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脊柱骨折的X线平片与CT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本文报道85例脊柱骨折的X线平片与CT扫描的对照研究。结果表明X线平片对脊柱骨折的诊断准确率为84.9%,CT为97.8%。并讨论了X线平片及CT在脊柱骨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及限度。  相似文献   

2.
用X线摄片和CT扫描检查发现81例脊柱损伤病人。X片对脊柱屈曲型损伤、椎节脱位半脱位容易确诊,对某些类型骨折较易误诊和漏诊,诊断符合率为83.3%。CT扫描可显示骨折部位、类型、骨折片的移位及骨折片突入椎管、椎管狭窄、急生外伤椎间盘脱出、血肿所致的脊髓损害,还能显示多节段性椎体和附件骨折。椎体骨折均为粉碎性,椎体后缘骨折片不同程度突入椎管占54.3%,与椎体骨折类型有关。CT扫描对脊柱损伤的诊断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脊柱爆裂骨折的X线、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55节脊柱爆裂骨折的螺旋CT扫描和X线平片表现及临床资料,其中43例行CT多平面重建。47例中颈椎3例,胸椎17例,腰椎27例。结果脊柱爆裂骨折以T12-L2最多见(占65.45%)。X线平片表现为椎体前后部高度缩短,脊柱屈曲后突,椎体后缘连线改变,椎体前后径、横径增宽和(或)椎弓根间距增宽,棘突间距增宽等表现,21例将爆裂骨折误诊为单纯压缩型骨折。CT主要表现为椎体纵、横形多处骨折45例(95.74%);骨折片向后突入椎管,椎管狭窄31例(65.95%);脊柱附件骨折19例(40.42%)。螺旋CT可清楚显示脊柱骨折范围、椎管变形狭窄程度并判断脊髓损伤。X线平片和螺旋CT对爆裂性骨折的诊断率分别为55.31%和100%;椎管狭窄的显示率分别为23.4%和100%。结论X线平片对爆裂骨折的诊断有明显局限性,对单纯压缩性骨折或未见骨折而有神经症状者均须行CT检查;CT对显示骨折及骨折片移位、椎管狭窄程度明显优于X线平片,对脊柱骨折的诊断、分型及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胸部创伤的X线及CT诊断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对胸部创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照分析35例胸部创伤的X线表片及CT表现,CT扫描均采用骨算法重建,拍照时采用两种窗位拍摄,结果 胸廓骨折X线平片检出27例,CT检出21例,差异无显著性(P〉0.05);胸膜外伤CT检查22例,X线平片检出13例;肺部损伤CT检查,35例,X线平片检出15例,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P〈0.005),结论有:胸廓X线平片仍然是胸部创伤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13例脊柱爆裂性骨折的X线平片表现,观察各种X线征象,发现(1)椎体爆裂后缘连线异常;(2)椎体横径增宽;(3)椎弓根间距增宽;对脊柱爆裂性骨折的X线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戴畅  马海永 《农垦医学》2006,28(5):337-339
目的:分析脊柱爆裂性骨折的螺旋CT、X线表现,并提高对螺旋CT诊断脊柱损伤价值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39个椎体脊柱爆裂性骨折的螺旋CT扫描和X线平片征象及临床资料,其中30例行CT多平面熏建。31倒中颈椎2例,胸椎13例,腰椎16例。结果:脊柱爆裂性骨折以T12-L2最多见(占64.1%)。X线平片主要表现为椎体高度减低,脊柱屈曲后突,椎体后缘线的改变,X线平片有14例将爆裂骨折误诊为单纯压缩型骨折。螺旋CT可清楚显示脊柱骨折范围、椎管变形狭窄程度并判断脊髓损伤。X线平片和螺旋CT对爆裂性骨折的诊断率分别为54.8%和100%;椎管狭窄的显示率分别为22.6%和77.4%。结论:X线平片是脊柱损伤的基本检查手段,但有时爆裂性骨折较难与单纯压缩性骨折区分。螺旋CT检查明显优于X线平片,对脊柱骨折的诊断、分型及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脊柱骨折CT扫描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34例脊椎骨折的CT扫描资料。结果 34例41个椎体骨折,以爆裂型(41.4%)及压缩型(31.7%)骨折多见;单椎体骨折28例、多椎体骨折6例。结论 CT扫描在脊椎骨折的诊断分类,判断脊骨折的稳定与否,评价脊髓的损伤,选择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回顾性分析90年例椎体骨折患者的CT影像和临床资料。结果,在110个椎节中,单椎体骨折74例,多椎体骨折16例,以压缩型(61.8%)和爆裂型(34.5%)骨折多见;三柱受累中,以前柱(34%)和前中柱(31%)多见,椎体狭窄率为36%。认为CT扫描在胸腰段骨折的诊断、分类、判断脊柱失稳、评价脊髓损伤及选择治疗方法上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脊柱结核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65例脊柱结核病人的X线平片、CT片和手术进行对照分析,以评估CT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价值,结果显示:X线平片可见骨质破坏、死骨形成51例,椎旁或腰大肌脓肿30例,椎间盘受累41例,可疑椎管狭窄5例,疑诊肿瘤3例。CT可见骨质破坏63例、死骨形成60例,椎间盘破坏50例,椎旁或腰大肌脓肿49例,椎旁干酪样变或瘢痕形成12例,椎管狭窄34例。X线平片和CT与术后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846%(51/65)和100%(65/65)(P<001)。