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通心络对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D-dimer)的影响.方法 选择120例住院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通心络胶囊1.14g tid口服,连用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的变化,并通过彩超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患者血浆hs-CRP和D-二聚体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斑块大小和中层内膜厚度(IMT)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发现治疗组斑块大小和IMT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心络对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抗炎和抗血栓作用,可降低颈动脉内膜厚度,减少颈动脉斑块大小,可阻断和逆转颈动脉粥样斑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入选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为研究组,以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性质及管腔狭窄程度,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水平.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梗死组检出颈动脉管腔狭窄>50%和易损斑块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梗死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易损斑块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患者(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50%和易损斑块均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病因,血清hs-CRP水平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测值(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 9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Ⅰ级、Ⅱ级、Ⅲ级3个亚组,同期非高血压患者56例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行血浆hs-CRP测定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hs-CRP均值、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血浆高hs-CRP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高血压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Ⅲ级患者的hs-CRP均值高于Ⅰ级和Ⅱ级者(P<0.05);高血压组hs-CRP均值、高hs-CRP检出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呈正相关(r =0.325,P=0.004;r =0.279,P=0.02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hs-CRP测值(OR =1.128,95%CI1.678~3.986,P<0.01)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s-CRP测值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hs-CRP测值可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纤维蛋白原(Fib)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113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102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2组均检测血清hsCRP和Fib水平.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IMT测得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不稳定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清Fib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有直接相关性.血清Fib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无明确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胡水平 《基层医学论坛》2014,(31):4235-4236
目的探讨通心络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2H型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06例2H型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53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通心络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参考组患者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对2组患者临床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纤溶酶原激活物变化情况观察。结果相较治疗前2组患者颈总动脉中膜厚度、hs-CRP、D-二聚体、纤溶酶原激活物均出现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结论通心络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2H型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效果显著,有助于调控凝血、血脂及纤溶系统平衡,从而缓解颈动脉硬化的临床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通心络治疗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软斑块其能否有效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软斑块的发生发展及其能否降低脑梗死复发.方法 符合入选标准的100例患者随机分成通心络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为常规治疗组,通心络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3粒(0.78g)3次/d,疗程均为6月.两组每3月后复查色多普勒颈动脉和椎动脉超声,记录斑块性质、大小和数目,并检查血糖和血脂,同时记录不良事件.结果 通心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方面及斑块数目体积等各危险因素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经治疗后在软斑块消退、软斑转为硬斑、软斑体积数目减少、无变化和恶化等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6个月后至1年脑血管病事件发生和再住院情况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通心络能有效地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软斑块的发生发展和降低脑血管疾病事件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抑癌蛋白2(ST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颈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比较重度粥样硬化组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对ST2、hs-CRP、IMT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ELISA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117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轻、中、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分别为37例、31例、49例)和103名正常人血清ST2和hs-CRP含量,高分辨率超声观察IMT和判断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IMT(0.87±0.19)、ST2(1283.44±197.52)和hs-CRP(7.35±3.94)较正常对照组IMT(0.29±0.13)、ST2(692.68±175.84)和hs-CRP(2.64±2.05)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S组重度和中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与轻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相比,IMT、ST2和hs-CRP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重度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损斑块患者与稳定斑块患者相比IMT、ST2和hs-CRP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显示,ST2和hs-CRP与IMT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295和0.363,P均0.01)。结论高水平IMT、ST2和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可以预测重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和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8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和88例对照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测定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根据颈总IMT将所有患者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比较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水平,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 (1) 缺血性卒中组的hs-CR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颈总IMT明显高于对照组.(2)斑块组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和hs 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无斑块组.结论 颈总IMT、hs-CRP、LDL与缺血性卒中发生有关; hs-CRP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因子,它可能通过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脑心通胶囊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缺血性脑卒中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治疗,2组疗程均为6个月。检测2组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血脂(TC、TG、LDH-L)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颈动脉斑块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改变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血脂、hs-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联合脑心通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胱抑素C(Cys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231例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有无斑块分为斑块组和对照组,同时对两组患者血浆CysC及hs-CRP进行检测。结果:斑块组CysC及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CysC与hs-CRP呈正相关,二者均与双侧crouse积分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ysC、hs-CRP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浆CysC及hs-CRP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也许可以作为预测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程度的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1.
