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49例慢性乙型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易患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49例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及随机选取的51例普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进行非条件逻辑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经单因素非条件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家族史、合并脂肪肝、病毒定量、AST/ALT比值、γ-GT、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是慢性乙型肝炎合并糖尿病的危险因素,AST/ALT比值为保护因素。多因素非条件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合并脂肪肝、病毒定量和γ-GT为慢性乙型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尤其是年龄较大者,应注意监测γ-GT、病毒定量,预防脂肪肝,以减少发生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木糖醇和10%葡萄糖液加普通胰岛素对慢性乙型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对马鞍山市传染病医院2007年1月至2009年7月住院病人共124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上述两种不同的溶媒,给予相同的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结果:根据实验,两组病人经过6周的治疗,木糖醇组谷丙转氨酶(ALT)平均值由治疗前的180 iu/L降至48 iu/L,而使用10%葡萄糖液加普通胰岛素由治疗前的195 iu/L降至45 iu/L。结论: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的ALT水平测试,实验说明:两组病人治疗结果没有明显的疗效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肝癌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Th)1、Th2类细胞因子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9月本院收治乙肝相关肝癌患者42例为肝癌组,乙肝相关肝硬化患者35例为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8例为慢性乙型肝炎组,另收集同期健康志愿者26例为对照组.采集各组受试者外周静脉血5...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在2型糖尿病合并乙型肝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乙型肝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针对血糖升高采用运动疗法、饮食控制、健康教育等,针对乙型肝炎使用保肝护肝药物及抗病毒药物治疗。观察组降糖药为胰岛素泵静脉泵入,胰岛素的总量和泵入速度根据患者血糖水平进行调节,采用Medtronic712型胰岛素泵输注诺和锐,全天用量的50%以基础量输入,余下的50%量作为餐前量。对照组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口服降糖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控制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6.3±1.1)、(8.9±1.5)mmol/L]均低于对照组[(8.5±1.3)、(11.6±2.3)mmol/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血糖、高血糖、酮症酸中毒及肝性脑病发生率均为2.5%,对照组分别为20.0%、22.5%、20.0%、22.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对2型糖尿病合并乙型肝炎的患者使用胰岛素泵控制血糖,能更快更有效地维持血糖稳定,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在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中,同时患有2型糖尿病的流行情况,并将慢性乙型肝炎病人2型糖尿病发病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自2009年6月—2011年9月在该院就诊的34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收集各患者的临床资料、血液生化指标、乙肝病毒的血清学以及病毒学指标,进行多因素和单因素的回归分析,统计分析结果。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中,同时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流行率显示,城市患者明显高于城镇和农村。通过单因素的回归分析显示,与慢性乙型肝炎病人2型糖尿病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地域(城市)、糖尿病家族史、脂肪肝患病史、病毒定量、碱性磷酸酶、甘油三酯、胆固醇,而总胆红素则为保护因素。通过多因素的回归分析显示:城市居民、甘油三酯异常、脂肪肝患病史、病毒定量是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合并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尤其是城市居民,应着重注意甘油三酯的含量以及病毒定量,预防发生脂肪肝等情况,从而减少2型糖尿病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Th1/Th2细胞失衡与慢性乙型肝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细胞根据分泌的细胞因子不同可分为Th1和Th2细胞。一般来说,Th1细胞促进细胞免疫反应;Th2细胞促进体液免疫反应。近年来有大量资料证明,Th1和Th2细胞失衡与乙型肝炎的发病有密切的相关性。本文就这方面的有关研究近况作了简述。 相似文献
