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异丙酚对围术期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目的 探讨异丙酚对围术期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HIRI)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选择 18例肝癌手术患者 ,观察肝门阻断前后及再灌注后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黄嘌呤氧化酶 (XO)活性、脂质过氧化物 (L PO)浓度和丙氨酸转氨酶 (AL T)值 ;对再灌注 2 5 min时的肝组织进行电镜下肝细胞形态学变化的观察 ,以评价异丙酚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  HIRI期间 ,SOD活性显著下降 (P<0 .0 1) ,XO活性、L PO浓度及 AL T值明显升高 (P均 <0 .0 1) ;肝组织超微结构发生异常改变。使用异丙酚后 ,上述指标的异常变化显著减轻 ,其差异有显著意义 (P<0 .0 5或 P<0 .0 1)。结论 异丙酚可通过降低氧自由基水平、拮抗脂质过氧化反应 ,对围术期 HIRI起积极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2.
川芎嗪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川芎嗪 (L GT)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HIRI)时黄嘌呤氧化酶 (XO)活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 HIRI实验兔及肝癌手术患者 ,动态观察血浆 XO活性的变化及 L GT对它的影响。结果 :HIRI期间 ,血浆及肝组织内 XO活性明显增强 (P<0 .0 5和 P<0 .0 1) ;使用 L GT后 ,XO活性的异常变化显著减轻 ,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和 P<0 .0 1)。结论 :L GT可有效地抑制 HIRI时 XO活性而减少氧自由基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脂质过氧化反应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左旋精氨酸对其的影响。方法 :实验兔和肝癌手术患者均随机分为肝缺血再灌注组 (n=10 )和肝缺血再灌注 +左旋精氨酸治疗组 (n=10 ) ;分别取缺血前、缺血 4 5 min(兔 )或 2 5 min(患者 )和再灌注 4 5 m in(兔 )或 2 5 m in(患者 )共 3个时间点 ,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血浆丙二醛 (MDA) ,赖氏法检测丙氨酸转氨酶 (AL T)。结果 :肝缺血再灌注期间 ,实验兔和肿瘤手术患者血浆 MDA和 AL T均明显升高 ,尤以再灌注 4 5 m in(兔 )或 2 5 min(患者 )为著 (P<0 .0 5或 P<0 .0 1)。左旋精氨酸可逆转上述指标 ,缺血时兔 MDA虽降低 ,但 P>0 .0 5 ;AL T,P<0 .0 5 ;患者 MDA和 AL T均 P<0 .0 1。再灌注时兔 MDA和 AL T均 P<0 .0 1;患者 MDA和 AL T也均 P<0 .0 1。结论 :脂质过氧化反应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左旋精氨酸通过拮抗脂质过氧化反应而减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4.
川芎嗪抗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目的 :探讨川芎嗪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HIRI)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实验兔 30只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A组 )、肝缺血再灌注组 (B组 )和肝缺血再灌注加川芎嗪治疗组 (C组 )。复制 HIRI模型 ,分别观察肝组织内 ATP、ADP、AMP含量 ,总腺苷酸量 (TAN) ,肝脏的细胞能荷 (E)及肝细胞形态学的变化。结果 :C组与B组比较 ,肝组织内 ATP含量及 E均明显增高〔 ATP:C组为 (2 .84± 0 .77) mg/ g,B组为 (0 .98± 0 .2 5 ) m g/ g,P<0 .0 1;E:C组为 0 .6 1± 0 .0 7,B组为 0 .34± 0 .0 5 ,P<0 .0 1)〕;且与仅行游离、不阻断肝血流的 A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A组 ATP为 (3.34± 0 .2 7) mg/ g,P<0 .0 5 ;A组 E为 0 .6 7± 0 .0 4 ,P>0 .0 5〕;肝细胞形态学异常改变显著减轻。结论 :川芎嗪可通过改善肝细胞的能量代谢而减轻 HIRI  相似文献   

5.
