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胃肠道粘膜屏障功能直接影响肠道的通透性。对粘膜屏障的组成、功能调节、影响因素的研究和探讨已成为基础和临床多门学科的共同兴趣。新生儿期胃肠道粘膜屏障功能不成熟,给机体带来生理性和病理性影响。本文主要就新生儿期的胃肠道粘膜屏障的免疫组分、非免疫组分,以及母乳对新生儿粘膜屏障发育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的特殊解剖部位和功能,决定其粘膜每时每刻都与各种微生物、非生物性抗原、毒素及大分子物质接触。胃肠道通过一系列特异性免疫机制和非特异性屏障功能阻止上述物质由肠腔通过肠粘膜进入体循环,以保持机体内部的稳定。任何原因破坏了胃肠道的防御功能(局部免疫缺陷),都可能使有害物质得以通过肠壁进入循环,产生胃肠道局部或全身性疾病。  相似文献   

3.
胃肠功能障碍是指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因各种原因受损,表现为胃肠道内细菌异常定植、细菌/内毒素移位、胃肠黏膜屏障损害、免疫紊乱.儿童和新生儿期胃肠功能障碍/衰竭是继发于危重疾病的严重综合征之一,经常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一部分.儿童发育期与成年期肠道在结构和功能上均有明显差别,容易遭受外来感染的打击.胃肠功能障碍的治疗关键是维护肠黏膜屏障,重建肠道的连续性,调整内稳态、循环与氧供,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人们对肺脏的认识逐渐增加 ,肺脏除具有气体交换、内分泌、代谢功能外 ,尚具有一套复杂的免疫防御系统。新生儿的早期防御主要依赖非特异性免疫 ,其特异性免疫是在新生儿成熟过程中逐渐获得的。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在新生儿期明显增强 ,从而补偿了特异性免疫的相对不成熟。由于对肺泡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作用的进一步理解以及一些新免疫分子的发现 ,肺的非特异性免疫成为近年来研究热点 ,其在新生儿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现综述如下。1 肺非特异性免疫系统的组成1 1 粘膜的物理屏障 粘膜表面仅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覆盖 ,其机…  相似文献   

5.
粘膜表面与外界广泛接触,是各种微生物和抗原物质进入机体的主要部位。由于大多数感染经粘膜发生,所以粘膜屏障的功能早为人们所重视。历来认为粘膜只是一种天然的机械屏障,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一部分。虽然早在本世纪初就有人提出粘膜脱免疫反应的证据,但对粘膜免疫系统及其功能的认识还只是在近年来才逐步发展起来的。Ogra等认为,粘膜免疫系统又称局部免疫或分泌免疫系统,是指存在于粘膜表面的、复杂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系统。具有防御感染因子和有害抗原物质入侵的功能,并与粘膜的非免疫性防御因子密切配  相似文献   

6.
小儿胃肠道疾病与免疫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胃肠道疾病是小儿的高发病。胃肠道不仅是消化器官,也是重要的免疫器官。其存在有非特异保护机制和特异性免疫机制。前者包括胃、肠腔表面的粘膜屏障、胃酸、多种消化酶、溶菌酶及于扰素、补体、铁蛋白、胆盐等。特异性免疫机制来自于胃肠道粘膜固有层和周围淋巴结中的淋巴组织。这些淋巴细胞中,T细胞占40%~60%.大部分是CD 3、CD 4、CD 8细胞,主要是辅助性T细胞(TH1.TH2),还有CD 3、CD 4、CD 8细胞为细胞毒性T细胞。B细胞和浆细胞占20%~40%,浆细胞中70%~90%分泌IgA。此外还有巨噬细胞、嗜酸粒细胞、粘膜肥大细胞…  相似文献   

7.
由于新生儿期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有低下或缺陷,屏障功能薄弱,因此新生儿皮下坏疽病损易于扩散,引起败血症、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现回顾历年来收治的病  相似文献   

8.
休克与胃肠功能衰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克与胃肠功能衰竭湖南省儿童医院(410007)赵祥文严重休克、感染、创伤等危重症时,胃肠道粘膜最先且最易受累,可表现为粘膜糜烂、出血、上皮细胞坏死、脱落等应激性反应,导致肠粘膜屏障功能破坏,引起大量肠道内细菌和毒素移位进入血液循环,使全身发生严重的...  相似文献   

9.
肠道屏障功能发育,食物过敏与辅助添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婴儿早期肠道屏障功能发育不完全,为肠道屏障易损期,消化大分子的能力和免疫机制不成熟,此期如肠道接触较多抗原可致过敏发生。婴儿期肠粘膜耐受延迟可早期发生食物过敏。母乳中的特异性抗体可诱导粘膜耐受,减少婴儿肠道接触异体蛋白的机会,婴儿添加辅食的年龄和食物的选择与肠道屏障功能的成熟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10.
肠道屏障功能发育、食物过敏与辅食添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婴儿早期肠道屏障功能发育不完全,为肠道屏障易损期,消化大分子物质的能力和免疫机制不成熟,此期如肠道接触较多抗原可致过敏发生。婴儿期肠粘膜耐受延迟可早期发生食物过敏。母乳中的特异性抗体可诱导粘膜耐受,减少婴儿肠道接触异体蛋白的机会。婴儿添加辅食的年龄和食物的选择与肠道屏障功能的成熟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11.
谷氨酰胺为早产儿的条件必需氨基酸,是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的免疫营养素之一。补充谷氨酰胺可以保护小肠上皮细胞的屏障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临床研究已证实了给早产儿经胃肠道或静脉内补充谷氨酰胺的安全性。有研究证明给早产儿补充谷氨酰胺可以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提高其对胃肠道喂养的耐受性,减少住院费用等。但各项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因此,补充谷氨酰胺对早产儿各系统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来证明。  相似文献   