作者认为X线平片仍然是诊断脊柱结核的基础,CT可提供更精确的术前参考资料,对早期诊断和决定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入路、病灶清除及椎管减压的范围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回顾分析了1463例骨折病人的X线平片和CT表现,其中隐慝性骨折37例(2.5%),均为CT扫描所发现。CT对隐慝性骨折的诊断上有特异性,它可以平片重叠影的影响以及患者体所限不易显示骨折的缺点。对有外伤史、临床疑有骨折而平片显示阴性时应CT扫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比较X线平片、螺旋CT、MRI检查技术的在脊椎骨折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89例脊椎骨折的X线平片、螺旋CT、MRI影像学资料,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89例椎体骨折病例的均有脊柱曲度改变,X线平片、螺旋CT及MRI均能全部显示;对椎体骨折线、椎弓骨折的显示,CT轴位图像结合MPR及3D重建、X线平片和MRI的显示率分别为71%、32%、63%,CT优于X线平片和MRI;MRI显示脊髓损伤、韧带损伤、椎体骨髓挫伤(83%)比螺旋CT(68%)具有优势。结论 X线平片是急性脊柱骨折的基础检查方法;螺旋CT的横轴位、多平面重建及3D联合运用能明确损伤部位、程度,立体直观,有利于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MRI对于脊髓损伤的改变和骨挫伤的显示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其三维重建技术在高能量所致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2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60例高能量所致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多层螺旋CT横断面图像及其三维重建技术、X线片检查,比较不同检查技术对椎体爆裂性骨折检出率、骨折类型准确诊断的差异。结果多层螺旋CT及其三维重建技术共检出180个椎节爆裂骨折,多发爆裂性骨折仅11例;椎体后移骨片位置:单个中央骨片、骨片中央矢状裂开、偏向椎管一侧的骨片、粉碎性骨片的椎节各78、5 3、38、11个;后移骨片来源:椎体角者、椎体后壁者、后下角者各101、20、39例;轻、中、重度椎管狭窄者各90、60、1 0例,手术内固定有90例;检出椎板骨折共60个椎节,左侧椎板骨折、右侧椎板骨折、双侧椎板同时骨折椎节各2 5、1 0、25个。多层螺旋CT及其三维重建技术骨折椎节检出率99.45%、多发爆裂骨折、椎体脱落骨片移入椎管及轻度椎管狭窄的准确诊断率91.67%、99.45%、1 00.00%较X线平片的显著高(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及其三维重建技术可有效提高高能量所致椎体爆裂性骨折的检出率及骨折损伤类型的准确诊断率,为临床实施针对性治疗措施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杨海云 《基层医学论坛》2012,(32):4282-4284
目的分析脊柱爆裂性骨折螺旋CT和X线的影像表现,评价其在诊断爆裂性骨折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脊柱爆裂性骨折患者的螺旋CT扫描和X线平片征象及临床资料,其中颈椎15例,胸椎55例,腰椎60例。结果 X线、CT均显示椎体自然形态不同程度消失,骨质密度低,并见碎骨片向椎体周围膨出。结论脊柱X线平片是脊柱骨折的影像学诊断基础,但有其明显局限性,对单纯压缩性骨折或未见骨折而只有神经症状者需行CT检查。螺旋CT可以明确骨折的类型,还可以观察椎管形态及其狭窄程度,但CT检查对脊柱序列的整体观察不如X线检查,对椎体水平走行移位的骨折线可能出现遗漏。两者结合才能提高对椎体损伤的正确诊断率,对于手术入路的选择及预后评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汪昌柱 《实用全科医学》2007,5(2):173-174,F0003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在X线平片和CT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时50例急性胸腰椎外伤患者的X线平片和CT表现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胸椎13例。腰椎35例,胸腰椎2例;外伤后全部拍摄X线正侧位片及CT平扫,其中7例行CT冠矢状位重建。结果50例急性脊柱外伤中X线平片清楚显示椎体骨折32例34个椎体为爆裂性骨折,CT清楚显示椎体骨折50例54个椎体骨折(48个椎体为爆裂性骨折),附件骨折13例,小关节脱位1例,见到骨折片突向椎管内22例,椎管内高密度血肿3例,脊髓或神经受压22例。结论X线平片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诊断有一定价值.CT在显示脊柱三柱结构、附件骨折、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脊髓及神经根损伤等细节方面优于X线平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将医用骨水泥灌注进骨折椎体内以充填骨折间隙的方法用于治疗青壮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远期效果。方法:对50例年龄在30~55岁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且椎体高度丢失40%~70%合并部分瘫痪或无瘫痪的患者先行后路椎弓根螺钉置入及撑开复位,必要时行椎管探查减压;然后经骨折椎体一侧椎弓根放置灌注骨水泥所需的工作套管,在透视监视下推注适量的骨水泥进入骨折块之间的空隙内均匀分布充填。手术后行X线片和CT片扫描并定期随访。结果:50例中有5例发生骨水泥渗漏,其中1例从前方漏出,2例从侧方漏出,2例经终板裂隙漏入椎间盘内,均无相关的临床症状出现。未发生椎管内或血管渗漏。