通心络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华锋  莫鸿辉 《广东医学》2007,28(4):648-649
目的 评估中成药通心络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探索简便廉价且无明显毒副作用的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方法.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方法将80例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37例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4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疗程4个月,综合治疗前后血脂、颈动脉IMT、平均斑块数、斑块总积分及安全性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通心络胶囊具有明显调节血脂、减小颈动脉IMT、平均斑块数、斑块总积分的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临床使用中未发现明显副作用.结论 通心络胶囊是一种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良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干式定量法测定试验组26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及对照组83例非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浓度.应用体外诊断试剂盒测定血脂、血糖指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及超声特点,同时测定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变化.结果 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及2级以上斑块发生的例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hs-CRP对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孔建华  张洁  徐颖 《实用全科医学》2013,(12):1913-191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血压并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对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 C—reaetiveprotein,hs-CRP)、D-二聚体(D—dimer)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并急性脑梗死患者67例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5例,对照组32例,测定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清hs—CRP、D.二聚体的变化,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结果①治疗4周时治疗组NIHSS评分、hs-CRP、D.二聚体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②治疗6个月治疗组颈动脉斑块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较对照组减小(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血压并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良好疗效,应用于老年患者是比较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通心络治疗、辛伐他汀组和通心络+辛伐他汀组,每组60例。通心络组给予通心络胶囊1.14 g,每日3次;辛伐他汀组给予辛伐他汀20 mg,每晚一次;通心络+辛伐他汀组在辛伐他汀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1.14 g,每日3次;疗程均为3个月。3组患者治疗前后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平均斑块个数和斑块总积分,同时进行检测肌酸激酶及肝功能的变化,并记录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IMT、平均斑块个数、斑块总积分均有所改善(P<0.05),通心络组与辛伐他汀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通心络+辛伐他汀组的改变优于其他两组(P<0.05),3个月内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通心络胶囊可以明显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疗效与辛伐他汀相当,通心络与辛伐他汀合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D-二聚体水平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1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组)、50例无缺血性脑卒中的单纯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B组)、50例健康体检者(C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以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其中IMT测定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描,D-二聚体测定采用透射免疫比浊法.结果:①3组个体的颈动脉IMT、血浆D-二聚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颈动脉IMT、血浆D-二聚体显著高于B组(P<0.05),B组患者的颈动脉IMT、血浆D-二聚体显著高于C组(P<0.05).②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的颈动脉IMT与血浆D-二聚体呈正相关(r=0.732,P<0.05).结论: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加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逐渐升高,D-二聚体可以作为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宋文彤  贾岩 《中国厂矿医学》2011,(12):1097-109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方法将123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氯吡格雷组(61例)和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组(62例)。观察治疗8个月后2组血清hs-CRP、血脂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变化及脑血管病复发率。结果氯吡格雷组治疗前后血脂无明显变化,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组血脂水平下降明显(P均〈0.05)。2组患者治疗后8个月血清hs-CRP、IMT均显著下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P均〈0.01);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组CRP下降幅度、IMT变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较氯吡格雷组更明显(P均〈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用氯吡格雷应用于脑梗死患者能更有效地降低血hs-CRP浓度,使IMT变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更有利于抑制炎症、稳定斑块及降低卒中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陕西医学杂志》2017,(1):43-45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胱抑素C(Cys C)的相关性。方法:将青年脑梗死76例作为研究组,按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分为内膜正常组16例、内膜增厚组27例及斑块形成组33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5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Hcy、hs-CRP及Cys C水平,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研究组IMT值,分析其相关性。结果:研究组Hcy、hs-CRP及Cys 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斑块形成组显著高于内膜正常组和内膜增厚组(P<0.05),内膜增厚组显著高于内膜正常组(P<0.05)。内膜增厚组IMT和斑块形成组IMT均与Hcy、hs-CRP及Cys C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Hcy、hs-CRP及Cys C均与青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关,是判断病情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也可用于判断青年脑梗死患者是否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通心络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1.14g,每日3次,疗程均为6个月。2组患者治疗前后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斑块情况。包括斑块最大厚度(T_(max))、横切面最大面积(S_(max))及斑块个数(N)和斑块体积等,并检查血糖和血脂,同时记录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IMT、T_(max)变薄,S_(max)缩小,斑块体积变小(均为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组治疗前后斑块个数均无明显变化(P>0.05)。随访1年治疗组脑血管不良事件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可以明显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减少脑血管疾病发生,有效防治脑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hs-CRP、IL-6、年龄和高血压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有无颈动脉斑块分成两组,检测hs-CRP和IL-6值,并观察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斑块与患者年龄和高血压之间的关系.结果:斑块组和非斑块组患者hs-CRP、IL-6、年龄比较及两组患者合并高血压人数比较,P <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炎性标记物hs-CRP和IL-6数值明显升高,与年龄和高血压之间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2例脑梗死患者和46例非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斑块检出率、管腔狭窄率,并观察斑块性质.结果 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及颈动脉内膜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70.7%)明显高于对照组(32.6%);脑梗死组颈总动脉(CCA)内膜厚度(1.38±0.14)明显高于对照组(0.89±0.16),脑梗死组颈内动脉(ICA)内膜厚度(1.16±0.27)明显高于对照组(0.78±0.17).斑块多发生于颈动脉分叉处(44.4%),以软斑块、溃疡斑块(59.2%)居多.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脑梗死的发病关系密切,彩超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对脑梗死的早期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