异丙酚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异丙酚对肝缺血 /再灌注损伤 (HIRI)时黄嘌呤氧化酶 (XO)活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HIRI实验兔及肝癌手术患者 ,动态观察血浆XO活性的变化及异丙酚对它的影响。结果 HIRI期间 ,血浆及肝组织内XO活性明显增强(P<0 0 5和 P<0 0 1) ;使用异丙酚后 ,XO活性的异常变化显著减轻 ,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和 P<0 0 1)。结论 异丙酚可有效地抑制HIRI时XO活性而减少氧自由基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川芎嗪 (LGT)联用左旋精氨酸 (L -Arg)对肝缺血 -再灌注损伤 (HIRI)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复制HIRI模型 ,随机将 4 0只实验兔分为肝缺血 -再灌注组 (A组 )、肝缺血 -再灌注 LGT治疗组 (B组 )、肝缺血 -再灌注 L -Arg治疗组 (C组 )和肝缺血 -再灌注 LGT L -Arg治疗组 (D组 )。在再灌注 4 5min时 ,分别观察肝组织内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 (ADP)、一磷酸腺苷 (AMP)含量、总腺苷酸量 (TAN)、能荷 (EC)及肝细胞形态学的变化。结果 与A组比较 ,B组、C组、D组肝组织内ATP含量及EC值均明显增高 (ATP :A组为 0 98± 0 2 5 μg/mg,B组为 2 84± 0 77μg/mg,C组为1 88± 0 71μg/mg ,D组为 3 4 9± 0 75 μg/mg ,均P <0 0 1;EC :A组为 0 34± 0 0 5 ,B组为 0 6 1± 0 0 7,P <0 0 1,C组为 0 4 1±0 0 8,P >0 0 5 ,D组为 0 5 7± 0 0 9,P <0 0 1) ;肝细胞形态学异常改变显著减轻 ,D组尤为显著。结论 LGT联用L -Arg可通过改善肝细胞的能量代谢而有效地减轻FIRI。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左旋精氨酸对其的影响。方法 实验兔和肝癌手术患者均随机分为肝缺血—再灌注组 (n =10和n =6 )和肝缺血—再灌注 +左旋精氨酸治疗组 (n =10和n =6 ) ;分别取缺血前、缺血 4 5min(兔 )或 2 5min(患者 )和再灌注 4 5min(兔 )或 2 5min(患者 )共 3个时相点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透明质酸(HA) ,赖氏法检测谷丙转氨酶 (ALT)。结果 肝缺血—再灌注期间 ,实验兔和肝癌手术患者血浆HA、ALT明显升高 ,尤以再灌注 4 5min(兔 )或 2 5min(患者 )为著 (P <0 0 5或P <0 0 1)。左旋精氨酸可逆转上述指标 ,缺血时兔HA和ALT虽降低 ,但均P>0 0 5 ;患者HA虽降低 ,但P >0 0 5 ,而ALTP <0 0 1。再灌注时兔HA和ALT明显降低 ,均P <0 0 1;患者HA和ALT也显著下降 ,均P <0 0 1。结论 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左旋精氨酸通过保护内皮细胞而减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8.
