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解剖和生理学复习
  下肢静脉包括深静脉、浅静脉和交通静脉三个系统,在深静脉和浅静脉之间有交通静脉(又称穿通静脉)相连通。交通静脉中的瓣膜单向深静脉开放,将浅静脉中的血液引入深静脉,再回流入心脏。交通静脉多位于小腿内侧面,从ɑ窝延向内踝部。当深静脉发生倒流或回流障碍病变时,深静脉内的高压可逆向破坏交通静脉的瓣膜,发生交通静脉倒流。另外,当大隐静脉发生倒流时,从浅静脉经交通静脉流入深静脉的血量明显增加,也可因交通静脉扩张造成瓣膜功能不全。当交通静脉特别是内踝部的交通静脉发生功能不全时,深静脉的血液即通过病变的交通静脉流入浅静脉,并郁积在浅静脉中,导致足靴区一系列营养障碍性病变。  相似文献   

2.
张凯 《微创医学》2012,7(5):571-572
传统静脉输液的静脉选择多选前臂静脉、手背静脉、足背静脉,采取的是向心方向穿刺,但对于病情重、住院时间长,并长期输注高浓度、强刺激性药物的患者,静脉损伤严重,常常只剩下关节附近的静脉或指(趾)静脉比较暴露,这些特殊部位的静脉给临床静脉穿刺带来一定的难度,采用  相似文献   

3.
常用静脉输液法,有周围静脉输液法、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法和颈外静脉穿刺输液法。1.周围静脉输液法 临床上经常采用的静脉以上肢的手背静脉,桡静脉和前臂内侧静脉为主。其次  相似文献   

4.
婴幼儿静脉穿刺即是护理操作的基础,也是临床治疗和护理用药的重要手段.婴幼儿静脉穿刺与成人不同.婴幼儿静脉采血常选股静脉、颈外静脉、耳后静脉等部位,而静脉输液多选择颞浅静脉、额静脉、枕静脉、耳后静脉.采血时操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  相似文献   

5.
静脉穿刺技术是护士的基本功之一.穿刺的准确性、快慢直接关系到疾病的治疗或抢救.为了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提高护理质量,交流经验,作者就自己多年来在护理工作中对浅静脉的分类、穿刺方法和注意事项,谈谈体会.在静脉穿刺时,常选用周围静脉、锁管下静脉、颈外静脉.其中以周围静脉最常用.本文谈一下周围静脉的穿刺技术.周围静脉形态分类:1.充盈良好的静脉;2.硬化静脉;3.活动性静脉;4.隐蔽静脉;5.脆蔽静脉;6.瘪陷静脉;7.怒张静脉;8.末梢静脉.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增强CT分析左肾静脉、脾静脉内径与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及3条主肝静脉内径的匹配关系,为肝胆胰恶性肿瘤切除静脉重建提供影像学参考。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患者120例,利用增强CT测量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左肾静脉、脾静脉及3条主肝静脉的内径。利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左肾静脉、脾静脉内径与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及3条主肝静脉内径间的差异。结果左肾静脉、脾静脉内径与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及3条主肝静脉内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肾静脉、脾静脉内径与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及3条主肝静脉内径匹配度良好,从影像学角度来讲左肾静脉、脾静脉是理想的肝胆胰恶性肿瘤切除自体血管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7.
临床工作中常会遇到肥胖小儿头皮静脉看不清、重症脱水婴儿回血不好,以至头皮静脉穿刺多次失败等棘手问题,现结合多年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1 小儿头皮静脉解剖学特点 头皮静脉穿刺常用的血管有额静脉、眶上静脉、颞浅静脉和耳后静脉,通常静脉穿过的皮  相似文献   

