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糖化血清蛋白(GSP)检测在应激性高血糖以及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对我院住院患者中测得高血糖者以及糖尿病患者进行GSP测定,并追踪血糖状态最终诊断,对于GSP低于正常者加测多时间段血糖,进行临床分析。结果糖尿病高血糖者GSP(3.52±0.26)mmol/L,应激性高血糖者GSP(2.36±0.32)mmol/L,糖尿病低血糖者GSP(0.96±0.36)mmol/L,经t检验,应激性高血糖者与糖尿病高血糖GSP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GSP可以做为应激性高血糖与糖尿病高血糖鉴别诊断的简单、有效的方法推广应用。GSP检测有利于发现夜间及无症状低血糖,有利于糖尿病持续、稳定、安全达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糖化血清蛋白(GSP)检测在应激性高血糖以及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对我院住院患者中测得高血糖者以及糖尿病患者进行GSP测定,并追踪血糖状态最终诊断,对于GSP低于正常者加测多时间段血糖,进行临床分析。结果糖尿病高血糖者GSP(3.52±0.26)mmol/L,应激性高血糖者GSP(2.36±0.32)mmol/L,糖尿病低血糖者GSP(0.96±0.36)mmol/L,经t检验,应激性高血糖者与糖尿病高血糖GSP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GSP可以做为应激性高血糖与糖尿病高血糖鉴别诊断的简单、有效的方法推广应用。GSP检测有利于发现夜间及无症状低血糖,有利于糖尿病持续、稳定、安全达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糖化血清蛋白(GSP)检测在鉴别诊断应激性高血糖和糖尿病的价值。方法:随即抽取120住院患者进行糖化血清蛋白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应激性高血糖GSP为(1.71±0.34)mmol/L(n=53),糖尿病患者GSP为(3.24±0.27)mmol/L(n=67)。经t检验,应激性高血糖者与糖尿病患者的GSP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GSP可鉴别诊断应激性高血糖和糖尿病,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血清果糖胺测定在糖尿病诊治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新立  吕德纯 《当代医学》2009,15(31):46-46
目的通过检测血清果糖胺(GSP)水平,评价该指标在糖尿病诊断及诊疗随访中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160例糖尿病患者及80名健康对照者分别测定空腹血糖、血清果糖胺,糖尿病患者6个月测HbA1c,低GSP者加测夜间及餐前血糖。结果GSP:正常对照组(2.40±0.22)mmol/L,糖尿病高血糖患者组(3.48±0.24)mmol/L,糖尿病低血糖患者组(0.96±0.40)mmol/L。经t检验糖尿病者与正常对照组有明显性差异(P〈0.01)。结论GSP可以做为糖尿病诊断及随访简单、有效的辅助指标。有利于发现夜间及无症状低血糖,有利于糖尿病持续、稳定、安全达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lc)检测在应激性高血糖以及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在伯乐BIO-RADD-10糖化血红蛋白系统上使用高压液相层析法(HPLC)对我院住院患者中测得高血糖者以及糖尿病患者进行HbAlc测定,并追踪血糖状态最终诊断,对于HbAlc低于正常者加测多时间段血糖,进行临床分析。结果:糖尿病高血糖者HbAlc9.85&#177;1.22%,应激性高血糖者HbAlc7.64&#177;1.25%,糖尿病低血糖者HbAlc3.56&#177;1.11%。经t检验,应激性高血糖者与糖尿病高血糖HbAlc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HbAlc可以作为应激性高血糖与糖尿病高血糖鉴别诊断的简单、有效的方法推广应用。HbAlc检测有利于发现夜间及无症状低血糖,有利于监测和诊断糖尿病持续、稳定、安全达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对脑梗死患者自主活动能力恢复的影响及预测价值。方法对459例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患者空腹血糖(FPG)水平分为未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组(空腹血糖<6.1 mmol/L),应激性血糖轻度升高组(6.1 mmol/L≤空腹血糖<7.0 mmol/L)和应激性血糖显著升高组(空腹血糖≥7.0 mmol/L)。统计数据包括患者年龄,既往病史,血生化、凝血系列化验结果,CT、磁共振影像学表现,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分。数据分析采用PASW 18.0软件,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年龄大于65岁,有房颤、高血压病史、甘油三酯水平高于正常的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的风险增加。大脑半球梗死与应激性高血糖有关。同时FPG、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和血清尿素氮(BUN)五项检测指标与ADL评分结果密切相关。应激性血糖轻度升高组和应激性血糖显著升高组ADL评分低于未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组,应激性血糖显著升高组又低于应激性血糖轻度升高组。应激性高血糖水平与脑梗死患者活动障碍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rs=-0.264 3,P<0.000 1)。结论应激性高血糖的出现增加了脑梗死患者活动功能障碍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激激素和血糖水平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测定106例非糖尿病老年(≥60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入院即刻血糖水平,以随机血糖≥7.8 mmol/L为应激性高血糖,分为非应激性高血糖组(63例)和应激性高血糖组(43例),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和皮质醇、生长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及发病30 d内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及因心血管疾病死亡情况.结果 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率为40.6%.应激性高血糖组的随机血糖、皮质醇、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ACTH水平均显著高于非应激性高血糖组(P值均<0.01),胰岛素水平显著低于非应激性高血糖组(P<0.01).应激性高血糖组的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及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构成比均显著高于非应激性高血糖组(P值均<0.05).应激性高血糖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0.488 4±0.073 7.显著低于非应激性高血糖组的0.540 5±0.062 4(P<0.05).结论 入院血糖和应激激素异常增高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30 d内的预后较差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在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至11月收治的AMI患者60例患者根据空腹血糖值分为两组,非糖尿病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组(试验组)36例(血糖≥7.0 mmol/L),AMI未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组(对照组)24例(血糖<7.0 mmol/L),在发病后24 h行血浆BNP浓度检测。结果发病后24 h血浆BNP水平在非糖尿病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组明显高于AMI未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组[(671.87±631.71)ng/L vs(299.53±455.67)ng/L,P<0.01]。结论血浆BNP水平可以判断非糖尿病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病情危重程度。  相似文献   

9.