异丙酚对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的干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 (NO)和内皮素 (ET)在肝缺血 /再灌注损伤 (HIRI)中的作用及异丙酚对其的影响。方法 实验兔分为假手术对照组 (n =10 )、肝缺血 /再灌注组 (n =10 )及肝缺血 /再灌注 异丙酚治疗组 (n =10 ) ;分别检测缺血前、缺血 4 5min和再灌注 4 5min 3个时点的指标变化。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血浆及肝组织一氧化氮代谢产物 (NOP)含量 ,放射免疫法测定ET水平 ,赖氏法测定谷丙转氨酶 (ALT)活性 ,并行肝组织电镜观察。结果 肝缺血 /再灌注期间 ,血浆NOP明显低于假手术对照组 ,而ET及ALT显著高于假手术对照组 ,尤以再灌注 4 5min变化显著 (P <0 0 5和P <0 0 1) ;肝组织NOP明显低于假手术对照组 ,而ET显著高于假手术对照组 (P <0 0 5和P <0 0 1) ;肝细胞形态学发生异常改变。异丙酚可逆转上述指标的异常变化。结论 缺血 /再灌注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 (即NO水平下降和ET水平升高 ) ,在HIRI发生发展中起介导作用 ;异丙酚通过保护肝窦内皮 ,提高机体内NO水平和降低机体内ET水平 ,从而减轻HIRI。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 (IPC)对肝硬化肝脏缺血再灌注 (I R)损伤的保护作用以及 IPC对 P 选择素表达的影响和作用。方法 :2 4只雄性肝硬化 SD大鼠 ,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8只 :假手术组 (SO组 ) ,缺血再灌注组 (I R组 ) ,缺血预处理组 (IPC组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肝组织三磷酸腺苷 (ATP)、二磷酸腺苷(ADP)、一磷酸腺苷 (AMP)并计算能荷 (EC) ,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AL T)、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乳酸脱氢酶 (L DH) ,记录肝脏胆汁分泌量 ,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 (SP)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肝组织 P 选择素蛋白表达 ,并计算肝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数和丙二醛含量 (TBA法 )。结果 :再灌注12 0分钟后 ,IPC组 ATP含量和 EC水平明显高于 I R组 ,AL T、AST、L DH释放受到明显抑制 (P均 <0 .0 0 1) ,肝组织胆汁分泌量明显多于 I R组 (P<0 .0 1) ,肝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数受到抑制 (P<0 .0 5 ) ,丙二醛产生明显减少 (P<0 .0 0 1)。与 I R组比较 ,IPC组肝细胞 P选择素蛋白表达受到明显抑制 (P<0 .0 5 )。结论 :缺血预处理通过抑制肝组织 P选择素的表达 ,减少中性粒细胞黏附浸润 ,从而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 ,保护肝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透明质酸评估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并观察其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异丙酚的调控效果。方法:实验于2002-06/2005-01在温州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及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室进行。①分组:实验兔20只和肝癌手术患者18例均随机分为肝缺血再灌注组(n=10,n=9)和异丙酚治疗组(n=10,n=9)。②给药:兔异丙酚治疗组肝门阻断前即刻用微量注射器泵经颈内静脉持续给予异丙酚20mg/(kg·h),直至术毕前10min。肝癌患者异丙酚治疗组肝门阻断前即刻用微量注射器泵经外周静脉持续给予异丙酚4mg/(kg·h),直至术毕前10min。③检测指标:分别于缺血前(阻断前)、缺血45min(兔)或阻断25min(患者)和再灌注45min(兔)或再开放25min(患者)共3个时相点,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透明质酸浓度,赖氏法检测谷丙转氨酶活性。结果:20只实验兔和18例肝癌手术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肝缺血再灌注期间,实验兔和肝癌手术患者血浆透明质酸浓度、谷丙转氨酶活性明显升高,尤以再灌注45min或再开放25min为著犤兔透明质酸(2.03±0.65)μg/L,谷丙转氨酶(1.03±0.14)μkat/L;患者透明质酸(0.59±0.14)μg/L,谷丙转氨酶(2.11±0.25)μkat/L,(P<0.05或P<0.01)犦。②异丙酚可逆转上述指标的异常变化犤再灌注45min兔透明质酸(1.21±0.28)μg/L;谷丙转氨酶(0.76±0.16)μkat/L;阻断25min患者透明质酸(0.44±0.10)μg/L;谷丙转氨酶(0.78±0.29)μkat/L,(P<0.05或P<0.01)犦。②实验兔及肝癌手术患者于缺血再灌注期间,透明质酸与谷丙转氨酶之间均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犤r=0.883(实验兔)和0.754(患者),P均<0.01犦。结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异丙酚可通过保护血管内皮细胞而减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中的作用及异丙酚对其的影响。