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复合富血小板血浆(PRP)和可调性Cem-OsteticTM人工骨浆对管状骨骨不连的修复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8只,在双侧前臂桡骨中上段截除1.5 cm骨段(包括骨膜),骨断端用骨蜡封闭髓腔,制成骨不连模型。取其中24只,一侧桡骨作实验侧,骨不连处填入复合PRP的人工骨浆;另一侧为对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应用白体骨泥混入骨膜碎片修复骨缺损的效果,并与单纯自体骨泥植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作比较。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2在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选择新西兰白兔12只,建立双侧桡骨中段1.5cm&;#215;0.3cm的骨缺损。实验侧(左侧)将髂骨制成的骨泥与髂骨内板骨膜剪成的碎片相混匀后取0.5g植入骨缺损处,对照侧用松质骨骨泥0.5g植入,于术后2,4,6,8,10,12周分别摄X射线片并在麻醉状态下每次处死2只,于骨缺损处两端剪断桡骨,完整取出骨缺损段,分析天平称重,双侧对比,光镜和电镜下观察组织学情况。结果:纳入12只白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12周平均骨质量比较:实验侧明显高于对照侧[(1.31&;#177;0.05,1.12&;#177;0.03)g,(P〈0.05)]。②术后平均骨愈合时间比较:实验侧明显低于对照侧[(3.66&;#177;0.30,4.25&;#177;0.55)周,(P(0.05)]。③光镜下检查结果:4周实验侧除了有大量的新生骨细胞外,开始出现较多的骨小梁等正常结构,对照侧的骨小梁结构较实验侧少;实验侧和对照侧在6周以后的骨痂已经有了正常的骨结构,骨细胞均匀,骨小梁排列整齐。④电镜检查结果:术后2周实验侧与对照侧骨痂组织中均有大量的胶原纤维,在实验侧发现正常的骨祖细胞,而对照侧未发现;4周时实验侧可见较成熟的骨细胞,而对照侧所见到的骨细胞发育较差;两侧6周以后的骨痂组织中均有正常的骨细胞。结论:自体骨泥混入骨膜碎片后成骨愈合能力较单纯自体骨泥植骨明显增强,可提高骨质量,缩短骨愈合时间,促进骨细胞的发育,具有方法简单、不增加手术难度和创伤,效果可靠等优点,为临床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植骨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Bio—oss复合人工骨修复颌骨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例骨缺损患者应用Bio—oss复合人工骨进行手术植入治疗,并进行连续6个月的临床观察.结果所有患者无不良症状和体征、x线片显示,术后3个月Bio—oss复合人工骨植入区与缺损周围的骨组织之间界限模糊,有新生骨形成;术后6个月植入区内明显有新骨长入,人工骨与骨组织融为一体,骨缺损已基本修复.结论Bio—oss复合人工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传导和骨诱导作用,有利于骨组织长入,是一种理想的颌骨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带血管自体骨膜(VAP)与同种脱钙骨基质(DHBM)移植修复大段骨缺损的生物力学特征。方法 以兔双侧桡骨中段25mm的骨缺损为模型,测试了VAP+DHBM移植和自体骨移植后桡骨的最大扭距(Mnmax)的抗扭刚度(GIP)。结果 术后4、8、12周VAP+DHBM侧及自体骨转移侧的Mnmax和GIP均低于正常桡骨(P〈0.01);术后16周两侧GIP与正常桡骨已无差异(P〉0.05),但M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应用自体骨泥混入骨膜碎片修复骨缺损的效果,并与单纯自体骨泥植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作比较。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2在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选择新西兰白兔12只,建立双侧桡骨中段1.5cm×0.3cm的骨缺损。实验侧(左侧)将髂骨制成的骨泥与髂骨内板骨膜剪成的碎片相混匀后取0.5g植入骨缺损处,对照侧用松质骨骨泥0.5g植入,于术后2,4,6,8,10,12周分别摄X射线片并在麻醉状态下每次处死2只,于骨缺损处两端剪断桡骨,完整取出骨缺损段,分析天平称重,双侧对比,光镜和电镜下观察组织学情况。结果:纳入12只白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12周平均骨质量比较:实验侧明显高于对照侧[(1.31±0.05,1.12±0.03)g,(P<0.05)]。②术后平均骨愈合时间比较:实验侧明显低于对照侧[(3.66±0.30,4.25±0.55)周,(P<0.05)]。③光镜下检查结果:4周实验侧除了有大量的新生骨细胞外,开始出现较多的骨小梁等正常结构,对照侧的骨小梁结构较实验侧少;实验侧和对照侧在6周以后的骨痂已经有了正常的骨结构,骨细胞均匀,骨小梁排列整齐。④电镜检查结果:术后2周实验侧与对照侧骨痂组织中均有大量的胶原纤维,在实验侧发现正常的骨祖细胞,而对照侧未发现;4周时实验侧可见较成熟的骨细胞,而对照侧所见到的骨细胞发育较差;两侧6周以后的骨痂组织中均有正常的骨细胞。结论:自体骨泥混入骨膜碎片后成骨愈合能力较单纯自体骨泥植骨明显增强,可提高骨质量,缩短骨愈合时间,促进骨细胞的发育,具有方法简单、不增加手术难度和创伤,效果可靠等优点,为临床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植骨方法。  相似文献   

6.