8.
岩上静脉的临床应用解剖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静脉又名Dandy静脉,是桥小脑角手术中最常遇到的桥静脉.早在1929年,Dandy就指出在后颅窝进行三又神经的手术时应特别注意岩静脉.他著作中的插图展示了走行于桥小脑角内并经过三叉神经吻侧进入岩上窦的静脉;此静脉便是后来众所周知的岩上静脉或简称为岩静脉.岩静脉是颅后窝的重要引流静脉,按汇人岩上窦和岩下窦位置的不同称为岩上静脉或岩下静脉,其本质均为颅后窝的桥静脉[1].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经外周静脉与经锁骨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胃肠道术后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将80名胃肠道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46人),另一组经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34人),比较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和经锁骨下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在操作时间、并发症及舒适度方面的差异.结果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操作时间短、并发症少,舒适度优于经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0.01,P<0.05,P<0.01).结论 在胃肠道手术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技术是建立静脉通路,预防静脉炎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王丽娟 《医学争鸣》2005,26(8):675-675
1 临床资料 2003-10/2004-07收治小儿烧伤37例,年龄1月龄-8岁.使用套管针静脉输液.选择粗直、有弹性、无静脉瓣易于固定的血管.常用上肢静脉有掌静脉、头静脉、前臂内侧静脉及重要静脉,下肢常用足背静脉弓及大隐静脉,头皮静脉常选用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及耳后静脉、额角分支等较粗直的血管.促使血管充盈,以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女性盆腔的静脉解剖结构与男性不一样,其特点如下。一、静脉数量较多盆腔的主要静脉如子宫静脉、卵巢静脉、阴道静脉、膀胱静脉,都是2~3条静脉伴随着一条同名动脉;子宫静脉有3支,经输尿管上2支,输尿管下1支;卵巢静脉可多达4~5支。子宫的静脉血60%经输卵管系膜内的静脉吻合支及卵巢静脉流出盆腔,而子宫静脉还汇集部分来自膀胱阴道静脉丛的血液,因此,经子宫-输卵管-卵巢静脉的血流量较多。二、静脉壁构造薄弱盆腔静脉较身体其他部位的静脉壁薄,缺乏由筋膜组成的外鞘,平滑肌少,弹性差,容易扩张和形成众多弯曲的静脉丛。此外,盆腔的中小静脉都没有瓣  相似文献   

12.
解剖40侧成人尸体大隐静脉,测量大隐静脉注入股静脉处和大隐静脉主要属支注入大隐静脉处的外径,及各处与髂前上棘间连线的垂直距离。大隐静脉入股静脉处直径4.9±0.7mm,其属支注入大隐静脉处直径分别是:旋髂浅静脉4.0±1.1mm,腹壁浅静脉3.6±1.0mm,阴部外静脉3.3±0.9mm,股外侧静脉4.6±1.2mm,股内侧静脉4.3±1.1mm;大隐静脉入股静脉点及各属支注入大隐静脉点位于股内侧,距髂前上棘8~15cm。同时讨论了以大隐静脉股段及其属支为蒂轴型静脉皮瓣的解剖学要点。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中国解剖学会1980年10月第六届解剖学年会通过的中国人体解剖学名词,颈外静脉由下颌后静脉的后支和耳后静脉等合成,沿胸锁乳突肌外面斜行向下,至该肌后缘处注入锁骨下静脉或静脉角。注入前尚接受颈前静脉和肩胛上静脉等。笔者解剖一具国人男尸,发现左岛颈外静脉,报告如下: 一、岛颈外静脉起始位置:颏下静脉和下颌后静脉注入面静脉,面静脉和耳后静脉汇成岛颈外静脉。汇合后最大外径10.00mm,最小外径5.26mm,沿胸锁乳突肌后缘  相似文献   

