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CT与CT/MRI图像融合在鼻咽癌适形调强放射治疗中肿瘤靶区勾画的精确性和一致性。方法选择35例经鼻咽镜活检病理和鼻咽部CT/MRI证实为Ⅰ~Ⅳa期的初治鼻咽低分化鳞癌患者35例,分别对患者的CT图像和CT/MRI融合图像进行靶区勾画,并制定IMRT治疗计划。然后比较两个计划中95%靶区容积(D95)所受的剂量,以及各期鼻咽癌CT与CT/MRI融合图像的靶区相容情况。结果用CT图像上勾画的GTV做IMRT治疗计划时,GTV得到的平均D95剂量是67.78Gy,而CT/MRI上的GTVf的平均D95剂量是60.03Gy,这说明GTVf内有一部分肿瘤处于低剂量区。而用CT/MRI融合图像上勾画的GTVf做IMRT治疗计划时,二者的剂量分布基本相同。结论 CT图像上勾画的GTV包含CT/MRI融合图像上勾画的GTVf主要集中在T1和T2病变,而T3、T4病变主要是GTVf包含GTV。而且在不同的分期,GTV与GTVf之间均具有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MRI及CT图像融合技术在鼻咽癌三维适行放疗大体肿瘤靶区(GTV)勾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鼻咽癌放疗病例60例,分为研究组及历史对照组,每组均30例。研究组进行CT及MRI扫描,历史对照组只进行CT扫描,根据勾画肿瘤靶区(GTV-ct及GTV-f)进行放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放疗后1、3、5年生存率和野外复发率。结果 CT/MRI融合图像对GTV的显示明显优于单纯CT图像。两组患者1、3、5年总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1、3、5年野外复发率较对照组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与CT图像融合技术对于提高鼻咽癌肿瘤靶区勾画的准确性和精确性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能够降低野外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鼻咽癌调强适形放疗精确定位摆位照射技术的应用及可能出现的摆位误差,提高鼻咽癌放疗质量.方法 收集我院2010年4月至2011年10月,共59例经病理或MRI诊断证实为鼻咽低分化鳞癌无远处转移患者,采用精确定位摆位和照射技术,全程实行调强放射治疗.治疗前拍摄一次正、侧位验证片,治疗过程中每两周实时验证一次.结果 59例患者积极配合并全部完成全程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放疗结束一月后CT复查,肿瘤消退率100%,仅36例患者出现口干.结论 鼻咽癌患者采用调强适形放疗,最大限度地把剂量集中在靶区内,减少了正常组织副反应,提高了肿瘤局部控制率.严格的质量保证和精确的定位摆位可减少摆位误差,是调强放疗成功实施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非手术食管癌精确放疗靶区勾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轶  魏洁 《安徽医药》2018,22(10):1855-1858
近年来三维适形、适形调强以及图像引导的放射治疗等精确放疗技术越来越多的用于临床。采用精确放疗技术治疗食管癌,如何准确的勾画靶区大体肿瘤体积(GTV)、临床靶区(CTV)、计划靶区(PTV),目前尚无完全统一的意见。笔者结合近年来医学物理技术、影像技术、病理技术等发展情况,对食管癌的靶区勾画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陈惠  章恒 《中国医药》2014,(3):423-426
目的 观察三维适形调强放射疗法(IMRT)治疗鼻咽癌的急性反应和晚期损伤.方法 收集2008年3月至2011年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初治有完整资料的鼻咽癌患者60例,所有患者采用IMRT治疗(调强放疗组);另外选择同期在本院住院采用常规放疗治疗的鼻咽癌患者65例(常规放疗组).调强放疗组患者均按照根治性放疗,根据病变勾画靶区及需保护的正常重要器官,定义大体靶区鼻咽大体肿瘤靶体积、临床靶区、计划靶区.按照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RTOG)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对急性反应和晚期损伤进行评价,并对2组患者急性期皮肤的放疗毒性反应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调强放疗组皮肤急性反应1级发生率85.0%(51/60);2级发生率11.7%(7/60);3级发生率3.3%(2/60).2组患者急性期皮肤放疗毒性反应比较,常规放疗组Ⅲ度毒性反应1例(1.5%);Ⅰ+Ⅱ度毒性反应64例(98.5%);调强放疗组Ⅲ度毒性反应2例(3.3%).2组Ⅲ度毒性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常规放疗比较,IMRT治疗鼻咽癌对正常组织器官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可降低放疗急性反应和晚期损伤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比较鼻咽癌常规放疗和调强放疗对鼻咽原发灶局部和颈部转移灶局部控制率的差异。