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学梅 《当代医学》2008,(16):104-105
目的 研究腔隙性脑梗死与糖尿病的关系.方法 对180例腔隙性脑梗死作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将其分为非糖尿病组(A组)及糖尿病组(B组),其中糖屎病组按病程长短各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腔隙性脑梗死中糖尿病占58.8%,糖尿病患者中女性占61.5%.糖尿病组死亡事、多发梗死率、平均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均高于非糖尿病组,且病程愈长,上述指标愈高.结论 糖尿病是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病程愈长,发病率愈高,预后愈差.女性糖尿病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更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腔隙性脑梗死与糖尿病的关系.方法 对180例腔隙性脑梗死作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将其分为非糖尿病组(A组)及糖尿病组(B组),其中糖尿病组按病程长短各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腔隙性脑梗死中糖尿病占58.8%,糖尿病患者中女性占61.5%.糖尿病组死亡率、多发梗死率、平均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均高于非糖尿病组,且病程愈长,上述指标愈高.结论 糖尿病是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病程愈长,发病率愈高,预后愈差.女性糖尿病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更大.  相似文献   

3.
腔隙性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多发生于 60岁以上的老年人 ,其与糖尿病的关系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1 ] 。现将本院 1 996年~ 2 0 0 1年住院的 1 98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 98例中 ,男 1 55例 ,女 43例 ,年龄 50~80岁 ,中位年龄 62岁 ,住院期间死亡 9例。 1 98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并发糖尿病 1 1 2例 ,占 56 .7%。腔隙性脑梗死均以磁共振诊断 ,病灶直径小于 1 0mm为腔隙性脑梗死 ;1个梗死灶为单发 ,2个及 2个以上为多发 ;糖尿病诊断参照 1 999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制定的…  相似文献   

4.
陈旭  鲁晓华  刘兰英  杨雅松 《西部医学》2012,24(2):319-320,323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与非腔隙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异同性。方法将154例急性脑梗死病人分为腔隙性脑梗死与非腔隙性脑梗死两组,应用卡方检验分析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在两组病人间的统计学差异。结果①患有糖尿病的脑梗死病人与腔隙性脑梗死相比,非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率相对较高(P=0.033)。②有心房纤颤的脑梗死病人中,非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率高于腔隙性脑梗死(P=0.002)。结论为了避免分类偏倚,在研究腔隙性脑梗死以及非腔隙性脑梗死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时,不采用TOAST分类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因素。方法:对2型糖尿病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53例及2型糖尿病无脑梗死的50例进行临床资料的比较,包括年龄、BMI、血糖等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合并腔隙性脑梗死组年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高血压病史、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发生率明显升高。为排除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腔梗发病与否为应变量,其他各因素为自变量,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程、糖化血红蛋白、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病程、糖化血红蛋白升高、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为糖尿病合并腔隙性脑梗死的易患因素。  相似文献   

6.
周宗民 《右江医学》2005,33(4):356-357
目的研究糖尿病与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关系。方法对163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将其分为非糖尿病组(A组)92例及糖尿病组71例(B组),比较两组治疗结果。结果A组治愈率和病死率分别为78.87%和21.13%;B组治愈率和病死率分别为95.65%和4.35%,两组治愈率和病死率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糖尿病是腔隙性脑梗死的高危因素,糖尿病后患腔隙性脑梗死预后差,病死率高,临床应该高度重视糖尿病后患腔隙性脑梗死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洪雁  芳芳 《广西医学》2013,(4):477-478
目的探讨青中年腔隙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青中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17例(观察组),选择同期住院的青中年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10例作对照组,对其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有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酗酒病史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冠心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餐前和餐后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酗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以及C反应蛋白为青中年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对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腔隙性脑梗死临床特征与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梗死好发部位及易患因素。方法:分析经CT或MRI证实的220例有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梗死部位和可能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男性患者患病率高于女性,50%的患者表现单纯运动障碍,病灶多位于基底节区,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是易患因素。结论: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是多方面的,控制高血压、控制和降低血糖及戒烟可减少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51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51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中,高血压43例(84.31%),糖尿病17例(33.33%),高脂血症28例(54.90%),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6例(37.2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8例(35.29%),烟酒嗜好32例(62.75%).结论 高血压是腔隙性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凡可致动脉粥样硬化、脑小动脉硬化、血流动力学障碍及血液黏稠度增高的疾病,均是本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腔隙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病特点。方法:统计腔隙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及腔梗非糖尿病患者首诊的临床资料,比较两者梗死临床特点。结果:腔隙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者较腔梗合并非糖尿病者以多发病灶的发病率高(P0.05),合并糖尿病的腔梗患者首诊时多有明显临床表现,且血糖、血压和血脂异常(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以多发的基底节区发病多见,与血糖、血压、血脂异常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方法:收集74例经CT证实有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资料。对其各种可能的易惠因素、梗死部位、临床表现加以分析。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年龄42~80岁,男女比例为3.96:1,病变部位以基底节区为最多,为58例(78%),其他为双侧脑室旁、内囊、丘脑。单个梗死灶46例(62%),≥2个梗死灶28例(37%)。并发症中,高血压病者66例(89.19%),糖尿病27例(36.5%),心脏病24例(32.40/0),高脂血症11例(15.3%)。结论: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病灶多位于基底节区,其次为双侧脑室旁和内囊,易患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  相似文献   

