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实验将41只家兔随机分为:脾切除组(n=21)和对照组(n=20),在术前及术后15~50天对两组动物外周血红细胞数及其形态结构(如平均红细胞表面面积、棘红细胞、Howell-Jolly氏体红细胞数等)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发现脾切除后家兔平均红细胞表面面积,网织红细胞、棘红细胞及Howell-Jolly氏体红细胞数显著增加,说明脾脏对红细胞的正常形态结构具有重要功能,它包括脾脏对红细胞的“表面再塑形”,“去核”和“副除”等作用。脾切除后红细胞形态结构出现的一系列改变对机体将产生何种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24例创伤性脾破裂脾切除后血液流变学变化,与13例胆囊切除组对照,结果,红细胞压积升高,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红细胞聚集性增强,血小板增多(P〈0.05 ̄0.01),表现为高粘滞血症,并对其发生机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对90例不同疾病(外伤性脾破裂30例、肝硬变脾亢3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0例)脾切除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进行了比较,发现术前肝硬变脾亢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全血粘度和血小板聚集功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提示多种因素可导致和加重术前出血症状。术后近期3组脾切除患者和对照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升高,是术后高凝期,应予重视。术后远期3组脾切除患者全血粘度仍为高值,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但导致的原因并不相同。对增高明显者,为防止脾切除后血栓和栓塞形成,应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4.
24例创伤性脾破裂脾切除后血液流变学变化,与13例胆囊切除组对照,结果,红细胞压积升高,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红细胞聚集性增强,血小板增多(P<0.05~0.01),表现为高粘滞血症,并对其发生机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远端脾腔分流术后血液流变学变化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7例门静脉高压症远端脾分流术后的血液流学变化进行了观察,并设脾切除术组为对照组。结果发现:远端脾腔分流术后血液高粘滞轻,术后7~14d红细胞变形性改善;脾切除术术后血液高粘明显;而且远端脾腔分流术后血液高粘滞较脾切除术明显降低,主要表现在红细胞聚集笥与变形性及血小板数等指标,这可能与脾脏的保留有关;术后备注高粘滞引起的并发症可能较脾切除术少。  相似文献   

6.
不同病因患者脾切除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90例不同疾病脾切除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进行了比较,发现了术前肝硬脾亢和物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全血粘度和血小板聚集功能明显于对照组,提示多种因素可导致和加重术前出血症状。  相似文献   