背景:磷酸钙骨水泥是一种新型骨替代材料,但具有降解慢、力学性能差等缺点。目的:探讨磷酸钙骨水泥结合自体带血运骨膜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7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数字法均分为4组:保留/不保留骨膜的不用磷酸钙骨水泥修复组、保留/不保留骨膜的磷酸钙骨水泥修复组。修复后4,12,24周取标本进行大体、放射学、组织学及生物力学测试。结果与结论:不用磷酸钙骨水泥修复组:不保留骨膜12周时才开始出现骨痂,24周时骨端硬化,髓腔闭合;保留骨膜后4周时出现少量的骨痂,12周时骨痂增多,24周时形成新生骨。磷酸钙骨水泥修复组:不保留骨膜时4周材料与骨端分界明显,12周时分解模糊,24周时材料与骨端形成骨性连接;保留骨膜4周材料未见降解,12周时材料有降解,24周时材料吸收更多,髓腔再通。24周时磷酸钙骨水泥修复组行三点弯曲生物力学测试,不保留骨膜组最大负荷低于保留骨膜组(P<0.05)。说明磷酸钙骨水泥较好促进骨的生长,自体带血运骨膜的存在有利于磷酸钙的吸收,促进骨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壁下埋藏保存带骨膜颅骨瓣用于颅骨缺损修补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1月-1998年12月,用自体带骨膜颅骨瓣,经腹膜下埋藏保存,作颅骨修补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者用经腹壁下埋藏保存的带骨膜颅骨瓣进行颅骨修补,患者无并发症发生,术后X线照片显示愈合良好,修补颅骨已与骨窗融合,头部外观良好。追踪随访1年,颅骨无吸收和变形。结论:带骨膜颅骨瓣在腹壁下保存,能较长时间保存颅骨活性,颅骨修补成活率高,方法简单。  相似文献   

8.
背景:由创伤、感染、肿瘤切除以及某些先天性疾病等所导致的四肢骨缺损的治疗仍是骨科临床最常见、最棘手的一大难题。目的:文章综述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复合人工骨的作用机制、局部基因治疗在治疗骨缺损中的应用。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和PubMed数据库中1999-01/2009-12关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骨缺损修复相关的内容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骨缺损,人工骨,基因治疗"或"VEGF,Bone defect,Bone substitute,Gene therapy"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骨缺损修复相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结果与结论:初检得到285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45篇文章进行综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增加血管渗透性和血管发生的特殊生长因子,在骨的生长、发育和重建中密切协调血管发生和骨发生的关系,而目前的人工骨材料只具有传导成骨的特性,所以改善人工骨材料中的血管生成可促进血运丰富骨组织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吕军  王培吉 《中国临床康复》2011,(21):3929-3933
背景:由创伤、感染、肿瘤切除以及某些先天性疾病等所导致的四肢骨缺损的治疗仍是骨科临床最常见、最棘手的一大难题。目的:文章综述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复合人工骨的作用机制、局部基因治疗在治疗骨缺损中的应用。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和PubMed数据库中1999-01/2009-12关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骨缺损修复相关的内容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骨缺损,人工骨,基因治疗"或"VEGF,Bone defect,Bone substitute,Gene therapy"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骨缺损修复相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结果与结论:初检得到285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45篇文章进行综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增加血管渗透性和血管发生的特殊生长因子,在骨的生长、发育和重建中密切协调血管发生和骨发生的关系,而目前的人工骨材料只具有传导成骨的特性,所以改善人工骨材料中的血管生成可促进血运丰富骨组织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自体骨髓移植复合人工骨治疗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到目前为止,国内人工骨联合自体骨髓移植治疗新鲜骨折、骨缺损方面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尚未见报道。