随访时间5~10年(平均7.5年),X线片和CT片显示骨折椎体高度无丢失,椎体内无残留空隙,未见“骨水泥–椎体”之间有分离界面形成。骨折局部未出现后凸畸形。50例患者中15例形成骨折椎体和上、下椎体之间牢固的骨桥连接。50例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均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后路复位固定联合伤椎内灌注骨水泥充填的术式治疗青壮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是安全可行的、可以有效充填骨折椎体内的大的间隙而获得即刻及永久的稳定性,因而具有良好的近期及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胸腰椎爆裂骨折中柱损伤的病理特点,探讨其与脊髓神经损伤的关系及手术治疗价值。方法对97例胸腰椎爆裂骨折,结合X线片、CT、MRI检查,测量椎管阻塞狭窄率,分析占位骨块形态、移位特征及椎间盘、后纵韧带损伤情况,选择不同手术方式,比较术前术后伤椎压缩百分比和后凸Cobb角及椎管狭窄率、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所有患者骨折椎体均得到良好复位,随访6~28个月,4~6个月后88例植骨获得骨性融合,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有1~3级恢复,术前、术后伤椎压缩百分比、后凸Cobb角及椎管狭窄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合并椎间盘损伤的9例,未做植骨融合,随访发现取除内固定后6例出现椎体高度及Cobb角不同程度丢失。结论胸腰椎爆裂骨折致椎管管径减小与脊髓神经损伤间有相互关系,椎管内不同形态的占位骨块预示着不同程度的瞬间暴力和脊髓神经原发损伤;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椎间盘损伤对脊柱稳定性的潜在影响应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7.
孙鹏  贺永斌  曹树伟  王大伟 《吉林医学》2006,27(9):1053-1054
目的:探讨X线平片、CT、MRI对脊椎骨折的不同诊断价值。方法:收集32例脊椎骨折的X线、CT、MRI资料,分别对检出椎体及附件骨折、骨折片移位、椎管容积改变、脊髓损伤及韧带损伤的显示情况进行分析。结果:X线平片可清晰显示骨折合并脱位者,发现较大的碎骨片,清晰地显示椎体的楔形变。CT像可显示骨折部位及骨折的形态、方向,显示骨折碎片,尤其对椎管内碎骨片显示清晰,可发现附件骨折,显示椎管狭窄。MRI对脊髓损伤及其周围软组织的改变显示清晰。结论:X线平片、CT、MRI对显示脊椎外伤骨折各有优缺点,多种影像方法结合能达到相互弥补不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X线平片、CT、MRI对脊椎骨折的不同诊断价值。方法收集40例脊椎骨折的X线、CT、MRI资料,分别对检出椎体及附件骨折、骨折片移位、椎管容积改变、脊髓损伤及韧带损伤的显示情况进行分析。结果X线平片可清晰显示骨折合并脱位者,发现较大的碎骨片,清晰地显示椎体的楔形改变。CT像可显示骨折部位及骨折的形态、方向,显示骨折碎片,尤其对椎管内碎骨片显示清晰,可发现附件骨折,显示椎管狭窄。MRI对脊髓损伤及其周围软组织的改变显示清晰。结论X线平片、CT、MRI对显示脊椎外伤骨折各有优缺点,多种影像方法结合能达到相互弥补不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左玉江 《海南医学》2004,15(9):57-57,56
目的分析脊柱爆裂骨折的X线、CT表现,评估CT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20例经CT检查确诊为脊柱爆裂骨折的影像资料,与X线平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cT表现为终板骨折移位突入椎管内、椎板骨折、椎管狭窄、小关节脱位,脊髓受压改变、椎间盘突出及椎旁软组织变化。结论CT能较清楚显示脊柱的三柱结构,对脊柱爆裂性骨折能做出较全面准确的诊断,尤其是对骨折线显示、小关节脱位、椎管损伤及稳定性的判断cT有着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Twenty patients admitted for spinal trauma were studied with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 All the patients had initial routine plain radiographs in the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views. Ten patients sustained injury due to fall from height, 7 suffered road side accident, 2 had injury due to fall of weight on back and one suffered due to slip on floor. Twelve patients had injury at multiple levels. Twenty-four vertebral bodies were involved in 20 patients, 10 had fracture of posterior elements only. Neurological deficit occurred in 16 patients. CT scan provided more information than plain radiography, which missed vertebral body fracture in 2 out of 24 instances and spinal canal compromise in 7 out of 12 patients. CT scan detected posterior element injuries better and in greater detail in all ca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