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引起的血管瘤样突起.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大部分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II)为首发症状,主要见于30~60岁的中年人[1].  相似文献   

2.
毕东军 《当代医学》2008,(14):127-127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引起的血管瘤样突起.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大部分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首发症状,主要见于30~60岁的中年人[1].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护理要点。方法:通过15例患者的严密观察,做好心理护理,术前、术后护理及穿刺部位的护理。结果:15例患者全部治愈,仅1例出现穿刺部位皮下血肿。结论:通过周密、细致的观察与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4.
1999年8月-2007年4月我科采用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病人26例,取得良好效果,现体会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正>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异常膨出的部分,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原因,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脑血管疾病。随着介入神经放射学的发展及导管技术、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使绝大多数颅内动脉瘤患者都能通过血管内栓塞而治愈,  相似文献   

6.
吴玉梅 《吉林医学》2010,31(36):6839-6840
目的:探讨水解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对颅内动脉瘤患者经水解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并做好术前护理及术后密切观察病情,防止再出血,对可能出现的出血、感染及脑血管痉挛采取有效的应对预防护理措施。结果:颅内动脉瘤患者经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经严密的观察和护理后,全部治愈出院,未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采用水解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同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是促进患者治愈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了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6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实施常规护理;另一组实施围术期护理干预。结果研究发现,实施了围术期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强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患者实施围术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治疗效果,适合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全脑血管造影术及介入栓塞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47例颅内动脉瘤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及介入栓塞患者,给予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围手术期护理。结果:47例患者实施手术,术后出血2例、脑梗死并发脑积水1例,38例伴有水电解质平衡紊乱,32例肝功能异常,28例血糖浓度增高。结论:介入栓塞手术的护理措施对治疗结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的方法和经验.方法 对168例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前、术中、术后护理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本组手术成功率为100%,所有患者在整个手术过程中生命体征平稳,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动脉瘤填塞过程顺利.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围手术期的护理是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瘤系颅内动脉壁瘤样异常突起,高发年龄为40~60岁。本病凶险,1/3患者在就诊前死亡,1/3死于医院,1/3经过治疗得以生存[1]。与传统的外科瘤颈夹闭术相比,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是一种创伤小、入路简单且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颅内动脉瘤出血早期及老弱患者。我科自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对4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并研究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40例围手术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护理效果。结果 1例患者栓塞后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请神经外科会诊手术后死亡,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术后半年复查完全康复。结论颅内动脉瘤栓塞介入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有效方法之一,在围手术期良好细致的护理配合和干预,可明显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明显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是值得我们不断去改善和推广的。  相似文献   

12.
对1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电解可脱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充分的术前准备及术后严密观察患者,以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围手术期护理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脑动脉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1],颅内动脉瘤破裂多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rhage,SAH)为首发症状,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严重者出现意识丧失和神经功能障碍[2],其病死率、致残率极高.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对应用综合护理模式对接受介入栓塞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在围手术期内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抽取76例接受介入栓塞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8例。采用传统栓塞术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内实施护理;采用综合护理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内实施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颅内动脉瘤症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介入治疗操作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应用综合护理模式对接受介入栓塞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在围手术期内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从2013年11月到2014年2月,于我院共有82例颅内动脉瘤病患被诊断需行介入栓塞术治疗。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观察组病患采用综合护理模式在围手术期内实施护理;对照组病患则采用传统栓塞术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对比两组疗效以及介入治疗操作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结果:观察组临床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无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操作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围手术期内对接受介入栓塞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实施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较好,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降低颅内动脉瘤病死率和致残率。方法:利用介入治疗新技术开展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结果:26例患者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先进的脑外科治疗手段加上精心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神经外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琛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1):4484-4485
目的:探讨应用电解可脱性铂弹簧圈(GDC)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方法:通过对12例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及术前术后采取措施,预防并发症的护理实践。结果:1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经过GDC栓塞后,全部痊愈出院。结论:用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特点,通过细致、全面的观察与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9.
颅内动脉瘤(aneurysm)是颅内动脉壁上的异常膨出。它的形成是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颅内动脉壁结构及血流动力的改变,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因为瘤体一般较小,在其破裂之前很少被发现,未能早期治疗动脉瘤而导致动脉瘤的再破裂可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1]。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有很多,其中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L)栓塞治疗,以其损伤小,恢复早,疗效好等优点,而成为目前血管内栓塞的常用方法。现将我科2005年2月-2006年3月对34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及时行栓塞治疗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Guglimi Detachable Coil,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采用GDC栓塞颅内动脉瘤126例,全程进行观察护理.结果成功栓塞126例颅内动脉瘤,其中103例为100%栓塞,21例为95%, 2例为90% . 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和微创的治疗手段.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密切配合、术后护理对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心理护理贯穿整个治疗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