目的:分析自体骨髓移植复合人工骨修复四肢粉碎性骨折骨缺损的作用途径。方法:42例四肢骨缺损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3组,均采用内固定方法修复骨折骨缺损。复合组采用自体骨髓移植复合人工骨,人工骨移植组仅作单纯的人工骨移植,自体骨髓移植组仅将单纯的自体骨髓注射入骨缺损处。所有患者均行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和影像学随访,观察骨痂形成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与结论:在内固定后第3,4,6周,复合组伤肢骨痂形成率、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人工骨移植组及自体骨髓移植组(P〈0.01)。提示自体骨髓移植复合人工骨较单纯的人工骨移植或自体骨髓移植更能促进早期骨痂反应,加速骨折后骨缺损愈合,缩短骨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和评估活性多孔纳米复合人工颗粒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骨修复下肢承重骨大块良性肿瘤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12月-2011年5月,良性骨肿瘤行股骨和胫骨手术术后骨缺损较大,需植骨填充且植骨量〉20g的患者67例。其中骨巨细胞瘤26例,纤维结构不良18例,骨囊肿10例,其他良性骨肿瘤13例。肿瘤刮除后瘤腔大小为3.0cm×2.0cm×1.5cm~7.0cm×3.0cm×3.0cm。全部患者行病灶刮除、瘤腔灭活、大量打压式植入n—HA/PA66人工骨,根据患者情况加用同种异体松质骨、含DBM人工骨,并根据皮质受累范围及厚度选择适当内固定。定期随访观察伤口愈合情况、患者肝肾功能、免疫指标、关节活动度及植骨处愈合情况。结果67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45个月,平均31.3个月。所有患者伤口均I/甲愈合,术后无肝、肾功能损害,无免疫相关疾病发生。患者植骨愈合时间为术后3~9个月,平均4.6个月,愈合率95.2%。术后骨巨细胞瘤患者局部复发3例,均经再次手术,随访未再复发。结论n-HA/PA66颗粒骨可作为下肢承重骨大块良性肿瘤性骨缺损的植骨填充材料。  相似文献   

12.
自体骨移植颞颌关节重建术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对15例实施自体骨移植颞颌关节重建术患的护理体会,认为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对于使患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其病情的顺利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术前的口腔护理和皮肤准备是预防伤口感染、保证移植骨成活和伤口愈合的前提;术后局部伤口的观察与护理是关系到移植骨能否成活的关键;早期和长期有效的功能锻炼对于颞颌关节功能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利用同种 /异种骨粉和纤维蛋白组织粘合剂 (FS)及骨形态发生蛋白 (BMP)制成可塑形植骨材料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成年新西兰兔 35只 ,随机自身对照分为三组 ,行双侧桡骨中段截骨制成骨缺损模型。A组左侧 :同种骨 +FS +BMP ;右侧 :同种骨 +FS。B组左侧 :异种骨 +FS +BMP ;右侧 :异种骨 +FS。C组左侧 :空白对照 ;右侧 :同种骨 +FS。A、B组在术后 4、8、12周各处死 5只 ,C组 5只于 12周时处死 ,以大体观察、X线摄片及组织学评分进行评估。结果A组左侧在 12周时完全修复了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 ,各项评定指标均优于A组右侧及B组左侧(P <0 .0 5 )。结论同种骨 +FS +BMP复合骨是一种具有优良的塑形能力、良好的骨传导及骨诱导能力、高生物相容性、易于吸收替代的植骨材料。去抗原异种骨是一种良好BMP载体 ,可以和纤维蛋白组织粘合剂混合制成可塑形植骨材料 ,用于治疗骨缺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间充质干细胞(MSCs)和其诱导内皮细胞(ECs)联合种植于多孔β-TCP构筑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兔长段骨缺损的作用及放射性核素骨显像(ECT)在此过程中的监测效果。方法:制备兔双侧尺骨1.5 cm骨缺损共48侧,分4组修复(每组12侧),A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组(MSCs ECs β-TCP),B组织工程骨组(MSCs β-TCP),C单纯材料组(β-TCP),D空白组。术后4、8、12周行ECT、组织切片等检查,观察各组骨缺损修复效能及移植物血管化情况。结果:D组骨缺损未修复,A组骨缺损修复效能及血管化情况优于B组,而B组又优于C组,各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MSCs和其诱导ECs共培养构筑的血管化组织工程骨能促进成骨过程和新生骨的血管化,显著提高组织工程骨修复长段骨缺损的能力,ECT在修复过程中有较准确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5.
