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曲马多复合氟哌利多用于控制剖宫产术中寒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国宏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0):109-110
目的观察曲马多复合氟哌利多抑制剖宫产硬膜外麻醉期间寒战的效果。方法选择剖宫产术中发生寒战产妇60例,随机分为A组(曲马多复合氟哌利多组)30例,静脉分别注射氟哌利多2.5mg与曲马多1mg/kg;B组(曲马多组)30例,静脉注射曲马多1mg/kg。观察寒战消失情况及副作用。结果A组和B组寒战减弱至消失的时间相一致,但A组副作用明显少于B组(P〈0.01)。结论曲马多复合氟哌利多治疗剖宫产术中寒战明显优于单纯使用曲马多。  相似文献   

2.
哌替啶联合氟哌利多治疗硬膜外麻醉剖宫产产妇的寒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保山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5):2021-2022
哌替啶作为镇痛药物,早在20世纪初已经广泛用于临床,其副作用为恶心、呕吐等。氟哌利多作用于下丘脑,具有抗精神紧张、镇吐等作用,其二者合用(哌替啶50mg 氟哌利多2.5mg,简称哌氟合剂)在临床使用效果中,发现其有制止寒战的效果。硬膜外麻醉下剖宫产使寒战的发生率可高达6.2%[1],寒战使产妇耗氧量增加,重者可致胎儿窘迫、精神紧张、心排血量增加[2]。本文观察哌氟合剂制止寒战的效应和其相关副作用。1资料和方法选择70例在硬膜外麻醉下剖宫产产妇ASAEⅠ级~Ⅱ级,术中常规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电图,开放上肢静脉输注林格氏注射液,选L1~L2或L2~L3穿刺置硬膜外导管,回抽无血注入0.78%的罗哌卡因试验量4ml,5min后无异常再追加10ml麻液。麻醉平面达T4~T8效果,术中常规面罩吸氧3L/min~4L/min,输注林格氏注射液1L~1.5L,婴儿娩出后如果产妇出现寒战,且持续时间超过2min,则静脉注射哌替啶50mg 氟哌利多2.5mg,后观察5min内寒战制止率及其他不适主诉。2结果婴儿娩出后出现寒战产妇40例,静脉注射哌氟合剂后,寒战消除达到38例,有效率达98%,出现恶心、呕吐18例,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哌氟合剂及曲马多伍用氟哌利多治疗硬膜外麻醉期间寒战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在硬膜外麻醉下手术期间出现寒战者60例,分为两组:A组(n=30)给予哌替啶0.5 mg/kg,氟哌利多0.05mg/kg;B组(n=30)给予曲马多1.0mg/kg,氟哌利多O.05mg/kg.当寒战发生时静脉分别给予哌氟合剂或曲马多伍用氟哌利多.结果 A组和B组注药后药物的起效速度及效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的HR、SpO2用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的HR、SpO2用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曲马多伍用氟哌利多治疗硬膜外麻醉期问寒战的效果优于哌氟合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亚麻醉剂量的氯胺酮(0.4~0.5mg/kg)辅助连续硬膜外麻醉剖宫产术的麻醉效果。方法:用于单胎、头位、足月、无其他脏器合并症的产妇,行剖宫产手术时硬膜外麻醉平面不明显的手术29例,在手术开始前1~2min静脉缓慢滴入氯胺酮(0.4~0.5mg/kg)。结果:产妇镇痛作用完善,新生儿无呼吸抑制,Apgar评分均≥8分。结论:行剖宫产手术的硬膜外麻醉效果欠佳时,于切皮前给予亚麻醉剂量的氯胺酮可以达到良好的镇痛作用,对胎儿及产妇均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小剂量氯胺酮与丙泊酚联合应用,增加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和舒适性.方法 100例择期剖宫产术患者随即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氯胺酮0.5mg/kg静脉注射至2min后开始手术,胎儿娩出断脐后给予丙泊酚1.5mg/kg静脉注射;对照组不用辅助药.结果 观察组在胎儿娩出后及探查关腹时镇痛,镇静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余各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剂量氯胺酮与丙泊酚在硬膜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时,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静脉辅助药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单剂量氯胺酮全麻下剖宫产对产妇生命体征和新生儿阿氏评分(Apgar)的影响。