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西医结合临床辨证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医结合临床辨证方法是使中西医诊断方法优势互补、辨证与辨病相统一的辨证方法。从四个方面论述了这一辨证方法的研究思路 :1坚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性 ;2坚持功能辨证与形态辨证的统一 ;3促进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的有机结合 ;4促进中西医结合辨证方法的标准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2.
董正华  杨轶 《陕西中医》2005,26(6):592-593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疾病辨证论治的专书,创造性地应用了多种辨证思维方法,奠定了中医辨证学基础。在六经病证的论治过程中除贯穿使用八纲、脏腑、经络辨证外,还应用了病证辨证、动态辨证、时相辨证、错杂辨证、反馈辨证等多种特殊的辨证方法,为诊治各种疾病提供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临床辨证思维方法,从而使六经辨证能够广泛地适应于临床各科。本文主要从辨证思维学角度,对《伤寒论》六经辨证中所包含的特殊辨证思维方法作以归纳。  相似文献   

3.
中医的辨证方法很多,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以及病因辨证等等。各种辨证方法,都是来自古人长期的临床实践,它们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这些辨证方法各有其长,又有其短。因而临证之际,兼用则明,偏  相似文献   

4.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辨证方法有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病理因素辨证、主症辨证三种模式,这些辨证方法都有各自的局限性。符为民教授提出主症信息精准、辨证过程精准、辨证方法精准的"精准辨证"理念,将其应用于4则病案以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5.
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蕴含了丰富多样的辨证方法,然而一般只提到脏腑经络辨证,实际上,在《金匮要略》中,亦有三阴三阳辨证、八纲辨证、辨体质—辨病—辨证三位一体辨病模式、部位辨证、分阶段—分层次—分期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多种辨证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蒙医学的主要辨证方法(包括寒热辨证、六基病辨证、七候辨证、脏腑辨证、病入六门辨证等),并介绍了蒙医学治疗方法和蒙医学方药。  相似文献   

7.
1 传统辨证方法之特点 中医传统的辨证方法包括病因辨证、脏腑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等,具有四个特点。 1.1 适应性:各种辨证方法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适应范围。如卫气营血辨证,主要适应于外感热病,内伤杂病则多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故应根据疾病的性质,选用最佳辨证方法。 1.2 特异性:在具体应用时,不同的辨证方法有其特异的诊治思维方法。如六经辨证,四诊合参后以主症和脉诊为主要依据。综观六经病之提纲,概言主症与脉诊改变。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则重在辨舌、验齿、辨斑疹白等;病因辨证,以详问病史,审证求因;脏腑经络辨证,则重视抓主症以定位。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体系所蕴涵的辨证思维方法,体现了张仲景临床辨证思维的全过程.从常变辨证思维、整体辨证思维、动态辨证思维、顺势辨证思维等4个方面阐释了仲师临床辨证思维方法,并简要举例说明,以期在基于条文学习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方法,使《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灵活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9.
脂肪肝的中医辨证分型方法包括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三焦辨证等常用的中医辨证方法,其中气血津液辨证及脏腑辨证联系密切,也有医家从中医辨证分型与西医客观指标的相关性角度进行辨证,如辨证分型与B型超声、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的关系,与生化血清指标的关系,与年龄、性别、肥胖率等的关系。笔者从以上几个辨证方法角度阐述脂肪肝的中医辨证研究进展,从而为更透彻的研究脂肪肝的辨证论治、进一步规范辨证分型及治疗评价标准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医的辨证论治,包括审辨症状、提炼证候以及对证治疗三部分内容。而常见的七大辨证方法,实际上应该分属于两种不同的概念范畴:辨证方法和辨证体系。辨证方法是辨证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而辨证体系是对辨证方法和中医辨证思维的具体运用过程。  相似文献   