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颌骨缺损是导致语言、吞咽、咀嚼功能障碍常见的颌面部畸形,多因肿瘤、外伤或先天性原因所致,其治疗目的是恢复功能和外形。1989年,Hidalgo^[1]首次报告利用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以来,这项技术被广泛用于重建不同类型的下颌骨缺损^[2-3],并成为修复该缺损的最好办法之一。本文就近年来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应用和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用复合人工骨治疗肌骨头坏死的效果。材料与方法:建立双侧股骨头内骨缺损模型,并分为4组:(1)bBMP/ 胶原/珊瑚复合人工骨组(95侧),(2)肌骨瓣组(5侧),(3)单纯珊瑚组(4侧),(4)对照组(14侧(为以上各组的对侧)。对造模后及植入后定时行普通X线,核素骨像,MRI及CT检查。结果:(1)核素骨显像示:6周及12周,1组股骨头核素摄取量静态相头/干比升高,但血液相及血池相不升高。(2),MRI示:10周,I组原骨缺损区内T1WI及T2WI均为低信号区,提示多量新生骨形成,Ⅳ组T1WI及T2WI示中部为高信号区,周围为环形低信号带,提示囊腔中为脂肪性骨髓,周围为硬化带。(3)拍片及CT示,14-16周,I组骨缺损大多完全闭合,珊瑚已吸收,其余各组骨缺损部分残留,Ⅳ组骨缺损囊壁硬化带形成。结论:该复合人工骨有较强的传导成骨及诱导成骨作用,是修复股骨头骨缺损的良好移植材料,但它不能改善缺血坏死股骨头的血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并评价应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膜整复颊部黏膜术后缺损的效果.[方法]收集湖南省人民医院口腔科2005年1月至2012年4月因各种原因造成颊部黏膜术后缺损行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膜修复患者的临床资料,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并评价临床效果.[结果]24块修复膜无松脱、愈合不良,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黏膜缺损修复均获得成功.[结论]应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膜早期修复颊部黏膜术后缺损,方法简单易行,对促进创面愈合、减轻瘢痕形成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经皮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骨不连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经皮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骨不连的疗效。方法将140例骨不连患者分为自体骨移植组(A组)70例及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B组)70例,经手术治疗,并行简单有效内外固定。结果A组2个月42例(60%)骨折端周围有少量新生骨痂,5个月46例有大量骨痂形成;B组2个月60例骨折端周围有大量新生骨痂,5个月45例有连续骨痂形成。A组平均愈合时间(8.4±1.8)个月,B组平均愈合时间(6.5±2.0)个月,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经皮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较传统植骨治疗骨不连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游离足拇指背侧皮瓣修复手指指腹皮肤缺损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本院外科接受手术的手指指腹缺损的患者90例,以数字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其中观察组采用游离足拇指背侧皮瓣进行修复,对照组采用髂腹皮瓣进行修复.比较两组手术情况、皮瓣成活率、肿胀情况及治疗前后焦虑、抑郁评分.[结果]观察组皮瓣成活率为95.56%(43/45),显著高于对照组82.22%(37/45);观察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而术后皮瓣肿胀及瘀血等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修复后感觉功能评分为S3的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而评分为S4的患者多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1周观察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游离足拇指背侧皮瓣修复手指指腹皮肤缺损中皮瓣成活率高,皮瓣肿胀及瘀血的发生率低,且术后愈合快,外形美观,对患者心理焦虑、抑郁的影响更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