14.
宋向巍  郑维民  程兆华 《吉林医学》2010,(26):4606-4607
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 insert central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经锁骨下静脉插管送至上腔静脉的下1/3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静脉路径在婴幼儿静脉采血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580例需要采血标本的患儿随机分为大隐静脉、颈外静脉、股静脉、前额正中静脉四种静脉路径采血观察,每组145例。结果:大隐静脉组血样合格率最高,医源性污染最少;颈外静脉组一次性采血成功率最高,血样合格率、医源性污染率次于大隐静脉组;股静脉组医源性污染性最大;前额正中静脉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最差,医源性污染也较大。结论:婴幼儿静脉采血前要做好充分的评估,根据婴幼儿身体情况和采血量不同选择合适的静脉途径。  相似文献   

16.
1 正确选择小儿静脉穿刺的部位从解剖学角度来说 ,头皮静脉浅 ,手足静脉表浅都适合静脉注射 ,但因年龄、疾病和治疗目的不同 ,对穿刺部位的选择各不同。新生儿至 3岁的小儿宜选用头皮静脉 ,3~ 12岁小儿宜选择四肢静脉 ;慢性疾病可选择心端穿刺 ;抢救时宜选用肘静脉或大隐静脉 ,一般性治疗可选用头皮静脉和肢端静脉 ;静脉推注钙剂 ,5 0 %葡萄糖 ,2 0 %甘露醇以及滴注升压药液等宜选用肘静脉及大隐静脉 ;静脉采血宜选暴露明显的股静脉及颈外静脉等。2 光线的强弱光线的明亮度及照射角度直接影响注射 ,太强的光使瞳孔缩小 ,减少入眼光线 ,太…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解剖一具国人成年男尸中,发现奇静脉变异,报告如下: 一、起始和位置:奇静脉不是起自右腰升静脉。右肋下静脉、10、11肋间后静脉汇成右静脉干,外径8.00mm,左肋下静脉、10、11肋间后静脉汇成左静脉干,外径12.66mm,左右静脉干在十胸椎体前面结合成奇静脉。奇静脉在胸椎体前方、胸导管后方上行,平八胸椎体处外径8.18mm,平六胸椎体处外径9.42mm。奇静脉在上行过程中,先位  相似文献   

18.
颈静脉穿刺可分为颈内静脉穿刺和颈外静脉穿刺两类,一般常用于婴幼儿静脉采血。但近年来临床各科在某些情况下也时常采用。由于颈外静脉的管径相对较粗,其静脉的位置也较为浅表,显露清楚,所以穿刺时容易1次成功,因此通常都采用颈外静脉穿刺。而颈内静脉穿刺比颈外静脉穿刺的技术难度大,因为颈内静脉起自颅底静脉孔,沿颈部下降与颈总静脉伴行,之后在颈根部与锁骨下静脉汇合。  相似文献   

19.
静脉穿刺是日常医疗工作中最常用的基本操作技术之一.经常穿刺的部位有肘部浅静脉(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头皮静脉腕部及手(足)背部浅静脉等.其它较少用的有颈部静脉和大隐静脉等.笔者在长期临床工作中,摸索到一些静脉穿刺规律,现介绍如下.1 不同人浅静脉特点1.1 成年人浅静脉一般充盈,不易滑动而富有弹性..1.2 长期生病的老年人和瘦弱的病人,静脉暴露比较明显,但因皮下脂肪少,静脉易滑动,同时静脉管壁脆,当针头穿透血管壁后,容易出血,形成皮下淤血.1.3 成年女性或较胖的病人因皮下脂肪较丰富,静脉往往看不清楚,但扎上止血带后,可以摸到,充盈良好,有弹性,不易滑动.  相似文献   

20.
静脉穿刺术是临床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操作技术。静脉穿刺韵成功与否,对病人的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做好疑难静脉穿刺,通过临床实践和观察、谈谈体会如下: 静脉的选择:一般选择暴露、较粗、表线、平直、不易滑动、易固定的静脉,如上下肢、肘部的表浅静脉。小儿宜选择头皮静脉、如颞浅静脉,前额静脉、耳后静脉等。小儿头皮静脉丰富、皮下脂肪少,静脉浅直、细长、显露、易固定好看护,但要注意分清动脉、静脉,对慢性病需长期输液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