12.
谷氨酰胺与早产儿免疫营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氨酰胺为早产儿的条件必需氨基酸 ,是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的免疫营养素之一。补充谷氨酰胺可以保护小肠上皮细胞的屏障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临床研究已证实了给早产儿经胃肠道或静脉内补充谷氨酰胺的安全性。有研究证明给早产儿补充谷氨酰胺可以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提高其对胃肠道喂养的耐受性 ,减少住院费用等。但各项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因此 ,补充谷氨酰胺对早产儿各系统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来证明。  相似文献   

13.
1987年证实一氧化氮(NO)内源性机制的存在与意义以来,NO研究很快得到生物界和医学界的重视。NO机制与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临床病理之间存在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用还原性辅酶Ⅰ依赖性黄递酶(NADPHd)组织化学、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发现人胃肠道组织中均有NOS分布。NOS在胃肠壁全层均有分布,以环形平滑肌最多。NO参与的功能有:胃肠粘膜血流调节、分泌功能调节、免疫防护屏障、炎症、胃肠动力调节。 先天性巨结肠(HD)病理学上证实为肌层和粘  相似文献   

14.
炎症性肠病是一类反复发作的胃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可见于任何年龄,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明确.肠黏膜屏障是指正常肠道具有的将肠腔内物质与机体内环境隔离的功能,它能够防止致病性抗原侵入黏膜下层组织,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和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损伤与多种胃肠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肠黏膜机械屏障、免疫屏障、生物屏障中的任一功能环节或其相互作用障碍,都有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明确肠黏膜屏障损伤在炎症性肠病发病中的具体机制,有效维持和修复肠黏膜屏障功能,有望成为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5.
人类出生后,其胃肠道黏膜表面与肠道共生细菌和致病性病原体密切接触.肠道上皮屏障作为抵御细菌入侵的第一道防线,通过模式识别受体产生对致病性病原体杀伤性免疫应答,而对共生细菌产生保护性应答.肠上皮细胞在对共生细菌形成免疫耐受,维持肠道免疫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共生细菌能协助肠道上皮抵御病原体侵袭,并调节肠道免疫发育和免疫功能.在共生细菌和宿主肠道之间形成免疫平衡,否则易引起肠道炎症疾病.该文从共生细菌对宿主肠道的作用、肠上皮屏障对共生细菌形成免疫耐受机制以及肠道上皮屏障对共生细菌识别平衡破坏引起的疾病等多方面对共生细菌和肠上皮屏障之间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人类出生后,其胃肠道黏膜表面与肠道共生细菌和致病性病原体密切接触.肠道上皮屏障作为抵御细菌入侵的第一道防线,通过模式识别受体产生对致病性病原体杀伤性免疫应答,而对共生细菌产生保护性应答.肠上皮细胞在对共生细菌形成免疫耐受,维持肠道免疫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共生细菌能协助肠道上皮抵御病原体侵袭,并调节肠道免疫发育和免疫功能.在共生细菌和宿主肠道之间形成免疫平衡,否则易引起肠道炎症疾病.该文从共生细菌对宿主肠道的作用、肠上皮屏障对共生细菌形成免疫耐受机制以及肠道上皮屏障对共生细菌识别平衡破坏引起的疾病等多方面对共生细菌和肠上皮屏障之间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肠道正常菌群对机体免疫调节和造血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人和动物肠道内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菌群,其中绝大部分是正常菌群,正常菌对维护机体健康起到有益作用。这些正常微生物群能形成生物屏障,抑制病原微生物对肠粘膜的侵袭。作为抗原物质,不仅非特异性地促进机体免疫器官发育成熟,还特异性地持续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具有免疫增强功能。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正常菌群对机体造血功能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现就肠道正常菌群对机体免疫和造血功能的作用及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皮下坏疽是新生儿期一种特殊类型的皮下组织感染。因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皮肤屏障功能薄弱,所以容易并发脓毒败血症,病死率很高。1986~1989年,笔者选用以头孢哌酮抗感染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治疗新生儿皮下坏疽24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早期肠道细菌移位现象剖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肠道是人体巨大的细菌库,健康状态下因其完善的微生态平衡、完整的肠粘膜屏障和成熟的免疫功能,这些细菌被有效地限制于肠道内,但在某些因素影响下,正常居住在肠道中的原籍菌可穿过相对完整的肠粘膜上皮进入组织,到达肠系膜淋巴结、器官和血流,可引起肠源性感染,肠道内细菌向肠外组织迁移这一现象称为细菌移位。大量临床研究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大剂量氨甲喋呤对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儿各脏器功能的影响和毒副作用。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法对17例处于完全缓解期的ALL患儿,应用大剂量氨甲喋呤前后对各脏器功能进行对比。结果 胃肠道、皮肤粘膜、肝、肾、肺存在损害。对内分泌、免疫功能等有一定影响。药物热及心脏、神经损害少见,均为一过性发生。X线胸片为非特异性改变。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P〈0.05)。肺功能检查中肺活量、用力肺活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