11.
张仲景论治不寐探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寐之理论始于《黄帝内经》,不寐之论治,源于《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对不寐类病证的认识以阴阳为纲,以六经为辨证体系,注重阴阳平衡,把握阴阳消长,和脏腑经络的联系更加紧密。与《黄帝内经》对不寐类病证广泛抽象的论述相比,《伤寒杂病论》对不寐类病证的论述更加详尽准确,其创制的多首有效方剂,理法方药完备,更具临床指导性。笔者从理论升华、治则治法、方证运用等方面对不寐的临床诊疗进行探讨,以资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白头翁汤治疗热痢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白头翁汤的组方以及热痢的病因、病机、辩证施治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与结论:白头翁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医圣在《伤寒论·辨厥阴病脉症并治篇》的第371条中说:“热利下重者,白头翁主之”。临床运用中药白头翁汤治疗热性痢疾,见效快,不伤胃,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探讨《伤寒论》从经典范式逐渐转化为能够应对整个热病的通俗方法。《伤寒论》中涉及的临床基本问题,如鉴别诊断、辨证规律、治法宜忌、兼症处理、瘥后调理等,形成了一定的格局和体系,可以视为经典范式。在漫长的临床实践中,清代俞根初《通俗伤寒论》从临床治疗的角度将《伤寒论》从经典转向通俗,书中格局不变,轮廓更加清晰;概念不变,见解越发深刻;病证不变,内容明显扩展;治法不变,方药推陈出新,这是俞根初从临床角度对经典《伤寒论》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14.
中医以"法象"思维认识和治疗疾病,《伤寒论》提出"随证治之",即属这种思维.这一思维明示了经方的治病方式方法,胡希恕率先明确称为辨证依据症状反应.症状反应,即指患病后出现的症状.经方的理论,即主要是根据症状反应总结的治病规律.经方的辨证施治,辨证依据症状反应,不同于医经、时方的经络脏腑、五行六气、体质、病因等辨证方法....  相似文献   

15.
《伤寒杂病论》开创了中医理、法、方、药紧密结合的先河,其立法创方之严谨,临床疗效之卓著,堪称经典。历代医家均精研其辨证思想与方证精髓,从中汲取了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然而,时至今日,关于《伤寒杂病论》中药物剂量的临床应用方面仍有较多争议。古有传药不传火之秘,中医治病在辨证、立法、选方、遣药之外,取效与否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在于药物的剂量是否恰当。笔者认为,用药以偏纠偏,病轻药宜轻,病重药宜重,兼之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方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现以经方苓桂术甘汤为例,结合笔者临床案例体会,对该方药物剂量与疗效的临床应用关系做一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6.
通过境外班学生学习《伤寒论》心得分析,了解到外国学生对于仲景、《伤寒论》书名、成书时代背景、六经辨证、现代运用、方证剂量诸问题,有别于中国学生一般看法。其体现的批判、创新与实践精神值得经典教学借鉴。  相似文献   

17.
桂枝汤为仲景《伤寒论》之代表方,体现其辨证论治思想之精髓,其类方为《伤寒论》中最多的一组类方,在全书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以图形的方式表述桂枝汤的组方及桂枝汤类方的组方规律,对仲景组方思想进行探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张仲景的类方组方思想来指导临床的组方用药和辨证加减。  相似文献   

18.
探讨《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特色,认为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反映了疾病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病证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以及六经病证之间的动态演变、症状之间的动态演变和方药的动态性等关键性问题;六经辨证的关键在于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19.
经方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其代表著作《伤寒杂病论》上承《神农本草经》与《汤液经法》。经方的辨证论治是于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临证中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是其具体实施步骤。六经来自八纲,辨六经的依据主要是六经病的提纲证,六经统摄,方证相应,辨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  相似文献   

20.
从《伤寒论》的考据、注释和临床实用三方面探讨伤寒。《伤寒论》的研究注重宋以前的文本考据及宋以后的原文注释,前者追寻原貌,后者阐发医理。《伤寒论》与临床实践的紧密关联是研究的基础,在注重具体治法方药的同时,应充分理解《伤寒论》的证治原理和规律,以及临床的诊疗格局和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