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秦海杰   《中国医学工程》2013,(12):136-136
目的通过显微解剖,分析舌下神经与面神经吻合术在治疗面神经麻痹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对吻合最佳部位以及颈袢部位是否与面神经吻合进行研究。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2例成人头颈部标本,解剖后,观察舌下神经颈部走行与其毗邻的关系,另选取3例成人头颈部标本,取出面神经干、舌下神经远、近段部位以及颈袢部位进行检测,观察其神经束数值和横切面积大小。结果面神经干在出茎乳孔处是单束形式,横切面积是(5.0±0.3,4.6~5.7)mm2。舌下神经远段部位神经束是(3.5±0.6,1~5)束,神经干横切面积是(5.7±0.4,4.9~6.1)mm2,神经束横切面积是(1.5±0.5,0.9~2.2)mm2。舌下神经近段部位神经束是(1.7±0.7,1~4)束,神经干横切面积是(7.4±0.8,6.8~8.0)mm2,神经束横切面积是(4.8±0.5,4.1~5.5)mm2。颈袢部位神经束是(2.3±0.7,1~3)束,神经干横切面积是(1.2±0.6,0.6~2.2)mm2,神经束横切面积是(0.6±0.2,0.3~1.2)mm2。结论颈袢部位与面神经进行吻合,其治疗效果不理想,而舌下神经近段部位有部分转位与面神经吻合,具有较好的显微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蔡小康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5):803-804,807
目的:探讨舌下神经-面神经转接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7例面瘫患者给予舌下神经-面神经转接术,在术后2个月、半年以及一年随访观察其临床效果和并发症。结果:17例患者面部表情肌活动术后逐步恢复,不同程度的显现效果;17例患者均未出现舌肌萎缩及伸舌偏斜等并发症。结论:面神经损伤导致的面瘫,经过神经电生理学检查确定该损伤不可逆后通过舌下神经-面神经转接未治疗确有效果,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术治疗面神经瘫(附6例报告)青海省人民医院口腔科关丽梅,焉晋绪,刘利明我科自1985年至今采用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术6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导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6例患者中,女性2例,男性4例,平均24~58岁,属颅...  相似文献   

4.
面神经颞支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部除皱术在医学整形美容外科已经广泛开展,尤其是额颞部除皱术应用比较广泛。由于对面侧区及颞区面神经颞支的分支、数量、走行及解剖层次认识不够,导致手术操作中对面神经颞支的损伤,或者是术中为了防止损伤面神经颞支对眼轮匝肌处理不到位,导致除皱效果不明显,特别是外眦处(鱼尾纹)除皱效果都不明显。临床上,除皱术中在额颞部无论是大切口还是小切口,处理分离颞筋膜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一步,而术中能否保护好面神经及其分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本文就面神经颞支的分支、走行、分布进行研究,为整形美容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除皱术中防止面神经颧支损伤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3,23(8):847-848,851
  相似文献   

6.
面神经颅内段的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贾旺  于春江  王凤梅  陈菲 《中华医学杂志》2001,81(19):1202-1205
目的探讨面神经颅内段的显微解剖,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应用10%甲醛充分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10例20侧;漂白干颅骨10例20侧.结合侧方手术入路对面神经及其毗邻结构进行测量和拍照.结果面神经颅内段分为五段,即脑桥小脑角段、内耳道段、迷路段、鼓室段和乳突段.脑桥小脑角段和内耳道段与位听神经伴行;迷路段最短最细,约3.8mm±0.7mm长;鼓室段与骨迷路和中耳关系密切;乳突段长约15.5mm±1.9mm,经茎乳孔出颅.结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中可利用第四脑室脉络丛定位面神经脑干端;经岩前人路中可利用弓状隆起和岩浅大神经定位面神经内耳道段和迷路段部分鼓室段骨壁缺如,面神经直接裸露在岩骨表面;外半规管至二腹肌嵴前端是面神经乳突段的标志线.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显微解剖观测面神经颞支的分支分布情况及走行层次。确定颞支与相关体表标志的关系,为相关手术防止神经损伤提供应用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20侧,在4倍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面神经颞支的分支数目、走行、层次,测量颞支与所选各标志点、线之间的关系。