方法用CMS放疗计划系统分别对30例T3N1M0鼻咽癌患者进行常规放疗和调强放疗计划设计,计算肿瘤量和正常组织照射剂量,观察2、3年局部控制率。结果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肿瘤所接受的剂量无显著差别,射野内正常组织受照剂量低于常规放疗,2、3年局部控制率调强放疗组分别为95%、93%,常规放疗组分别为83%、75%。结论鼻咽癌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相比,肿瘤靶区剂量精确可靠,调强放疗局部控制率优于常规放疗组,显示调强放疗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调强放疗对比常规放疗剂量学的优势,表明术后调强放射治疗是今后头颈部癌术后放疗的方向。方法对头颈部癌术后调强放疗的治疗适应证、与手术的间隔时间、靶区定义、患者的固定、CT定位扫描、靶区勾画、逆向放疗计划、靶区和危险器官容积剂量评价(DVH)等分别予以阐述。结果采用术后调强放疗新技术能在肿瘤接受高剂量放射的同时,保护周围正常组织。结论头颈部癌术后调强放疗有比常规放疗更高的肿瘤局部控制率、明显低的口干症等放疗并发症,较好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任健 《河北医药》2012,34(10):1486-1487
目的 18F-FDG PET/CT 在肿瘤放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82例恶性肿瘤患者行18F-FDG PET/CT全身或局部扫描;测量兴趣区标准化摄取最大值(SUVmax),勾画生物靶区,评价肿瘤放疗疗效.结果 扩大放射治疗靶区患者37例;缩小放射治疗靶区患者18例;调整放射剂量患者42例;由根治性放疗转为姑息放疗的患者17例;肿瘤放射治疗后评价疗效49例;19例患者在放射治疗后PET/CT复查有肿瘤复发或者残留.结论 在肿瘤放射治疗中应用PET/CT,可使肿瘤准确分期、生物靶区精确勾画,具有临床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鼻咽癌调强放疗过程根据患者解剖结构的改变及其导致的剂量分布结果的变化而重新实施治疗计划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2例于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进行调强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5周后分别行CT扫描,并重新勾画靶区和危及器官,计算初始治疗计划在新CT图像上的剂量分布情况,分析两套CT图像上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分布变化及体积变化,并重新优化和设计治疗计划。治疗结束后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嘱患者定期复查。结果治疗结束后3个月复查评价近期疗效,完全缓解者31例(59.62%),部分缓解者16例(30.77%),稳定者4例(7.69%),进展者1例(1.92%),总有效率为90.38%。观察患者1年和2年的生存率进行远期疗效评价,1年和2年患者生存率分别为100%和96.15%。结论鼻咽癌调强放疗过程中由于患者解剖结构的变化会导致实际剂量分布与初始计划产生偏差,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重新进行CT扫描,重新勾画靶区和危及器官,重新设计和优化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皮文  于长华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0):2820-2822
目的 观察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IMRT)的近期临床疗效及急性反应.方法 将124例初发的鼻咽癌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放疗组和IMRT组.IMRT组在CT融合图像上逐层勾划靶区,将靶区分成肿瘤靶区(GTV)、临床靶区(CTV)和计划靶区(P1V),分7个等角度共面野静态IMRT照射,1次/d,5次/周,共28次,其中GTV每次2.5Gy;CTV1每次2.2Gy,CTV2每次2.0Gy.放疗结束3个月后评价其疗效.结果 IMRT组总体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放疗组,而无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放疗组的急性放射反应明显高IM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咽癌的IMRT近期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放疗方法,急性反应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鼻咽部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23例鼻咽部肿瘤患者行多层CT扫描后进行图像后处理,结合轴扫资料,与鼻咽纤维镜和活检病理所见对照分析.