或血肿的效果。方法 对收治的20例需要处理的头皮下积液或血肿的患者,采用密闭式静脉留置针穿刺引流术进行治疗。结果 20例患者在12~72 h内引流完全,无积液或血肿残留,头皮贴附良好。结论 采用密闭式静脉留置针穿刺引流术治疗头皮下积液或血肿,安全、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微创脑室外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方法:高血压出血性脑卒中,如破入脑室大部分造成急性梗阻性脑室扩张,要及时准确行脑室穿刺外引流术。在CT三维立体定位划出脑室扩张易穿刺层面的头皮穿刺线,再从脑室角划出夹角线,与头皮弧线交点为穿刺点,按CT片测出角度约25度左右,选择微创针,按穿刺角度全部准确穿入脑室。结果:43例患者全部用这一方法一次成功穿入脑室,可直接降低颅内压和清除血肿,术后24h神经清醒16例,死亡1例。讨论:应用微创针脑室穿刺具有方便、简单、安全、准确,头皮和颅骨仅受3mm点状损伤,硬通道引流畅通,颅骨自锁固定好,密封性能好,不易感染,在脑室穿刺外引流术中优于传统头皮切开钻孔置管术。  相似文献   

8.
浅谈神经内科病人静脉穿刺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静脉穿刺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技术操作之一,其成功率高低对病人的治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人就从事护理工作20多年的临床经验,谈几点关于神经内科病人静脉穿刺的体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术后皮瓣下积液通过经皮穿刺抽吸、静脉留置针穿刺引流或(和)腰大池置管引流治疗后效果。方法对57例去骨瓣减压术后皮瓣下积液采取经皮穿刺抽吸、静脉留置针穿刺引流或腰大池置管引流等综合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57例去骨瓣减压术后皮瓣下积液通过经皮穿刺、静脉留置针穿刺引流或(和)腰大池置管引流,54例取得良好效果,有效率达94.7%,3例反复复发改为颅骨修补时手术治疗。结论经皮穿刺抽吸、静脉留置针穿刺引流或(和)腰大池置管引流等综合治疗是治疗去骨瓣减压术后皮瓣下积液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静脉输液是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特别在危重病人的抢救治疗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临床上,头皮静脉穿刺一针见血很难达到100%,特别是婴幼儿及长期住院的患儿,输液往往成为儿科护士的一大难题。为减少患儿反复多次穿刺的痛苦,为减少护士的护理工作量,更为了抢救危重患儿的方便,我科自2002年开始推广使用了浅静脉留置针输液,截止2004年2月共应用静脉留置针700例,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脑瘫是指在出生前、出生时、出生后1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所致的综合征[1]。目前,对脑瘫患儿的治疗主要采取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两种方法,而由于患儿的特殊性,家属对静脉穿刺成功率要求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儿科护士既要具备娴熟精湛的技术,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以便更深入的了解患儿及其家属的心理需求,更好的完成临床工作。2014我科共收治34例脑瘫患儿,在静脉穿刺时进行心理护理,有效提高了静脉穿刺成  相似文献   