[结果]颞支位于颧弓上缘有1~6(4.30±1.13)支,位于颧弓下缘有1~4(2.85±0.81)支;在CD连线上颞支最前支与D点的距离为(3.69±0.75)cm,最后支与D点的距离为(1.88±0.48)cm;颞支在颧弓上(OA线上)的分布情况为颧弓前1/3占12.5%,颧弓中1/3占67.2%,颧弓后1/3占20.3%;在以O点为原点与OA垂直的直线OB上颞支最上支与O点的距离为(3.29±0.61)cm,最下支与O点的距离为(1.56±0.49)cm。[结论]面神经颞支主要位于颧弓中后部;在耳屏上切迹最前点与外眦点连线上距该点1.88~3.69 cm较集中,相关手术应避免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儿童面神经颧支及其分支,为皮瓣移植的选择等临床手术提供解剖数据和资料,以及影像学方面的指导。方法:对30例(12具男童尸,8具女童尸,10具成人尸体)的头面部标本上,并且通过制作儿童面部完整的标本,使用游标卡尺等测量工具对儿童面神经颧支、结构的测量及照片的拍摄,记录数据。结果:测量得到面神经颧支及其分支与腮腺和腮腺导管距离的相关数据。结论:熟悉儿童腮腺部、面部走行方向,分支分布及其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对于保护颧支及其分支免受损伤非常重要,使在面侧区及颧支的一些整形美容外科手术操作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面神经颅外段局部解剖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为颌面部外科手术、整形及美容手术提供面神经颅外段的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在20具成人尸体、50具新生儿、1-6岁儿童尸体的139例头面部标本上,对面神经颅外段的根、干、支、丛等进行解剖观察分析。结果:(1)面神经出颅以后以一根型为主,共为138侧,占99.28%。(2)面神经干以二干为主,共122例,占87.77%。(3)上干的分支以颞支(T)、颧支(Z)、颊支(B)为主,即TZB型113侧,占89.68%。下干分支以颊支(B)、下颌缘支(M)、颈支(C)即(BMC)为主85侧,占77.98%;(4)分支形成的神经丛以TZB型最多见为87侧,占55.41%。颊支以2支为主共77例,占55.40%。结论:根据颌面部手术及整形、美容术的不同要求,对面神经加以保护和选择性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除皱术中防止面神经颧支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0例防腐固定标本和5例新鲜标本,解剖观察面神经颧支的走行、分布及毗邻,分析颧支的分布特点及预防其损伤的手术操作方法。结果(1)颧支从腮腺上缘或前缘穿出,发出2~3支,分为上、下部分支。(2)上部颧支细小、表浅,由颧弓内1/3处斜行跨越颧弓或走行在颧弓下缘,穿经颧骨韧带基部;下部颧支略粗,位置深,位于上部分支下方(1.0±0.3)cm。(3)颧支上、下部分支在颧大肌表面和深面相互吻合。结论经浅表肌肉腱膜系统(SMAS)下平面分离到颧大肌外缘时,或在骨膜下分离颧骨韧带时,是颧支易损伤部位,操作中避开神经分布的组织层次,勿使用锐性分离及过度牵拉等,可预防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1.
舌下神经感觉神经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胎儿舌下神经髓内段和髓外段,大白鼠和家兔髓外段发现典型的感觉神经节或感觉神经元存在。神经节或神经元位于椎体束和下橄榄核间和舌下神经干的一边,细胞呈椭圆形,有双极突起,细胞质内有尼氏体颗粒,核清晰有核仁。提示这些细胞可能与舌肌本体感觉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建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新西兰大白兔动物模型研究OSA及其下颌前移矫治器(mandibular advancement device,MAD)治疗对舌下神经结构及功能影响,为进一步研究舌下神经与OSA精准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18只6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  相似文献   

13.
神经导航下经岩骨幕上下联合入路中面神经管的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在经岩骨幕上下联合入路中的作用,为经岩骨幕上下联合入路中保护面神经管提供解剖研究。方法 8具16侧成人汉族尸头模拟在神经导航指引下经岩骨幕上下联合入路的手术操作,测量乳突最外点到面神经管各段的距离,解剖面神经管,观测面神经管的解剖及其与重要结构的关系。结果 (1)所在面神经管均成功导航,成功率100%,总体误差<0.9 mm。(2)面神经管岩骨段可划分为三段:前庭段(迷路段)最短,长径(3.6±1.2) mm、管径(1.2±0.3)mm;鼓室段居中,长径(11.2±2.5)mm、管径(1.4±0.1)mm;乳突段(垂直段)最长,长径(16.1±3.6)mm、管径(1.7±0.2)mm。结论 神经导航可应用指导保护面神经管;熟悉面神经管的解剖特点有利于术中保护面神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失神经支配的咬肌瓣获得面神经再支配后的生理和结构特性变化。方法取24只新西兰大白兔,平均分为两组:A组行面神经———咬肌神经端端移植吻合;B组行面神经咬肌内植入。术后分别在第1、3、6个月进行大体观察及肌湿重测定、电生理检查、酶组织化学检查及超微结构观察。结果失神经咬肌可重获面神经再支配,并在面神经支配下行使收缩功能,肌纤维的组化型别发生改变,从而使咬肌的肌纤维类似于表情肌。