12.
张红 《四川医学》2005,26(10):1124-1124
目的研究高血压伴糖尿病致腔隙性脑梗死(SCI)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的25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比较伴有糖尿病和不伴糖尿病的患者发生SCI的概率.结果发现伴有糖尿病的患者存在SCI或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SCIs)的概率比不伴糖尿病的高.结论糖尿病是高血压致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腔隙性脑梗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飞月 《海南医学》2005,16(8):171-172
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ction,LI),是位于大脑及脑干深部非皮质区的小梗死,通常是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有时也见于前动脉和椎动脉)的穿通支阻塞引起,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5%。腔隙梗死灶的直径多在2~15mm之间,最大不超过20mm,过去认为其一般无明显症状,只在尸检时才被发现。但80年代以来,随着影像学的发展,提高了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率,腔隙梗死已被普遍认为常伴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死临床相关因素.方法 分析我院2006年1月到2009年1月收治的10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期正常体检患者100为对照组,观察两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以及吸烟喝酒等因素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以及吸烟喝酒五种因素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有关,所有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年龄≥55岁的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比例大于年龄<55岁患者.结论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以及吸烟喝酒五种因素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有关,注意控制以上基础疾病,有利于控制和预防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在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其病变范围一般0.5毫米~20毫米,其中以1毫米~4毫米者最为多见,病变数目呈多个,甚至多达数十个。临床上,患者多无明显症状,约有3/4的患者无病灶性神经损害症状,或仅有轻微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轻度头痛、头昏、眩晕、反映迟钝等症状。该病的诊断主要靠CT检查。广泛性、多灶性的腔隙性脑梗死,可影响脑力功能,导致智力进行性衰退,最后导致脑血管性痴呆。1资料来源资料来源于我院2001年~2006年间医院统计报表…  相似文献   

16.
腔隙性脑梗死是老年卒中的主要类型之一,多数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影响生活能力。因此研究其病因并加以预防有重要意义。我们对1991年10月~1997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174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贝临床资料l·1一般资料本组174例均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诊断符合1986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标准,并经头颅CT或【和」MRI证实。174例中,男132例,女42例,年龄42~87岁,<55岁15例(8.6%),55~岁27例(15.5%),60~岁93例(53.5%),>70岁39例(22.4%)。发病至人院…  相似文献   

17.
王庆文 《基层医学论坛》2012,(35):4691-4692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的病因,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避免漏误诊发生。方法统计分析我院神经内科2005年1月—2011年12月210例腔隙性脑梗死病例的病因。结果高血压及各种类型脑动脉硬化、吸烟、糖尿病及高脂血症均是腔隙性脑梗死的易患因素。结论控制高血压及各种类型脑动脉硬化;改善脑循环;控制吸烟、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可以显著降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死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糖及胆固醇水平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根据糖尿病诊断标准及患者胆固醇水平,将入选患者分为非2型糖尿病及非高胆固醇组、2型糖尿病不合并高胆固醇组及2型糖尿病合并高胆固醇组,观察3组腔隙性脑梗死发病情况。结果:3组腔隙性脑梗死发病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各组之间发病情况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较2型糖尿病不合并高胆固醇患者、非2型糖尿病及非高胆固醇患者更易发生腔隙性脑梗死,2型糖尿病不合并高胆固醇患者较非2型糖尿病及非高胆固醇患者易发生腔隙性脑梗死。高血糖和高胆固醇是诱发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腔隙性脑梗死6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改存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6):2113-2114
目的:通过腔隙性脑梗死的CT表现与临床症状,体征的分析研究,进一步提高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认识,指导对该病的治疗和预防。方法:采用螺旋CT常规(必要时薄层)扫描的病例,回顾性分析66例腔隙性脑梗死病人的CT及临床表现,有明确卒中病史的58例,无症状体检发现的8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腔隙性脑梗死分布在大脑深部的位置,包括放射冠,基底节,内囊,丘脑区及脑干等。较多病例为多发性病灶,极少数病例单发且无症状,病灶发生在脑内的重要功能位置,可表现出典型的临床症状。CT表现低密度小于20mm的梗塞灶。结论:随着人口老龄化及CT的广泛应用,CT是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常用方法,尤其是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在脑室周围病灶的检出率最高。同时认为,弥漫性脑深穿支动脉硬化闭塞产生的微栓塞累及病变血管直径为100μm~200μm是产生腔隙性脑梗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临床特点及其在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156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首发症状、影像学检查以及治疗转归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腔隙性脑梗死危险因素众多,占比最高的危险因素由高到低排列:高血压、吸烟、颈动脉狭窄超过50%及糖尿病,其他因素占比不足20%;患者症状多以肢体无力、语言不清及肢体麻木、 头晕为主,临床分型分为纯运动性轻偏瘫(PMH)、纯感觉性卒中(PSS)、共济失调性轻偏瘫(AH)、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DCHS)、感觉运动性卒中(SMS)等.多发生于基底节区、脑叶及脑干,小脑少见.经治疗,68例痊愈,72例好转,16例病情恶化.结论 正确认识腔隙性脑梗死,对于其治疗及预防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