方法对55例实施全身麻醉的剖宫产产妇,以氯胺酮1.5 mg/kg、琥珀胆碱1.5 mg/kg全麻诱导,胎儿取出后,经静脉泵入丙泊酚3 mg/(kg·min)以维持麻醉,同时给产妇静注舒芬太尼0.5 mg/kg作镇痛处理,阿曲库铵0.2 mg/kg维持肌松状态。监测和观察麻醉前后、术中、术后产妇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及新生儿取出1、5 min Apgar评分;观察术后镇痛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55例剖宫产术全麻诱导插管顺利,麻醉平稳,产妇在麻醉插管前后及术中胎儿取出时和手术结束时的血氧饱和度非常稳定,收缩压在插管后与胎儿取出时均高于插管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手术结束时与插管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压在手术结束时低于插管后与胎儿取出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插管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在插管后与胎儿取出时均高于插管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手术结束时低于插管后与胎儿取出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与插管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有2例≥7分,其余均≥9分,5 min Apgar评分均为10分。结论氯胺酮全麻诱导下剖宫产手术保证了产妇和新生儿的安全平稳,且并发症少,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亚麻醉剂量丙泊酚对剖宫产术中内脏牵拉反射及新生儿窒息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珠海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50例拟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产妇在胎儿取出后给予5 mL丙泊酚静脉注射,对照组产妇给予0.1 mg/kg地佐辛静脉注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剂量氯胺酮与丙泊酚联合应用,增加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方法:110例择期剖宫产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氯胺酮0.5mg/kg静脉注射开始手术,胎儿娩出断脐后丙泊酚1~2mg/kg静脉注射;对照组不用辅助药。结果:观察组在胎儿娩出后及探查关腹时镇痛、镇静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余各点无差异。结论:小剂量氯胺酮和丙泊酚在硬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时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静脉辅助药应用。  相似文献   

9.
宗剑 《南通医学院学报》2007,27(3):208-208,210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与氟哌利多用于预防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3例临产妇随机分为3组:地塞米松组38例术后予8mg地塞米松静脉注射,氟哌利多组38例予1.25mg氟哌利多静脉注射,盐水组37例予生理盐水2ml静脉注射,并对其疗效进行比较。结果:3组镇痛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地塞米松组、氟哌利多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与盐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地塞米松能有效预防剖宫产术后吗啡镇痛引起的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   

10.
俞霞 《中原医刊》2006,33(23):57-58