结果 与轴扫资料对比,采用后处理图像提供病变细节,增加诊断信息43例;复杂部位病变准确定位15例;直观显示病变范围及其与周围组织关系60例;无明显增加诊断信息5例.结论 鼻咽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可有效增加和提高轴扫CT诊断信息及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双下肢动脉成像最佳的重建层厚。方法随机选取128层螺旋CT双下肢动脉成像40例患者的图像,分别进行0.6mm、0.75mm、1.0mm、1.5mm、2.0mm、3.0mm、5.0mm重建,比较不同重建层厚各段动脉伪影的发生率、病灶遗漏情况及去骨效果。结果①腹主动脉下段及髂动脉段血管,不同层厚的MIP图像均能显示,个别图像去骨不完全,5.0mm层厚图像病变可遗漏,病变及血管壁模糊,3.0mm以下层厚无显著性差异。②显示股浅动脉及腘动脉段2mm以下层厚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2mm以上层厚的图像。③胫前后动脉、足动脉1mm以下图像质量明显优于1.5mm以上层厚的图像。结论双下肢动脉CT造影采用1.0mm及以下层厚重建,可准确去骨,可较准确地观察各级动脉干,采用0.75mm及以下层厚可减少部分容积伪影,为节省重建时间,降低图像噪声,建议选用0.75mm层厚作为128层螺旋CT双下肢动脉成像最佳重建层厚。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螺旋CT与MRI诊断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0年1—12月经病理证实的29例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这些患者的CT和MRI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CT的表现为虫蚀样,皮质骨模糊增厚,或有皮质骨因硬化而增生,在同一病例中,可在不同部位出现骨质破坏,MRI的影像表现为高信号的骨髓信号消失,取代为肿瘤的中等信号。且增强扫描后有明显强化。29例患者中,CT检出10例,检出率为34.5%,其中,单部位3例,占10-3%;多部位7例,占24.1%。MRI检出21例,检出率为72.4%,其中,单部位8例,占27.6%;多部位13例,占44.8%,两种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出颅底各部位骨质侵犯最多的是岩锥尖,其次是翼板:MRI检出颅底各部位骨质侵犯最多的是岩锥尖,其次是斜坡骨。结论MRI诊断能够提高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确诊率,有利于早日确诊并及时得以治疗,在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定位和治疗方案的选择上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率因素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200例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所有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性进行分组(各3组),以5分法评定系统进行影像质量评价,对各组图像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0例患者中,累计94.3%(566/600)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满足诊断需要,A组(服用β受体阻滞剂)患者总体图像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B组(未服用药物),心率因素,特别是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性仍然是影响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平均心率越慢,心率波动范围越小,心率的变异性越小,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越高。结论 64层螺旋CT能够在较大的心率范围下提供较好的冠状动脉图像,降低心率,减少心率的变异性将有助于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和MRI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CT和MRI表现。本组11例行CT扫描,9例行MRI扫描。