7.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0)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肺结核感染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41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为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组,55例肺结核患者为肺结核组,50名健康人群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外周血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2(IL-2)、IL-12、IL-4、IL-5、IL-6、IL-10表达水平。结果肺结核患者外周血IFN-γ、IL-2、IL-12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肺结核患者相比较,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外周血IFN-γ、IL-2、IL-12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结核患者外周血IL-4、IL-5、IL-6、IL-10表达水平均显著增高,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肺结核患者相比较,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外周血IL-4、IL-5、IL-6、IL-10表达水平均显著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Th1/Th2免疫失衡,出现Th2免疫漂移,其免疫异常程度高于单纯肺结核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为老年CHF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择2016年1—12月收治的83例老年CHF患者作为病例组,并根据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Ⅱ级CHF组(22例),Ⅲ级CHF组(32例),Ⅳ级CHF组(29例),选取同期老年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10(IL-10)水平。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病例组血清TNF-α、IL-1β、IL-10水平及TNF-α/IL-10、IL-1β/IL-10均高于对照组,并且Ⅲ级CHF组上述血清细胞因子和Th1/Th2水平高于Ⅱ级CHF组,Ⅳ级CHF组上述血清细胞因子和Th1/Th2水平高于Ⅱ级和Ⅲ级CH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老年CHF发生发展过程中,Th1/Th2细胞因子动态平衡发生紊乱。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番茄红素(Lyc)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作用。方法选取T2DM患者130例随机分为:A组(干预组)64例,给予Lyc胶囊30mg/d;B组(对照组)66例,不服用Lyc但给予安慰剂;另取年龄和性别匹配的62名健康志愿者入C组(健康组)。A、B两组患者均采集入组时和干预后3个月的空腹血清,C组采集一次空腹血清,于-80℃冰箱保存待测。监测餐前、餐后2 h末梢血糖,测定生化指标,用ELISA法测定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外周血单核细胞胞核蛋白中NF-κB水平。结果两组患者相关炎症因子基线水平明显高于C组(P<0.05);干预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均显著降低(P<0.05)。干预后3个月A组IL-6、TNF-α、hs-CRP、NF-κB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B组上述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2DM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Lyc干预可显著降低其部分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0.
胃癌患者Th1/Th2型细胞因子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失调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细胞因子诱生及ELISA等技术 ,检测了20例胃癌患者和15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个细胞 (PBMC)培养上清液中Th1类因子干扰素r(IFN -r)和Th2类因子白细胞介素4(IL -4)的水平。结果在PBMC诱生培养上清液中 ,胃癌组IL -4的诱生水平[(41.6±11.3)ng/L]比对照组[(22.6±3.9)ng/L]明显升高(P<0.01) ,而IFN -r的诱生水平胃癌组[(849.8±161.3)ng/L]较对照组[(1437.5±327.6)ng/L]下降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胃癌患者体内存在Th1/Th2失调 ,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合并甲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与转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重叠甲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病情转归。方法 以血清HBsAg和抗HAV -IgM均阳性患者 37例作为重叠组 ,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及统计恢复正常天数并与单纯慢性乙型肝炎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重叠组慢性肝炎重度、慢性重型肝炎例数明显高于单纯慢性乙型肝炎 (P <0 0 5 ) ;血清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水平及恢复正常天数、病程均高于单纯慢性乙型肝炎 (P <0 0 1)。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重叠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病情趋向重症化 ,病程延长。 相似文献
12.
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基因扩增技术,对医院58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医院性感染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的调查分析。发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4例,感染率为6.90%;丙肝病毒感染者12例,感染率为20.69%。随透析次数的增加,丙肝病毒的感染机率明显增加。提示血液透析患者接受疫苗免疫的重要性。由于透析前患者接受过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调查者中有34.48%的患者产生了保护性抗体,且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远低于丙型肝炎。指出了血液透析是传播病毒性肝炎的危险因素,并对其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慢性乙肝(CUB)患者疾病不同进程中T细胞的极化状态,为抗病毒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0例健康人和43例CHB患者疾病不同进程中(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复制期)外周血中的Th1、Th2和Tc1、Tc2细胞频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中IFN-y和IL-4水平.结果 CHB患者免疫... 相似文献
14.