7.
探讨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时肝癌切除联合脾切除的意义。将204例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分为肝癌切除 脾切除组(切脾组,n=94)和单纯肝癌切除组(不切脾组,n=110),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白细胞、血小板、血清总胆红素、免疫功能的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和术后5年生存情况。结果显示:①两组患者术前CD4、CD8、CD4/CD8、IL2、IFNγ、IL10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术后2个月,切脾组CD4和CD4/CD8分别为(40.8±4.1)%和(1.8±0.2),高于不切脾组的CD4(33.8±3.6)%和CD4/CD8(1.1±0.3),而切脾组CD8(25.8±3.8)%低于不切脾组CD8(3…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将40只家兔随机分为两组:脾切除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在术前和术后20~30天内观察检测了红细胞数,“痘痕”红细胞数及红细胞免疫活性——红细胞C_3b受体花环率等。结果发现脾切除的动物“痘痕”红细胞明显增多,红细胞C_3b受体花环率显著降低,两者呈负相关。这表明脾脏不但对红细胞形态结构具有重要作用,而且通过这种作用还将影响其免疫粘附功能。由于脾切除后红细胞C_3b受体活性变化比“痘痕”红细胞更灵敏、迅速,因此红细胞C_3b受体的检测可能为临床评价脾功能提供一新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Wilson病(WD)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血液肝功能等指标与其脾脏大小相关性,及脾脏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住院的63例行脾切除术的W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收集行脾切除术前、后的病例资料,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脾切除前后血液肝功能等指标与脾脏大小相关性。结果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得出脾脏厚度与PLT(r=-0.54,P<0.001)呈负相关,与PT(r=0.28,P=0.026)、SOD(r=0.28,P=0.028)、TBA(r=0.30, P=0.017)、TBIL(r=0.36, P=0.004)呈正相关。脾脏长度与PLT(r=-0.37,P=0.003)呈负相关、与TBA(r=0.28,P=0.025)呈正相关。WD患者脾切除后SOD、ALB、PLT水平较术前升高,PT以及TBIL水平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切除术对WD合并脾亢患者的PLT下降具有改善作用,可部分改善肝脏的解毒、代谢、合成等功能指标,并对改善凝血功能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并门奇静脉断流术术前选择性脾动脉栓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58例,随机分为脾栓塞组(n=77)与非脾栓塞组(n=81)。脾栓塞组行选择性脾动脉栓塞(PSE),栓塞面积65%~75%,1周后行脾切除并门奇静脉断流术;非脾栓塞组直接行脾切除并门奇静脉断流术。结果两组入选患者入组资料无差异(P>0.05)。脾栓塞组脾栓1周后血小板恢复正常,白细胞、血红蛋白上升,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脾切除并门奇静脉断流术术前临床检验指标明显优于非脾栓塞组(P<0.01,P<0.05);手术出血量、输血量、血小板输注量、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明显优于非脾栓塞组(P<0.05)。康复出院前两组患者临床检验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切除并门奇静脉断流术术前先行脾动脉栓塞,可以使脾功能亢进得以恢复,增强了患者的手术耐受性,降低了手术风险,减少了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行脾切除术患者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及处理措施。方法:对26例创伤性脾破裂行脾切除术患者术后血小板计数的变化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脾切除患者术后7 d和14 d血小板计数均明显高于术前(P0.01),而患者术后1 d和1个月血小板计数与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伤性脾切除患者均会出现不同程度血小板升高。术后定时监测血小板可了解其变化规律,必要时进行治疗以预防术后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杜品清  胡毅  卢武胜 《西部医学》2011,23(10):1883-1884,1887
目的通过对脾动脉部分栓塞和脾切除治疗脾大伴脾功能亢进症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探讨两种方法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优越性。方法回顾分析35例行脾动脉部分栓塞和24例行脾切除治疗的脾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两种方法治疗后的外周血液成份(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改变及并发症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种方法近期均能有效治疗脾功能亢进,可明显改善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P〈0.01)。脾切除组对血小板和白细胞的改善优于部分脾动脉栓塞组(P〈0.01)。脾动脉部分栓塞组术后并发症较脾切除组多,而脾切除组手术适应症要求较高。结论两种方法均能有效治疗脾脏功能亢进,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门脉高压患者门静脉血液流变学(包括D-二聚体)的影响,以及断流前后门静脉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对49例门静脉高压患者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简称脾切断流术),对手术前后门静脉血液流变学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将术后形成门静脉血栓(PVT)者作为血栓组,未形成PVT者作为非血栓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门静脉血液流变学资料的变化。结果①49例患者脾切断流术前后门静脉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如: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全血低切相对粘度、D-二聚体含量和血小板计数等一定程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发现形成门静脉血栓15例,PVT发生率约为30.61%。血栓组断流后门静脉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同上)升高水平高于非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切除加断流术对门静脉血液流变学有显著影响,主要表现为门静脉血液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D-二聚体含量和血小板计数等的升高,且升高水平较高者术后易形成门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Nω-硝基-L-精氨酸(L-NNA)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家兔随机分为L-NNA组和NS对照组,分别给予L-NNA(4mg/ml/kg)和NS(1ml/kg)静脉注射,分别在给药后30min和1h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静脉注射LNNA后,与NS组相比,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红细胞变形指数均显著升高(P<0.01),而红细胞压积(HCT)和血浆粘度无显著性改变(P>0.05)。体外实验表明L-NNA对血液流变学无明显影响。结论L-NNA通过抑制内源性NO释放可显著增加血液粘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和分析部分性脾动脉栓塞(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及并发症.材料和方法对20例(男16例;女4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采用PSE治疗,观察术后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及红细胞计数以及术后各种不良反应.结果术后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术后各期计数有明显升高,红细胞计数无明显变化.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部分性脾动脉栓塞(PSE)是治疗脾功能亢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脾功能亢进患者选择更适合的微创手术。方法选择在我科住院的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病人12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单双日分为两组,A组62例行脾动脉主干截流术,B组66例行脾动脉部分栓塞术。观察术后1个月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的例数。结果两组术后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两组对比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t=0.34)、血小板计数(t=0.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其中剧痛(χ2=78.12)、高烧(χ2=41.55)、腹水(χ2=56.92),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组明显高于A组。结论脾动脉截流术与脾动脉部分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的疗效相同,脾动脉部分栓塞术不良反应大,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建议选用脾动脉主干截流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脾切除术后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和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因外伤性脾破裂行脾切除和因肝硬化门脉高压导致脾功能亢进行脾切除术后,各凝血指标的变化以及术后门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概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术后1~2周内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比容、血浆比黏度均较手术前升高,但对照组升高更为显著(P<0.05),其中观察组手术后血小板计数多<500×109/L,血栓形成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外伤性脾破裂行脾切除术后,血栓的形成多与术后血红细胞比容、血浆黏度增高有关,因此预防血栓形成应以补液稀释血液为主.  相似文献   

18.
脾切除术后血小板数、MPV、PAgT与脑梗死的发病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切除术后血细胞增加明显,特别是血小板数。多数病人脾切除术后创口愈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从而认为痊愈出院。但多忽视了血小板上升而导致脑梗死发生的危险。我们从1993年至1999年共对4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脾亢、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与脾外伤等进行脾手术。术前骨髓穿刺查骨髓增生情况和巨核细胞数;术后动态观察血小板上升情况和5年的随访,并观察血小板数、血小板聚集功能与脑梗死发病率以及药物的干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近年我科与外科合作对七例小儿血液病进行脾切除治疗。其中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HS)3例,术后血红蛋白迅速上升,疗效显著;脾静脉畸形伴脾功能亢进、红细胞酶缺陷、β地中海贫血各1例,术后血红蛋白上升稍慢,但贫血均得以纠正,达临床治愈;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例,疗效稍逊。术后随访无一例发生严重暴发感染及高凝状态血栓形成,生长发育及免疫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脾切除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健康教育对预防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162例行脾切除断流术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顺序将其分成研究组(A组,n=81)和对照组(B组,n=81)两组。B组术后予以常规护理干预措施,A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来联合健康宣教护理。比对两组患者术后PVT发生率差异;根据行脾切除断流术的162例患者术后PVT发生情况将其分成发生组(n=63)和未发生组(n=99)两组,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对单因素分析后存在显著性差异的指标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记录分析结果。结果 1此次受试的162例患者中共63例(38.9%)术后形成PVT;发生组患者术前门静脉主干内径、术前脾静脉内径及术后血小板计数均显著高于未发生组(P0.05);未发生组术后抗凝药物使用率及健康宣教率显著高于发生组且术后止血药物使用率显著低于发生组(P0.05);2术前门静脉主干内径、术前脾静脉内径、术后血小板计数等是脾切除断流术后形成P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 A组患者术后PVT发生率为27.2%,显著低于B组的50.6%(P0.05)。结论对行脾切除断流术的患者予以术后健康宣教护理,可有效降低其PVT形成的风险,于其预后提升有利;术前门静脉主干内径、术前脾静脉内径、术后血小板计数等是脾切除断流术后形成PV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