两种方法在术后3个月时肌肉传导速度的恢复率有显著差异(P<0.01);术后6个月时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两种方法结果相似,均能使移植肌重获神经支配,恢复收缩功能。一期手术时,神经肌内植入法与吻合法无显著差异(P>0.05),但该方法简单、损伤小,对临床手术治疗面瘫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国人面神经颅外段与腮腺及其导管关系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88侧尸体面神经颅外段解剖的观察测量,将面神经分为颌后段与颌前段两部。明确了:①面神经主干、分干、腺内段及腺外段分支的位置、行程和毗邻关系,②腮腺导管与上、下颊支的关系;③寻找面神经颅外段的实用标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针灸配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面神经麻痹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面神经麻痹患者80例,随机分为针灸配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组(治疗组)和针灸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对2组进行Portmann评分、H-B分级、临床疗效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组Portmann评分,H-B分级Ⅰ级、Ⅱ级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Ⅲ级、Ⅳ~Ⅵ级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5.0%,高于对照组的77.5%(P<0.05).结论 针灸配合康复功能训练较单独针灸治疗面神经麻痹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舌下神经根池段的动脉供应及其与邻近血管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舌下神经池段的行程、动脉供应及其与邻近血管的关系。[方法]在2 5例脑干标本上原位观察舌下神经根丝的数目、长度、排列方式,舌下神经池段的动脉供应及其与邻近血管的关系。[结果]舌下神经从延髓橄榄前沟出脑,舌下神经根丝一般有5条左右,长约10mm ,神经根丝聚集成上、下二束(71.8% )、三束(9.4 % )或扇形(18.8% )。舌下神经池段主要由延髓前外侧动脉、延髓外侧动脉和脑桥外侧动脉发支供应,这些动脉可起自椎动脉、脊髓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和基底动脉或它们发出的穿动脉。椎动脉的90 %行于舌下神经根的腹面,偶尔椎动脉穿舌下神经根上下两束之间或行于舌下神经根丝的背面。小脑下后动脉的5 0 %向后穿舌下神经根丝之间,然后行于舌下神经根的背面。舌下神经与椎动脉发生接触的占74 % ,形成压迫的占18% ,小脑下后动脉与舌下神经发生接触的占2 0 %。[结论]舌下神经池段有数条动脉供应,这些动脉主要起于椎动脉或它的分支,舌下神经多与椎动脉接触或被椎动脉压迫,这种接触和压迫可能不是舌下神经麻痹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腰骶部脊神经后根形态及周围结构在脑瘫肌痉挛手术治疗中的价值。方法:用手术显微 镜解剖观测童尸标本40具、成尸标本60具腰骶部脊神经后根及其周围结构。结果:儿童自然后根丝为4-6束,成 人为8~12束,集成2个干,形成后根到达硬脊膜初级孔,分为硬脊膜内侧段、硬脊膜外腔段、脊神经节段、脊神经外 侧段4段。硬脊膜内侧段长度儿童为4~15 cm,成人为6~20 cm。腰2~5和骶 1腰骶脊神经后根穿硬脊膜裂孔处 直径,儿童平均值为1.3 mm、1.4 mm、2.0 mm、2.2 mm、1.7 mm;成人平均值为 2.0 mm、2.2 mm、2.4 mm、2.7 mm、 2.2mm。棘突根部下缘与椎板下缘交点是两侧脊神经后根穿椎间孔处连线的对应点。结论:棘突根部下缘可作为 寻找同序数脊神经后根的标志;保留腰2、4和骶1椎板及腰4脊神经后根完整性的改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治疗脑瘫下肢痉挛可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通咽喷雾方改善吞咽障碍的机制。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通咽喷雾方组。假手术组仅分离舌下神经,模型组和通咽喷雾方组分离舌下神经后用止血钳钳夹压榨损伤10 s造模。药物组造模后第2天开始舌滴通咽喷雾方(0.3 mL/次,1次/d),假手术组和模型组舌滴等剂量生理盐水。给药7 d后取大鼠延髓定位舌下神经核,采用尼氏染色法检测尼氏体,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运动相关神经递质五羟色胺(5-HT)、乙酰胆碱酯酶(AChE)、p38和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尼氏体减少,5-HT、AChE含量均降低,p38和nNOS含量均升高(P<0.05)。给药后,通咽喷雾方组的尼氏体、5-HT和AChE含量均升高(P<0.05),而p38和nNOS含量均降低(P<0.05)。假手术组和通咽喷雾方组比较各神经递质的表达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咽喷雾方改善舌下神经钳夹损伤造成的吞咽障碍机制与抑制p38和NO表达、上调兴奋性递质5-HT和ACh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