对收治于ICU危重患者的血糖进行监测与控制,针对不同疾病不同原因引起的高血糖、低血糖进行有效及时的监测,合理使用胰岛素,重视低血糖,保持应激性高血糖或低血糖稳定在4.4~6.1 mmol/L,糖尿病通酮症酸中毒患者血糖控制在6~10 mmol/L,可有效减少危重患者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糖化血清蛋白(GSP)的测定是否对排除假性高血糖有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一些血糖高的病人进行GSP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餐后2小时血糖的检测,观察经临床确诊确属假性血糖升高的非糖尿病病人的GSP水平。结果凡经临床确诊的属假性血糖升高的非糖尿病病人的GSP水平为:1.61±0.56mmol/L,而糖尿病组为2.55±0.59mmol/L,经统计处理,两组的GSP结果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GSP的检测对排除假性的一次性高血糖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对控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高血糖(SHG)的差异,以探讨更有效的控制血糖的方法。方法将46例重型颅脑损伤后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A组)22例,采用微量泵连续静脉输注胰岛素治疗;对照组(B组)24例,采用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比较A、B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控制情况、治疗后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糖水平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平均血糖A组(8.1±1.33)mmol/L,B组(11.2±2.45)mmol/L;治疗期间血糖波动最大差值的平均值A组(3.3±2.51)mmol/L,B组(5.9±2.34)mmol/L;治疗后血糖达标天数A组(4.10±1.12)d;B组(8.63±3.41)d;每位患者平均每日胰岛素用量A组(31.6±3.6)IU,B组(47.3±3.9)IU;发生低血糖A组1例;B组5例。两组患者治疗后结果显示A组效果均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使用微量泵连续静脉输注胰岛素更适合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应激性高血糖的治疗,可有效地控制高血糖,减少血糖波动,缩短血糖达标时间,减少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糖化血清蛋白(Glycosylated serum protein,GSP)及空腹血糖(FPG)的检测对糖尿病(DM)诊断、治疗及控制管理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61例经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62例健康体检者,以酶法分别检测HbA1c、GSP、FPG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在261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HbA1c、GSP、FPG的升高率分别为54.0%(141/261)、60.9%(159/261)和93.5% (244/26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bA1c、GSP、FPG平均含量分别(7.6±1.3)%、(270.4±38.8) μmol/L、(10.5±2.0) mmol/L;62例健康体检者HbA1c、GSP、FPG含量分别为(4.8±1.2)%、(179.2±57.0) μmol/L和(4.8±1.2)mmol/L,2型糖尿病患者和62例健康体检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FPG阳性率最高,提示FPG为检测即时血糖,受到影响因素多,难以代表患者在管理治疗过程中真实血糖水平.因此,如能联合HbA1c和GS检测,对糖尿病评价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万娜萨  张伟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7,42(11):1531-1533
目的:比较脑出血术后血糖和入院应激性高血糖的差别与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脑出血后24 h内入住医院神经外科,入院时检测发生应激性高血糖,并经过手术治疗的病人,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在入院时和手术后发生的应激性高血糖的差别、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的差别,并比较入院时与手术后的应激性高血糖的高低对其死亡率的影响.结果:存活组与死亡组入院时的应激性高血糖值分别为(14.27±2.56)mmol/L、(13.23±3.18)mmol/L,APACHEⅡ评分分别为(21.22±3.35)分、(20.65±4.23)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应激性高血糖值分别为(10.56±1.32)mmol/L、(16.88±2.46)mmol/L,APACHEⅡ评分分别为(19.69±4.16)分、(28.92±4.73)分,死亡组均高于存活组(P<0.01).手术后血糖降低组病人的死亡率3.88%,明显低于手术后血糖升高组的86.67%(P<0.01).结论:脑出血并发应激性高血糖,手术后比入院时增高的病人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4.