12.
静脉穿刺在临床工作中最常见,能否准确及时为病人穿刺成功是体现护理人员技术水平及护理质量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实际工作中,护士静脉穿刺成功率与考核有偏差。因此传统的考核和管理方法不利于真正提高技术水平,新的考核方法能加强对护士考核,有效提高技能,真正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2003年2月始,我院对全体护士进行操作考核,制定出新的考核办法,深化技术操作考核管理,具体实施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法 对应用中心静脉导管治疗的96例患者总结分析.结果 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输液,可减少静脉穿刺次数、保护血管、减少静脉穿刺局部疼痛,本组96例患者未出现感染、血气胸及静脉炎等并发症.结论 严格的无菌技术操作及合理的护理干预是避免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我科成立了预防浅静脉穿刺后局部淤血的循证护理管理小组,按循证护理的程序对651例接受静脉穿刺的患者进行循证护理,取得良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03-06对我科66例接受静脉穿刺的患者,进行循证护理,年龄10~70岁,性别不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枕角穿刺和前角穿刺加尿激酶灌注引流治疗自发性脑室出血的疗效进行对比。方法 将自发性脑室出血病人49例随机分两组,治疗组24例在入院6h内行枕角穿刺尿激酶灌注引流术,对照组25例在入院6h内行前角穿刺尿激酶灌注引流术,其余基础治疗两组基本相同。结果 治疗组脑室积血吸收较对照组快,治疗组死亡率较对照组低,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枕角穿刺尿激酶灌注引流可以更加早期清除脑室出血,降低死亡率,其疗效优于前角穿刺尿激酶灌注引流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儿科新护士静脉穿刺成功率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护理对策,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002-2006年进入儿科的40名新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探讨.结果 影响儿科临床新护士静脉穿刺成功的主要因素为:家长过分挑剔(95%);护士缺乏自信(85%);患儿病情严重(75%);护士技术不过硬(75.2%);小儿过度哭闹(69.5%);家长配合不力(62%)等.结论 多种因素可能影响静脉穿刺成功率,制定相应对策,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总结颅内血肿手术治疗经验及手术指征。方法:统计本科1年来开颅清除颅内血胪及穿刺吸除颅内血肿的总数、治疗效果并加以分析。结果:1年来共手术治疗颅内血肿45例。开颅治疗27例,治愈18例,好转6例,死亡3例。穿刺治疗18例,治愈9例,好转7例,死亡2例。结论:颅内血肿开颅清除与穿刺吸除各有其优缺点,应掌握指征根据具体病情采取适宜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早期侧脑室穿刺引流治疗伴有恶性颅脑高压的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4例伴有恶性颅高压的新型隐球菌膜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例,两组均采用二胜霉素-B静脉及鞘内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采用早期侧脑室穿刺引流,最长引流3周,以隐球菌镜检计数、墨汁染色阴性时间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和是否并发脑积水为观察指标。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隐球菌镜检计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2个月时治疗组墨汗染色隐球菌阴性5例,而对照组仅3例;头痛、视力障碍及意识状态的改善治疗组均较对照组为尤,并发脑积水治疗组仅1例,而对照组有3例。结论:早期侧脑室穿刺引流能有效地降低新型隐球菌脑膜炎颅内压,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穿刺途径在脑血管造影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11月在本院行脑血管造影检查的8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穿刺方法不同分为桡动脉组(经桡动脉穿刺行脑血管造影检查,n=46)、股动脉组(经股动脉穿刺行脑血管造影检查,n=36),比较2组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X线辐射时间、下床活动时间、穿刺时间、Kolcaba舒适量表(General Comfort Questionnaire,GCQ)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较股动脉组明显降低(84.78%vs97.22%)(P<0.05); 桡动脉组下床活动时间较股动脉组明显缩短,但穿刺时间较股动脉组明显延长(P<0.05),桡动脉组造影完成后1、6、12 h的GCQ评分均较股动脉组明显升高(P<0.05); 桡动脉组股静脉及股神经损伤发生率、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P<0.05)。结论 与股动脉穿刺比较,桡动脉穿刺应用于脑血管造影中的造影成功率相当,但后者所引起的股静脉及股神经损伤明显减少、舒适度更高且无需卧床制动观察,适用于择期造影以及老年造影者。  相似文献   

20.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lentrd catheter,PICC)是指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减轻了反复静脉穿刺带给患者的痛苦,为患者提供了中期至长期(5d~1a)的静脉治疗通道,逐渐用于急症病人,稳定状态输液,胃肠道外营养等被认为是一种方便、有效、安全的置管技术。与传统的深静脉穿刺比较,具有操作创伤小,插管快捷,保留时间长,并发症少等特点。我科于2002-10~2004-10对115例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进行护理。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