目的探讨小剂量氯胺酮加安定,防治内脏牵拉反应的效果。方法将100例相仿的需要硬膜外麻醉的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组50例。A组为氯安组,在进腹腔前静脉注射氯胺酮0.6mg/kg和安定0.15mg/kg;B组为哌氟组,进腹前静注哌替啶1mg/kg和氟哌啶0.1mg/kg。防治牵拉反应,作对比观察。结果氯安组有效率达96%,哌氟组有效率达72%,氯安组明显优于哌氟组。结论麻醉者积极防治牵拉反应,很有实际意义。使用小剂量氯胺酮加安定,既能克服氯胺酮的副作用,又能防治牵拉反应,副作用少,是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氯胺酮-丙泊酚复合全麻在大面积烧伤早期切痂植皮手术的麻醉效果、副作用的发生率、术后的恢复情况,并同期与传统的氯胺酮复合羟丁酸钠麻醉相比较,是否更具优越性。方法40例切痂植皮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氯胺酮-丙泊酚复合全麻组(Ⅰ组n=20)和氯胺酮-羟丁酸钠全麻组(Ⅱ组n=20)。全部病例静注芬太尼2μg/kg、丙泊酚2~3mg/kg、阿曲库铵0.3-0.5mg/kg做诱导插管,然后Ⅰ组微泵持续注射丙泊酚4~6mg/kg·h,45min间断静注阿曲库铵0.25-0.5mg/kg及氯胺酮1-2mg/kg维持。Ⅱ组微泵持续注射氯胺酮1-2mg/kg·h,45min间断静注阿曲库铵0.25~0.5mg/kg及羟丁酸钠80-100mg/kg。分别记录2组病例在用药期间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麻醉效果、停药后苏醒时间、苏醒后再入睡、副作用发生率等。结果Ⅰ组病例麻醉效果良好,循环稳定;而Ⅱ组术中血压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术中肢体有不自主的躁动现象,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Ⅱ组比Ⅰ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氯胺酮-丙泊酚复合全麻用于大面积烧伤早期切痂植皮手术,麻醉效果确切,可控性强,苏醒迅速而平稳,不良反应少,优于氯胺酮羟丁酸钠麻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氯胺酮对琥珀胆碱所致血K 、CK升高和术后肌痛的影响。方法 :30例全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氯胺酮组 (K组为实验组 )麻醉诱导采用静注安定 0 3mg/kg ,氯胺酮 2mg/kg ,琥珀胆碱 1 5mg/kg快速气管插管 ;硫贲妥钠组 (S组为对照组 )麻醉诱导采用静注安定 0 3mg/kg ,硫贲妥钠 6mg/kg ,琥珀胆碱 1 5mg/kg快速气管插管。两组病人均在麻醉前、注入琥珀胆碱后 1min、2min、3min、5min检测血K 、CK ,麻醉后 2 4hr询问病人非手术区肌痛情况。结果 :麻醉前两组血K 、CK无明显差别 (P >0 0 5 )而在注入琥珀胆碱后 1min、2min、3minK组血K 、CK明显低于S组 (P <0 0 5 )。麻醉后 2 4hr病人非手术区肌痛发生率K组为 13 33% (2 /15 ) ,S组为 5 3 33% (8/15 )。结论 :氯胺酮对琥珀胆碱所致血K、CK的升高和术后肌痛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辅助硬膜外麻醉的瑞芬太尼丙泊粉全麻术后阿片药物急性耐受的情况。方法: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病人20例,随机分2组,每组0例。术前用一次性自动采血针在左手无名指腹侧采血,测随机血糖1量,无异常后分次注入0.5%罗派卡因15ml,10分钟后行全麻诱导。2组全麻诱导都用依托咪酯0.3mg/kg、芬太尼0.2mg/kg,维库溴胺0.1mg/kg。全麻维持A、B组分别持续泵入瑞芬太尼0.5~1μg/kg/h、0.5μg/kg/h,2组均泵入丙泊酚6~10mg/kg/h。手术结束前5分钟停用维持药。手术结束后拔出气管导管。再用一次自动采血针在左手无名指腹侧采血,记录疼痛评分。A组立即给与芬太尼0.05mg。比较两次疼痛评分、瑞芬太尼、丙泊酚的用量。结果:2组病人术前疼痛评分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疼痛评分B组明显低于A组(P0.05)。与术前比较,A组明显升高(P0.05);B组变化不明显(P0.05),术中A组病人瑞芬太尼用量明显高于B组,(P0.05);2组丙泊粉用量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辅助硬膜外麻醉的瑞芬太尼-丙迫酚全麻时,硬膜外麻醉对外周有害刺激的有效阻断,不引起中枢神经的NMDA受体的兴奋,因而不产生阿片类药物急性耐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麻醉前应用咪唑安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对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0例硬膜外麻醉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100例,A组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4mg/kg,总量不超过2.5mg;2min后静脉注射氯胺酮0.15mg/kg,总量不超过10mg,5min后行硬膜外穿刺。