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是以椎基底动脉硬化、颈椎退变以及血粘度增高等为病理基础,以发作性头晕,视物昏花或视物旋转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高,影响着中老年人的健康.  相似文献   

2.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mbas insufficiency,VBI)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近年来发病呈年轻化的趋向。临床常出现发作性颈性眩晕,可伴有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下降、视物模糊、眼球震颤、平衡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我们采用药物结合理疗治疗3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并与药物治疗组进行对照,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为中老年人好发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因受累血管供血范围的不同可发生中脑、桥脑、延髓或小脑的症状和体征,主要临床表现有突发头晕、视物旋转常伴恶心、呕吐、构音障碍、四肢麻木乏力或行走不稳,甚则出现猝倒。多呈发作性,时间短者仅数秒钟,持续时间长者可致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笔者采用针刺项八穴配合中药治疗VBI,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症为中老年人好发的一组临床症侯群,因受累血管供血范围的不同,可发生中枢、桥脑、延髓或小脑的症状或体征,主要临床表现有突发头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构音障碍、四肢麻木、乏力或行走不稳,甚则出现猝倒。多呈发作性,短时间者持续数秒钟,长时间可致椎一基底动脉血栓的形成,属于祖国医学的“眩晕”范畴。笔者以针刺颈椎夹脊穴为主,治疗该病55例,结果颇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常见于中老年人,由于大脑后半球及部分间脑、小脑及脑干依靠椎-基底动脉的供血,脑部血流不畅,供血不足,常出现:(1)前庭系统症状:眩晕为常见症状,多为旋转性眩晕,眩晕发作常于2~5 min内达高峰,维持2~15 min,常伴有共济失调,但多无耳鸣及听力下降;(2)视觉症状:因脑干及大脑缺血可引起视物模糊、复视、单眼及双眼同侧视野缺损,出现黑蒙,甚至失明;(3)大脑症状:头痛为常发症状,为跳痛,有时呈炸裂痛,多位于枕部,弯腰或憋气  相似文献   

6.
我院 2 0 0 0年 1月— 2 0 0 1年 1月应用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6 0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观察组与对照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依据 :①眩晕 ,常有反复发作史。②眩晕 ,伴有一种椎—基底动脉缺血症状 (如视物模糊、耳鸣、肢体无力、面部及肢体麻木等。)③有1种以上脑干受累体征 (如眼震、感觉障碍、反射亢进、病理征、共济失调及颅神经受损征等。)④有明确的病因 (如颈椎病、动脉硬化等 )。⑤多为中老年人。⑥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眩晕。观察组 6 0例 ,男 42例 ,女 18例。年龄 42~ 86岁 ,…  相似文献   

7.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以突然剧烈的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我院近5年来,应用654-2和氟桂嗪联合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42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姜蓉 《海南医学》2006,17(9):153-153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是以椎-基底动脉硬化、颈椎退行性变以及血粘度增高等为病理基础,临床主要表现与头位及体位变化有关的眩晕.本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由于小脑及脑干依靠椎-基底动脉的供血,当椎-基底动脉发生病变时,脑部血流不畅,供血不足,常出现眩晕等症状.笔者近年来采用中医辩证治疗本病54例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内科常见病,是短暂脑缺血发作在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表现。常见于中老年人,当椎-基底动脉发生病变时,导致脑干,小脑缺血,出现以眩晕,头昏为首发表现的一系列症状,还会出现站立不稳,出汗,耳呜,眼球震颤等,它是脑卒中的先兆,早期治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克林澳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是由于脑动脉硬化、颈椎病等原因,导致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障碍所致。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缺血发作常见的症状为阵发性眩晕(约占50%),常伴恶心、呕吐,很少出现耳鸣(与美尼动乱综合征不同)。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病人,临床表现为头位及体位变化引起的眩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笔者从2005—03~2007—06,应用克林澳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60例,疗效满意。现将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选登(5)眩晕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以头晕目眩、视物运转为主要表现。多见于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及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贫血等。1诊断依据1.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闻目即止,重...  相似文献   

12.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型颈椎病(CSA)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发于中老年人.是由于椎动脉的直接受压和梗阻或椎动脉从受刺激引起动脉管壁的痉挛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头晕,视物旋转,耳鸣,恶心呕吐,构音障碍,四肢麻木,乏力或行走不稳,甚至出现猝倒.多呈发作性,短时间者持续数秒,长时间可致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1)我院于2008年1月到2010年12月对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56例通过中药熏蒸、针灸热敏疗法和传统推拿按摩、颈椎牵引、口服中药等综合治疗和精心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患者均感满意,先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脑动脉系统最常见的一种缺血性疾病,是指多种原因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一过性缺血而出现眩晕等症状.本病以中老年人居多,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且常为脑梗死先兆,本文通过256病例分析,探讨该疾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相似文献   

14.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同时也是后循环脑梗死发作的危险信号,但它又是一种可以控制的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15.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病,早期临床诊断比较困难,故寻找一种安全、敏感的检查方法就显得十分必要。我们应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临床诊断或可疑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比例进行了检测,以此评价BAEP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颈性眩晕是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导致颈动脉颅外段血流障碍而出现眩晕的临床综合征。患者常出现以眩晕、视物旋转、头痛、颈肩不适甚至恶心呕吐、晕厥等为主的临床表现。长期反复发作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脑组织微循环障碍,重则可引起猝倒昏厥[1]。该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具有高发病率、病程长、容易复发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2],笔者在临床中应用针刺配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30例,疗效满意,现报  相似文献   

17.
眩晕是机体的一种主观症状,其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而且多由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液主要供应延髓、桥脑、中脑、内耳、枕叶及颞叶底面前庭系统。因此椎-基底动脉缺血必然导致眩晕。有资料认为VBI是一种特殊的短暂性脑血管痉挛(TIA)。TIA导致小脑供血减少,在临床上表现为头痛、头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轻微腹泻等综合症状。  相似文献   

18.
正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以头晕目眩,视物运转为主要表现。多见于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及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贫血等。1诊断依据(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  相似文献   

19.
眼震电图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眼震电图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总结104例以眩晕为主诉,经临床及影像检查为轻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眼震电图变化.结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出现自发性眼震者占17.3%,位置性眼震占33.6%;扫视运动潜伏期延长,扫视速度减慢;跟踪实验41%呈Ⅲ型曲线,43%失真度超过正常值;视动眼震强度与正常人无显著性差异;冷热反应值较正常人低下,不对称比值增高,20.2%出现固视失败.结论眼震电图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笔者从2003年1月~2007年4月,使用刺五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