<正>严重烧伤后患者会出现一系列的全身反应,如高代谢反应、全身炎症反应、免疫功能的异常、高血糖等。烧伤应激性高血糖是指以烧伤为应激原引起的血糖升高,但其诊断标准和理想的血糖控制目标仍未得到共识,部分学者提出在排除糖尿病的基础上,由烧伤作为应激原引起血糖升高超过11.10 mmol/L(随机血糖)可考虑诊断应激性高血糖[1]。它广泛的出现于烧伤后,并可持续较长时间,其与烧伤患者的不良转归相关,如可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是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明显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目前已得到广泛重视。本文选取我院91例既往无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初期清晨血糖水平予以分析,探讨不同应激血糖水平与近期预后的关系。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住院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1例,其中男53例,女38例,平均年龄65岁。其诊断标准符合2001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标准[1]。根据发病24h内空腹血糖水平将91例患者分为正常血糖组(SHG<6.1mmol/L)、应激性高血糖组(文献报道SHG界定值≥6.1~10.0mmol/L)。其中应激性高血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常见血糖升高.文中旨在探讨非糖尿病AMI患者应激性血糖增高的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83例非糖尿病AMI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入院空腹血糖(FBG)水平,将其分为血糖正常组(FBG<6.1mmol/ L)、血糖轻度升高组(6.1mmol/ L≤FBG<8.0mmol/ L)和血糖明显升高组(FBG≥8.0mmol/ L),对比分析各组患者院内死亡、并发症及梗死部位的发生情况. 结果:83例AMI患者急性期出现高血糖56例,发生率为67.5%,血糖明显升高组院内病死率、心脏事件及感染发生率显著增加. 结论:非糖尿病患者应激性血糖明显升高提示病情重,病死率高,并发症多及预后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尿微量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HbAlc)和糖化血清蛋白(GSP)生化含量的检测,探讨其在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检测中的意义.方法 分别采用尿微量白蛋白试剂盒、免疫比浊抑制法和硝基四氮唑蓝(NBT) 还原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糖化血清蛋白(GSP)的生化含量,同时测定餐后2h血糖(2hPG)在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患者组的含量变化.结果 糖尿患者病组:尿微量白蛋白(42.45±11.30)ug/mL,HbAlc(8.17±2.37)%,GSP(313.25 ±42.13)μmol/L,2hPG(15.21±4.45)mmol/L,;正常对照组:尿微量白蛋白(10.32.±3.35)ug/mL,HbAlc(5.45±2.37)%,GSP(213.25 ±21.13)μmol/L,2hPG(6.32±5.31)mmol/L,糖尿病患者组尿微量白蛋白、Hb A l c、G S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尿微量白蛋白及糖Hb A l c、GSP是反应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良好指标,临床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类固醇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谱的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3例类固醇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显示的血糖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 1例新诊断未干预治疗及1例预混胰岛素2次皮下注射治疗的类固醇糖尿病患者均以中餐后-睡前血糖升高为主,其日内血糖峰值分别为15.6 mmol/L及15.4 mmol/L,均出现于中餐后.1例3餐前短效胰岛素治疗的类固醇糖尿病患者清晨及上午出现无症状性低血糖(血糖≤3.9 mmol/L),持续115 min;将强的松改为每日3次口服后低血糖消失,血糖波动改善.结论 类固醇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变化具有自身的特点,其中部分患者表现午后严重高血糖及空腹低血糖的特点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9.
氟美松治疗脑卒中并发类固醇性糖尿病2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桂婷  黄秋芳 《医学综述》1996,2(12):697-698
<正>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①空腹血糖≥7.8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1mmol/L.尿糖阳性或阴胜;②无糖尿病病史·在氟美松治疗期间出现高血糖及/或尿糖.符合以上两项标准可诊断,治疗前有应激性血糖升高者不作为观察病例.  相似文献   

20.
周淑芳  臧芝栋 《吉林医学》2012,33(35):7663-7664
目的:观察胰岛素强化治疗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无锡市人民医院ICU收治的冠脉搭桥术后应激性高血糖患者72例,随机分为胰岛素强化治疗组(控制血糖在4.4~6.7 mmol/L)与胰岛素常规治疗组(控制血糖在8.3~11.1 mmol/L),每组各36例。观察两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感染、低血糖发生的情况。结果:术后强化组CRP水平、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P<0.05),但低血糖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能够显著改善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的临床疗效,但应加强护理,防治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