38例慢性乙肝患者的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慢性乙肝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 SCL-90)对38名慢性乙肝患者根据实际情况独立测试,并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结果]慢性乙肝患者的躯体化、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因子分值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1).[结论]慢性乙肝患者不仅有生理疾患,而且还有不同程度的心理情绪问题,故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和护理将有助于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围术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阈值。为建立其监控方法以及评价该方法的防护效果提供依据。方法使用ELISA法检测992例手术患者的HBsAg和HBeAg.套式PCR法检测156例HBsAg阳性和100例阴性者的HBVDNA。套式PCR极量稀释法检测HBVDNA阳性者的感染剂量,缝针刺伤接种模拟试验法检测HBV经手术传播的感染阈值。结果HBsAg阳性和阴性、HBeAg阳性和阴性者的HBVDNA阳性率分别为73.7%和9.0%、100.0%和67.2%:其传染性范围分别在0—109ID/ml和0~104ID/ml、102-109ID!ml和0~106ID/ml。缝针刺伤单层手套传播HBV的感染阈值为手术传播的基本阈值,其值是105ID/Ⅱd,HBsAg阴性HBV携带者都不能成为传染源;保护手术患者的感染闽值是103ID/ml,68.6%HBsAg阳性者不能成为传染源.15.2%HBeAg阴性者可成为传染源:保护外科医生的感染阂值是108.5ID!ml,所有HBeAg阴性者和99.4%HBsAg阳性者不能成为传染源。结论围术期保护医生或患者的HBV感染阈值不同.使用的防护措施也应该不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患者髓系树突细胞(DCs)表面B7-H1分子在树突细胞介导T细胞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方法受试对象包括46例慢性乙肝患者(11名免疫耐受患者和35名免疫活化患者)和28名健康对照。取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s上B7-H1的表达水平;〔3H〕-TdR掺入试验检测DCs对T淋巴细胞的促增殖效应;ELISA测定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I、L-2I、L-12及IL-10的浓度。结果免疫耐受和免疫活化患者外周血DCs上B7-H1阳性表达率〔(2.21±0.32)%(、7.88±1.40)%〕明显高于健康对照〔(0.35±0.10)%,P<0.01〕。慢性乙肝患者DCs刺激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及产生Ⅰ型细胞因子的能力明显降低,阻断B7-H1共刺激信号途径能够增强患者DCs对T细胞的协同刺激能力。结论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DCs上B7-H1表达水平的升高,是导致DCs刺激T淋巴细胞能力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慢性乙肝是一种由HBV介导,以肝脏局部多种炎性细胞浸润为特征的慢性感染性疾病。许多炎性细胞、免疫效应细胞在HBV刺激下,一方面分泌产生IL-8、IP-10等趋化因子;同时,自身又可表达相应的受体,如CXCR1、CXCR2、CXCR3等。它们彼此相互作用,构成复杂的趋化因子网络系统,在局部慢性乙肝和全身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阿德福韦酯是一种核苷类抗病毒药,属逆转录酶抑制剂,在细胞激酶的作用下,通过磷酸化转化为活性的阿德福韦二磷酸盐,竞争抑制HBVDNA聚合酶活性,发挥抗病毒功能。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流行率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为探讨我国乙型肝炎(乙肝)和肝癌高发区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在广西隆安县对儿童和新生儿实施乙肝疫苗大规模免疫。免疫后10年,于1995年对1~39岁人群进行了调查,并用RIA法检测了乙肝HBsAg、抗-HBs和抗-HBc。结果表明,1~39岁自然人群中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为42.4%;HBsAg阳性率为9.5%,其中7~9岁的HBsAg年龄高峰已消失,尤其在1~8岁人群下降了100.0%~83.0%,人群的抗-HBs阳性率1~2岁组婴幼儿最高,为85.5%,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步下降,在1~19岁人群中,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1985年的相同年龄组。表明儿童大规模免疫后,紧接着实行新生儿逐年进行计划免疫,是加速控制乙肝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二甲双胍联合中药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和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联合中药降糖方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和血清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初次起病的74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治疗8周后,观察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同时检测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血清IL-6(p<0.05)、TNF-α(p<0.05)、CRP(p<0.05)较治疗前降低,血糖亦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初发T2DM疗效优于单纯应用西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建立一种稳定的基于人胎肝干细胞的维持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和传代的体外细胞培养模型,为深入研究乙肝病毒的生命周期和发病机制提供必要的工具.方法 原代分离12~20周胎龄的胎肝干细胞,用乙肝病毒阳性血清感染胎肝干细胞;荧光定量PCR追踪检测细胞上清和细胞内乙肝病毒DNA及细胞内乙肝病毒复制中间体-闭合环状双链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