方法 选择HIRI实验兔及肝癌手术患者,观察血浆TNF含量、谷丙转氨酶(ALT)活性、肝形态学的变化及异丙酚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 HIRI期间,TNF和ALT明显升高(P均<0.01),两者呈显著正相关(实验兔r=0.912,P<0.01;患者r=0.535,P<0.01),肝形态学发生异常变化;使用异丙酚后,上述指标的异常变化显著减轻,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和P<0.01)。结论TNF是HIRI的重要发病因素,异丙酚可通过降低TNF减轻HIRI。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探讨保存期内的机采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和可溶性P-选择蛋白含量的改变。收集20份机采血小板样品,分别在保存期第1天(0—24小时)、第2天(24—48小时)、第3天(48—72小时)、第4天(72—96小时)和第5天(96—120小时)检测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和可溶性P-选择蛋白含量。结果表明:以ADP作为诱导剂,保存期内机采血小板的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明显,与第1天组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第4天组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3%;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含量则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与第1天组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机采血小板在保存期内存在持续活化,且聚集功能下降明显,从第4天开始几乎已完全丧失对ADP的致聚反应,提示机采血小板的体外保存损伤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通过血栓弹力图(thmmbelastography,TEG)技术探讨血小板保存过程中功能的变化。随机选择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的单供者机采血小板12个单位并在(22±2)℃条件下振荡保存。分别在保存1、2、3、4、5天检测血栓弹力图参数,包括反应时间(R)、凝血时间(K)、α角(ANG)和最大振幅(MA),同时检测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低渗休克反应(HSR)水平、CD62p阳性率及凝血酶激活CD62p再表达率的变化,综合评价血小板保存过程中体外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平均血小板体积随保存时间延长而轻度增大,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小板膜表面CD62p表达率随保存时间延长而显著升高(P〈0.01);凝血酶激活后CD62p再表达率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下降(p〈0.01);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水平在1-5天无明显变化(P〉0.05);R值随保存时间延长而明显延长(P〈0.01),K值无明显变化(P〉0.05),α角虽呈轻度下降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0.05);MA值在保存1-4天无显著变化,保存5天时仅有轻度下降(P〈0.05)。结论:虽然血小板随保存时间延长激活率明显升高,但反映血小板综合凝血功能的最大振幅(MA值)和HSR水平在整个保存期内并无显著变化,说明保存期末的血小板仍然具有良好的止血功能;血栓弹力图参数MA值可以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用于血小板保存过程中的功能评价。  相似文献   

14.
脑梗塞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血小板5项参数对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108例脑梗塞住院患者和40例中老年体检者的血小板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比积(PCT)和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对血小板5项参数进行比较并作相关分析,同时对脑梗塞组中4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5项参数进行配对比较.结果脑梗塞组PLT减少、MPV和MAR增高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0.05).PDW、 PCT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对照组PLT与MPV为中度负相关(r =-0.55,P<0.01),脑梗塞组二者为低度负相关(r =-0.37,P<0.05).脑梗塞组治疗后MPV减小,有显著差异(P<0.05);PLT、PDW、PCT和MAR无显著差异.结论 MPV增大是脑梗塞的独立危险指标,观察PLT、 MPV和 MAR的变化对脑梗塞的诊断和预防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脑梗塞患者血中一氧化氮(NO)的含量与血小板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20例脑梗塞患者分别于发病急性期和稳定期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血中NO含量;用光电比浊法和免疫荧光分析法分别测定血小板聚集率(PAgT)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水平;同时检测正常对照15例.结果 血清中NO含量在发病急性期较正常对照增高(P<0.01).同时,PAgT与正常对照有差异,以二磷酸腺苷作诱导剂的P<0.05,以肾上腺素作诱导剂的P<0.01;而血小板GMP-140在急性期和稳定期较正常对照均有差异(P<0.01).结论 脑梗塞发病急性期随着血中NO含量的增高,导致PAgT受抑,血小板GMP-140水平减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