分析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信号特征及强化方式。结果发生于胰头部3例,胰头颈部1例,胰颈部1例,胰体部1例,胰体尾部5例,胰尾部3例。本组14例病灶均为单发。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10例,不规则分叶状4例。肿瘤最大径线2.1~10.8cm(平均7.77cm)。CT平扫均显示密度不均,其内见大小不一斑片状囊变、坏死区,增强肿瘤实质部分动脉期轻中度强化,实质期、延迟期中度-明显强化。所有病例增强后均强化不均,呈进行性强化,3例病灶内见斑片状出血灶,2例病灶内有钙化,2例侵犯邻近胰腺,1例伴肝转移。MRI多表现为较大的边界清楚或不清楚囊实性肿块,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中等-高信号或混杂信号,DWI呈稍高信号,增强肿瘤实质部分呈中等度持续性强化。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和MRI的密度或信号变化能够反映病灶组织学成分的不同,CT和MRI在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观察肿块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螺旋CT及多平面重建 (multiplanarreconstruction ,MPR)技术在骨盆骨折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使用TOSHIBAXvision螺旋CT机对 2 0例骨盆损伤患者进行扫描 ,在薄层重建图像基础上生成MPR图像 ,观察损伤细节 ,并与骨盆平片比较。结果 :螺旋CT及MPR技术清晰地显示了骨盆骨折的细节 ,MPR图像可直观、全面显示骨盆骨折术前与术后情况。结论 :螺旋CT及MPR技术是诊断骨盆骨折的重要手段 ,对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及制定详细手术计划可提供正确指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进行MRI、CT检查.比较MRI与CT检查的急性脑梗死确诊率,并比较MRI检查与CT检查确诊病例的病灶直径.结果 MRI检查的确诊率为94.55%(104/110),明显高于CT检查的63.6...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鼻咽癌海绵窦受侵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1998年~2003年我院诊治的鼻咽癌海绵窦受侵患者72例.全部经CT和MRI诊断,比较CT与MRI在海绵窦受侵中的诊断差异.分析头痛、颅神经症状及颅底骨破坏与海绵窦受侵的关系.结果 72例中,MRI均能显示海绵窦受侵,CT有12例不能确诊.全组伴头痛59例(81.9%),其中与受侵海绵窦同侧52例(88.1%);合并前组颅神经症状62例(86.1%),其中两对以上的40例(64.5%);颅底骨破坏70例(97.2%),其中两个部位以上的65例(92.8%).结论 MRI较CT能更早期准确诊断鼻咽癌海绵窦受侵.头痛和颅神经症状是海绵窦受侵的主要指征.  相似文献   

19.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体模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冠脉体模实验,改善64排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使64排螺旋CT在冠状动脉疾病评估的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方法 本研究利用冠状动脉心脏模具,采用不同的心率、不同重建算法、图像重建相位窗,评价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结果 图像质量最佳心率为<70bmp,心率波动<10bmp.60%实验组,图像质量在R-R间期的75%相位(舒张中期)最好,心率快而波动小,冠状动脉成像采用单扇区重建算法,图像质量比较好.结论 心率、重建算法和图像重建相位窗是影响多排螺旋CT冠脉成像的主要参数,在应用中应适当运用以上的参数,才能获得优质的图像.  相似文献   

20.
核素显像法观察放射治疗对鼻咽癌患者腮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核素显像法观察放疗对鼻咽癌患者腮腺功能的影响。方法常规根治放疗患者4例分别于放疗前、放疗疗程结束第1天、放疗后3个月行99mTcO4-腮腺动态显像;6例常规放疗及11例适形调强放疗的鼻咽癌患者于放疗前、放疗后显像,结合影像学表现和半定量指标Ex值对腮腺功能进行判断。结果4例行常规放疗的患者放疗后腮腺功能明显下降(P<0.05);放疗结束第1天与3个月腮腺功能无显著性差异(P>0.05);常规放疗与适形调强放疗后Ex值下降平均数分别为41.10%和21.11%(P<0.01),两组均未出现极度损伤。结论鼻咽癌患者常规根治放疗后其腮腺功能受损,3个月后未见明显恢复;适形调强放疗法较常规放疗法对腮腺的损伤较小;腮腺动态显像是一种合适的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