B组为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方法同A组;观察注药前、注药后5、10、20、30min,心率、血压、血氧饱合度,患者对硬膜外穿刺的配合程度,两组患者术中使用芬太尼情况,术后24h随访,患者对麻醉操作的遗忘情况。结果A组注药后心率、血压下降(P<0.05),B组心率、血压升高(P<0.05)。A组患者配合硬膜外穿刺操作明显好于B组(P<0.01);A组使用芬太尼患者明显少于B组(P<0.01);A组对麻醉操作遗忘程度明显优于B组(P<0.01)。结论咪唑安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有很好镇静、遗忘、镇痛作用,无呼吸抑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田松  魏巍 《当代医学》2012,18(10):12-13
目的通过强化对病人的麻醉诱导前告知后,探讨能否明显降低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方法选择100例ASAI~II级择期实施上腹部手术的全麻病人,所有病例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麻醉诱导前提前告知病人在手术结束后麻醉苏醒期的各种注意事项。麻醉诱导用咪达唑伦0.05mg/kg,芬太尼4ug/kg,维库溴铵0.12mg/kg,丙泊酚1.5mg/kg静注,麻醉维持采用氨氟醚吸入,间断追加芬太尼、维库溴铵。术毕待自主呼吸恢复后常规给予阿托品0.5mg、新斯的明1mg静注。病人全麻苏醒期根据Riker镇静、躁动评分法予以评分。结果 Riker镇静、躁动评分告知组为4.0分,非告知组为5.4分。结论强化麻醉诱导前告知后,明显降低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静脉推注和肌肉注射小剂量氯胺酮对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人的超前镇痛作用。方法45例ASAⅠ~Ⅱ级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15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后3 min静脉推注0.15 mg/kg氯胺酮(V组)、肌肉注射0.15 mg/kg氯胺酮(M组)和空白对照组(P组),术后1 h、3 h、6 h、16 h和24 h分别记录疼痛评分(VAS)及恶心、呕吐、嗜睡、幻觉、做梦等副作用。结果V组和M组术后6 h内VAS评分差异显著低于P组(P<0.01),而在6 h后3者VAS评分无显著差异;V、M组在术后各时点VAS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恶心、呕吐、嗜睡、幻觉、做梦等副作用发生率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0.15 mg/kg氯胺酮术前预先静脉推注或肌肉注射均可明显减轻腹腔镜手术病人术后疼痛,但氯胺酮肌肉注射可避免静脉给药后血药浓度高峰的过早出现,从而可增加氯胺酮术前给药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7.
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小儿骶管麻醉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小儿骶管麻醉的效应。方法:ASAⅠ~Ⅱ级的会阴部手术患儿3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实验组注入甲磺酸罗哌卡因3mg/kg,对照组注入盐酸利多卡因8mg/kg,药物均用0.9%生理盐水适当稀释,容量为0.8ml/kg。骶管穿刺前均给予氯氨酮5mg/kg~6mg/kg肌肉注射,术中必要时辅助氯胺酮及异丙酚静脉注射。观察麻醉效果,连续检测BP、HR、RR、SpO2,记录术中辅助用药情况,并根据术中肢体动作及语言应答评估术后运动力量及反射评分(MPRS)。结果:两组患儿BP、HR、RR、SpO2差异无显著性,两组麻醉效果均满意,术中辅助麻醉用药量观察组<对照组。MPRS评分观察组>对照组。结论: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小儿骶管麻醉,镇痛效果好,利于小患儿早期苏醒,适于小儿会阴部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喉罩下七氟醚吸入全麻在妊娠合并心脏病产妇剖宫产手术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52例妊娠合并心脏病 的孕妇,ASA Ⅱ~Ⅲ级、心功能Ⅱ~Ⅲ级、择期行剖宫产,随机分为两组:喉罩组和气管插管组。喉罩组以6% 七氟醚加6 L/min 氧气吸入诱导,七氟醚吸入维持,插管组按异丙酚1.5 mg/kg,瑞芬太尼1 μg/kg推注,Narcotrend脑电监测达到D0水平(常规麻醉 状态)注射罗库溴铵0.9 mg/kg,1 min后进行气管插管,七氟醚吸入维持。记录两组产妇麻醉诱导前(T0)、插管(放置喉罩)时 (T1)、切皮时(T2)、拔管(喉罩)(T3)各时点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和脑电的变化,手术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切开子宫 至胎儿娩出时间、停药至患者清醒时间,新生儿1、5和10 min的Apgar评分,两组产妇七氟醚用量,并对产妇住院期间的舒适度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喉罩组插喉罩和拔喉罩时的心率分别为82.17±2.35次/min和82.56±5.83次/min,均明显低于插管组(P< 0.05);平均动脉压分别为69.89±10.39 mmHg和73.54±11.25 mmHg,明显低于插管组(P<0.05);其余各项指标两组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P>0.05)。喉罩组产妇停药至拔管时间和苏醒时间分别为5.59±3.15分和7.26±3.21分,明显低于插管组(P<0.05);两组 产妇手术时间和胎儿娩出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1、5 和10 min 的Apgar 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中维持相同镇静深度,喉罩组产妇七氟醚用量较插管组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喉罩组产妇在生理舒适和 心理舒适方面给出的评分分别为74.2±12.4分和69.2±10.1分,均显著高于插管组(P<0.05)。两组在住院环境、服务态度和健康 教育方面的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喉罩下七氟醚吸入全麻在妊娠合并心脏病产妇的剖宫产手术中麻醉 效果显著,患者术后舒适度评价较插管的吸入性全麻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罗哌卡因等比重液用于剖腹产腰-硬联合阻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择期行剖腹产病人9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成3组,每组30例。用DurasafeTM型联合阻滞配套针于L2~3间隙穿刺。以0.1mL/s的速率蛛网膜下隙注入等比重混和局麻药3mL(B组:布比卡因7.5mg;R1组:罗哌卡因7.5mg;R2组:罗哌卡因10mg),术中酌情于硬膜外给予2%利多卡因维持麻醉。用针刺法测感觉阻滞平面,用改良Bromage法测运动阻滞程度。比较三组病人在感觉、运动阻滞及恢复方面的异同,记录麻醉各时点血压、心率变化,并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三组均能提供较为完善的麻醉。R组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长于B组(P〈0.01),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短于B组(P〈0.01)。R1组感觉阻滞消退到S1~2时间、完全运动阻滞发生率明显少于B组(P〈0.01)。结论:罗哌卡因等比重7.5mg腰-硬联合阻滞用于剖腹产病人是安全的,其循环和呼吸系统较稳定,未见严重并发症,并能达到较为完善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异丙芬、氯胺酮对慢性支气管哮喘病人的脉搏血氧饱合度(SpO2)及平均气道压(Pm)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慢性支气管哮喘病人,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例),分别为正常对照组(N):术中用异氟醚维持麻醉(呼气末异氟醚浓度维持在2.5%);异丙芬组(P):术中用异丙芬6 mg/(kg.h)-1及异氟醚(呼气末异氟醚浓度维持在1%)维持麻醉;氯胺酮组(K):术中用氯胺酮2 mg/(kg.h)-1及异氟醚(呼气末异氟醚浓度维持在1%)维持麻醉。上述三组术中均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胺、芬太尼维持麻醉,且用量无差异。三组分别在手术开始时(T1)、手术一小时(T2)记录SpO2、Pm。结果:在T1、T2时,P组、K组的SpO2均比N组显著升高,P组、K组的Pm均比N组显著下降;K组与P组相比,两组SpO2无显著变化,但K组的Pm均比P组低,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临床浓度范围内,异丙芬、氯胺酮均具有不同程度扩张支气管的作用,且氯胺酮扩张支气管作用优于异丙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